點睛:本題考查了數式的大小比較,通過構造函數并利用函數性質來比較.解題關鍵有三點.一是會審題,比較后發(fā)現共性;二是巧構造,構造關聯函數,用導數法或初等函數的單調性判斷;三是會放縮,找準比較依據,兩兩比較.新高考卷頻繁出現比較函數值大小、抽象函數等知識與方法,其實就是考查學生構造函數的能力以及數學建模思想.
2.2 凸顯主干知識,考查知識本源
例如,第12題以抽象函數為背景,考查函數的奇偶性、對稱性、導數的概念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本題要求考生具備較強的數學抽象、直觀想象、邏輯推理等核心素養(yǎng).又如,第14題的答案不唯一,是一道開放型填空題.如果考生規(guī)范地去求解兩圓公切線,計算量大且易錯;如果考生有較好的直觀想象素養(yǎng),通過精確作圖,不難“看出”答案!所以第14題蘊含了豐富的數學思維,給不同水平的考生提供了不同梯度的思考空間,思維深刻而不失靈活,具有很好的選拔功能,也考查考生的學習習慣與臨場發(fā)揮時的心理素質.

C.f(-1)=f(4) D.g(-1)=g(2)
分析:此題難度等級為B.作為多選題的壓軸,根據函數的性質逐項判斷即可得解.

所以f(3-x)=f(x),g(4-x)=g(x),則f(-1)=f(4),故選項C正確.


不妨設f(x)=1,x∈R,經驗證滿足題意,但f(0)=1,故選項A錯誤.
綜上,正確答案選:BC.
點睛:本題考查了抽象函數的奇偶性、周期性,也涉及到數學三種語言的轉化,是函數奇偶性、抽象函數、導數三者的“橫向集結”,也是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和類比思維的落腳點.解題關鍵是轉化題設條件為抽象函數的性質,準確把握原函數與導函數圖象間的關系及函數的性質(必要時結合圖象)即可得解.
題3(新高考Ⅰ卷,14)寫出與圓x2+y2=1和(x-3)2+(y-4)2=16都相切的一條直線的方程.


圖1
點睛:本題考查了直線與圓、圓與圓相切的相關知識.解題關鍵有三點.一是定位置,利用圓心距與兩圓半徑和、差的關系,判斷兩圓位置關系;二是活用幾何性質,如圓的垂徑定理,在由點到直線的垂線段、半弦與圓半徑組成的特征直角三角形中,由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等求切線方程、弦長;三是數形結合,利用圖形的直觀性快速找到解題思路,秒求切線方程x=-1.
2.3 常規(guī)題目顯新意,機械刷題難取勝
例如第18題第(2)問,將解三角形中求邊的范圍問題與基本不等式有機結合,靈活且有新意.再如第19題,一道常規(guī)的立體幾何題,圍繞體積、面積,考查線線關系、線面關系、點面關系等主要知識點.要求考生從整體出發(fā),綜合運用所學基礎知識解決問題,有利于引導學生減少機械刷題.



分析:此題難度等級為B.利用倍角公式、誘導公式進行恒等變形,根據正弦定理化邊為角,變成三角函數式,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點睛:本題考查了倍角公式、誘導公式、正弦定理及基本不等式等知識.解題關鍵有三點.一是要正確分析已知三角等式中的邊角關系,合理選擇“邊化角”還是“角化邊”;二是熟記三角公式與三角變換策略,將目標式子轉化為含有三角的函數式;三是正確使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但需注意正余弦函數的有界性.


圖2
(1)求點A到平面A1BC的距離;
(2)設D為A1C的中點,AA1=AB,平面A1BC⊥平面ABB1A1,求二面角A-BD-C的正弦值.
分析:此題難度等級為B.第(1)問由等體積法運算即可得解;第(2)問由面面垂直的性質及判定可得BC⊥平面ABB1A1.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利用空間向量法即可得解.
點睛:本題考查了三棱柱的體積公式、點到平面距離的求法和空間法向量的應用.解題關鍵有兩點.一是要注意兩個平面法向量的夾角與對應二面角的平面角間的關系,善于利用幾何體中線線垂直關系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二是在求二面角的正弦值時,要防止求平面法向量出錯、選用公式出錯和空間中的點線面位置關系弄錯.
2.4 滲透思政德育,關注數學應用
例如第4題,以南水北調工程為素材,考查學生空間想象能力、運算求解能力,滲透了數學抽象、數學建模等核心素養(yǎng),也引導學生關心國家重大建設成就,增強社會責任感.第20題以疾病與衛(wèi)生習慣的關系為背景,“以生考熟”,考查獨立性檢驗和條件概率.第20題第(2)問的第(i)問“頗具新意”,考生“望而卻步”,實際上很簡單,僅僅只是條件概率公式的應用,但是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臨場應變能力和基礎知識的熟練度提出了較高要求.

A.1.0×109m3B.1.2×109m3
C.1.4×109m3D.1.6×109m3
分析:此題難度等級為B.根據題意只要求出棱臺的高,即可利用棱臺的體積公式求解.

3 備考啟示
2023年將是新高考Ⅰ卷使用省份真正全面實施“新課標”“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俗稱“四新”工程)的元年,“新課標”就是“新考綱”,主旨要求就是落實“四基”“四能”和六大“核心素養(yǎng)”;教學要求就是要以學生為主體,開展研究型和創(chuàng)新型教學;備考要求就是用高考引領高中教學而不是要高考去適應高中教學.“雙減”政策在新高考中的落地就是要讓教育回歸學生的天性,回到學生成長的本真上.因此,復習備考時,抓住三個關鍵:一是研“標”回“本”明方向,二是點面結合抓落實,三是扎實推進重習慣.
3.1 重視教材,回歸本質
歷年高考題中都會有一些題目來源于對課本題目的改造、延伸與拓展.加強對課本題目的研究,弄清命題者的意圖,深究本質,并且可以嘗試著讓學生改編課本習題,鍛煉思維能力,也不失為一種好的復習方式!例如,本試卷第12題考查的是抽象函數圖象對稱性問題,在新人教A版必修一第87頁的“拓廣探索”里就有介紹.雖然新高考對重點知識的考查難度升級,曾經的冷門知識進入重點考查行列,更加注重創(chuàng)新能力和知識的全面考查,更加凸顯六大核心素養(yǎng)等新趨勢或者新變化,但是新科技(5G的應用、大數據技術和AI技術等)革命也會給高中數學教學帶來一場新變革.因此,備考中教師要更加要求考生打好基礎,學好學科本源性方法,淡化特殊技巧與結論,強調通性通法的靈活應用,用直覺思維代替“機械刷題”形成的模式與套路,用創(chuàng)新題考查知識與方法的快速遷移代替“快餐式”教學產生的押題與磨題.
3.2 重視學考銜接,培養(yǎng)運算推理能力
計算是“童子功”,邏輯推理是“命根子”.教學中多設計學生參與的環(huán)節(jié),鼓勵他們成為課堂主角,以部分優(yōu)異帶動整體氛圍,以學生之口代替教師之口,把課堂變成學生施展才華的空間,而不是教師的“報告會”.2022年高考數學題大家都反映計算量很大,這也體現了高考對數據計算和數據分析能力的要求,幾乎所有的試題都呈現“思維+推理+計算”的三維作戰(zhàn)術.例如第7,8,11,14,15,16,18,21,22等題,對計算能力很弱的同學絕對是“噩夢”.教師要指導學生堅持積累運算技巧,優(yōu)化算理,提高運算熟練度及準確度,積累運算經驗,用草稿紙的厚度換取計算能力,增強解題邏輯分析能力和計算基本功!
3.3 創(chuàng)新問題呈現方式,盡量“以生考熟”
2022年的數學試卷還發(fā)出了一個新的信號,就是過度基于現在的題海去應試,在高考中并不是有效的.我們要倡導怎樣用數學知識、思維與方法去解決一些“活”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是得分的基本來源.例如第20題,對條件概率的考查,難度不大,但“耳目一新”,學生會在心理上覺得“難”.再如,2021年全國乙卷理科第9題,試題以“《海島算經》中測量海島的高”為背景,在初中數學教材中“測量建筑物的高度”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貫通了初高中知識的銜接與融合,既結合了跨學科知識,又展現了數學之美.所以,平時訓練應當盡量避免枯燥的重復練習,在問題呈現與表達方面多變點花樣,多讓學生感受到“新鮮”感;注意知識運用的“縱向深入”與“橫向聯結”的雙重訓練,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鍛煉關鍵能力.這也是“雙減”政策的應有之義.新高考要出新,首先就是各知識點出題的位置不能固化,但試卷總體結構還是要由易到難,所以帶來了各知識點難度的大循環(huán).這也不失為2022年高考試題命制的創(chuàng)新之處.
總之,在“雙減”背景下,高考數學試題命制反猜題、反套路、反常規(guī)會越來越明顯,中檔題試題難度加大、題量增多,都會對考生提出更高要求,這是一種強烈的信號.新課標與新大綱領銜的“整體難度可控,各模塊難度不可控”的出題風格,對六大核心素養(yǎng)的更深層次考查,將會導致新高考命題者放飛自我,題目會更加靈活多變,創(chuàng)新力度加大,今后的高考將會以選拔高質量的創(chuàng)新性人才作為主要目標,用高考來引導高中數學教學,回應“錢學森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