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5G時代的來臨,人們的生活變得信息化和智能化。教學的改革也隨著信息化時代發(fā)展步伐而推進著。高職英語課程作為一門基礎語言類課程,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尤其要重視信息化元素。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教學目的最終是實現教學生態(tài)化。教學的發(fā)展進步要符合當代生態(tài)文明建設發(fā)展要求,所以本文按照TPACK標準進行高職英語生態(tài)課堂的構建研究。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生態(tài)教學策略,改進傳統(tǒng)教學方式,使每個環(huán)節(jié)通過綜合應用達到師生教與學的生態(tài)發(fā)展。
關鍵詞:TPACK,生態(tài)課堂,高職英語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12.045
0 引 言
生態(tài)文明建設是一個永恒不變的話題,要把可持續(xù)發(fā)展提升到綠色發(fā)展高度。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tài)文明建設,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來推動生態(tài)文明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和積極成效[1]。在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背景下,高職英語課堂也要有新的要求。如何實現教師和學生的教與學可持續(xù)發(fā)展;如何構建自由平等快樂高效的生態(tài)課堂;如何創(chuàng)建師生、生生共生和諧的課堂環(huán)境;如何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學習課堂文化;如何將課堂環(huán)境的一切要素緊密和諧地聯系起來。這些問題的解答無疑需要將課堂教學中的三大要素聯系起來——知識標準、教法標準和技術標準。
T PACK理論框架是2 0 0 5年在P CK基礎上提出來的。TPACK的全稱為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And Content Knowledge。TPACK理論框架主要由“Technological Knowledge(技術知識)”“Pedagogicalknowledge(教學知識)”和“Content Knowledge(內容知識)”這三部分組成[2]。這三個維度之間是相互作用、聯系共生的關系。可以將TPACK理解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一種框架[3]。根據TPACK標準進行高職英語生態(tài)課堂的構建研究,將TPACK理論框架和教育生態(tài)學相結合,在三個維度標準整合基礎上構建師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高職英語生態(tài)課堂。
1 TPACK標準下高職英語生態(tài)課堂的構建研究
1.1 基于TPACK構建高職英語生態(tài)課堂的理論框架
表1中的T PACK理論框架顯示的是三個維度之間的整合后的復合要素,即學科教學內容知識(PCK)、整合技術的學科內容知識(TCK)、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TPK)和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ACK)?;谡虾蟮腡PACK復合要素,通過具體的生態(tài)化教學應用設計來構建高職英語生態(tài)課堂。
1.2 基于TPACK構建高職英語生態(tài)課堂的教學策略研究
以下將以《Metaphors We Live By》(隱喻的奧妙)這一教學內容為例構建高職英語生態(tài)課堂。
(1)課前學生獨立預習,自主挖掘目標隱性知識——生態(tài)建構性學習環(huán)境設計(TPK)首先,教師提前讓學生明確這節(jié)課目標顯性核心知識,學生應利用課前時間觀看微課視頻,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充分了解,并且根據課前任務的布置,讓學生按理解的程度來重復或者暫停視頻,以方便自己理解內容和有效完成課前任務“你怎樣看待主體和喻體之間的關系呢(根據隱喻的思維導圖)?”在掌握目標顯性核心知識的前提下,自主探索目標隱性知識。
在隱喻思維導圖中, “Love is a journey(愛是旅程)”這句話,學生透過顯性知識,激發(fā)隱性知識思考,想到其中“l(fā)ove(愛)”和“journey(旅程)”之間的關系:愛人對應旅行者;愛情對應旅行工具;愛情的挫折對應旅行中的困難。教師由思維導圖打開學生隱喻知識的大門并導入新課主題。翻轉生態(tài)課堂的意義不是解放課堂上的老師,而是帶學生做一個課前過渡,增加課堂融入感。微課里呈現的動畫效果可以引發(fā)學生興趣,更好銜接了主課堂。但如果是課上播放微課,便會難以確保學生注意力快速回歸課堂。
(2)課上面對面加工解惑,師生、生生共情協作開展學習——生態(tài)教學任務、課堂活動設計(PCK/TCK)MOOCS、SPOC是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用于發(fā)布學習資源進行學習管理的網絡在線課程開發(fā)模式和限制性在線課程,都是建立在web傳輸基礎上的。雖然web在教學資源的傳輸上起到非常重要的橋梁作用,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僅僅停留在線上云端還是非常局限的。教學上的師與生的雙向奔赴除了在語言上進行意見、信息、情感上的交流,還要在學習行為上進行交流。知識的建構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所以面對面進行信息的加工是至關重要的步驟。
隱喻用法的講授需要大量的實例句子,面授加工會避免線上教學信息互換過程中的信息遺漏或者信息偏差。每一種隱喻的表達方式都要選用學生易于理解、并感興趣的、貼近生活的例句,才會引起學生共鳴。教師對于問題設定要便于師生、生生共情協作開展學習。小組討論方式可加速信息交換的速度,提高小組學習的效率。比如:教師提供例句“Dont bite the hand thats feeding you.”(直譯:不要咬為你提供食物的手)。提出問題:深層意譯是什么?中國哪幾則寓言故事傳達相同的隱喻含義?從而引發(fā)學生小組思考。這句隱喻的深層含義為“不要忘恩負義”。講到寓言的同時,自然滲透我國悠久的民族文化,東郭先生與狼、農夫與蛇的寓言故事。我國的“隱喻”名為“暗喻”,暗喻的用法也是底蘊深厚、豐富多彩的。將課程思政融入高職英語的教學之中,適用于構建高職英語生態(tài)課堂。
(3)課后練習鞏固,多途徑催化產物,生成實時評價——生態(tài)催化體系設計(TPACK)停留在建構知識的層面是無法最終催化產物的。要將學習到的知識不斷內化、吸收,創(chuàng)造出來一定的“產品”。課后可通過練習題、學習平臺的討論題、課后學習心得體會、共享總結大綱等方式讓學生反饋學習情況。教師提前準備作業(yè)的要求和課后輔助參考資料傳送到教學平臺上,讓學生課后學習效果最大化。催化產物才是完成建構知識的最終目標。
教師采用難度遞進式練習法體現了教師PK教學法的能力,在學生對新知的認知程度上做了很好的預判,引導學生從易到難、從淺入深地思考問題;而教師在練習題內容和作業(yè)的內容布置上,體現了教師擁有專業(yè)的CK內容知識;作業(yè)的布置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線上教學平臺,師生可以最大程度地共享教學資源。課后學生可以在教學平臺上和教師進行問答的互動,讓同學們不知不覺中就完成了內化過程,多途徑催化教學產物。線上交流研討的方式是教師靈活運用TK技術知識的產物。綜上所述,課后教師的適度參與、產出導向的練習題、多元的教學資源形態(tài),最終生成實時評價的生態(tài)催化體系設計,正是TK+PK+CK(TPACK)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的體現。
2 結 語
構建生態(tài)課堂是當下很多高職學科的教學研究與實踐目標。在互聯網+的時代,將教學和技術手段緊密聯系起來,TPACK理論框架可用于指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這種先進教學模式下構建高職英語生態(tài)課堂,為高職英語生態(tài)課堂的構建提供優(yōu)化教學策略和教學設計。本文嘗試將TPACK標準和生態(tài)課堂的構建研究相結合,為高職英語教學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彭賢則,洪圣來.關于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價值目標的研究綜述[J].湖北工業(yè)大學學報,2022,37(3):16-21.
王晶蕊.TPACK框架下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設計[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1,37(8):82-85.
高杉杉,孫南南.基于TPACK理論框架的大學英語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研究[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65-66+73.
作者簡介
孫小棠,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育(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責任編輯:高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