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應用型高校發(fā)展過程中,藝術設計專業(yè)的課程面臨著向應用型課程轉變的迫切需求。為解決上述問題,應完善高校藝術設計類課程標準建設,并將其作為教師日常教學的重要依據。鑒于此,本文闡述了藝術設計專業(yè)課程標準建設的意義,分析了當前課程標準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可通過完善應用內容、明確課程依據、轉變評價方式的具體策略,從而發(fā)揮出課程標準的指引功能,將教學由“知識本位”扭轉到促進學生知識、技能、素質的協(xié)調發(fā)展上來。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yè),課程標準建設,指引功能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12.041
為緩解高等教育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結構性矛盾,我國自2013年起即著手推動地方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變,各專業(yè)在課程實施上也面臨著從注重傳授知識、技能轉變?yōu)橥怀鰬眯?、實踐性的迫切需求。該背景下,藝術設計專業(yè)課程標準的建設和完善成為了影響課程改革的關鍵因素,其不僅應符合藝術設計專業(yè)的特點,還應體現產教融合、以技為先、學以致用等應用型課程內涵。因此,本文從課程改革的角度出發(fā),探討建設高校藝術專業(yè)課程標準的方法,進而發(fā)揮其指引功能,促進教師改進教學,以期培養(yǎng)出更多符合社會需求的藝術應用人才。
1 高校藝術設計類課程標準建設的意義
藝術設計是一門相對獨立的專業(yè),其研究內容、服務對象有別于傳統(tǒng)的藝術門類,涉及到社會、市場、文化等多個領域。近年來,大眾審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不斷發(fā)生變化,藝術設計活動與市場經濟的融合也日益緊密。這要求藝術設計的形式和內容應體現出具體的服務性價值,從而改變大眾的審美觀念,并促進其轉變生活方式。該背景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yè)課程標準的建設面臨著多重要求,其既應適應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實際需求,又應準確體現出專業(yè)的內在規(guī)律。因此,標準的建設應以促進應用型課程的實現為目標,堅持以實踐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的培養(yǎng)原則,并遵循多元開發(fā)的宗旨,力爭實現課程標準指引下,課程內容與職業(yè)內容對接、教學任務與生產任務對接的課程實施模式,從而在全面改善教學質量的基礎上,促進學生應用能力的全面提高[1]。
2 高校藝術設計專業(yè)課程標準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應用方面的內容
應用型課程發(fā)展模式下,專業(yè)教學必須由知識、技能的傳授轉向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具體就藝術設計專業(yè)而言,其一切知識都來源于各種藝術審美活動和生產實踐的經驗,學習的目的在于了解、認識其中的規(guī)律,進而將藝術的形式美感應用于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各種設計中。基于上述認識,教師在教學中應創(chuàng)設出各種應用型的研究情景,指導學生獨立思考,并運用課堂所學解決情境中的各種問題。但當前的課程標準仍突出理論教學,缺乏應用方面的內容,造成教師對應用研究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其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出的情境大多偏離實際,并不能將學生置于真實的社會實踐環(huán)境之中,從而難以發(fā)揮出標準對課程的應用導向功能,導致學生并不能作為應用主體開展富有現實意義的學習活動。
2.2 難以有效指引教學
教學是一種雙向的行為活動,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構成。對學生而言,他們學習時必須以固有的認知為基礎,并運用個性化的策略分析、處理問題,進而收獲經驗,實現能力的提升。在應用型課程背景下,教師教學時不僅要向學生講解知識,更要運用適當的教學策略,向學生揭示知識表象之下的原理和規(guī)律,由此增進學生的理解,提高他們的應用水平。然而當前的課程標準沒有對藝術設計教學進行有效指引,缺乏如何創(chuàng)新教學的形式、路徑等方面的內容。如此一來,教師更多地依靠個體經驗開展教學,只是讓學生生硬記憶各種知識概念和設計流程,這樣的模式顯然違背了應用型課程的教學規(guī)律。
2.3 評價缺乏描述性
描述性評價是一種過程性的評價方式,要求對整個教學過程和教學完成的實際情況作出客觀描述,進而指出教師已取得了哪些成績,在哪些方面還存在不足,并針對性地提出改進建議。但當前的課程標準側重于評價教學結果,比如學期結束后,教務人員統(tǒng)計學生的考試成績,藉此評價教師的教學水平。這樣的評價主要著眼于卷面成績,卻難以對學生應用能力是否提高等核心內容作出準確判斷。由此可見,當前評價的方式并不科學,僅僅是一種判斷性的評價,沒有從核心對教學的諸環(huán)節(jié)以及實際效果作出客觀描述。這樣的評價缺乏反饋性,教師也無法針對性地改進和調整教學[2]。
3 高校藝術設計類課程標準建設的有效措施
3.1 完善應用內容,促進教師提高應用研究能力
藝術設計的各種知識、方法是基于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問題而出現的,課程標準的范疇不能局限在理論框架之內,而應督促教師將理論知識廣泛聯(lián)系實際,從而提高自身的應用研究能力。比如近年來3D技術日益成熟,藝術設計在該領域有著廣闊的發(fā)展空間。課程標準可以將“3D”的研究和應用納入教學、考核的范圍。內容明確后,教師自然能以此為契機,將現有的教學問題拓展為3D問題,進而根據教學需求,設置合理的條件和情境,引導學生將教材中的知識點加以合理應用,從而搭建起藝術設計與現實世界溝通、聯(lián)系的橋梁。應用型課程的改革是為了滿足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需求,這就要求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課程標準,由此引導師生用知識有效解決生產實際中的一系列問題,從而揭示出藝術設計的現實價值。
3.2 明確課程依據,為教學提供指引
課程標準的建設應助力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應體現課程與實踐聯(lián)系的要求,從而明確依據,為教學提供指引。教學依據是教師設計、實施教學的一種憑借,它能進一步幫助教師確定教學的范圍、對象、路徑、方法等。例如:近年來較多高校都加強了與地方企業(yè)的合作,由企業(yè)為學生提供項目化、實踐性的學習機會,但在課程標準中并未得到體現,導致一線教學的內容和形式都缺乏參考,教學也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課程標準應對上述內容作進一步的補充、完善,指導教師如何根據藝術設計的專業(yè)特點,與行業(yè)企業(yè)、科研院所等共同制定教學的方案和計劃,從而將實踐教學立足于專業(yè)和應用領域,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
3.3 轉變評價方式,豐富評價手段
應用型課程發(fā)展理念下,課程實施側重于促進學生掌握技能,其評價也不能僅以筆試成績?yōu)橐罁?。因此,課程標準應進一步督促教師多方收集教學中的反饋信息,從而創(chuàng)造出靈活、可操作、實用強的評價方法。首先,應督促教師了解學生對藝術設計專業(yè)的真實想法、就業(yè)需求等,充分掌握學情;其次,應堅決避免評價過于依賴考試的現象,引導教師豐富評價的方式,比如可根據教學經驗,對學生在學習中的表現進行分析、判斷,幫助學生查明缺點、鞏固優(yōu)點;最后,鼓勵教師結合實驗、實踐教學,創(chuàng)設出應用型的評價方法,全面考核學生的應用能力[3]。
4 結 論
經濟增長方式的變革是推動地方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變的主要原因,課程建設和改革成為了其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藝術設計是一門相對獨立的專業(yè),其涉及的內容繁多,對學生的理論和應用能力也有明確要求,所以,通過建設完善的課程標準來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是十分有必要的。鑒于此,本文提出可通過完善應用內容、明確課程依據、轉變評價方式的具體策略,從而發(fā)揮出課程標準的指引功能,將教學由“知識本位”扭轉到促進學生知識、技能、素質的協(xié)調發(fā)展上來。
參考文獻
韓相理.應用型課程理念下的藝術設計類專業(yè)課程標準建設[J].東西南北,2019(21):197-198.
宗傳玉.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yè)設計倫理課程建設探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2(12):138-139.
周游.應用型本科高校藝術專業(yè)課程思政路徑探析――以設計色彩課程為例[J].消費導刊,2019(31):148-149.
作者簡介
張賀,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視覺傳達設計。
(責任編輯:高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