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
【摘 要】伴隨國家“雙減”政策的出臺,課后服務在全國廣泛推行,有效解決了課后“三點半難題”,促進了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的發(fā)揮。本調研基于全國41萬余名校長、教師的網(wǎng)絡問卷和教研員、家長、學生等相關人員半結構化訪談,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教師作為本校課后服務的主要承擔者,較為認同并愿意參與課后服務,但負擔加重感明顯,面臨著工作超時、服務人數(shù)過多、相關知識和能力欠缺、工作保障缺乏等新問題。今后需要因地制宜推進課后服務,加強理論與實踐研究,拓展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路徑,引入各方力量廣泛參與,完善“彈性上下班”“補貼激勵”等保障機制,加強教師培訓研修,探索資源共建共享,健全課后服務評價體系,有效為教師“減負”。
【關鍵詞】“雙減” 課后服務 教師減負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減輕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在工作目標中明確要求“學校課后服務基本滿足學生需要,學生學習更好回歸校園”[1]。相關文獻顯示,我國目前關于課后服務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宏觀體系設計和政策成效層面,針對日益呈現(xiàn)的“學生減負,教師增負”現(xiàn)象,亟須開展關注教師主體性的課后服務研究。我們應該關注:當前中小學教師開展課后服務的現(xiàn)實負擔是什么?影響因素有哪些?針對困難和問題,通過哪些舉措為教師有效“減負”?為此,2022年5—6月,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組織開展了對我國中小學教師參與課后服務現(xiàn)狀的專項調研。
一、調研對象與方法
本次調研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混合研究方法,以問卷法為主,輔以訪談法。
定量研究部分的自編問卷包括身份信息、課后服務現(xiàn)狀、影響因素、對策建議等。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通過“問卷星”面向全國公辦中小學教師發(fā)放網(wǎng)絡調研問卷,共發(fā)放問卷420000份,回收有效問卷410229份,有效問卷率97.67%。經(jīng)統(tǒng)計,調研對象基本情況如下。一是以小學教師為主,占比72%;二是以一線教師為主,占比76.5%;三是以女性教師為主,占比71.4%;四是以中青年教師為主導,其中30歲及以下教師占比21.9%,31~40歲教師占比31.2%;五是以本科學歷教師為主,占比78.5%;六是以中級職稱教師為主,其中二級教師占比27.3%,一級教師占比43.3%;七是以學科教師為主,分列前三的是語文(35.6%)、數(shù)學(29.5%)、道德與法治(20.4%)學科。
在定量研究的基礎上,研究者在北京、河南開封、甘肅蘭州3地選取參與課后服務的3名學科教研員、3名從教5年以上教師、1名初中生、2名小學生和3名有穩(wěn)定工作的家長共計12人,針對中小學教師參與課后服務情況各進行1次半結構化深度訪談。將問卷數(shù)據(jù)與訪談結果進行結構化匹配,實現(xiàn)對定量分析結果的驗證和補充,最終得出調研結論。調研數(shù)據(jù)使用SPSS 26.0進行統(tǒng)計分析。
二、研究結果與討論
1. 課后服務實施成效顯著
(1)教師對課后服務質量認同度較高
調查顯示,當前教師對學校開展的課后服務質量認同度較高,其中“非常滿意”的占29.4%,“比較滿意”的占31.5%,“一般”的占30%;調查顯示,從學生因素來看,27.9%的教師認為學生非常喜歡自己的課后服務,33.7%的教師認為學生比較喜歡自己的課后服務,31.2%的持一般態(tài)度;從學校因素來看,32.2%的教師認為學校非常認可自己的課后服務,36.9%的教師認為學校比較認可自己的課后服務,26.7%的持一般態(tài)度;從家長因素來看,32.8%的教師認為家長非常滿意自己的課后服務,37.2%的教師認為家長比較滿意自己的課后服務,26%的持一般態(tài)度。從總體來看,教師認為家長和學校更為認可自己的課后服務,相比而言,學生的認可度稍低,需要對學生這一直接受眾群體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2)課后服務有效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fā)展
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理論要求,也是新時代課后服務的必然使命。《意見》堅持學生為本的政策立場,聚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促進學生的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作為其出發(fā)點和落腳點[2]。調查顯示,在對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方面,25.9%的教師非常認同,24.1%的教師比較認同,31%的教師持一般態(tài)度。
(3)課后服務有效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教師是承擔課后服務的主力軍,課后服務不同于學科課程授課,需要教師突破傳統(tǒng)的以教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法,基于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和發(fā)展需求等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教師在課后服務的專業(yè)實踐中也能重塑自己的教學理念,提升自身把握學生學情、組織學習活動、指導學習方式、評價學習成效等方面的教學能力,因應以學為中心的課堂轉型趨向[3]38。調查顯示,對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方面,23%的教師非常認同,20.6%的教師比較認同,31.5%的教師持一般態(tài)度。
(4)課后服務有效解決家長準時接送問題
中小學課后服務結束時間一般不早于當?shù)貦C關、企事業(yè)單位下班時間,并實行彈性離校制度,分批設定托管服務時間,緩解校園周邊交通擁堵問題,實現(xiàn)與家長接送時間的“無縫對接”[4]。調查顯示,對解決家長準時接送孩子方面,29.7%的教師非常認同,26.4%的教師比較認同,26.8%的教師持一般態(tài)度,對家長訪談的結果也支持這一觀點。
2. 參與課后服務教師負擔問題顯現(xiàn)
(1)課后服務教師負擔感增加
中小學開展課后服務以來,教師在工作時長、工作任務量等方面均增加了不同程度的負擔。調查顯示,21.4%的教師認為工作負擔增加非常多,不堪重負;68.2%的教師認為工作負擔增加一些,但可以承受??傮w看來教師工作負擔感有加重,但負擔在可承受范圍之內(nèi)。
(2)課后服務師資單一不足
本校教師是課后服務的主要承擔者。調研顯示,99.1%的學校主要依靠本校教師,其中15.5%的學校會同時引進第三方機構,3.9%的學校會同時聘用代課教師、臨聘教師、教輔人員等其他師資。從總體來看,本校教師日常教學和管理工作已是十分繁重,過于依賴本校教師開展課后服務勢必進一步加重教師負擔,影響課后服務的質量。同時,40.2%的教師表示學校課后服務師資力量不充足。
(3)課后服務教師超時工作明顯
調研發(fā)現(xiàn),教師超時工作現(xiàn)象突出。僅有21.5%的教師每天工作時長在8小時以內(nèi),56.2%的教師每天工作時長在8~10小時之間,22.3%的教師每天工作時長在10小時以上。初中教師每天工作時長顯著高于小學教師(P<0.01)。
關于教師平均每周參與課后服務課時數(shù),34.9%的教師為3~4課時,20.5%的教師為5~6課時,平均每天1課時。初中教師課時數(shù)顯著高于小學教師(P<0.01)。但當被問及合理的每周參與課后服務課時數(shù)時,47.1%的教師希望是1~2課時,30.5%的教師希望為3~4課時,可見教師總體希望減少課后服務課時數(shù)。
關于課后服務的結束時間,一般為17:00~18:00,初中比小學延后,相當一部分教師要服務到20:00。經(jīng)進一步分析和訪談發(fā)現(xiàn),有些地區(qū)將早自習、午間自習也納入課后服務的范疇,或以課后服務的名義增加晚自習,時間延長到21:00~22:00,甚至是周末?!皬脑绲酵淼恼n后服務令我們老師苦不堪言,好像什么都冠以課后服務之名”,一位教師如是道。
(4)課后服務學生人數(shù)偏多
70.3%的教師每次課后服務都要面對30名及以上的學生。進一步訪談發(fā)現(xiàn),雖要求“自愿原則”,但“全員參加”的情況居多。有教師提到“教育局以托管參與率來考核學校的工作,學校以動員學生參加托管人數(shù)為指標考核教師”。由此可見,當前全國各地的中小學課后服務還是以大班額為單位開展,小班額的個性化服務有待加強。同時大班額課后服務也為教師帶來較為沉重的教學和安全紀律管理負擔。
(5)課后服務內(nèi)容缺乏科學規(guī)劃
由于學校缺乏對課后服務內(nèi)容的頂層設計和系統(tǒng)規(guī)劃,教師們往往只能“單打獨斗”。調研發(fā)現(xiàn),指導作業(yè)(70.4%)、補習輔導與答疑(61.9%)成為教師課后服務主要內(nèi)容。同時,“看班”“看自習”的學生安全托管成為教師課后服務的常規(guī)首選內(nèi)容。也有一些教師會選擇利用課后服務時間講新課或考試,為課后服務高質量開展埋下“隱患”。
3. 教師課后服務負擔影響因素分析
“教師態(tài)度、教師知識、教師能力”等內(nèi)部因素和“工作保障”外部因素是影響教師課后服務負擔的重要方面。
(1)教師態(tài)度:部分教師對開展課后服務信心不足
教師態(tài)度是用于理解教師思考、教學實踐和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概念,有助于理解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師態(tài)度是教師變革的關鍵所在,是影響教師課后服務負擔的重要心理因素。調研發(fā)現(xiàn),27.5%的教師非常認同開展課后服務,24.2%的教師比較認同開展課后服務,29.8%的教師持一般態(tài)度。而對于課后服務的參與意愿,28.3%的教師非常愿意參與,25.1%的教師比較愿意參與,30.6%的教師持一般態(tài)度。有5.3%的教師比較缺乏開展課后服務的信心,5.6%的教師非常缺乏開展課后服務的信心。由此可見,教師對開展課后服務是整體認同、有參與意愿和信心的,但仍有提升空間。
(2)教師知識:部分教師缺乏豐富的課后服務知識
教師在開展課后服務中應具備的知識既包括有關課后服務的內(nèi)容知識,也包括如何開展課后服務的教學知識。調研顯示,13.9%的教師不認為自己擁有豐富的課后服務知識。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教師知識的豐富程度與學校、家長、學生對課后服務的滿意度呈現(xiàn)高度正相關(P<0.01),這也意味著豐富的教師知識有利于教師開展高質量的課后服務。同時,教師對于開展課后服務信心明顯高于對自身掌握相關知識的認同度,這一差距表明教師亟須通過掌握更多的課后服務知識來支持其對課后服務的信心與熱情。
(3)教師能力:部分教師亟須提升課后服務能力
教師在開展課后服務中應具備良好的教學認知、操作和監(jiān)控能力。教師需要對課后服務內(nèi)容進行一體化設計,合理選擇適切的線下線上資源,同時依據(jù)自身對課后服務的監(jiān)控進一步開發(fā)其他資源。調研發(fā)現(xiàn),總體上有8.9%的教師不認為自己具有良好的課后服務專業(yè)能力;有8.4%的教師缺乏課后服務內(nèi)容與原有課程的一體化設計;有10.7%的教師不能夠充分利用好課后服務線上平臺(如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開展課后服務;有12.8%的教師不能夠自主開發(fā)課后服務資源。通過對比分析可以看出,教師自主開發(fā)課后服務資源的能力問題更為突出。
(4)工作保障:課后服務保障機制有較大提升空間
學校是教師開展課后服務的主陣地,高質量的工作保障是教師開展好課后服務的重要支撐。《意見》明確要求學??山y(tǒng)籌安排教師實行“彈性上下班制”,避免參與課后服務的優(yōu)秀教師由于額外增加工作量而挫傷工作積極性。調研發(fā)現(xiàn),僅有41.1%教師所在學校實施了“彈性上下班制”。同時,調查顯示,教師課后服務薪資補償滿意度與教師開展課后服務的意愿呈現(xiàn)顯著正相關(P<0.01),有超半數(shù)(58.7%)教師每課時課后服務薪資補償在50元及以下,教師對薪資補貼綜合滿意度僅為66.4%。但是,一位教研員在訪談中強調:“相比于服務報酬,老師們其實更看重自身專業(yè)能力的提升。”分析也發(fā)現(xiàn)教師專業(yè)能力發(fā)展與教師對課后服務的態(tài)度呈現(xiàn)顯著正相關(r=0.656,P<0.01)。調研顯示,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師所在學校未組織課后服務相關培訓活動或未定期開展課后服務相關教研活動,未能為教師專業(yè)能力發(fā)展提供校本平臺和路徑。另外,從課后服務的開展場所來看,課后服務普遍在普通教室開展(占比93.5%),而紅色教育基地、體育場館、博物館、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校外生活場域有待進一步開發(fā)與利用。
總體來說,教師在課后服務工作中遇到多種困難。有61.8%的教師認為首當其沖的是“學生學習時間長,積極性不高”;有53%的教師認為“教師教學任務重,時間精力不足”;有35.6%的教師認為“學生存在安全隱患,教師要擔負責任”。其他困難依次為“家長對延時課后服務的要求過多,期望過大”(占比32.8%),“學校經(jīng)費支持不夠”(占比29.9%),“學生人數(shù)多,紀律難以組織”(占比28.4%),“學校硬件設施難以滿足課后服務的需要”(占比24%)和“教師課后服務相關知識和能力不夠”(占比18.9%)等。
三、研究結論與建議
1. 加強指向課程一體化的課后服務理論與實踐研究
首先,針對課后服務政策解讀不充分的問題,區(qū)域、學校和教師要加強關于課后服務內(nèi)涵和外延的研究,明晰課后服務與課堂教學、校本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等的關系。其次,針對課后服務內(nèi)容固化單一問題,學校應研究合理分配“課業(yè)輔導課程”和“主題活動課程”的比例[5],保證學生在校期間完成大部分作業(yè)內(nèi)容,并滿足學生和家長的多樣化需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同時,研究如何將課后服務與學校課程體系有機銜接,與學科課程協(xié)同設計,提升課后服務課程建設的規(guī)范性、科學性。最后,要加強課后服務組織管理的研究,研究指向個性化的課后服務組織方式。
2. 加強指向教師課后服務能力提升的培訓研修
針對教師課后服務知識不足的問題,各地應把課后服務相關內(nèi)容納入教師培訓研修課程體系,要進一步加強對《意見》的宣傳解讀,幫助教師深入學習和理解開展課后服務的意義價值、課程內(nèi)容設計要領、組織管理方法、資源利用和開發(fā)策略等。學校應建立系統(tǒng)的課后服務培訓和教研體系,通過學習共同體建設,引導支持教師創(chuàng)設跨學科、項目式、探究式、協(xié)作式、體驗式等多樣化的課后服務活動,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
3. 調動社會多方力量參與課后服務
對于課后服務師資嚴重不足、本校教師超時工作的問題,有三條解決路徑。首先,引進高校師范生充實課后服務師資,或單獨帶班,或配合課后服務教師工作,既可解決中小學課后服務師資的問題,又能增加師范生的實踐機會。其次,學校引進符合資質的第三方機構,滿足課后服務的多樣化需求[6]。最后,學校與社區(qū)聯(lián)合開辦課后服務,可以由社區(qū)按要求進行志愿者選派和培訓,學校提供場地;或是學生到社區(qū)托管場所,接觸更廣闊的教育資源;也可以發(fā)揮退休教師的余熱,積極吸納家長志愿者等。
4. 完善課后服務保障機制
首先,待遇報酬是影響教師工作滿意度和積極性的重要影響因素,針對課后服務薪資補償較低的問題,《意見》明確提出,財政部門要加強學校課后服務經(jīng)費保障。可以建立以公共財政分擔為主,家庭與社會合理分擔的多元化課后經(jīng)費保障機制,以“財政補貼+合理收費+社會捐贈”的形式多渠道籌措課后服務經(jīng)費[3]40,保障課后服務的公益屬性。其次,管理保障方面,學校對于參與課后服務的教師應切實落實《意見》要求的“彈性上下班制”,避免教師由于工作時間過長而產(chǎn)生職業(yè)倦怠。同時也要完善精神與物質等多方面的激勵機制,對在課后服務中有突出表現(xiàn)的教師要給予獎勵,提升教師參與課后服務的積極性。
5. 打通資源供給共享路徑
針對教師課程開發(fā)和實施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可以探索建立學校內(nèi)外、區(qū)域內(nèi)外資源共享機制。通過建立和培育示范區(qū)、示范校,建立課后服務師資庫,吸引優(yōu)秀之人參與課后服務,緩解校內(nèi)教師的工作負擔[7]。同時開發(fā)精品課程,建設課后服務典型案例資源庫,給各地各校、特別是教育薄弱地區(qū)學校教師提供可學習、可借鑒的資源,以點帶面發(fā)揮輻射引領作用。
6. 建立健全評價督導體系
為保證課后服務的正確方向和科學發(fā)展,教育行政部門應制訂課后服務人員標準和基本服務要求,組織開展評估督導。學校應制定課后服務課程考核評價方案,指導、鼓勵教師開發(fā)課后服務課程,邀請專家、家長和學生對課后服務實施質量進行過程性評價,探索實施課程準入、退出機制。要因地制宜開展課后服務的評價督導,針對調研中普遍反映的“城鎮(zhèn)、鄉(xiāng)村學校不存在家長接送問題”“兩小時對于沒有書面作業(yè)的低段孩子來說,實在太長”等問題,要體現(xiàn)區(qū)域、學校、學段特點,切勿“一刀切”,不能搞時長攀比,不將參與率作為考核指標。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1(22):14-19.
[2] 周洪宇,齊彥磊.“雙減”政策落地:焦點、難點與建議[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1):69-78.
[3] 高巍,周嘉騰,李梓怡.“雙減”背景下的中小學課后服務:問題檢視與實踐超越[J].中國電化教育,2022(5):35-41.
[4] 樓偉民.做好讓“學生舒心、家長放心、教師用心”的課后服務[J].人民教育,2021(18):17-19.
[5] 劉登琿,卞冰冰.中小學課后服務的“課程化”進路[J].中國教育學刊,2021(12):11-15.
[6] 王湖濱,馬云.上海市小學生校內(nèi)課后服務現(xiàn)狀、問題與建議[J].上海教育科研,2022(3):17-23.
[7] 裴艷暉,楊英杰.作為課后服務者的教師:可為、難為與應為[J].當代教育論壇,2022(3):81-87.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21年度教育學重大課題“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教育方針研究”(VAA210001)研究成果。
(作者系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