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信成,張忠武,楊連勇,黃 琳,彭 建,雷慧蘭,樂熹子
(1.常德市農(nóng)林科學研究院,湖南常德 415000;2.鼎城區(qū)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局,湖南常德 415003;3.漢壽縣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局,湖南常德 415900)
“稻-稻-菜”周年栽培模式是水旱輪作的重要方式,是統(tǒng)籌推進提升耕地質量和調節(jié)重要農(nóng)產(chǎn)品有效供給的一項重要舉措[1],有助于全面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和“遏制耕地非農(nóng)化、嚴格管控非糧化”戰(zhàn)略落實落地,保證糧食有效供給,構建綠色生態(tài)種植,減少耕地冬季閑置,推動耕地輪作制度改進和技術模式創(chuàng)新等。稻菜輪作模式在常德地區(qū)已開展應用多年,如安鄉(xiāng)縣“水稻-菜薹”輪作方式從2014 年的520 hm2增加至2017年的1 993 hm2,到現(xiàn)在的2 500 hm2以上,生產(chǎn)種植規(guī)模逐年擴大,給農(nóng)民帶來了效益,取得了很好的經(jīng)濟效益,也帶來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2]。在洞庭湖區(qū)推廣“稻-稻-薹”水旱輪作模式,不僅可以解決糧農(nóng)和菜農(nóng)爭地矛盾,還可以提高耕地單位面積產(chǎn)出效益[3-4]。本文從“稻-稻-薹”高效栽培模式的可行性分析論證,系統(tǒng)地介紹雙季稻、再生稻的“稻-稻”高效栽培技術,白菜薹和紅菜薹等薹類蔬菜高效栽培技術,為農(nóng)民開展節(jié)本高效栽培模式提供技術參考。
“稻-稻-薹”周年栽培模式具有較高的經(jīng)濟效益。洞庭湖區(qū)早就有種植雙季稻的栽培歷史,雙季稻種植也可以改為“早稻-再生稻”栽培模式,可降低第二茬水稻的種子、肥料、農(nóng)藥和用工等生產(chǎn)成本的30%以上。據(jù)調研,雙季稻每667 m2效益比一季稻增加400~500 元,“早稻-再生稻”模式每667 m2效益比一季稻增加700~800 元;而白菜薹每667 m2效益在1 500~2 100元,紅菜薹每667 m2效益2 500~3 800元,遠高于其他大田作物的經(jīng)濟效益[2,5-6]。
稻菜輪作模式推動了土地流轉,經(jīng)營主體逐漸轉為以合作社和種植大戶為主,促進了規(guī)?;?、機械化種植,增加了用工需求,給稻菜輪作基地周邊農(nóng)戶帶來就業(yè)機會,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再生稻還可大量減少農(nóng)藥使用量或完全不施用農(nóng)藥及除草劑等,大大減少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污染,且再生稻的稻米品質較高;稻菜輪作模式為水旱輪作,可有效減少田間病蟲害的發(fā)生,減少農(nóng)藥的使用;水稻秸稈和菜薹殘體均可通過旋耕回田或有機肥堆漚池回田,不僅增加了土壤中有機質含量,還可有效改善土壤結構,同時減少化肥施用量,符合國家“兩減”的政策,帶來良好的生態(tài)效益。
“稻-稻-薹”高效栽培模式中的水稻和菜薹均采用育苗移栽的方式,早稻于3 月15—25 日播種,4 月15—25 日移栽至大田,7 月10—20 日收割;晚稻于6月20—30 日播種,7 月15—25 日移栽至大田,10 月20—30 日收割;再生稻于3 月15—25 日播種,4 月15—25 日移栽至大田,頭茬稻于8 月5—15 日收割,再生稻于10 月20—30 日收割。菜薹于10 月5—20 日播種,11月1—15日移栽至大田,采收可以從12月20日持續(xù)到翌年3月結束(見表1)。
表1 “稻-稻-薹”栽培模式的茬口安排表
2.1.1 早稻品種選擇
早稻品種宜選擇抗逆性強、抗倒伏、分蘗中等的高產(chǎn)優(yōu)質品種,如金早47、甬秈15、中早39、湘早秈6 號、湘早秈32 號、湘早秈42 號、湘早秈45 號等品種[7-8]。
2.1.2 整地施肥
水稻采用機械插秧,機械插秧的水稻秧苗較小,而插秧機械的重量較重,對整地的要求則比較嚴格,采用旋耕機進行翻地,深度一般在10 cm 左右,翻地過深易造成插秧深度不一致。
前茬菜薹在采收后,秸稈還田可作綠肥使用。稻田在整地時施入水稻專用復合肥作基肥,也可施入腐熟的農(nóng)家肥或有機肥代替30%的復合肥。作基肥的水稻專用復合肥以N、P2O5、K2O 按2∶1∶2 的比例施入,施入總量為300~375 kg·hm-2;不推薦使用氮肥(尿素)、磷肥(過磷酸鈣)和鉀肥(氯化鉀)3 種肥料的混合作基肥,因混合肥料的養(yǎng)分釋放不均衡,作物吸收效果較差。
2.1.3 早稻播種移栽
1)種子處理。種子處理分曬種、浸種消毒、浸泡、催芽等步驟,4 個步驟并非缺一不可,但浸泡催芽不可缺少。曬種時長1~2 d,攤開鋪在水泥坪上,不要堆積太厚,用工具翻動種子3~5 次。市面上有很多種類的水稻種子浸種消毒劑,如強氯精、咪鮮胺等,通過試驗推薦使用農(nóng)樂氨基酸水溶肥浸種,使用量以1 kg 種子用含4 mL 農(nóng)樂氨基酸的水溶肥為宜,時長10~12 h,且浸種液還可以用作水稻秧苗的葉面肥使用。浸泡催芽的時長一般為22~24 h,期間翻動保濕3~4 次,待大部分種子破胸露白即可達到播種標準。
2)育秧管理。為了提高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效率,推薦早稻育秧采用毯狀機插硬質育秧盤進行,地點選擇運輸方便、排灌方便的大田,拱棚覆蓋薄膜,有條件的也可以選擇工廠化大棚育秧。每667 m2用種量為3~4 kg,通用育秧盤機插秧需要25~30盤。大田拱棚覆蓋薄膜進行育秧主要注意控制溫度和通風,出苗期間棚內(nèi)溫度控制在32~35 ℃下有利于促進齊苗,齊苗后棚內(nèi)溫度控制在20~25 ℃,棚內(nèi)溫度過高可揭開兩頭棚膜通風降溫,秧苗后期要增加揭開棚膜的次數(shù),目的是煉苗控長。秧苗期病害可采用75%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主要預防苗葉瘟)和70%托布津進行預防。
3)移栽。秧苗長到28~30 d,葉齡達到3~4 葉時可以進行機插;移栽前采用1%尿素水溶液或氨基酸水溶肥進行噴施。早稻機插秧的株行距為(25~30) cm×(15~20)cm。
2.1.4 早稻大田管理
1)水分管理。澆水根據(jù)水稻生長期不同而不同,分為7 個階段:第1 階段為移栽至大田的5~7 d 內(nèi),大田內(nèi)灌滿水,水層高度以不超過秧苗心葉為宜;第2 階段為返青發(fā)棵期,灌水以“薄皮水”為主,即淺水勤灌;第3 階段為分蘗期,灌水以“干濕交替”為主,即灌水后進行2~3 d 的露田(標準為田表面不見水、不見裂),如此交替多次;第4 階段為拔節(jié)壯稈期,灌水以“擱田”為主,在大田表面干裂、田不陷腳時復水,即灌水間隔時間加長,目的是控制無效分蘗,促進根系生長;第5 階段為抽穗期,灌水以深水為主,深度可達15~20 cm,且要及時灌水,期間需要短時間的露田;第6 階段為齊穗后,灌水同第2 階段,以“干濕交替”為主;第7 階段為收割前,早稻成熟后灌水停止,以提高成熟度和籽粒飽滿度,一般在收割前7~10 d 停止灌水,斷水不宜過早。早稻的水分管理還應注意防治水災,即保障排灌溝渠通暢,大田水多時能及時排水。
2)追肥管理。追肥根據(jù)水稻生長期不同而不同,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為移栽后的7~9 d,追施提苗促蘗肥,施肥量為尿素110~150 kg·hm-2、鉀肥75~110 kg·hm-2;第2 階段為抽穗期,施肥量為尿素130~160 kg·hm-2、鉀肥130~160 kg·hm-2;第3 階段為齊穗后追施穗粒肥,施肥量為尿素45~75 kg·hm-2、鉀肥75~100 kg·hm-2。為防止早稻僵苗癥狀,還需要追施鋅肥10~15 kg·hm-2;追肥還要根據(jù)大田實際情況進行,如出現(xiàn)缺鋅或缺素癥狀,可葉面噴施0.1%~0.2%硫酸鋅或硫酸二氫鉀溶液進行追肥。
3)病蟲害管理。早稻病蟲害管理要依據(jù)農(nóng)業(yè)部門發(fā)布的病蟲情報,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控”的植保方針,重點防控紋枯病、稻曲病、細菌性條斑病和稻飛虱、卷葉螟等。紋枯病防治可選用50%苯甲·丙環(huán)唑水乳劑10~15 g,或20%井岡霉素45~50 g,或50%噻呋·己唑醇10~15 g,或240 g·L-1噻呋酰胺懸浮劑25~30 g,或12%井崗·蠟芽菌200~250 mL,或325 g·L-1苯甲·嘧菌酯懸浮劑40~50 mL,或19%啶氧·丙環(huán)唑60~70 mL,或32.5%嘧菌酯·苯醚甲環(huán)唑25~30 mL,或30%苯醚甲環(huán)唑·丙環(huán)唑乳油15~20 mL。稻曲病采用36%丙環(huán)·咪鮮胺懸浮劑35~40 g,或75%戊唑嘧菌酯水分散粒劑10~15 g,或用30%苯甲·丙環(huán)唑乳油15~20 mL 防治。細菌性條斑病采用50%氯溴異氰尿酸可溶性粉劑40~60 g,或12%松酯酸銅懸浮劑100~120 g,或80%波爾多液可濕粉劑80~100 g防治。稻飛虱包括白背飛虱和褐飛虱,采用70%吡蟲啉3~4 g,或25%噻蟲嗪4~6 g,或50%呋蟲胺25~30 g,或25%烯啶蟲胺20~25 g,或25%吡蚜酮懸浮劑20~30 g,或25%噻嗪酮懸浮劑40~50 g,或50%吡蚜·異丙威可濕性粉劑50~75 g,或15%丁硫·吡蟲啉乳油50~60 g,或10%三氟苯嘧啶10~15 mL防治。卷葉螟采用15%多殺·茚蟲威10~15 g+30.2%甲維·毒死蜱100~120 g,或40%氯蟲·噻蟲嗪5~10 g,或90%殺蟲單50~60 g,或1%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80~100 mL,或1.8%阿維菌素75~100 mL,或10%阿維·氟酰胺30~40 mL,或20%三唑磷150~200 mL,或20% 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0~15 mL防治。
4)水淹后恢復管理。被水淹后需要及時疏通溝渠,用水泵排出田間多余的水;在水退時采用噴淋沖洗水稻葉片,以及葉面噴施氨基酸葉面肥+三環(huán)唑或其他廣譜性殺菌劑,加快恢復葉片的正常光合作用;為防止急速失水,保持田間淺水層狀態(tài)。
2.1.5 晚稻品種選擇
晚稻品種宜選擇抗逆性強、抗倒伏、分蘗強的高產(chǎn)優(yōu)質品種,如黃花占、金優(yōu)207、Y 兩優(yōu)302、創(chuàng)香5 號、盛泰優(yōu)9712、農(nóng)香18、陸兩優(yōu)996、玉針香、岳優(yōu)9113、岳優(yōu)360、甬優(yōu)1540、甬優(yōu)9 號、湘晚秈12號、湘晚秈13號、湘晚秈17號等品種。
2.1.6 晚稻播種移栽
晚稻的種子處理、育秧管理與早稻相同。晚稻的秧齡比早稻短,一般在20~25 d、葉齡4~5 葉時進行機插;移栽前用600~650 g·hm-2多效挫1 000 倍液進行葉面噴施;田間保持淺水,為預防敗苗在陰天或傍晚時進行機插為宜,機插株行距為(25~30) cm×(25~30)cm。
2.1.7 晚稻大田管理
晚稻大田的水分、追肥和病蟲害管理與早稻基本相同。晚稻追肥不采用磷肥,促蘗肥和穗粒肥以尿素和氯化鉀肥料為主,葉面肥以磷酸二氫鉀為主,與早稻相比,晚稻的施用量氮肥多、鉀肥少。需要注意的是追肥要結合晚稻生長狀況進行,生長過旺可不追施促蘗肥和穗粒肥;晚稻孕穗期正值氣溫較高,追肥須與灌水同步;齊穗后,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溶液時間選擇在無風、陰天上午9 點之前或下午4 點之后,進行全株均勻噴施,對提高晚稻結實率和增加粒重效果較好。
晚稻病蟲害防控以稻瘟病和二化螟、三化螟、稻飛虱等為主。稻瘟病采用20%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75~100 g,或2%春雷霉素可濕性粉劑100~120 g,或25%咪鮮胺乳油44~55 g,或75%肟菌·戊唑醇15~20 g,或40%富士一號乳油80~100 g,或32.5%苯甲·嘧菌酯30~50 mL,或30%稻瘟靈乳油150~175 mL。晚稻稻飛虱主要為害基部,噴藥時對準晚稻基部噴施。晚稻在灌漿結實期會遇到極端高溫、低溫、大風暴雨等惡劣天氣,造成熱害、授粉不良和結實率下降等現(xiàn)象。高溫時要及時采取“日灌夜排”的灌水方式,低溫時應及時采取灌深水、噴施葉面肥和保溫劑等措施。
2.2.1 品種選擇
再生稻宜選擇Y 兩優(yōu)551、Y 兩優(yōu)9918、甬優(yōu)4149、甬優(yōu)4949、徽兩優(yōu)898、隆兩優(yōu)華占、隆兩優(yōu)1988、深兩優(yōu)475、深兩優(yōu)5814、深兩優(yōu)867、泰優(yōu)390、瀘優(yōu)9803、C 兩優(yōu)651、天優(yōu)華占、創(chuàng)兩優(yōu)33、鳳兩優(yōu)464、兩優(yōu)121、兩優(yōu)336、兩優(yōu)389、兩優(yōu)566等品種[9-12]。
2.2.2 整地施肥
再生稻采用機械插秧,整地施肥同前,重施基肥,基肥可增加腐熟農(nóng)家肥或有機肥的施入量;還可加入硼肥60~80 kg·hm-2作基肥。
2.2.3 播種移栽
再生稻的種子處理和育秧管理與上述技術基本相同。秧齡在25~30 d、葉齡3~4 葉時,帶肥帶藥進行機插;秧苗2葉1心時,施尿素25~30 kg·hm-2作“斷奶肥”,移栽前3~5 d,施尿素40~45 kg·hm-2作“送嫁肥”。
2.2.4 頭茬稻大田管理
頭茬稻的水分、追肥和病蟲害管理與早稻基本相同。頭茬稻追肥要“控氮增鉀增硅”,以及防止倒伏;頭茬稻齊穗后進行肥水管理是保證再生稻獲得高產(chǎn)的關鍵因素,在齊穗后20~25 d 保持大田淺水,田間追施尿素300~350 kg·hm-2、鉀肥105~130 kg·hm-2;收割前5~7 d,追施尿素150~200 kg·hm-2、鉀肥150~200 kg·hm-2或三元復合肥250~300 kg·hm-2作促芽肥。
頭茬稻的病蟲害防控直接影響再生稻的產(chǎn)量和品質,尤其要在收割期不能發(fā)生病蟲害,必須保證頭茬稻成熟期時根系、莖稈活力強,葉青籽黃。重點預防5 月中旬的稻瘟病和二化螟,6 月中下旬至7 月上中旬的紋枯病和稻飛虱,化學防治藥劑與早稻相同,注意藥劑的交替使用。
2.2.5 收割及留樁高度
頭季稻收割要求稻田較干,收割機帶稻草秸稈粉碎功能,防止稻草覆蓋稻樁及減少稻樁被碾壓等損傷。收割時水稻留樁高度為30~35 cm,收割時間較早,留樁高度可降低,以倒2 葉、倒3 葉的腋芽作再生苗為主。
收割前施再生稻催芽肥,收割后施入齊苗肥,齊苗肥結合灌水同時進行,可以施尿素125~175 kg·hm-2、鉀肥75~100 kg·hm-2,灌水保持淺水層,一般在收割后1~2 d 施入地里;同時還可以采用噴霧形式在收割后3~5 d 噴施蕓薹素內(nèi)酯800 倍液300 g·hm-2,促進再生稻營養(yǎng)生長。
2.2.6 再生稻大田管理
再生稻的水肥管理與早稻基本相同,灌水分為發(fā)苗期的淺水勤灌、分蘗期和抽穗期的干濕交替灌溉等階段,追肥分為提苗促蘗肥、抽穗期和齊穗后的穗粒肥等階段。同時,在再生稻發(fā)苗期還應采用葉面噴霧形式追施氨基酸水溶肥1.5~1.8 L·hm-2或0.01%蕓薹素內(nèi)酯1 000 倍液,在抽穗中期采用葉面噴霧形式追施赤霉素30~45 g·hm-2,促進再生稻整齊度和結實率。
再生稻的病蟲害防治可參考早稻進行化學防治,針對再生稻生長的氣候條件,重點預防再生稻前期的稻縱卷葉螟、水稻鉆心蟲等,后期的稻飛虱、稻瘟病等。
水稻收割后及時進行一次深翻,深翻后曬地10~20 d,可以增加土壤中的含氧量,消滅土壤中部分病蟲害。施入底肥和作畦配合第二次翻耕進行,底肥按照腐熟無害化的有機肥22.5~37.5 t·hm-2或三元復合肥375~750 kg·hm-2替代30%的有機肥;畦面平整,畦寬1.6 m、溝寬40~50 cm、溝深20~30 cm,根據(jù)田塊開好廂溝、腰溝和圍溝,腰溝在長度方向上每隔25~30 m 開一條,能灌能排,防止菜薹田地積水。
白菜薹可選擇青梗薹、天成早薹1號、雜交薹王、五彩青苔5 號、湘早苔1 號、湘妹子晚白菜薹、綠薹三號、甜薹1 號、華容黃白菜薹等,紅菜薹可選用五彩紅薹1 號、鄂紅系列、湘紅系列、胭脂紅、九華紅等[13-15]。
菜薹采用72孔穴盤育苗,育苗基質選擇商品基質或稻殼、草炭、細土按1∶1∶1 的比例(質量比)混合配制基質,在基質中加入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 g·m-3和福美雙50 g·m-3,混拌均勻,對基質進行消毒;基質裝穴后澆透水,每穴播種1~2粒種子,表面覆蓋一層薄薄的基質,最后覆蓋地膜保濕。
苗期保持基質為半干半濕狀態(tài),一次澆水不宜過多,苗期不施肥;苗期溫度過高應搭小拱棚覆蓋遮陽網(wǎng)。苗期注意預防軟腐病、猝倒病、蚜蟲、跳甲、菜青蟲等病蟲害,苗期病害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50%多·??蓾裥苑蹌?00 倍液、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72.2%普力克可濕性粉劑500倍液、15%噁霉靈水劑700 倍液、75%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和25%甲霜靈1 000倍液等交替噴霧防治;蟲害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40 g、25%噻蟲嗪3 000~4 000 倍液、60 g·L-1乙基多殺菌素1 500 倍液或20%阿維菌素乳油3 000 倍液噴霧或灌根防治。
菜薹苗齡20~30 d、3~4 片真葉時可達到壯苗標準,即可定植大田。定植株行距(30~40) cm×40 cm,定植后及時澆定根水;定植后缺苗及時補苗,補苗應當在移栽后10 d 內(nèi)完成;菜薹大田可采用銀灰雙色地膜覆蓋栽培,減少病蟲和雜草為害。
3.5.1 水肥管理
菜薹水肥管理最好采用水肥一體化滴灌或噴灌,追肥時期和追肥量根據(jù)生育期需求量,采用“少量多次”的原則施入。追肥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為定植后7~10 d,施入尿素或尿素水溶液120~150 kg·hm-2;第2 階段為現(xiàn)蕾期或主薹采收后,按照N、P2O5、K2O重量比例12∶6∶9施入復合肥或水溶性尿素、鉀肥和磷肥225~325 kg·hm-2;第3 階段為側薹采收后,隔1~2 次采薹后施入三元復合肥[m(N)∶m(P2O5)∶m(K2O)=15∶15∶15]150~225 kg·hm-2。此外,當菜薹葉片偏黃或缺肥時,可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或噴施寶等高效營養(yǎng)液葉面肥3~5次,可結合病蟲害防控同時進行葉面噴施。
3.5.2 病蟲害防治
菜薹病蟲害防治應以預防為主,農(nóng)業(yè)、生物、物理防治優(yōu)先于化學藥劑防治。病害主要有霜霉病、根腫病和病毒病等,蟲害主要有蚜蟲、粉虱、小菜蛾和跳甲等。
霜霉病采用20%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 倍液、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69%烯?!徇i鋅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噴霧防治;根腫病采用15%噁霉靈水劑500~1 000 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1 000 倍液灌根防治;病毒病采用20%毒克星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鹽酸嗎啉胍·乙酸銅加10%吡蟲啉1 000~1 500倍液噴霧防治。
蚜蟲采用20%吡蟲啉水劑2 000~2 500 倍液、25%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 500~3 000 倍液噴霧防治,粉虱采用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2 500~5 000 倍液、70%艾美樂水分散粒劑7 000~8 000 倍液、10%氯噻啉可濕性粉劑3 000~4 000 倍液、22.4%螺蟲乙酯懸乳劑2 000 倍液噴霧防治;小菜蛾采用3%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乳劑3 000~5 000倍液、5%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3 000~4 000 倍液、蘇云金桿菌乳劑600~800倍液噴霧防治;跳甲采用40%氯蟲·噻蟲嗪水分散粒劑7 500~9 000 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90% 敵百蟲晶體800~1 000 倍液噴霧防治。
菜薹根據(jù)消費習慣在花蕾尚未開放時或薹上已有初花時,為最佳采收期。主薹采收時在基部留2~3片基生葉,側薹采收時留1~2個節(jié)位葉,側薹采收根據(jù)長勢每1~5 d 采收1 次,每0.5~1 kg 菜薹結成捆,打包裝入泡沫箱后及時運輸和銷售,在5 ℃冷庫中可保存5~7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