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曦
應收賬款質押中存在多種權利沖突問題,如應收款上的質權與讓與的沖突,質權與法定抵銷權的沖突。如何確定這些權利的順位成為實踐中的一大難題。在應收賬款先質押后轉讓時,應收賬款質押在先按照法律規(guī)定進行登記的,質權的效力優(yōu)先;在應收賬款先轉讓后質押時,根據(jù)質權人的主觀善惡,若能夠適用善意取得,雖讓與優(yōu)先,但轉讓多出的財產可以由質權人優(yōu)先受償。在應收賬款質權與法定抵銷權發(fā)生沖突時,可以質押通知的時間作為判斷二者先后順序的依據(jù)。
中國人民銀行2021年發(fā)布的《動產和權利擔保統(tǒng)一登記辦法》明確了應收賬款所包括的諸多權利,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小微企業(yè)解決了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為市場主體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注入了活力,但與此同時引發(fā)了權利競存問題。然而目前我國法律對應收賬款上的權利競存問題并未有明確規(guī)定,導致實踐中出現(xiàn)裁判不一的現(xiàn)象。因此探索應收賬款質押順位問題是非常有必要的,解決應收賬款質押權利順位問題才能使小微企業(yè)融資無后顧之憂。本文通過分析應收賬款質押與其他權利同時存在時的價值衡量,借鑒域外立法,梳理裁判思路和觀點,以期對應收賬款質押與相關權利沖突的解決有所裨益。
一、應收賬款質押與債權讓與的沖突與協(xié)調
在同一個應收賬款上可能同時存在質押與讓與,致使質權人和受讓人同時存在,此時質權人擁有在應收賬款上設立質權從而擔保主債權實現(xiàn)的權利,受讓人擁有收取應收賬款的權利,二者在行使權利時必定會發(fā)生沖突,任何一方的權利受到損害,對交易安全的保護都是不利的。有學者提到將債權讓與和債權質押規(guī)范進行統(tǒng)合,統(tǒng)一二者的對內效力規(guī)則與對外效力規(guī)則。但若將二者統(tǒng)一適用登記的目的是為了規(guī)避法律風險,這是不合適的。將應收賬款質押與讓與沖突分為應收賬款先質押后讓與、先讓與后質押兩種情況以確定權利順位更為妥當,更有利于平衡當事人的權利保護,維護交易安全。
(一)應收賬款先質押后轉讓的情形
我國《民法典》445條規(guī)定了應收賬款出質后轉讓需與質權人進行協(xié)商,得到質權人的同意后才可以轉讓。司法實踐中對這條規(guī)定是否為效力性強制性規(guī)定存在爭議,(2017)最高法民再5號案例中,最高人民法院認為這條規(guī)定不是效力性強制性規(guī)定,已出質的應收賬款債權轉讓合同有效,并不會損害質權人的利益。
應收賬款的質押與轉讓具有許多不同點,首先,應收賬款質押設立是作擔保之用,質權人是否實際行使質權并不確定,只有在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質權才會被行使。在質權人未行使質權的時間段內,作為出質人的債權人對于應收賬款享有期限利益,這一利益不是確定不變的,會隨著其他市場因素的改變發(fā)生波動。在應收賬款出質后,不允許應收賬款轉讓很可能會損害應收賬款債權人的利益。其次,從維護質權人與出質人的利益角度看,若要將應收賬款的價值發(fā)揮到最大,就得允許其進行流通。當應收賬款的受讓人同樣認為應收賬款這一債權本身的價值比質押所擔保的主債權更有價值時,再不允許質押后的轉讓存在,無論對于維護質權人還是出質人的利益都是無益的 。
從質權的效力角度看,質權具有追及效力,即使應收賬款轉讓有效也并不妨礙質權的效力,只不過債權的受讓人獲得的是具有瑕疵的債權。應收賬款質押按照法律的規(guī)定進行了登記以后,就可以據(jù)此推定受讓人已經明知自己獲得的債權是具有權利負擔的債權,我國立法上采取的應收賬款質押登記生效原則,在二者發(fā)生沖突時,只要應收賬款質押在先并且按照法律規(guī)定進行了登記,質權的效力就是優(yōu)先的。若應收賬款質押與轉讓都并未按照法律規(guī)定進行登記,那么此時的應收賬款質權并未生效;而應收賬款讓與則并非必須登記,在二者都未辦理登記的情形下,受讓人能夠取得應收賬款債權。這種情形雖然會對質權人的保護不利,但也可以促進質權人積極與出質人辦理質押登記。
(二)應收賬款先轉讓后質押的情形
應收賬款先轉讓后質押的情形具體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情形是應收賬款的債權人將自己對于債務人的應收賬款先轉讓,而后又將同一應收賬款質押給第三人。這種情形,學界較多的觀點認為應收賬款轉讓已經使債權歸屬發(fā)生了改變,出質人的行為是無權處分,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質權并不生效。此種情形下,直接將應收賬款的質押認定為無效并不利于當事人的權利保護平衡,若應收賬款的轉讓已經辦理登記,第三人再無善意取得的可能,質押當然無效,即使應收賬款轉讓有剩余的財產也不能夠成為質權人可受償?shù)姆秶?。若應收賬款轉讓未進行登記,此時應收賬款質押存在善意取得的可能,可以考量質權人的主觀善惡,若能夠適用善意取得,則質押是有效的,轉讓的效力雖優(yōu)先于質押,但轉讓后剩余財產可由質權人優(yōu)先受償。
第二種情形是應收賬款的債權人將對債務人的應收賬款轉讓給受讓人,受讓人將已經獲得的應收賬款質押給第三人,這種情形下,應收賬款受讓人成為債權人,受讓人是有權處分的,進行的質押也是有效的。
二、應收賬款質權與法定抵銷權的沖突
作為出質人的應收賬款的債權人與應收賬款的債務人之前存在互負債務的可能,因此可能會出現(xiàn)應收賬款上所設質權與應收賬款的債務人第三債務人的法定抵銷權的效力沖突。在應收賬款債務人的許多抗辯權中,法定抵消抗辯權非常重要。若此時出質人所擁有的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的債務,究竟是優(yōu)先保護應收賬款上所設立的質權還是優(yōu)先保護第三債務人的法定抵銷權,質權與法定抵銷權的行使順序如何確定,我國現(xiàn)行法中并沒有對其進行明確規(guī)定,在司法實踐中也有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認為,質權與法定抵銷權必然有一方在先行使,以下稱絕對說;另一種認為根據(jù)應收賬款質押設立或者通知的時點確定誰優(yōu)先行使權利,以下稱時點說。
(一)應收賬款質權與法定抵銷權的行使順序絕對說
在絕對說中,又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認為應收賬款質權無論在何種情形下都優(yōu)先于法定抵銷權的行使,例如,在(2014)蘇商終字第0267號一案中就采用了此觀點,認為應收賬款質權擁有優(yōu)先受償權,在出質人與質權人之間的債務未獲得清償或者沒有經過質權人的同意時,第三債務人無權以自己的抵銷權獲得優(yōu)先受償?shù)臋嗬_@種觀點認為可以抵銷的債權是一種普通債權,質權優(yōu)先于普通債權。筆者認為這種觀點并不合適,因為應收賬款上所設立的質權與其他質權并不完全一樣,應收賬款質權不僅有質權人與出質人參與,還有第三債務人。第三債務人對應收賬款質權是否能實現(xiàn)有重大作用,因此簡單地認為應收賬款質權無論在何種情形下都具有優(yōu)先地位是不合理的。且此觀點側重保護應收賬款質權人的權利,卻忽視了第三債務人的保護,在第三債務人并不知曉應收賬款質權的存在時,絕對認為質權優(yōu)先于法定抵銷權,利益衡量未必妥當。
第二種觀點認為法定抵銷權始終優(yōu)先于應收賬款質權,有學者認為應收賬款質權優(yōu)先于法定抵銷權與擔保物權優(yōu)先受償相悖。(2019)遼02民終8557號案認為應收賬款質權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優(yōu)先受償?shù)?,要受到一些法定權利的限制,例如法定抵銷權和抗辯抵銷權。不論第三債務人是否認可應收賬款的出質,質權的設立對這些法定權利的行使并沒有影響。此觀點認為第三債務人的某些法定權利始終優(yōu)先于應收賬款上所設立的質權,認為應收賬款質權人能夠優(yōu)先受償?shù)姆秶菓召~款債權人已經被償還的債權,使應收賬款質權人享有的質權具有一定的被動性,從而導致了應收賬款質權人的權利基礎具有不確定性,并且可能會造成應收賬款債權人與債務人惡意串通欺騙第三債務人,利益衡量未必妥當。
(二)應收賬款質權與法定抵銷權的行使順序時點說
在“時點說”中又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應當將質權設立的時間作為判斷二者行使順序的依據(jù),(2019)皖02民終2515號案件即采用了此觀點,認為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無為支行的應收賬款質權設立在先,安徽太平洋電纜集團是無法行使抵銷權的。此觀點認為應收賬款質權在登記后即對第三債務人發(fā)生約束力,卻忽略了質權公示的效力所對抗的是與所設質權無關的第三人,而第三債務人與出質人之間本就存在法律關系。由于應收賬款質權的設立不以通知第三債務人為要件,只需按照法律規(guī)定登記即可,登記對以后新加入的當事人無疑具有對抗效力,而對于第三債務人若具有同樣的對抗效力是不公平的,第三債務人并不能時刻查詢應收賬款質權是否已登記設立,因此也無法及時知道應收賬款上的權利變動,若簡單地將應收賬款質權設立的時間作為判斷權利順位的標準將會加重第三債務人的負擔,剝奪第三債務人對出質人的權利。
另一種觀點認為應當把質押通知的時間作為判斷二者先后順序的依據(jù)。(2018)川民終1122號案件中,作為應收賬款質權人和債權人的交行攀枝花分行與鈦都公司依法辦理了應收賬款質押登記,質權得以有效設立。但是,交行攀枝花分行、鈦都公司并沒有將質押事實通知第三債務人四極化工。鈦都公司進入破產程序后,由于第三債務人四極化工沒收到質押通知,在應收賬款債權人鈦都公司破產時第三債務人有權選擇行使抵銷權。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有關擔保制度的解釋》第六十一條明確了應收賬款債務人接到質權人要求向其履行的通知后,仍然向應收賬款債權人履行是無效的。此條款為應收賬款質押通知對第三債務人有一定的約束力提供了理論基礎,在實踐中承認應收賬款質押通知對于第三債務人的約束力具有一定合理性。若質權人通知第三債務人后,如果第三債務人認為其對出質人享有法定抵銷權,則其應當在合理期限內盡速向質權人提出證據(jù)并向出質人發(fā)出抵銷通知,否則其抵銷不得對抗質權人,此種觀點最能平衡各方當事人的利益。首先,應收賬款質押通知對第三債務人有約束力,意味著第三債務人須得按照通知來履行,如此可以預防應收賬款出質人與第三債務人惡意串通。接到通知后,未經質權人同意,第三債務人向出質人清償,可以推定雙方惡意串通損害質權人的利益,清償行為無效,第三債務人對質權人的清償責任不得免除。對于應收賬款質權人來說,以質押通知約束第三債務人的履行行為使自己的質權多了一重保障,使質權更安全。其次,給予合理期限也更好地保護了第三債務人的利益,通知第三債務人對應收賬款出質人和質權人具有可操作性,成本很低,有利于平衡三方當事人的利益關系。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現(xiàn)行法律并未對應收賬款質押引起的權利競存問題進行明確的規(guī)定,在實踐中可以通過司法解釋的形式明確應收賬款質押時權利競存的問題。應收賬款質押與讓與沖突時可分情況解釋,先質押后轉讓時,應收賬款質押在先并且按照法律規(guī)定進行登記,質押效力優(yōu)先。先轉讓后質押時,根據(jù)善意取得制度決定質權人是否能就應收賬款轉讓多出的財產優(yōu)先受償。應收賬款質權與法定抵銷權并存時,可根據(jù)質押通知的時間判斷權利先后,這樣有利于保護各方當事人利益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