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高 (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qū)秋浦小學)
閱讀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要充分發(fā)揮自主性,建構個性認知,輸出個性見解。綜觀傳統(tǒng)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教師單向解讀閱讀文本,學生缺乏閱讀的主動權,只能被動接受閱讀內容。針對此種情況,教師要以生為本,優(yōu)化教學方式,改進閱讀教學,而支架式教學能夠助推教師改進傳統(tǒng)教學。支架式教學是教師依據教學需要和學生學情,搭建概念框架,助力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發(fā)展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有效實施支架式閱讀教學,可以使學生在支架的在助力下發(fā)揮自主性,運用文字,揣摩含義,獲取信息,進行個性表達,發(fā)展多樣能力。對此,教師在實施支架式教學時要著力搭建多樣的支架,助力學生閱讀。
問題支架是指以問題為主的支架。有效的問題支架可以啟迪學生思維,助力學生讀思結合,建構閱讀認知,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因此,在實施支架式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依據教學需要搭建不同的問題支架,助力學生閱讀。
指向閱讀理解的問題支架,有助于學生了解文本內容,體會文本情感。閱讀教學的基本目標是引導學生讀懂文本。這里的“讀懂”有兩層含義:一層是讀懂文本內容,知道講述了怎樣的故事;另一層是讀懂文本情感,知道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對此,教師可以以文本內容和文本情感為抓手,搭建指向閱讀理解的問題支架,助力學生讀懂文本。
例如,統(tǒng)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tǒng)稱“教材”)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這篇課文在描述母親工作環(huán)境時,作者使用了“震耳欲聾”這個詞。“震耳欲聾”描述出了嘈雜的工作環(huán)境,凸顯了母親工作的艱辛,也彰顯了母親無私付出的美好品質?;诖?,教師可以設計如下系列問題:聯系上下文,大家知道“震耳欲聾”是什么意思嗎?假如我們身處“震耳欲聾”的環(huán)境,會有怎樣的感受或想法呢?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母親工作了一天?兩天?還是更久?母親有和我們一樣的感受嗎?為什么母親會堅持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工作?在問題支架的助力下,學生反復品讀文本內容,品味“震耳欲聾”的含義。在品味的過程中,學生了解“震耳欲聾”含義的同時深入感受母親的美好品質,體會到作者蘊含其中的情感——歌頌母親的無私、偉大,由此讀懂文本,提高閱讀效果。在此過程中,還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受到了美好情感的熏陶。
指向閱讀策略的問題支架,有助于學生掌握閱讀策略,高效閱讀文本。閱讀教學的目標之一是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策略,獲得不同的閱讀體驗,發(fā)展不同的閱讀能力。因此,在實施支架式閱讀教學時,教師要研讀教材,挖掘其中蘊含的閱讀策略,以此為切入點,搭建指向閱讀策略的問題支架。
例如,教材三年級上冊《總也倒不了的老屋》這篇課文重在引導學生掌握預測策略。因此,在實施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發(fā)生在小貓、老母雞、小蜘蛛和老屋身上的故事提出問題。在教學第3自然段后的每一段內容時,教師都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你覺得老屋會答應嗎?為什么?在問題支架的作用下,學生發(fā)揮想象力,有根據地進行猜測,并自由描述。同時,在描述的過程中,學生會產生探究的興趣。教師可以把握時機,與學生一起走進文本中尋找相關內容,驗證猜測是否正確。在“提出猜測—驗證猜測”的過程中,學生始終積極思考,了解故事內容,尤其逐步增強了對“有根據地猜測”的認知,掌握預測策略,學會閱讀,學生也因此活躍了思維,提高了思維水平。
情境支架是以真實或模擬的情境為主的支架。有效的情境支架,可以使學生身臨其境,自主遷移已有的生活經驗或知識認知,建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實現有意義的建構。在體驗情境的過程中,學生會潛移默化地鍛煉多樣能力,如思維能力、語言能力、審美能力等。因此,在實施支架式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依據教學內容搭建情境支架,助力學生閱讀。
例如,在教學教材三年級上冊《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課文時,作者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小興安嶺的四季美景。學生跟著作者“游覽”小興安嶺,可以感受到小興安嶺的四季之美。因此,教師可以以“游覽”小興安嶺為立足點創(chuàng)設導游情境,并將其貫穿教學始終,帶領學生“游覽”小興安嶺。在講到小興安嶺的春季美景時,教師作為導游,在交互式電子白板上呈現相關視頻。當學生“走到”山腳下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大家有沒有聽到什么?在問題的作用下,學生側耳傾聽,有所發(fā)現,積極表達,如“我聽到了流水聲”。教師追問:大家聽到了什么樣的流水聲?流水是從哪里來的?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發(fā)揮想象力,描繪各種場景,踴躍作答,如“我聽到了嘩啦啦的流水聲。流水可能是從山上流下來的。因為山上的積雪融化了”。教師趁機與學生一起誦讀文本內容。在誦讀的過程中,學生自主地聯想視頻內容、想象內容和表述內容,根據文本內容建構認知。由此可見,搭建情境支架,可以使學生在具體場景中建構閱讀認知,有利于提高閱讀效果。
圖表支架是應用各類直觀工具(圖片、表格、圖形等)搭建的表現型支架。圖表支架具有多樣作用,如調動學生感官、促進學生思維。在感官和思維的作用下,學生會讀懂文本內容。因此,在實施支架式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聯系文本內容搭建圖表支架,助力學生閱讀。
感官是學生閱讀文本的“法寶”。在多種感官的作用下,學生可以將文字語言轉化為具體畫面,由此建構直觀認知,發(fā)展形象思維能力。教師可以依據閱讀內容,展現圖片、視頻等,搭建圖表支架,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促使學生自主結合文字和圖片,直觀地認知文本內容。
例如,教材三年級下冊《趙州橋》課文第1自然段提到“有一座世界聞名的石拱橋”,這句話指明趙州橋是一座石拱橋。雖然下文對“這座橋是石拱橋”進行了說明,但是受到生活閱歷的限制,大部分學生并不知道什么是石拱橋。此時,教師可以在交互式電子白板上展現幾組圖片,將趙州橋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在視覺的作用下,學生能夠直觀地認識石拱橋,更加順暢地進入文本情境,有利于建構深度認知。
發(fā)散性思維是學生閱讀文本的“工具”。部分學生缺乏發(fā)散性思維,在閱讀文本時不知道從何處入手,無法走進文本深處,影響了閱讀效果。在閱讀課堂上,教師可以以發(fā)散性思維為抓手,利用圖形、表格等搭建發(fā)散思維的圖表支架,助力學生發(fā)散思維。
例如,在教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時,作者從顏色、形狀、生長位置等方面描繪了爬山虎的腳,這些方面正是學生發(fā)散思維的起點。教師可以以“爬山虎的腳”的不同方面為中心提出任務:繪制爬山虎檔案袋。圍繞此任務,教師提出具體要求:梳理文本內容,動手繪畫,從不同方面介紹爬山虎的腳。在任務和要求的雙重作用下,學生發(fā)散思維,閱讀文本,獲取關鍵信息,了解爬山虎腳的顏色、形狀、生長位置等,并在腦海中描摹具體場景,繼而動手制作檔案袋,圖文結合地進行介紹。如此圖表支架,不僅使學生獲得了發(fā)散思維的機會,還使學生在發(fā)散性思維的支撐下全面了解文本內容,增強了閱讀認知。
范例支架是以例子為主的支架。范例支架為學生揭示了閱讀規(guī)律、呈現了閱讀方法等,助力學生遷移已有認知,舉一反三,實現有意義的建構。在范例支架的助力下,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會得到鍛煉。因此,在實施語文支架式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以教材為依托,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段落、文章,將其作為例子,搭建范例支架,助力學生自主閱讀。
例如,教材六年級下冊《北京的春節(jié)》這篇課文詳略得當地描述了老北京的春節(jié),突出了風俗特點。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梳理出詳寫內容和略寫內容。同時,立足學生梳理的內容,引導學生重點閱讀詳寫內容,簡略閱讀略寫內容。在重點閱讀、簡略閱讀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有針對性地了解了文本內容,還感受到了詳略得當寫法的好處。“詳略得當”是本單元的語文要素,貫穿單元所有閱讀文本。六年級下冊《臘八粥》這篇課文詳略得當地描述了“等粥”“喝粥”這兩件事情。對此,在教學《臘八粥》時,教師可以以《北京的春節(jié)》為例子,為學生布置任務:回顧閱讀《北京的春節(jié)》這篇課文的過程,遷移閱讀經驗,自讀《臘八粥》。在閱讀的過程中,梳理課文中的詳寫內容和略寫內容。在范例支架的助力下,學生積極思維,遷移閱讀經驗,自讀文本,不僅提高了閱讀效率,還感受到了詳略得當這一寫作手法的魅力。
實踐支架是以學生的“做”為主的支架?!白鲋袑W”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學生依據文本內容做出相應的動作,直觀展現文字內容,由此加深對文字內容的理解。對此,在實施語文支架式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依據教學需要搭建不同的實踐支架,助力學生閱讀。
課堂實踐支架是以課堂上的“做”為主的支架。課堂是學生進行閱讀的重要場所。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研讀教學內容,挖掘關鍵信息,以此為基礎搭建實踐支架,助力學生在“做”中閱讀,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教材六年級上冊《窮人》這篇課文時,在將鄰居的遺孤抱回家后,桑娜進行了一番心理斗爭,這番心理斗爭凸顯了桑娜的美好品質。但是,心理斗爭內容較為抽象,是大部分學生的閱讀障礙。角色扮演,是學生體會主人公心理活動的重要方式。在引導學生閱讀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化身為桑娜,感受其心理斗爭。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學生聯系桑娜的家庭環(huán)境及其所作所為,自覺移情,經歷“忐忑不安—心驚肉跳—責備自己—豁然開朗”這一過程,由此直觀地了解桑娜的心理斗爭過程,理解文本內容。
課外實踐支架是以生活中的“做”為主的支架。生活,是學生學習語文的起點和歸途。在回歸生活的過程中,學生能體驗多樣活動,會靈活地應用語文知識,深化理解。因此,在實施小學語文支架式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立足學生的閱讀所得搭建課外實踐支架,助力其在“做”中學。
例如,在教學教材三年級下冊《肥皂泡》這篇課文時,學生在多種支架的助力下,不斷地探究文本內容,了解了作者童年時吹肥皂泡的過程,感受到了其中的快樂、情趣。立足學生的閱讀所得,教師鼓勵其模仿作者的方法,體驗“吹肥皂泡”這一活動。與此同時,教師提出任務:在吹的過程中,嘗試觀察肥皂泡的顏色、形態(tài)變化,體會自己此時的心情。在吹肥皂泡后,記錄此過程及自己的感受。在課外實踐支架的助力下,學生回歸生活,體驗吹肥皂泡,并用生動的語言描述此經歷,由此與作者產生共鳴,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同時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搭建支架,可以助力學生有效閱讀。在實施小學語文支架式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需要和學生學習需要,發(fā)揮教學智慧,搭建多樣支架,借此助力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體驗多樣的閱讀活動,理解閱讀內容,掌握閱讀方法,鍛煉多樣能力,提高閱讀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