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麗
現(xiàn)今,“躺平”文化逐漸在社會上掀起波瀾。大部分經歷高三魔鬼學習的大學生在大學這個相對自由的環(huán)境中,接收海量來自互聯(lián)網的信息,開始產生學習倦怠。學習倦怠是個體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倦怠心理,國內外學者對其具體含義有不同的見解,基本都認可學習倦怠是指個體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漸喪失學習興趣和學習信心的消極現(xiàn)象。長時期的學習倦怠會帶來不同的負面心理和行為現(xiàn)象,嚴重影響個體的學習和生活。因此,探究如何干預學業(yè)倦怠顯得尤為必要。
互聯(lián)網時代下,大學生的心理需求發(fā)生異化,容易產生負性情緒。負性情緒的增加,他們難免會對自己能否很好地完成學業(yè)產生不自信的想法。學習自我效能則是指個人在完成與學習相關任務的自我評價,學習自我效能感高的個體對于學習相關任務的完成會更有信心,能夠以更好的心態(tài)去面對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梢哉f,較高水平的學習自我效能感代表了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根據現(xiàn)有文獻梳理,學習自我效能感與學習倦怠之間呈現(xiàn)反方向的關系,即具備較高水平的學習自我效能感的個體所產生的學習倦怠水平較低。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讓個體對于學習更有信心,更愿意攻克在學習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因此產生的學習倦怠更低。國內外學者研究了各種情境下的學習自我效能感與學習倦怠之間的關系,但鮮有人探究在互聯(lián)網時代下大學生的兩者之間的關系。本研究立足于互聯(lián)網時代,研究大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感與學習倦怠之間的關系,有助于彌補相關研究的空缺,為抑制大學生的學習倦怠提供參考和借鑒。
作為互聯(lián)網深度使用者的大學生,早已置身于Web2.0 時代的信息化浪潮之中。與高中生面臨的約束相對比,他們無疑是相對自由的。互聯(lián)網時代下的大學生,可以無拘無束地瀏覽網絡上的信息,而正是這些海量的信息吸引著大學生們。而缺乏信息辨別能力的他們極其容易陷入網絡所帶來的短暫的“快樂”之中,這種短暫的“快樂”事實上只是他人所展示的世界。正面積極的網絡信息可能帶給大學生的是差距,他們開始看到自己與他人的差距,甚至于認為自己的大學生活與想象中的相去甚遠,從而弱化優(yōu)點,逐漸認為自己努力學習也無法達到他人的目標;而負面消極的網絡信息可能讓大學生進一步放大自己的缺點,與他人產生共情,同時懷疑和否定自身的能力,消極面對學習。也就是說,網絡上繁雜的信息容易讓大學生忽略自身的主業(yè)——學習,分散學習的精力,久而久之失去學習的興趣,從而產生學習倦怠。信息化對于生產、生活的助力在不斷深化,對于大學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影響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毫無疑問,互聯(lián)網時代下的大學生比以往情境下的大學生情緒更容易受到網絡上各類事件的影響,對學習投入的精力也有所降低,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
Bandura 早在1977 年就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將其定義為一種信念,即個體對自己是否可以完成某項任務或工作的一種信念。他指出,自我效能感存在領域特定性,不同的領域可能會產生不同的自我效能信念。該理論提出后,學者們開始在不同領域中研究自我效能感。1990 年,國外學者Schunk首次在研究教育環(huán)境中學習者的動機與效能一文指出學習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學習領域的具體體現(xiàn),是個體對自己能否成功完成特定學習任務的信念。通過對現(xiàn)有文獻的梳理來看,學習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具體內涵,但基本上都認同學習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學習領域的延伸。基于此,本研究認為,學習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完成特定學習任務的能力和信心的一種評價,是一種主觀判斷。個體的學習自我效能感會因人因時而異,在不同情境中所表現(xiàn)的學習自我效能感也會有所區(qū)別?;ヂ?lián)網時代下,個體的學習自我效能感與非互聯(lián)網時代表現(xiàn)會有所區(qū)別,具體表現(xiàn)在大學生學習目標的確定、學習任務的選擇、學習活動的堅持和學習結果的歸因等方面。
國內外學者對學習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主要可以分為相關性和差異性兩方面。在差異性研究上,學者們主要是集中在對不同群體的學習自我效能感在性別、年齡、年級和學科等方面的研究。以性別為例,我國學者廖川英以初中生為研究對象發(fā)現(xiàn)女生的學習自我效能感明顯低于男生。在相關性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學習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和作用機制上,其中影響因素方面,包括情緒、歸因方式和家庭背景等。
倦怠是一種心理表現(xiàn),最早在1969 年提出,學習倦怠是在學習中所展現(xiàn)的一種心理表現(xiàn)。學習倦怠是由職業(yè)倦怠所引申出的概念,一般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產生負性情緒的心理表現(xiàn)。這種負性情緒包括情緒衰竭、疏離學業(yè)、低成就感和焦慮困惑等。學習倦怠水平越高的個體,所表現(xiàn)出的負性情緒程度更深,在一定程度上對個體的學習生活影響更大。研究表明,個體一旦產生學習倦怠,不僅僅對其學習學業(yè)有所影響,而且會產生心理問題。在互聯(lián)網時代下,學生往往更容易對比網絡世界,被現(xiàn)實中各種約束自己的規(guī)定所煩惱,心理壓力堆積,從而存在比平時更高水平的倦怠心理。
關于學習倦怠的影響因素,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師生關系、家庭教養(yǎng)方式、學習動機、學習自我效能感、自尊心和社會支持等均會對影響學習倦怠。以社會支持心為例,黎亞軍和高燕兩位學者在研究初中生學習倦怠特點及其與自尊、社會支持的關系中發(fā)現(xiàn)社會支持會反向預測學習倦怠,當社會支持水平越高時,學習倦怠水平越低。
互聯(lián)網時代紛雜的網絡信息被大學生接收,容易弱化優(yōu)點放大缺點,讓缺少約束的大學生逐漸產生學習倦怠?,F(xiàn)有研究表明,大學生的學習倦怠具有傳染性和易感染性。簡單來說,大學生容易受到產生學習倦怠的同學的影響而產生學習倦怠,同時自身的學習倦怠也會傳染給他人。而學習倦怠一旦產生,大學生容易對學習失去興趣,從而影響到正常學業(yè)的完成,甚至于無法正常修滿所要求的的學分而不能達到畢業(yè)要求。可以說,學習倦怠的危害顯而易見。
影響學習倦怠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學習自我效能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我國學者劉宗華通過對12 所高校的511 份數據的分析中指出,學習自我效能感決定了個體采取積極行動的程度、投入學習的時間及應對困難的積極程度,具有學習高自我效能感的個體更愿意投入時間在學習中,對待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更有信心,更能從容地應對,從而表現(xiàn)出更低的學習倦怠?,F(xiàn)有研究表明,學習自我效能感會對學習倦怠產生負向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表現(xiàn)直接路徑中,還表現(xiàn)在間接影響路徑中。其中,我國學者崔晨在以504 名碩士研究生為研究對象的研究中指出自尊在學習自我效能感與學習倦怠之間發(fā)揮中介作用,高自我效能感的個體對自身能力及行為具有較高的評價,從而帶來較高的自尊;而自尊水平高的個體通常會對自己有較高的評價,在面對和解決困難和問題時會有較高的自信,不容易產生學習倦怠。
作為自我效能感提出者的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會對其行為產生影響。這種影響具體體現(xiàn)在,高自我效能感的個體對自己采取某項行為會更有信心,更容易投入更多的努力和堅持,從而更容易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任務。在學習領域,學習自我效能感同樣如此。學習自我效能感決定了個體對學習的投入精力和努力。在互聯(lián)網時代下,大學生處于容易焦慮和情緒低落的時間較長,心理壓力難以得到釋放,容易產生懷疑自己、否定自我的想法,學習自我效能感相對更低。而學習自我效能感越低,越容易缺乏學習的熱情,從而難以全身心投入學習,遇到學業(yè)難題時也難以積極面對并尋找解決方法,所以其學習倦怠感也越高。
綜上,互聯(lián)網時代下大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感對其學習倦怠產生負向影響,即當大學生的學習自我效能感水平越低時,學習倦怠水平越高。這一影響在互聯(lián)網時代下尤為明顯。因此,在互聯(lián)網時代下,要充分考慮如何提升大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感,堅定遇到困難解決問題的信心,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在學習中,降低學習倦怠感,從而為國家和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