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澤斌,王蘭鴿,藍王凱寧,徐 彥,陳俊輝,柳 丹
(浙江農(nóng)林大學(xué) 環(huán)境與資源學(xué)院,浙江 杭州 311300)
氮肥在糧食生產(chǎn)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一定范圍內(nèi),氮肥的施用量決定著作物的生長發(fā)育情況和產(chǎn)量[1]。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化肥用量持續(xù)增加,2015年全國農(nóng)用化肥用量達到最大值(6 022.6萬t)。但是,氮肥的過量施用極易造成氮素損失,加重環(huán)境污染[2]。長期過量施氮易使土壤質(zhì)量退化,土壤養(yǎng)分失衡,降低土壤生產(chǎn)能力。同時,過量施用的氮素一方面可通過徑流、淋溶進入水體,造成水體富營養(yǎng)化和地下水污染;另一方面,可經(jīng)過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產(chǎn)生NO和N2O,加劇溫室效應(yīng)[3-4]。當下,在氮肥減量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是保障作物產(chǎn)量和農(nóng)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問題。
土壤酶是養(yǎng)分周轉(zhuǎn)的核心驅(qū)動力,其活性能有效表征土壤養(yǎng)分的周轉(zhuǎn)狀況[13]。研究表明,在施用有機肥的條件下,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增加[14],且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與土壤全氮、速效磷、有機碳含量呈顯著相關(guān)關(guān)系[15]。
在當前氮肥減量增效的背景下,如何利用生物炭來促進水稻生長、提高氮肥利用率備受關(guān)注。生物炭在氮肥減量條件下能否增進水稻的氮素利用效率,及其與土壤碳、氮、磷轉(zhuǎn)化相關(guān)酶的活性有何關(guān)系等,目前尚缺乏系統(tǒng)研究。為此,本研究特開展水稻盆栽試驗,研究不同氮肥減量水平下生物炭施用對水稻氮素吸收,土壤養(yǎng)分含量,以及土壤碳、氮、磷轉(zhuǎn)化相關(guān)酶活性的影響,以期為化肥減量背景下的生物炭農(nóng)用提質(zhì)增效提供科學(xué)依據(jù)。
生物炭由死豬在650 ℃高溫、常壓條件下熱裂解4 h制成,基本理化性質(zhì)如下:pH值9.96,全碳(C)質(zhì)量分數(shù)25.4%,全氮(N)質(zhì)量分數(shù)1.6%,全磷(P)質(zhì)量分數(shù)7.8%,全鉀(K)質(zhì)量分數(shù)2.4%,C/N為16.3。
供試土壤采自浙江省金華市洋埠鎮(zhèn)五都錢村(119°21′57″E,29°5′13″N),土壤類型屬于鐵鋁型水稻土。該地區(qū)屬亞熱帶季風(fēng)氣候,為典型水稻種植區(qū)。供試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質(zhì)如下:pH值5.60,有機碳含量13.11 g·kg-1,堿解氮含量131.30 mg·kg-1,有效磷含量11.50 mg·kg-1,速效鉀含量245.00 mg·kg-1。
供試水稻品種為甬優(yōu)1540。
供試用氮肥為尿素(N質(zhì)量分數(shù)46%),靈谷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生產(chǎn);磷肥為過磷酸鈣(P2O5質(zhì)量分數(shù)12%),浙江銘隆化工有限公司生產(chǎn);鉀肥為氯化鉀(K2O質(zhì)量分數(shù)60%),中化化肥有限公司生產(chǎn)。
測定儀器:FE20實驗室pH計,梅特勒-托利多(Mettler Toledo);D-8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南京菲勒儀器有限公司;FP640火焰光度計,上海儀電分析儀器有限公司;Synergy H1多功能酶標儀,美國BioTek。
試驗共設(shè)7個處理:CK,不施氮肥的對照;N100,常規(guī)施氮;BN100,常規(guī)施氮配施生物炭,氮肥用量折純164 kg·hm-2;N80,在常規(guī)施氮量的基礎(chǔ)上減氮20%;BN80,在N80的基礎(chǔ)上配施生物炭;N60,在常規(guī)施氮量的基礎(chǔ)上減氮40%;BN60,在N60的基礎(chǔ)上配施生物炭。這7個處理統(tǒng)一施用磷、鉀肥,其用量折純分別為67.5(以P2O5計)、82.0(以K2O計)kg·hm-2。配施生物炭的處理統(tǒng)一按照盆栽土壤質(zhì)量0.5%的比例添加生物炭。
盆栽試驗于溫室大棚內(nèi)進行,水稻生育期長120 d。對盆栽進行淹水管理,于分蘗期結(jié)束后曬田,以結(jié)束無效分蘗。
每盆盆栽裝土2.5 kg,按照試驗設(shè)計,將各處理60%的氮肥和全部的磷、鉀肥,以及需要配施的生物炭作基肥施用,與土壤混合均勻。淹水穩(wěn)定一周后移栽水稻幼苗。剩余的40%的氮肥于水稻幼苗移栽7 d后作追肥施用。
水稻于8月4日移栽,每盆栽種水稻1株,每個處理設(shè)置3個重復(fù)。于水稻成熟后(12月2日)進行破壞式取樣,將水稻和土壤分離。水稻洗凈,分為根、莖、葉、穗4部分,殺青1 h,烘至恒重。將土壤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直接儲存于4 ℃冰箱,用于測定土壤酶活性;一部分自然風(fēng)干并分別過10目和100目篩,用于測定土壤pH值,及有機碳、銨態(tài)氮、硝態(tài)氮、堿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鉀含量。
參照《土壤農(nóng)化分析》[16]中的方法:水土體積質(zhì)量比2.5∶1的比例浸提,用pH計測定土壤pH值;用重鉻酸鉀容量-外加熱法測定土壤有機碳含量;用堿解擴散法測定土壤堿解氮含量;用鹽酸-氟化銨浸提—鉬銻抗比色法測定土壤有效磷含量;用醋酸銨浸提—原子吸收法測定土壤速效鉀含量;用KCl浸提—靛酚蘭比色法測定土壤銨態(tài)氮含量;用紫外分光光度校正因數(shù)法測定土壤硝態(tài)氮含量。
采用H2SO4-H2O2消煮—靛酚藍比色法測定水稻植株氮含量。參照文獻[17]的方法測算水稻地上部氮積累量和氮肥表觀利用率。
采用微孔板熒光法[18]測定土壤α-葡萄糖苷酶(AG)、β-葡萄糖苷酶(BG)、纖維二糖水解酶(CB)、木聚糖苷酶(XYL)、亮氨酸氨基肽酶(LAP)、N-乙酰基-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酸性磷酸酶(PHOS)活性。以4-羥甲基-7-香豆素(MUB)和7-氨基-4-甲基香豆素(MUC)熒光標記的底物作為酶活性反應(yīng)底物,通過MUB和MUC熒光強度的變化反映酶活性。用多功能酶標儀,在激發(fā)光波長365 nm和檢測光波長450 nm下測定反應(yīng)液熒光值。以單位質(zhì)量(1 g)土壤單位時間(1 h)的產(chǎn)物量(nmol)表征酶活性。
采用Excel 2010軟件整理數(shù)據(jù)。使用SPSS 18.0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對有顯著(P<0.05)差異的,采用最小顯著差數(shù)法(LSD)進行多重比較。用Origin 2021軟件制作圖表。
與常規(guī)施氮處理(N100)相比,添加生物炭處理的土壤pH值和有效磷含量分別顯著(P<0.05)提升0.23~0.31個pH單位和16.1%~29.2%,BN100和BN80處理的速效鉀含量相比常規(guī)施氮處理(N100)顯著(P<0.05)提升182.0%和294.5%(表1);化肥減量處理(N80、BN80、N60、BN60)的土壤銨態(tài)氮含量顯著(P<0.05)提升37.5%~49.2%,但硝態(tài)氮含量無顯著變化。與CK和N100處理相比,僅添加了生物炭的BN100處理顯著(P<0.05)提高了土壤有機碳含量,較N100增加了24.0%。
表1 不同處理對土壤理化性質(zhì)的影響
土壤酶活性是表征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與常規(guī)施氮處理(N100)相比,適量減氮和添加生物炭可顯著(P<0.05)提高土壤酶活性(表2)。
表2 不同處理對土壤酶活性的影響
與常規(guī)施氮處理(N100)相比,BN80和BN60處理的α-葡萄糖苷酶(AG)活性分別顯著(P<0.05)提升26.4%和23.6%;BN80處理的β-葡萄糖苷酶(BG)和木聚糖苷酶(XYL)活性顯著(P<0.05)提升13.0%和27.2%。與常規(guī)施氮處理(N100)相比,化肥減量處理(N80、BN80、N60、BN60)的N-乙?;?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顯著(P<0.05)提升9.3%~24.4%。與常規(guī)施氮處理(N100)相比,添加生物炭處理(BN100、BN80、BN60)的纖維二糖水解酶(CB)和酸性磷酸酶(PHOS)活性分別顯著(P<0.05)提升11.2~12.8%和16.3%~20.6%。但是,各處理之下,土壤LAP活性均無顯著差異。
于水稻成熟期檢測水稻不同部位的氮含量(圖1)。與N100和N80處理相比,等氮量條件下配施生物炭的處理(BN100和BN80)顯著(P<0.05)提高了水稻根系的含氮量。在莖中,BN80處理的氮含量最高,較N100處理顯著(P<0.05)提升38.4%。同時,與N80和N60處理相比,等氮量條件下配施生物炭的處理(BN80和BN60)均顯著(P<0.05)提高了水稻莖中的含氮量。各處理中,BN80處理的水稻葉片氮含量最高,較N100處理顯著(P<0.05)提高12.9%。當?shù)昧繛槌R?guī)施氮量的80%時,水稻穗中的氮含量最高, BN80和N80處理下,水稻穗中的氮含量較N100處理分別顯著(P<0.05)提高18.8%和11.1%。
同一部位柱上無相同字母的表示處理間差異顯著(P<0.05)。Bars marked without the same letters in the same part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P<0.05.圖1 不同處理對水稻各部位氮含量的影響Fig.1 Effect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nitrogen content in various parts of rice
與N100處理相比,各處理中,僅BN80處理的地上部氮積累量顯著(P<0.05)增加16.0%(圖2)。N60處理的水稻地上部氮積累量較N100處理顯著(P<0.05)下降,BN60處理的地上部氮積累量較N60處理顯著(P<0.05)增加,與N100無顯著差異。以上結(jié)果說明,適量減氮并配施生物炭可以促進水稻地上部的氮素積累。
與N100處理相比,BN80、N80、BN60處理的氮肥表觀利用率較N100處理分別顯著(P<0.05)提升25.5、16.3和19.4百分點(表3),說明適量減少氮肥施用,以及在氮肥適當減量的基礎(chǔ)上合理配施生物炭能夠提高水稻的氮肥表觀利用率。
圖中數(shù)據(jù)以盆計。柱上無相同字母的表示處理間差異顯著(P<0.05)。Data in the above figure was recorded by pot. Bars marked without the same letters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P<0.05.圖2 不同處理對水稻地上部氮積累量的影響Fig.2 Effect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nitrogen accumulation in aboveground parts of rice
表3 減氮配施生物炭對水稻氮肥表觀利用率的影響
相關(guān)性分析結(jié)果(圖3)顯示:NAG活性與土壤銨態(tài)氮,水稻根、莖、葉、穗氮含量,及土壤速效鉀含量呈顯著(P<0.05)正相關(guān)。土壤pH值與AG、BG、CB、LAP、PHOS和XYL酶活性呈顯著(P<0.05)正相關(guān)。CB、PHOS活性與土壤堿解氮含量呈顯著(P<0.05)正相關(guān),PHOS、BG、XYL活性還與土壤有效磷含量呈顯著(P<0.05)正相關(guān)。氮肥表觀利用率與土壤銨態(tài)氮和速效鉀,水稻根、莖、穗氮含量,以及NAG、XYL、AG、BG、PHOS活性呈顯著(P<0.05)正相關(guān)。
OC,土壤有機碳;AN,土壤銨態(tài)氮;NN,土壤硝態(tài)氮;EN,土壤堿解氮;AP,土壤有效磷;AK,土壤速效鉀;RN,根氮含量;SN,莖氮含量;LN,葉氮含量;PN,穗氮含量;NC,地上部氮積累量;NUE,氮肥表觀利用率?!?”表示顯著(P<0.05)相關(guān)。OC, Soil organic carbon; AN, Soil ammonium nitrogen; NN, Soil nitrate nitrogen; EN, Soil effective N; AP, Soil available P; AK, Soil available K; RN, Nitrogen content in root; SN, Nitrogen content in stem; LN, Nitrogen content in leaf; PN, Nitrogen content in panicle; NC, Nitrogen accumulation in aboveground parts; NUE, Apparent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 indicate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t P<0.05.圖3 土壤胞外酶活性、土壤養(yǎng)分含量與水稻氮素吸收的相關(guān)性Fig.3 Correlation of soil extracellular enzymes activities, soil nutrients contents and nitrogen uptake in rice
在本研究中,不同氮施用量下配施生物炭均能顯著提高土壤pH值。這與前人研究結(jié)果[19]一致。生物炭之所以能夠提高土壤的pH值,這可能與生物炭本身pH值較高,且含有K、Na、Ca、Mg等鹽基離子有關(guān)[20]。單一施氮處理下的土壤pH值較不施氮的CK略降,這可能與水稻對銨的偏好吸收有關(guān)。水稻吸收土壤中的銨態(tài)氮,導(dǎo)致土壤中存在過量陰離子,為保持電荷平衡,水稻根系表面分泌H+至土壤中,進而使得土壤酸化[21]。田冬等[22]開展的室內(nèi)恒溫培養(yǎng)試驗也顯示,在添加尿素后,土壤pH值顯著降低。
有研究表明,施用生物炭能夠提高土壤有機碳水平[23]。土壤中的生物炭表面鈍化后,會與土壤相互作用形成一種保護基質(zhì),增加有機碳的氧化穩(wěn)定性,有助于土壤有機碳的積累[24]。不同材料制成的生物炭,其本身的碳含量就有所不同,對土壤有機碳含量的影響也會不同[25]。本試驗所用豬炭的全碳含量比其他竹炭、秸稈炭等植物性炭源要低。在本研究中,在常規(guī)施氮量基礎(chǔ)上添加生物炭,能夠顯著提高土壤有機碳含量。這可能與施用生物炭有助于土壤中腐殖質(zhì)的形成有關(guān)[26]。章明奎等[27]通過盆栽試驗發(fā)現(xiàn),添加生物炭后,土壤中的易氧化有機碳含量顯著降低,認為這是促進土壤有機質(zhì)積累的重要因素之一。汪峰等[28]研究表明,單一減氮對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的影響并不顯著,與本試驗結(jié)果一致。
雖然生物炭中的總氮含量較高,但其礦化態(tài)氮(銨態(tài)氮和硝態(tài)氮)含量甚微,較土壤礦化態(tài)氮相比可以忽略不計[29]。本研究發(fā)現(xiàn),適量減氮能顯著提升水稻成熟期土壤中的銨態(tài)氮含量。于春曉等[30]利用15N標記尿素進行試驗,結(jié)果表明,成熟期水稻土中的銨態(tài)氮極少量來源于所施加的尿素。成熟期,水稻對氮素的需求降低。由此推測,水稻成熟期的土壤銨態(tài)氮含量與土壤氮素礦化具有緊密聯(lián)系。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土壤銨態(tài)氮含量與土壤NAG活性顯著相關(guān)。
磷和鉀是植物生長所需的大量元素[25]。研究表明,添加生物炭能夠提高土壤中的有效磷和速效鉀含量,從而促進作物增產(chǎn)[31]。本研究中,與CK和N100相比,BN100和BN80處理的土壤有效磷、速效鉀含量均顯著提升,但速效鉀含量的增幅更大。這可能是因為:一方面,生物炭本身就含有大量的鉀,施入土壤后能夠直接提高土壤速效鉀的含量;另一方面,生物炭的多孔性結(jié)構(gòu)能夠固持施用到土壤中的鉀,減少其向環(huán)境的淋失,從而提升土壤中的可交換性鉀含量[32]。另外,本研究中水稻成熟期CK處理的土壤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含量與N100處理并無顯著差異,這可能是因為雖然CK沒有施入外源肥料,但該處理下水稻的長勢較差,對土壤中氮、磷、鉀元素的吸收量較少,因而盆栽土壤中的堿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鉀存留相對較多。
土壤酶是土壤中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特殊蛋白質(zhì)類化合物的總稱。土壤酶大多來自土壤中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是反映土壤質(zhì)量的生物活性指標和評價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33-34]。有研究表明,在稻田上施用化肥后,能有效提升土壤碳循環(huán)水解酶BG和氮循環(huán)水解酶NAG的活性[35]。在本研究中,適宜的減氮量配施生物炭能進一步提高土壤BG、NAG活性。這可能是由于施用生物炭提高了土壤的孔隙度,調(diào)節(jié)了土壤碳氮比,因而有助于提高碳氮轉(zhuǎn)化相關(guān)酶的活性[30]。同時,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土壤速效鉀含量與NAG活性呈顯著正相關(guān),由此推測,土壤酶活性的變化也受到土壤養(yǎng)分含量的調(diào)控。這與李其勝等[36]提出的土壤酶活性與土壤養(yǎng)分存在顯著正相關(guān)性的結(jié)果一致。本研究中,PHOS活性與土壤有效磷含量呈顯著正相關(guān),添加生物炭后,土壤有效磷含量顯著提升,推測這有助于促進土壤PHOS活性的增強。Paz-Ferreiro等[37]研究表明,生物炭不僅能夠給土壤中的微生物提供能源物質(zhì),而且其多孔隙結(jié)構(gòu)也有利于微生物繁殖,刺激微生物活性,從而提高土壤酶活性。孟繁昊等[38]認為,生物炭中的碳源使得微生物活動加快,進而提高酶活性。本研究中,土壤有效磷含量與BG活性呈顯著正相關(guān),但與CB活性無顯著相關(guān)性,可見不同胞外酶對土壤養(yǎng)分的響應(yīng)不同。另外,本研究顯示,土壤AG、BG、CB、XYL、LAP、PHOS活性與土壤pH值均呈顯著正相關(guān)。推測這可能是因為生物炭的添加提高了土壤pH值,同時增加了土壤微生物豐度,使土壤酶活性增強[39]。
添加生物炭能夠改善作物的生長發(fā)育,提升作物氮素積累,提高氮肥表觀利用率[40-41]。本研究發(fā)現(xiàn),相較于常規(guī)施氮量,減氮20%并配施生物炭的BN80處理在提高水稻各部位氮含量上效果最佳。這與楊天昱[42]通過施用生物炭基肥顯著提高水稻秸稈與稻米氮素含量的結(jié)果一致。同時,本研究中BN80處理的氮肥表觀利用率最高。研究表明,在施用高量氮肥的基礎(chǔ)上,適量減少氮肥的施用可以提升植物對氮素的吸收,減少氮磷流失風(fēng)險[43]。鄭小龍等[44]的研究揭示,減少氮肥施用能有效減少水稻田面水的氮濃度,從而降低氮素流失。在適量減氮的同時配施生物炭,不僅能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質(zhì),還能直接或間接提高氮素轉(zhuǎn)換相關(guān)酶的活性,因而更有利于提高氮素的生物有效性[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