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 湯艷冰
摘要: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小氣道病變的CT定量評估及其與肺功能檢查的相關性。方法 選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30例COPD患者為研究對象,80例輕癥COPD患者納入對照組,50例重癥COPD患者納入觀察組。兩組均行CT定量檢查與肺功能檢查,比較兩組檢查結(jié)果差異,并采取Pearson法分析COPD患者小氣道病變的CT定量評估參數(shù)與肺功能的相關性。結(jié)果 觀察組左肺上葉、左肺下葉、右肺上葉、右肺中葉和右肺下葉小氣道病變程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FEV1、FEV1/FVC指標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左肺上葉、左肺下葉、右肺上葉、右肺中葉和右肺下葉小氣道病變程度與COPD患者FEV1、FEV1/FVC存在負相關性(P<0.05)。結(jié)論 CT定量檢查能夠評估COPD患者小氣道病變程度,并且左肺上葉、左肺下葉、右肺上葉、右肺中葉和右肺下葉小氣道病變程度與COPD患者FEV1、FEV1/FVC存在負相關性。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小氣道病變;CT定量評估
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呼吸系統(tǒng)常見疾病,在我國有著較高的患病率與死亡率,給家庭、社會帶來了沉重負擔[1]。COPD的主要臨床癥狀為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進行性發(fā)展,與吸煙、感染、年齡、遺傳易感性等因素密切相關。COPD的病理特征為小氣道重構,小氣道是指直徑<2 mm的氣道,具有管腔纖細、數(shù)量多、阻力小的特點[2]。目前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小氣道病變在COPD發(fā)病早期就已經(jīng)發(fā)生,并且隨著病情加重,氣道平滑肌增厚,導致不可逆病變出現(xiàn)[3]。
早期診斷和干預是改善COPD患者預后的關鍵[4]。目前臨床評估COPD病情嚴重程度主要以肺功能檢查為主,但無法反映患者病理變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5]。CT是目前臨床篩查肺部疾病的常用方法,隨著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HRCT)的出現(xiàn),CT在小氣管病變評估中表現(xiàn)出較好的應用效果,可以借助圖像重建評價各肺葉小氣管病變程度,從而為COPD患者病情評估提供有效依據(jù)。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30例COPD患者為研究對象,80例輕癥COPD患者納入對照組,50例重癥COPD患者納入觀察組。對照組男44例,女36例;年齡56~87歲,平均(70.1±5.4)歲。觀察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58~88歲,平均(70.3±5.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COPD的診斷標準[6];患者對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心肺疾病、精神疾病。
1.2 方法
兩組均行CT定量檢查與肺功能檢查。(1)CT定量檢查:使用64排螺旋CT進行胸部掃描,患者保持仰臥位,深吸氣后屏氣。電壓120 kV,電流40 mA,窗寬1 200 HU,窗位-600 HU,螺距1,采集厚度為0.6 mm,重建厚度為1 mm,將采集圖像上傳至工作站,計算左肺上葉、左肺下葉、右肺上葉、右肺中葉和右肺下葉小氣道病變程度。(2)肺功能檢查:使用肺功能檢測儀進行肺功能檢查,指導患者保持坐位安靜10 min,雙腳平放于地面,平靜呼吸3次;然后用力快速吸氣,持續(xù)、穩(wěn)定吸氣,再通過接口進行呼氣。呼氣時不能咳嗽或中斷,連續(xù)測兩次,取平均值。肺功能檢測指標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第一秒用力呼氣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各肺葉小氣道病變程度。(2)比較兩組肺功能指標。(3)采取Pearson法分析COPD患者小氣道病變的CT定量評估參數(shù)與肺功能的相關性。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26.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并采取Pearson法分析相關性。
2結(jié)果
2.1 兩組各肺葉小氣道病變程度比較
觀察組左肺上葉、左肺下葉、右肺上葉、右肺中葉和右肺下葉小氣道病變程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
觀察組FEV1、FEV1/FVC指標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COPD患者小氣道病變的CT定量評估參數(shù)與肺功能的相關性
左肺上葉、左肺下葉、右肺上葉、右肺中葉和右肺下葉小氣道病變程度與COPD患者FEV1、FEV1/FVC存在負相關性(P<0.05)。見表3。
3討論
COPD的特征為持續(xù)氣流受限,該病的發(fā)生與環(huán)境、機體自身因素有關,其中吸煙是誘發(fā)慢阻肺的危險因素。COPD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慢性咳嗽、咳痰,部分患者伴隨氣短、呼吸困難等癥狀,隨著病情的發(fā)展,可引起喘息、胸悶等癥狀。COPD的預后與患者病情輕重、治療是否合理、及時等因素有關。COPD是一種不完全可逆性疾病,隨著急性發(fā)病次數(shù)的增多,患者的肺功能會越來越差,可通過藥物治療、吸氧治療等緩解急性期癥狀,但無法逆轉(zhuǎn)已經(jīng)形成阻塞的肺部組織。因此,需要盡早明確診斷,采取積極的治療,穩(wěn)定病情[7]。
COPD早期病理特征為小氣道病變,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xiàn)肺氣腫表現(xiàn)。目前臨床對于該病主要是通過體格檢查、痰培養(yǎng)、血常規(guī)、動脈血氣分析、胸部X線,胸部CT、肺功能檢查、睡眠呼吸監(jiān)測等檢查,以便明確診斷及判斷病情嚴重程度[8]。肺功能檢查是目前評估COPD患者氣流受限狀況的常用方法,可以評估肺的通氣、換氣功能,從而查出早期肺部病變,排查各種肺部疾病,具有操作簡單、檢測速度快、靈敏度高且可重復性好的優(yōu)點,容易被患者接受。FEV1是最大深吸氣后做最大呼氣,第1 s呼出的氣量的容積;FEV1/FVC是判定哮喘和COPD的常用指標。COPD患者的FEV1、FEV1/FVC明顯低于健康體檢者,且隨著病情加重,肺功能降低越明顯。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左肺上葉、左肺下葉、右肺上葉、右肺中葉和右肺下葉小氣道病變程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FEV1、FEV1/FVC指標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重癥COPD患者的肺功能要低于輕癥COPD患者,這可能與病情嚴重程度有關。
雖然肺功能相關指標具有較好的評價價值,但是對于患者的配合度有著較高的要求。并且有些患者雖然病情較輕,但是小氣道重塑、肺實質(zhì)病變嚴重,缺乏特異性,因此還需要進行其他檢查,明確病因[9]。
CT檢查具有客觀、安全和無創(chuàng)的優(yōu)勢,可以準確評估COPD患者肺部病變狀況,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門課題。小氣道病變是COPD患者早期病理改變特點,CT定量檢查在評價小氣道病變程度中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能夠通過對CT圖像進行三維重建,從而發(fā)現(xiàn)小氣管病變。同時,CT定量可以根據(jù)CT值進行定量分析。通過對正常肺組織設定一定的閾值,然后計算該閾值以下的肺組織所占比重,即可觀評估肺組織的病變范圍與病變程度。
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正常肺組織的CT值在-600 HU~-900 HU,通過設定合適的CT閾值,從而更好的評估小氣道病變程度,為COPD患者的病情判斷提供有效依據(jù)。CT對肺組織評估可以分為吸氣相、呼氣相、呼吸雙相這三種情況。吸氣相可以觀察肺組織的形態(tài)學變化,但是對于氣道阻塞的顯示效果較差,通常適用于常規(guī)肺部掃描;呼氣相則能夠觀察氣道病變狀況,但是該狀態(tài)時CT掃描密度更高,容易遮蓋其他病灶,導致漏診的情況發(fā)生,因此通常是聯(lián)合其他狀態(tài)進行檢查;呼吸雙相檢測時間長,對于患者配合的要求高,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次研究主要選擇吸氣相進行檢查。
相關研究表明,CT定量評估支氣管壁面積、管腔面積與肺功能參數(shù)有著密切的相關性,并且會隨著起到級別的增加而增加;遠端氣道相比于近端氣道來說,管腔狹窄對于氣流受限的影響要更高,小氣道壁增厚,會引起氣流受限。本研究通過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左肺上葉、左肺下葉、右肺上葉、右肺中葉、右肺下葉小氣道病變程度與COPD患者FEV1、FEV1/FVC存在負相關性(P<0.05)。說明小氣道病變程度與COPD患者的肺功能存在負相關性,這可能是由于隨著病變程度的加重,患者的肺功能下降明顯,提示臨床需要盡早對患者進行干預,改善其肺功能。
綜上所述,CT定量檢查能夠評估COPD患者小氣道病變程度,并且左肺上葉、左肺下葉、右肺上葉、右肺中葉和右肺下葉小氣道病變程度與COPD患者FEV1、FEV1/FVC存在負相關性。
參考文獻
[1]麻珍珍,江德勝,劉榮玉.小氣道三維CT定量參數(shù)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評估價值的研究[J].中國實用內(nèi)科雜志,2022,42(9):751-755.
[2]牛媛,雷禹,沈敏,等.基于雙氣相配準定量CT評估COPD患者小氣道病變[J].放射學實踐,2022,37(12):1516-1522.
[3]戴鋼,鄧克學,胡瑞雪.定量CT聯(lián)合超聲心動圖評價不同程度肺動脈高壓慢阻肺患者小氣道病變[J].臨床肺科雜志,2023,28(1):21-24,29.
[4]劉霞,郭丹丹,李春平,等.HRCT肺小血管面積定量測量與COPD小氣道功能的相關性研究[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22,32(2):240-245.
[5]黃曉旗,牛媛,雷禹,等.基于CT雙氣相定量研究吸煙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葉小氣道病變及肺氣腫損傷程度[J].中華放射學雜志,2022,56(5):536-541.
[6]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肺栓塞與肺血管病學組,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呼吸醫(yī)師分會肺栓塞與肺血管病工作委員會,全國肺栓塞與肺血管病防治協(xié)作組.肺血栓栓塞癥診治與預防指南[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8,98(14):1060-1087.
[7]沈敏,潘娟,任濤,等.基于雙氣相CT定量分析保存率肺功能受損患者的肺氣腫及小氣道病變[J].放射學實踐,2023,38(7):891-897.
[8]高燕莉,李坤,徐曉莉,等.呼吸雙相定量CT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臨床癥狀與肺功能評價[J].放射學實踐,2021,36(6):747-750.
[9]格崤,楊學東,羅萍,等.應用呼吸雙相CT定量評估COPD患者肺氣腫及空氣潴留狀況[J].中國醫(yī)療設備,2022,37
(10):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