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雅雯,麻春杰
內蒙古醫(yī)科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
《傷寒雜病論》約成書于公元202—205年,包括《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分。在《傷寒論》的開篇,《平脈法》《辨脈法》兩篇內容均為脈法專論,論述各類脈象性質、指下特點、各脈主病、四時脈象、平人脈象等。在《傷寒論雜病論》主體內容中,每篇均以“病脈證并治”為篇名,強調“脈”在辨證識病中的重要性,且論中“脈證并治”“觀其脈證”等文句,處處體現了仲景重視脈診,以脈定證、憑脈辨證,用脈象將理法方藥一線貫穿的學術思想。
《脈經》為魏晉王叔和(公元170—255年)所著,約成書于公元210—259年[1],全書共10卷,98篇,1657條,9萬字余字?!睹}經》是王叔和繼承了《黃帝內經》《難經》和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以及扁鵲、華佗等醫(yī)論醫(yī)著,并結合王叔和本人臨證經驗和學術思想而成,是上古至魏晉以前重要醫(yī)學文獻之集合?!睹}經》為脈學著作,輯錄了大量前代脈學醫(yī)籍,如《脈法贊》《四時經》《扁鵲陰陽脈法》《扁鵲脈法》等,其中大部分著作早已佚失。王叔和《脈經》廣論各家學術思想,但是卻非常尊崇仲景著述,《脈經》中約三分之一為《傷寒雜病論》內容[2],且在卷五各名家論脈的部分,將“張仲景論脈”置于開篇卷首,然后才是扁鵲、華佗論脈。因此,《脈經》可以說是王叔和以繼承仲景脈學思想為主,并結合扁鵲等其他醫(yī)家脈學思想的脈學著作。
《傷寒雜病論》中多次出現“陽脈”“陰脈”之語,對于其涵義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陰陽脈是仲景脈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正確理解原文旨意的關鍵?!睹}經》與《傷寒雜病論》成書年代相距未遠,且王叔和繼承并發(fā)揚了仲景脈學思想。因此,本文擬基于《傷寒雜病論》和《脈經》原文,探討其中陰陽脈涵義的異同,以期更準確地理解陰陽脈的涵義,了解漢代及以前診脈方法的衍變,從而更好地識脈辨證。
1.1 陰陽是脈象的屬性《傷寒論·辨脈法》開卷即言:“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這是將陰陽作為辨脈的總綱,以陰陽歸納脈象屬性。但是,對于《辨脈法》《平脈法》此二篇是否為仲景原作,歷來學者眾說紛紜,因此研習者鮮矣。有一種觀點認為,此二篇為王叔和托偽之作,非仲景原作。持這一觀點的學者有王履、黃仲理、方有執(zhí)、喻嘉言、柯韻伯[3]、任應秋[4]等;也有一些學者篤信此二篇為仲景《傷寒雜病論》原著內容,如錢潢、張志聰、王慶國[5]等;錢超塵[6]則認為該二篇出自六朝醫(yī)師之手,被張仲景收錄于《傷寒雜病論》中?!睹}經·張仲景論脈》中引用《平脈法》的內容時用“師曰”,按照《脈經》全書體例,凡引張仲景原著均用“師言”“師曰”;扁鵲所論,用“扁鵲曰”;出自《素問》《難經》諸書者用“經言”“經曰”,所以推斷該部分內容應為王叔和引用張仲景著作。
仲景重視脈診,而開篇這一論述則是脈診的總綱,強調病有陰陽,脈亦有陰陽。仲景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脈”“陰脈”是通過脈動、脈形、脈勢、脈率等的太過與不及來辨別?!瓣柮}”為太過之脈,如大、浮、數、動、滑等,多見于陽、熱、實證;“陰脈”為不及之脈,如沉、澀、弱、弦、微,多見于陰、虛、寒證。因此,辨脈之陰陽,有利于我們執(zhí)簡馭繁地判斷病位、病性及預后,正如《金匱要略》所云:“三十六病,千變萬端,審脈陰陽,虛實緊弦”。
《脈經·辨脈陰陽大法》曰:“凡脈大為陽,浮為陽,數為陽,動為陽,長為陽,滑為陽;沉為陰,澀為陰,弱為陰,弦為陰,短為陰,微為陰”。這一觀點與《傷寒雜病論》基本一致,《脈經》還將此觀點進一步豐富。因為脈象復雜,往往會出現陰陽脈相兼脈象,如“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陽一陰,一陽二陰”等,均指陰脈、陽脈并見者。如沉滑脈為“一陰一陽”脈;沉滑而長為“一陰二陽”脈;浮澀脈為“一陽一陰”脈;長而沉澀為“一陽二陰”脈。王叔和在《脈經》中還進一步說明,臨床見陽脈多為腑病,見陰脈多臟病,且“陽病易治,陰病難治”。將脈象的陰陽屬性與疾病的病位、病性及預后相聯系,并以此指導診斷與治療,形成陰陽脈辨治體系,此陰陽脈診體系繼承于張仲景,而在《脈經》中進一步發(fā)展。
1.2 陰陽是脈象的部位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陽脈、陰脈后為具體脈象,如“陽脈澀,陰脈弦”“陽浮而陰弱”等,此處陰陽是指脈象的部位。以關為界,關前寸部為陽;關后尺部為陰。歷來也有一些醫(yī)家持不同觀點,如程郊倩認為陽為輕取,陰為重按[7]。但是,用這一觀點解釋《傷寒論》原文卻解釋不通?!吧訇幹酗L,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比绻凑粘淌嫌^點,“陽微陰浮”就是輕取為微脈,重按為浮脈。但是,眾所周知:“浮脈為輕取即得,重按稍減”,因此這一觀點不符合實際,也不符合仲景原意。《傷寒論·辨脈法》曰:“陰脈不足……陽脈不足……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尺脈弱,名曰陰不足。”該條文明確指出陽脈不足即寸脈微;陰脈不足即尺脈弱。因此,陽脈即指寸部脈;陰脈即指尺部脈,“陽微陰浮”就是指寸部脈較微,提示邪氣輕微;尺部脈較浮盛,提示腎陽來復,所以病情向愈。
同《傷寒雜病論》一樣,《脈經》中陰陽脈多數情況也是指具體脈位?!睹}經·辨尺寸陰陽榮衛(wèi)度數》曰:“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陽之所治也”。王叔和不僅指出“關前為陽,關后為陰”即“寸為陽,尺為陰”,而且明確指出寸、關、尺三部所候人體部位及臟腑?!睹}經·分別三關境界脈候所主》曰:“寸主射上焦,出頭及皮毛……關主射中焦,腹及腰;尺主射下焦……”雖然《難經》首倡診脈獨取寸口,但并未明確寸、關、尺分部等問題,至王叔和《脈經》才明確了兩手寸、關、尺的分布和臟腑分候等問題,并沿用至今。
《脈經》還將陰陽脈分別代表脈象性質與脈位前后相互結合,以判斷病情順逆。如《脈經·從橫逆順伏匿脈》曰:“脈居陰部,反見陽脈者,為陽乘陰也?!标柍岁幨侵父 ⒋?、數、動、滑等陽脈出現于屬陰的尺部?!懊}居陽部,反見陰脈者,為陰乘陽也。”陰乘陽是指沉、澀、弱、弦、微等陰脈出現于屬陽的寸部?!睹}經·辨脈陰陽大法》曰:“寸口脈浮大而疾者,名曰陽中之陽……寸口脈沉細者,名曰陽中之陰?!痹诖颂?,寸口為陽,而又出現浮大而疾的陽脈,稱“陽中之陽”,多表現為身熱、腹?jié)M;寸口部出現沉細的陰脈,為“陽中之陰”,所出現病證多為氣郁不舒之證。
2.1 《傷寒雜病論》陰陽脈互參以精準辨證仲景陰脈、陽脈?;?,而不是單獨出現,如論中“陽浮而陰弱”“陽脈澀,陰脈弦”“陽微陰弦”“脈陰陽俱緊”“脈陰陽俱浮”等。仲景通過寸部與尺部脈象的對比以明確正邪消長以及人體氣血陰陽虛實情況。如《金匱要略》“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陽微指寸口脈微,指上焦陽氣不足、胸陽不振;陰弦指尺脈弦,主陰寒內盛,水飲內停。
縱觀《傷寒論》《金匱要略》原文,可以看出仲景脈法是以寸口診脈為主,并輔以趺陽脈、少陽脈、少陰脈診等遍身診法,以更精準地判斷病情、辨證施治。在《傷寒雜病論》中,絕大多數脈象是指寸口脈,而趺陽、少陽、少陰等脈診多不是單獨出現,而是與寸口脈相對比的。《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曰:“寸口脈沉而遲……趺陽脈伏……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不便小利,婦人則經水不通?!贝缈凇Ⅴ藐?、少陽、少陰四個部位的脈象合參,以分析辨證水氣病這一復雜疾病。還有如《傷寒論》“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等均是陽脈(陽明脈)、陰脈(少陰脈)互參,以判斷病情?!秱s病論》中陽脈與陰脈互參,反映了漢代遍身診法的應用特點。
2.2 《脈經》陰陽脈表指力輕重在《脈經》中,“陽脈”“陰脈”有時也指診脈時的力量輕重,即陽脈為浮取;陰脈為沉取?!睹}經·辨脈陰陽大法》中“浮之損小,沉之實大”為“陰盛陽虛”脈;“沉之損小,浮之實大”為“陽盛陰虛”脈。在此處,“陽”為浮取,指輕按;陰為沉取,指重按。這一點與《傷寒雜病論》不同。
2.3 《脈經》陰陽脈指呼吸出入在《脈經·診損至脈》中,王叔和引用扁鵲之論,以呼吸定陰陽?!懊}出者為陽,入者為陰”“脈一出一入曰平……一日一夜,行于十二辰,氣行盡則周遍于身,與天道相合,故曰平。平者,無病也,一陰一陽是也。”指出吸入為陽,呼出為陰,脈氣有出有入,按照一定速率在經脈中運行。該篇中還將脈率與呼吸相聯系,以推算在一呼一吸之間氣血在經脈中運行的距離,“一呼一吸為一息,氣行六寸”。人體與天地四時相應,如果經氣按照呼吸節(jié)律行遍周身,正好為一晝一夜、十二時辰,則人體與天道相合,為無病。此篇將呼吸與脈動相聯系,并將平人脈象作為標準,以區(qū)別病脈,體現了扁鵲脈學中“天人相應”“生氣通天”的思想。
2.4 《脈經》陰陽脈探經脈虛實在《脈經》中,有時用陰陽脈以說明經脈病的虛實屬性。《脈經·平人迎神門氣口前后脈》曰:“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實者,手厥陰經也”,此處“脈陰實”是指心經經脈的實證。同樣,在《脈經·平三關陰陽二十四氣脈》中“左手關前寸口陰實者,心實也”也是指心經經脈的實證,表現為“心下有水氣,憂恚發(fā)之”。在《脈經》中,對于經脈的實證,采用刺本經的治法;對于經脈的虛證,采用“陽病治陰、陰病治陽”的治法[8]。即經脈實證采用瀉其實的辦法,而經脈虛證通過針刺相表里的經脈來補虛。
陰陽學說是中醫(yī)學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概括一切對立統(tǒng)一、相反相成的事物,其涵義廣泛,“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脈診是中醫(yī)臨證重點也是難點,“脈理精微,其體難辨”,將陰陽理論貫穿于脈診過程中,有助于歸納和辨識錯綜復雜的脈象。
通過對比《傷寒雜病論》和《脈經》中陰陽脈涵義之異同,可以看出王叔和繼承仲景脈學思想,以陰陽為脈象總綱,以陰陽分脈位前后,并將二者相互結合以判斷病情順逆。王叔和在繼承仲景學術思想的基礎上,結合當時流傳較廣的扁鵲脈學體系,還用陰陽表示指力輕重,脈氣出入,以及經脈病的虛實屬性。王叔和規(guī)范、豐富了陰陽脈之涵義,體現了當時不同醫(yī)學流派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