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慈
(北京師范大學 北京 100875)
自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三個倡導”的形式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后,國內便掀起了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的熱潮。但是研究的關注點多數落在“如何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如何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發(fā)展”這兩個方面,很少有學者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價值多元主義”聯系在一起,探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否可以解決價值多元主義帶來的問題。由于價值多元主義所引發(fā)的價值虛無主義和價值沖突在西方社會當中已經不可抑制地出現了,并且為西方社會構建秩序良好的社會增添了不確定性因素,在全球化的歷史背景之下,我國也必須警惕在社會領域出現的由價值多元主義導致的價值喪失、社會分化等問題。因此本文旨在分析理性,尤其是工具理性的發(fā)展所導致的價值多元主義及其危害,并且探尋西方學者是如何看待和解決這一問題的,從而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來探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否具有解決價值多元主義帶來的問題從而在價值層面實現有效整合的可能性。
在從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這一范式轉換的過程中,理性逐漸取代了宗教的地位。但是,對于理性的推崇并沒有使得現代性社會成為一個一體化的社會,而是促進了社會的分化,使得現代社會不再是一個具有意義的統一整體。分化在社會文化領域便體現為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與價值多元主義(Value pluralism)。
針對多元文化主義和價值多元主義帶來的社會問題,羅爾斯在《政治自由主義》正文的開篇就已經提到“民主社會的政治文化總是具有諸宗教學說、哲學學說和道德學說相互對峙而又無法調和的多樣性特征。而政治自由主義把這些合乎理性的學說的多樣性,看作是人類理性力量在持久的自由制度背景內發(fā)揮作用所不可避免地產生的長期結果?!本o接著羅爾斯拋出問題,他指出:“由自由而平等的公民——他們因各種合乎理性的宗教學說、哲學學說和道德學說而產生深刻分化——所組成的公正而穩(wěn)定的社會如何可能長治久安?”[1]價值多元主義在羅爾斯那里表現為“公正而穩(wěn)定的社會何以可能長治久安”,在哈貝馬斯那里則表現為動機危機(Motivationshrise)。
哈貝馬斯認為,價值多元論將會導致資本主義社會出現動機危機。動機危機是指社會文化系統發(fā)生徹底的變化,其輸出已無法滿足國家和社會勞動系統的功能要求,整個資產階級文化已經無法實現自身的再生產,而是依靠傳統主義世界觀對動機進行補充。但是已經退縮到個人信仰領域的宗教已經無法起到補充動機的作用,所以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世界觀的結構變化就體現為文化傳統不再具有對世界、自然和歷史進行總體解釋的功能,這最終導致哲學放棄形而上學的要求,也使得代表資本主義精神的入世禁欲主義轉變?yōu)楣髁x。從而使得價值多元主義走向價值虛無主義。
價值虛無主義首先表現為最高價值的喪失,即上帝死了。其次表現為各種各樣的價值選擇背后總要受到資本邏輯的支配。在馬克思的理論體系當中,這種價值虛無主義由資本家對工人的異化開始。因此他以“異化勞動”為開端展開了對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批判,他指出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工人生產的物質財富越多,他自身就越貧瘠,因此“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2]異化勞動使得人類的生活成為了維持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3]。這種批判在《資本論》當中深入而全面地展開,他從商品和貨幣出發(fā)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部運動過程,指出了商品、貨幣和資本所具有的拜物教形式。在資本的邏輯當中,意識形態(tài)、道德、宗教等等,只要是與價值增值無關的東西都黯然失色了,而一切具有價值增殖能力的物或人都成為了資本家獲取剩余價值的工具。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的本質,“資產階級在它已經取得了統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它無情地斬斷了把人們束縛于天然尊長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羈絆,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它把宗教虔誠、騎士熱忱、小市民傷感這些情感的神圣發(fā)作,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盵4]他意圖在批判舊世界的過程中建立一個人類可以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新世界,而羅爾斯和哈貝馬斯則是在馬克思之后接續(xù)發(fā)展批判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
價值虛無將最終導致“人”的喪失,即“人”不再具有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可能性。西方學者試圖解決價值多元主義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以羅爾斯和哈貝馬斯為例,雖然他們二者的理論存在一些分歧,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理論共識:認為價值多元主義已經是一個不可更改的事實,在此基礎上尋求一種消極的解決辦法,在最大程度上構建一個秩序良好、公平正義的社會。
撥開價值多元主義的迷霧,實現社會整合的目的是“恢復社會所應該蘊含的意義和價值”,[5]這和馬克思所說的“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6]價值取向是一致的。從西方社會已有的理論來看,實現社會整合可以采取實質主義和程序主義兩種方式。
以羅爾斯為代表的自由主義以及以哈貝馬斯為代表的法蘭克福左翼學者認為實質主義已經無法解決價值多元主義帶來的問題。首先他們都受到了康德的影響,其次他們同以賽亞·伯林一樣,將價值多元看作是一種不可改變的社會事實,并且試圖構建一種能夠體現正義的程序,在這套程序下,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認可各種各樣的理論和學說,或者說他們主張采用程序主義來規(guī)避價值多元主義帶來的問題。羅爾斯試圖通過建立起重疊共識來解決在各個完備性學說當中可能出現的沖突問題。他認為一種理想的重疊共識是公民在已經分化了的社會進行合作的基礎。重疊共識理念的現實化需要借助“無知之幕”,即通過把各種完備性學說置于無知之幕之后并且將政治正義觀念獨立于各種完備性學說之外的方式來建立重疊共識。由于無知之幕是厚實嚴密的,不為人互相知道,所以可以保證各個派別在進入程序的時候是平等的。羅爾斯的這套程序主義從理論上來說是可以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的,但是一旦將這一理論結合現實進行分析就可以發(fā)現其理論存在很多問題。
首先,將各種完備性學說置于“無知之幕”背后就意味著羅爾斯在討論建立重疊共識的時候已經將價值多元論的事實抽離在他的視野之外。他一方面承認認為在深刻分化的社會當中存在多種多樣的完備性學說,并且認為這些完備性學說都是符合理性與“善”的;另一方面他在要解決各種完備性學說之間存在發(fā)生沖突的可能性這一問題的時候又將其安置于“無知之幕”之后。這是一種消極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其次,哈貝馬斯提出問題:“無知之幕”能否保證判斷的不偏不倚?他認為羅爾斯采取限制信息的方式為各個派別提供共同的視角從而構建重疊共識,“這從一開始就用人為的干預限制了特殊解釋視角的多元性”這不僅使得羅爾斯面臨雙重的論證壓力,而且“無知之幕”的設定也必然將一切影響判斷的特殊視角和特殊利益排除在外,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平正義。除此之外哈貝馬斯還指出,以“無知之幕”為前提的重疊共識包含了太多的實質性假設,例如羅爾斯預先置入了康德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價值。所以他認為這一理論并不是真正的程序主義,于是他試圖借助“商談”建構起一種程序主義的民主過程。
哈貝馬斯的程序主義所設定的前提與羅爾斯相反,他試圖借助商談倫理學盡可能地開放參與者的解釋視角而不是限制信息。他提出了一種不同于“自由主義”和“共和主義”的第三種民主概念,即程序主義的民主概念,這種程序主義的民主概念從其內容來看就是指哈貝馬斯的商談理論。商談理論不同于自由主義和共和主義對國家的定義,它認為在多元文化的社會當中,具有政治意義的目的背后隱藏著深層次的利益和價值,而這些利益和價值是不可調和的,從而無法達成共識,這時就需要借助語言媒介進行溝通,從而使得具有言語和行為能力的主體在互相妥協的過程中取得一致。但是要想保證商談的公平正義就需要在理想的辯談語境下進行,而理想的辯談語境在現實生活中又是極難實現的。
可以看出,不論是羅爾斯的“重疊共識”還是哈貝馬斯的“商談理論”,他們對于解決價值多元主義帶來的問題采取一種消極的態(tài)度,即在價值多元主義的社會當中設立一種可以找到社會共識的程序。這種程序不干涉每個人所具有的完備性學說,只是試圖解決當各種完備性學說之間發(fā)生沖突的問題。他們試圖找到一種只有形式而不具有內容的政治程序來保障在分化的社會當中多方相互獨立而又無法調和的道德、哲學、宗教學說可以實現對話和合作從而保證社會的穩(wěn)定。但是羅爾斯和哈貝馬斯的程序主義存在兩個主要問題。首先,“重疊共識”和商談理論雖然都主張建構一種民主程序來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但是卻又都為這種民主程序預設了前提,而在預設的前提當中又無法免于對實質內容進行討論。因此,政治系統的整合無法解決在社會文化和價值領域出現的多元主義問題,必須要回到社會文化和價值領域本身來解決問題。其次,羅爾斯和哈貝馬斯都致力于通過設計一套程序,讓參與者在設計好的程序中以平等合作的方式選擇正義的原則以及民主。相對于其他形式的民主來說,程序主義的民主是一種最完滿的形式,但是這僅僅是從應然的角度來看。從實然的角度出發(fā),僅僅依靠一套純而又純的程序來建構秩序良好的社會的情況是無法實現的,失去實質性內涵的程序就失去了其提供有效性標準的初衷,是空洞而無意義的。在某種程度上,羅爾斯的“重疊共識”和哈貝馬斯的商談理論提出的理論方案針對的是價值多元主義導致的價值沖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二者的理論可以價值沖突的問題。但是二者的理論卻無法解決價值多元主義所導致的價值虛無主義。
因此,為了避免“重疊共識”和商談理論自身的問題,也為了能夠真正地解決價值多元主義帶來的兩方面的問題,還需要將程序主義與實質主義結合起來。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其認同就是一套結合程序主義與實質主義來實現社會整合的理論。
我國在實行改革開放以及積極推動并且融入全球化的過程中在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改革開放以及全球化使得我國文化價值遭受了西方社會的沖擊,在我國社會當中也出現了價值虛無主義等問題。但是不同于資本主義社會的是,我國已經提出了一套兼具實質與程序的理論體系,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理論體系可以有效解決價值多元主義所導致的價值虛無主義問題,并且各層次與各方面的價值之間不會出現價值沖突的問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及其總體性使其具有合法性,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合法性走向現實。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括國家、社會和個人的三個層次的價值規(guī)范要求。這三個層面又分別包含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十二個價值要求。與價值多元主義的不可通約性以及存在潛在的沖突不同,這十二個價值要求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相互之間可以通約也是相互支撐的。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來看,其三個層次的價值規(guī)范具有總體性。這可以應對由祛魅導致的社會分化,尤其是目的理性的行動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從而形成以工具理性為主導的、個人以及社會的總體性喪失的社會問題。正如盧卡奇試圖通過強調以及恢復馬克思理論的總體性來解決社會分化問題一樣,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一種具有總體性的理論是對馬克思、盧卡奇、科爾施等人總體性思想的進一步發(fā)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總體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總體性體現為它是統攝全局的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分為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其中又包含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十二個價值規(guī)范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涵蓋了所有的行為主體,即國家、社會和個人;還涵蓋了所有行為主體的活動領域,即富強所體現的經濟領域,民主、平等、公正、法治所體現的政治和法律領域,文明所體現的文化領域,和諧所體現的生態(tài)領域以及自由所體現的社會領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層面具有相同的目標指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除此之外,三個層面之間還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國家層面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宏觀層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和標志;社會層面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觀層面,是維系社會穩(wěn)定,實現社會正義的保證;個人層面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微觀層面,是對公民具體行為的規(guī)范,國家、社會層面的價值規(guī)范最終都將通過個人體現出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層面的劃分并不是絕對的,三個層面之間也不是互相獨立的。例如,文明作為國家層面的價值規(guī)范也同樣可以放在社會層面進行闡述。
其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總體性體現為它在我國文化建設中占據主導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盵7]我國的文化建設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即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要內容,以不斷增強人民的文化自信為手段,以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精神內核,最終要實現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然而在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始終堅持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文化建設中發(fā)揮著凝聚社會共識的作用。文化建設需要意識形態(tài)的引領,若非如此就會陷入多元文化主義從而走向價值多元主義和價值虛無主義。除此之外,建立一個秩序良好、穩(wěn)定發(fā)展的社會,上層建筑同樣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上層建筑當中的意識形態(tài)。我國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意識形態(tài)的領導權也必須牢牢地掌握在人民和代表著最廣大群眾利益的中國共產黨手中。因此,我們必須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不斷增強人民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
最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總體性體現在這一理論體系與社會實踐的辯證統一當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概念,其中包含“價值”一詞,在馬克思的語境當中,價值是指客觀世界對于人的需要的滿足,即能夠滿足人的需要的事物既是“有價值的”,因此,“價值”指向的是人的需要與外部世界的關系。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產生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當中,又指導著實踐。實現了從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的兩次理論飛躍。
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程序或者形式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同于羅爾斯的重疊共識與哈貝馬斯的商談論,它并不是在承認價值多元主義的基礎上尋求一種消極的解決辦法,而是通過建立起一套合理的程序來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從而正面對抗價值多元主義帶來的問題。首先,堅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2016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要運用法律法規(guī)和公共政策向社會傳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8年5月份,中共中央印發(f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立法修法規(guī)劃》,并提出力爭經過5-10年的時間,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意味著我國試圖將道德秩序與法律秩序統一于世界觀的解釋框架當中,而這一做法也將賦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其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合法性。
其次,加強社會道德建設,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奠定基礎??茽柌竦摹叭?,六階段”道德認知發(fā)展理論指明了人的道德認知發(fā)展具有階段性和規(guī)律性。但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道德認知發(fā)展具有差異性,道德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培養(yǎng)道德判斷力和道德認知力。而只有當公民具有了一定的道德判斷和認知能力,他們才會具備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能力。我國通過召開道德勞動模范表彰大會、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強調加強對全社會尤其是青年人的道德教育,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社會范圍內普遍開展道德教育是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基礎。
再者,充分利用融媒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宣傳,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占據傳播的制高點。在網絡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現代社會,主流媒體要及時掌握新的傳播技術,創(chuàng)新傳播形式,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實現全民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主要有兩個關鍵要素,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身具有合法性;二是加強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讓人們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這一理論體系,而充分利用融媒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宣傳便屬于后者。
最后,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當中。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8]。青少年正處于人生的拔節(jié)育穗期,因此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對于青少年來說顯得更加重要。要不斷落實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循序漸進地對青少年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真正做到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不管是在后現代社會還是現代社會,文化多元背后所凸顯的價值多元主義帶來的問題在大多數國家都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尤其是在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F代性的發(fā)展在文化價值領域導致的價值多元主義從而衍生的價值虛無主義和價值沖突的問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世界各國。由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出現這一系列的問題時間最早、經歷時間最長,所以他們所提出的相關學說也就更多。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的相關論述表明他已經關注到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統治模式下,人們逐漸喪失了對于意義、價值等問題關注的能力。因此他在《資本論》當中對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展開深刻剖析并且提出了“拜物教”理論。韋伯、羅爾斯、以盧卡奇和哈貝馬斯等學者為代表的西方馬克思主義以及尼采等人都對價值多元主義及其導致的價值虛無主義和價值沖突進行了探討,其中的一些學者也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其中羅爾斯和哈貝馬斯提出的解決方案更具有代表性,盡管如此,二者所主張的“重疊共識”和商談理論都采取了一種回避的解決方式,并不能真正解決價值多元主義帶來的問題。
與西方國家相對應的解決價值多元主義帶來的問題的理論是我國自2012年開始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一套可以實現社會整合的理論,它的內容具有總體性特征。這一特征恰恰可以解決文化價值領域出現的分化問題,凝聚社會共識,使得這一理論具有合法性。而這一理論的實現便是人們的認同。因此,以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為主題進行社會整合是恢復社會應該具有的意義和價值的前提,也是構建秩序良好社會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