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婭 浙江省玉環(huán)市玉環(huán)中學
高中歷史新教材實施以來,“大概念”教學方興未艾?!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指出學科大概念和主題化是促進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實的有效途徑。那如何實施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大概念教學呢?陳志剛、王繼平教授建議教師從主題或核心概念入手,在單元教學中構建出基本問題,并思考達成哪些學科素養(yǎng),最后再分析實施方案。[1]可以說給一線老師的大概念教學指明了方向。作為高中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課標指出它 “以史料為依據(jù),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tài)度、能力與方法”,與其他四個核心素養(yǎng)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聯(lián)系,故而最能綜合體現(xiàn)學科核心素養(yǎng)。因此筆者以專家理論為指引,在實踐教學中就基于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高中歷史“大概念”教學作一探索。
從課標可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能推動課程內(nèi)容結構化,這是促進核心素養(yǎng)落實的有效途徑之一。教育心理學認為結構化是指知識歸納整理后呈現(xiàn)條理化、綱領化。因此筆者認為實現(xiàn)課程內(nèi)容結構化應在學科大概念為核心的前提下,通過明晰大概念下的各級概念,再搭建各級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實現(xiàn)知識體系化。這一過程避免了知識的碎片化,從而有助于增進歷史理解,進而為達成歷史解釋素養(yǎng)奠定基礎。
課標認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 “以社會形態(tài)從低級到高級發(fā)展為主線,展現(xiàn)歷史演進的基本過程以及人類在歷史上創(chuàng)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和大趨勢……”[2]據(jù)此有學者認為,“唯物史觀”是統(tǒng)領歷史學科一切研究領域的學科大概念,然而抽象的學科大概念并不適合作教學的直接切入點。筆者根據(jù)丁繼華、楊競、劉曉兵三位專家在《論大概念教學的實施路徑》中提出按照“學科大概念——大時段學習主題——單元內(nèi)容主旨——課時教學立意四個層級對大概念進行細化”,以綱要下冊第8課為例說明。
本課屬于第四單元“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浙江省普通高中學科教學指導意見(歷史)》指出這一大時段學習主題為“揭示了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過程中世界各地區(qū)的發(fā)展狀況,惟及世界逐漸形成一個整體”[3]。從第四單元課標“了解西方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歷史淵源……”可知單元主旨屬于世界近代史的思想和政治領域,分別對應第8課《歐洲思想解放運動》和第9課《資產(chǎn)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故而 “思想解放”可以視為是單元關鍵概念(抽象概念),四個子目標題“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啟蒙運動”則屬于具體概念,“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可視為二者之間的中位概念。結合指導意見此單元的要求“能夠運用相關的文獻和實物資料,提取文藝復興時期杰出代表、馬丁·路德、哥白尼、牛頓和啟蒙思想家的思想訴求”,筆者用“爭鳴·共鳴”來作為本課的立意?!盃庿Q”意指每場思想解放運動中代表人物的不同主張,包括藝術家、教士、科學家、哲學家,“共鳴”則指不同主張共同引導歐洲社會思想解放,通過階段性小結和本課總結兩部分來提升共性認知。
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基礎是“歷史理解”,首都師范大學的鄧京力教授認為:“所謂歷史理解,就是歷史地理解和認識過去的思想方法。”而歷史理解能力培養(yǎng)的主要方法之一就包括“理解史事的含義與建立其間的貫通性認識。”[4]“史事的含義”對應各級概念的內(nèi)涵,“貫通性認識”則是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所以提升歷史理解能力勢必需要將每課各級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梳理清楚,并建構知識體系。筆者將綱要下冊第8課中的各級概念梳理清楚之后,整理知識體系圖如下圖所示:
除了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外,歷史解釋素養(yǎng)還包括以史料為依托,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tài)度、能力與方法。以史料為依托指創(chuàng)建歷史情境,并通過問題鏈的形式組織情境下的深度探究,從而提升分析和評判歷史的能力。筆者以綱要上冊第19課為例來說明。
浙江省特級教師朱可認為:“缺乏對歷史事件的理性審視與歷史人物的深層對話,這對歷史解釋的培養(yǎng)是不利的?!M可能還原歷史事件的發(fā)生現(xiàn)場?!盵5]這點出了創(chuàng)建歷史情境對歷史解釋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性,而新課標也認為促進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實的還包括主題引領從而推動課程內(nèi)容情境化,二者可以說是不謀而合。
綱要上第19課大時段主題為“中華民族的屈辱與抗爭”,單元標題為“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其中第19課為《辛亥革命》從縱向來看是繼地主階級、農(nóng)民階級后的資產(chǎn)階級共和派的抗爭,從橫向來看屬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所以可以形成“唯物史觀(學科大概念)——革命(上位概念)——資產(chǎn)階級革命(中位概念)——辛亥革命(具體概念)”的各級概念體系,結合湯因比的“挑戰(zhàn)與應戰(zhàn)”理論,構建本課主題“挑戰(zhàn)——應戰(zhàn)——嬗變”, 并通過重新組合教材文本,將本課分為四部分內(nèi)容。第一部分“世界潮流之挑戰(zhàn)”為辛亥革命前的世界背景,第二部分“逆流而行之應戰(zhàn)”和第三部分“順乎潮流之應戰(zhàn)”分別指代清政府和資產(chǎn)階級面對世界大勢的變化給出的不同反應即革命的國內(nèi)背景,第四部分“新舊政體之嬗變”為革命的過程和評價。在主題引領下,筆者在《辛亥革命》一課教學中采用了不同情境手段并用的方式。
①圖片情境
在呈現(xiàn)辛亥革命的世界形勢大背景時由于本課教材并未直接涉及到這一點,而鑒于邏輯角度不可或缺。所以我選用了1911年英國The Graphic報刊中的照片來展現(xiàn)。
合作探究:右圖中坐者和兩名嬰幼兒是什么人?(圖片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從而認知晚清政府最后的掌權人)根據(jù)主標題并結合所學說明當時捆綁中國的“鎖鏈”指什么?(翻譯照片中英文標題“西方文明正在捶打束縛中國的鎖鏈”來讓學生關注君主專制制度的落后性)思考“西方文明能夠錘打中國的鎖鏈”說明了什么問題?西方文明當時的優(yōu)越性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啟發(fā)學生從世界大勢角度來關注西方文明的優(yōu)越性,從而引導學生認知中西文明的差異)根據(jù)副標題并結合所學,思考左上角載振(清末新政的代表人物之一)和右上角孫中山出現(xiàn)在這一報刊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導學生從地主階級和資產(chǎn)階級兩個角度來關注當時中國社會的兩大勢力的革新運動,并進一步分析實質(zhì))
據(jù)此教師引出本課教學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②文字情境
文字情境主要由文字史料來呈現(xiàn),在涉及本課辛亥革命的軍事基礎時用了教材上P109的“史料閱讀”來構建情境,同時再聯(lián)系第二則材料過渡到辛亥革命的思想基礎。
材料1: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岢湮釔廴曛?,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謀永福也。汝其勿悲!——林覺民《與妻書》
材料2: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中國謀幸福;因不愿少數(shù)滿洲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shù)富人專制,故要社會革命?!獙O中山《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
合作探究:林覺民這封絕筆信寫于哪次歷史事件之前?(引出黃花崗起義)結合教材思考這次歷史事件和辛亥革命有什么關系且結果如何?(引導思考黃花崗起義為辛亥革命奠定了軍事基礎)文中所說的“為天下人謀永福”的含義是什么?(引導學生思考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的政治理想)從第二則史料的出處可以看出,孫中山所說的三大革命跟三民主義的理論有關,請同學們看看如何對應三民主義中的具體思想呢?(引導過渡到三民主義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
此外,筆者還在武昌起義過程中采用了數(shù)字情境、辛亥革命后的系列事件采用了影視情境等不同情境手段。
構建體系增進歷史理解、創(chuàng)設情境提升歷史感悟,都是為了提升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tài)度、能力與方法,這也是指向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大概念教學的終極歸宿。設置開放性的問題是實現(xiàn)這一歸宿的有效途徑。筆者在辛亥革命的評價中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出示材料)
辛亥革命的坐標設定是世界的和現(xiàn)代的,……創(chuàng)造了民主政治建設的必要條件和良好契機。由此它并非只是打落了一頂皇冠,而是開辟了中華民族振興有力的希望之路。
——王建朗、黃克武主編《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上)》
合作探究:請同學們根據(jù)這段話提煉一個主題,并結合史實談談對這段話的理解。(引導學生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教材說明辛亥革命的積極意義。)同時辛亥革命并非盡善盡美,請大家閱讀P109的“學思之窗”思考三民主義的局限性。(引導學生結合教材附件內(nèi)容提示來思考三民主義還存在哪些局限。)
隨著新高考改革的進行,開放性的命題已成為一種新趨勢,故而在課堂教學中大膽嘗試開放性問題的探究,既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又能培養(yǎng)歷史思辨能力,是涵養(yǎng)歷史解釋的重要保障。
新教材教學剛剛起步,大概念教學正值如火如荼之際,筆者站在一線教師的角度嘗試在對指向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大概念課堂教學作一探索,這一過程并非能一蹴而就,因此本文拋磚引玉,以期尋求行家指引。
【注釋】
[1]陳志剛、王繼平:《大概念的理解與教師備課》,《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20年第9期,第41頁。
[2]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1頁。
[3]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浙江省普通高中學科教學指導意見(歷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1年,第6頁。
[4]鄧京力:《歷史理解與歷史解釋辨析》,《歷史教學》2016年第11期,第3頁。
[5]朱可:《歷史解釋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歷史教學》2017年第9期,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