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海玉 言姝媛
【摘要】教育戲劇以“戲劇”為教育的媒介、方法和元素,讓學生“親歷其境”,在具體場景中體驗、思考、感悟、領會。本文通過呈現(xiàn)真實案例,論述如何在日常教育教學中運用教育戲劇發(fā)展學生對社會生活的認知,促進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樹立規(guī)則意識,增強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從而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fā)展。
【關鍵詞】教育戲劇 社會性發(fā)展 主題班會課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34-0053-03
英國著名戲劇家、教育家布賴恩·威(Brian Way)曾說:“戲劇是一種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手段,戲劇教育開發(fā)每一個人。”從筆者所查閱的文獻資料來看,許多國家和地區(qū)都把戲劇作為實施素質教育和人格教育的有效途徑。教育戲劇以“戲劇”為教育的媒介、方法和元素,輔助教師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教育戲劇中的“戲劇”并非專業(yè)性的舞臺表演,而是讓學生在親歷其境、身體力行的體驗過程中習得知識與技能,培養(yǎng)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社會性是人的基本屬性。社會性發(fā)展是指個體通過社會學習獲得社會生活所必備的道德品質、價值觀念、行為規(guī)范,從而形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和行為習慣。社會性發(fā)展是在學生與外界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漸實現(xiàn)的,是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是現(xiàn)代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將教育戲劇的元素和方法運用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再現(xiàn)社會生活場景,引導學生在具體的場景中演繹、體驗、思考、感悟,從而修正認知、領會情感、轉變行為,為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路徑。下面,我們將通過幾個真實的案例,論述運用教育戲劇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的思考與實踐。
一、運用教育戲劇促進學生正確認識自我
自我意識是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察,即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具體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身高、體重、體態(tài)等)、心理特征(如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自己與周圍人相處的關系,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與作用等)。教育戲劇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相對安全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在虛擬情境和戲劇角色的保護下,學生會嘗試進行自我探索,并在這一過程中認識自我,提高自信,改善心理狀態(tài)。
例如,小學四年級學生吳××患有血友病,若身體受傷流血,凝血速度較慢,因此家長限制他參加很多室外活動,尤其是劇烈運動,為此他感覺自己跟其他同學格格不入,常常帶有自卑情緒,與身邊的同學疏離。在主題班會“課間活動注意什么”場景中,教師特意安排他扮演課間互相追逐打鬧的學生甲,與學生乙在教室表演追追打打。或許是在劇情中能做平時做不了的事情,他演得格外投入。場景中,由于相互碰撞,他把別人撞倒“致傷”,畫面定格時,教師及時提問:“甲同學有什么想說的?”他一臉無措。教師微笑著說:“大家跟老師說‘沒有對錯,沒有好壞,做就對了,玩就對了?!闭f著,教師輕輕地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大膽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就可以了?!彼纳袂橐幌伦臃潘上聛恚f出了自己撞倒同學后的歉意和無措。教師接著又問:“現(xiàn)在你不是劇中的甲同學,而是現(xiàn)實中的吳××,你又有什么想說的?”他怯怯地說:“我,我好像懂了大家為什么不能和我玩……”這時候一個同學站起來說:“不是!不是不跟你玩,是不知道怎么和你玩!”“是呀!是呀!”教室里響起好多同學的聲音。吳××的眼睛瞬間有了光彩,臉上顯出掩不住的高興表情。接下來,教師引導其他學生就“課間可以做些什么,應該注意什么”展開討論,吳××說出了下跳棋、猜謎語、講故事等幾種想法,其他同學覺得很棒,紛紛給他點贊。課后,我們和他閑聊,他高興地說:“老師,這節(jié)課我特別開心,我知道了我不是班里的小透明,同學們也是喜歡我的!”之后,他慢慢嘗試與同學交流,并嘗試參與玩一些相對安靜的活動,臉上的笑容多了起來。
這一案例表明,靈活運用教育戲劇,能讓學生感到改變自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是人人可為的事,學生情緒隨著劇情的發(fā)展而變化,在教育戲劇與真實自我之間切換,不知不覺間就展示了真實的自我。案例中的學生吳××通過表演表達了自己、反省了自己,從而重新認識了自己,認識了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慢慢融入了班集體。
二、運用教育戲劇引導學生樹立規(guī)則意識
社會規(guī)則是特定情境下群體成員廣泛認可的行為標準,即規(guī)定人們在特定情境下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規(guī)則意識是小學德育的重要內(nèi)容,是公民的必備素質。在小學主題班會課中,教育戲劇能給學生提供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從“知”“情”“意”“行”多個維度培養(yǎng)小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幫助學生切實認識規(guī)則、尊重規(guī)則、踐行規(guī)則。
例如,在一次主題為“規(guī)則伴我成長”的班會課上,為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課間活動注意什么”的問題,班主任扮演校園新聞主播,播報了校園樓道出現(xiàn)的學生在課間追逐、打鬧、玩球等現(xiàn)象。按照教育戲劇的理念,筆者讓平時很鬧騰的小新演繹了在走廊爭搶皮球而“滾”下樓梯的場景,不僅自己受傷,還傷及正上樓的同學,小新“滾”下樓梯的場景讓現(xiàn)場的學生瞪大了眼睛。醫(yī)生宣布小新的診斷結果為中度腦震蕩,需要臥床休息三個月。這下,小新不僅耽誤了功課,還不能與小伙伴玩耍,真是悔不當初。接下來,班主任運用“坐針氈”的體驗方式——請小新和搶球的同學輪流坐到表演場景中央的一把椅子上,接受大家的提問。孩子們像炸開鍋似地發(fā)問:“疼不疼?”“為什么要在樓道玩球?”“后悔嗎?”“以后應該在哪里玩球?”“老師講過不能在樓道追逐打鬧嗎?”“爸爸媽媽會罵你嗎?”……“坐針氈”的整個過程中,每個學生不僅全面了解了事情經(jīng)過,還學習了從多個角度看待事情,認識到在樓道追逐打鬧的嚴重后果,不僅影響自己也會殃及他人。更令人欣喜的是,學生們通過這次體驗能夠觸類旁通,如:有的說這次追逐打鬧傷了腦袋,下次有可能造成身體其他部位受傷;有的說不僅上下樓梯玩球不行,玩手機也不行,看書不看路也不行。經(jīng)過這次參與式的體驗,學生們明白了:遵守規(guī)則其實是保護自己、保護他人的最好方式,人人都要做一個守規(guī)則的文明人。
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教育戲劇能使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思考中明理。班主任還可以從上述主題中拓展更多關于遵守規(guī)則的主題班會,如:“我能做到‘三輕輕”“在校做個好學生”“在家做個好孩子”“在社會做個好公民”等,并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關注學生規(guī)則養(yǎng)成訓練,通過小組評星、班級評章、校級爭章等方式,表彰學生遵守規(guī)則的行為,引導學生將規(guī)則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爭做社會規(guī)則的自覺遵守者和維護者。
三、運用教育戲劇增強學生的親社會行為
親社會行為又稱利社會行為,是指人們自覺自愿給社會中的群體成員帶來益處的行為。親社會行為是人與人之間在交往過程中維護良好關系的重要基礎,對個體發(fā)展意義重大。學生通過教育戲劇體驗符合社會期望、對社會及他人有益的利他行為,從中感受助人的快樂,培養(yǎng)向善向美、親社會的情感。
例如,在一次“拒絕高空拋物,爭當文明市民”的主題班會課上,班主任客串主播,播報了一起小區(qū)高空拋物事件,接下來要求學生分別扮演不同角色,但誰都不愿意演那個高空拋物的孩子,卻紛紛報名扮演主動提供幫助的路人,說明學生已在心里判斷了這種做法的對錯。高空拋物情景再現(xiàn)的畫面定格后,班主任馬上問:“你有什么問題想問故事中的人物?”學生們最先問受傷孩子的媽媽的態(tài)度和孩子的傷勢,對受傷孩子的關心與同情溢于言表。演路人甲的學生正在打電話,同學追問:“你打什么電話?”他說:“打120電話?!薄澳銥槭裁创蜻@個電話?”“我看到孩子滿頭是血,心里很緊張,又很害怕,生命重于泰山,孩子的安危最重要,所以我打120電話?!毖萋啡艘业膶W生正在打電話,同學追問:“你在打什么電話?”“我在打110電話。”“你為什么打這個電話?”“高空拋物的行為讓人感到憤怒,作為小區(qū)的一分子,我譴責這樣的行為。我要請警察來維持正義。”此時學生們表現(xiàn)出凜然正氣。這節(jié)課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班主任以小組為單位,要求各小組書寫倡導“拒絕高空拋物,爭當文明市民”的宣傳標語。之后全班學生走動閱讀,記下印象最深刻的幾條,以此鞏固強化學生親社會行為的作用。
上述案例中,班主任將教育戲劇融入主題班會課,發(fā)揮戲劇活動連接現(xiàn)實生活的作用,讓學生體驗幫助、分享、合作、安慰、同情、關心、互助等親社會行為,從中真切感受親社會行為帶來的愉悅情緒,有助于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內(nèi)化這些行為。這種從戲劇活動中得到的真實體驗,其效果將是豐富而長久的。
四、運用教育戲劇培養(yǎng)學生的正確價值觀
價值觀是人用于區(qū)別好壞、分辨是非的心理傾向,是一種明辨是非的信念體系,是判斷事物重要性的標準,是日常選擇與日常行為的原則。正確的價值觀要從小培養(yǎng),如同人生的扣子要從第一粒開始扣好。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決定了他們往往傾向于通過外界的參照物形成價值認知,如同學的影響、師長的示范、榜樣的言行等。因此,對小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有必要提供充分、正面的參照物。
小學二年級學生已經(jīng)萌發(fā)了對“偶像”的崇拜心理,開始有意識地模仿“偶像”的各種言行,此時是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偶像”的重要時期。2020年,在舉國上下團結一心抗擊疫情的活動中,涌現(xiàn)出一批又一批平凡英雄,其中有醫(yī)護人員、警察、志愿者、快遞小哥、司機、建筑工人等,他們用自己的行動為守護人民健康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們是平凡而了不起的英雄。在此背景下,有位班主任上了一堂“我心目中的英雄”主題班會課,設計了“話英雄—識英雄—悟英雄—贊英雄”四個活動環(huán)節(jié)。首先,讓學生分享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偶像”是誰,并簡單闡述該英雄的故事及自己崇拜他(她)的理由,以此引導學生正確定位英雄。其次,呈現(xiàn)幾個發(fā)生在身邊的場景,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繹平凡人的英雄行為。通過角色體驗讓學生感受人物的情感,用思路追蹤策略讓學生真切地認識英雄,了解角色的心理及思想。再次,讓學生思考這些英雄人物都“說了什么,做了什么?有什么共同點”,以此引導學生在交流中感悟:一是不同時代英雄的定義不同,戰(zhàn)爭年代的英雄是為民族獨立和解放而做出犧牲的人,和平年代的英雄是為祖國繁榮富強在各個領域履行職責和貢獻力量的人;二是英雄的共同點是有責任、有擔當。最后,讓學生或寫或說或用肢體語言表達對英雄的崇敬之情,以英雄為榜樣,暢想未來的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整堂主題班會課通過英雄的榜樣作用,激發(fā)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使學生萌生對社會責任的認同,憧憬未來美好的自己。
上述案例中,班主任將教育戲劇的表演、體驗、替身等元素融入主題班會課中,創(chuàng)設具體的榜樣場景,營造良好的參照環(huán)境,幫助學生獲得對社會生活的正確態(tài)度和價值觀。學生在戲劇活動中身體力行,逐步認識、認同、內(nèi)化價值觀,猶如將一顆善的種子植入學生稚嫩的心里,讓它只要一遇到合適的土壤就能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
總之,教育戲劇“境中生情,情中寓理”的教育方式,突破了學校教育固有的言語式、灌輸式教育方式的局限性,促進了學生感官、情感、思想的有效融通,使學生真正成為道德學習的主體。將教育戲劇融入主題班會課,貼合小學生愛玩的天性,學生在戲劇活動中觀察、想象、行動、思考的過程正是道德學習與表現(xiàn)的過程,其中蘊含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能夠有效內(nèi)化為學生的良好品行,從而增強了主題班會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學生在戲劇活動中充分體驗他人的情緒和感受,可以豐富自己的心靈,發(fā)展對社會生活的認知和情感,從而促進了自身的社會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韋海燕,吳訓慈.探討教育戲劇在小學主題班會課的實踐運用:以“真誠道歉”主題班會課為例[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0(12):53-55.
[2]張曉華,周笑莉,郭香妹,等.教育戲劇跨學科教學課程設計與實踐[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8.
[3]鄢小凡.論戲劇教育對學生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促進作用[J].戲劇之家,2018(9):180.
[4]嚴孟帥.走向自我與社會:教育戲劇的育人之道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22.
作者簡介:涂海玉(1979— ),廣西河池人,本科,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班級管理;言姝媛(1976— ),湖南湘潭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學生德育。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