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文偉
(煙臺大學人事處,山東 煙臺 264005)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chuàng)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1]我國各項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推動著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不斷前進,取得了從理論到實踐的新突破。就勞動教育而言,作為“五育”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伴隨著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勞動教育得到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和勞動教育的重要論述,將勞動教育推向新的高度。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教育部印發(fā)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強調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加快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至此,勞動教育作為一個獨立的教育形式,從宏觀政策和落實舉措都有了明確的要求。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勞動教育重新被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因此應重新梳理勞動教育的發(fā)展歷程和政策演變,探索勞動教育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實踐遵循。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2]并從五個方面詳細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和內涵。中國式現代化是實踐中得出來的理論體系,既是對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特別是近十年來我國各個領域事業(yè)快速發(fā)展經驗的高度總結和理論凝練,同時又對未來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勞動和勞動教育的重要性,特別是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的“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3]重要論述,為構建“五育并舉”教育體系提供了政策上的有力支撐。伴隨著“德智體美勞”的提出,勞動教育就此進入中國式現代化的快速發(fā)展軌道。
新中國成立以來,勞動教育一直是我國教育政策中的重要內容,政策變化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新中國成立至1977年,是勞動教育的探索期。在這一時期,基于當時新中國的國情以及對革命時期黨的教育經驗,同時借鑒了蘇聯的勞動教育經驗,“愛勞動”被視為全體人民的公德準則,手工勞動、生產技能勞動等內容被列為正式的教育課程。在這個階段,各級各類學校特別是高校,陸續(xù)建立勞動實習制度,通過生產勞動、實驗實習、社會調查等,使學生獲得必要的勞動知識與勞動實踐鍛煉。這一階段勞動教育的政策結構、內容、實踐等形態(tài)相對單一,勞動僅僅作為一種教育教學的手段服務于德育和智育,限于對勞動的認知局限,并未得到足夠的認可。第二階段是從1978年至2011年,是勞動教育的調整發(fā)展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勞動教育的政策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尊重知識和人才”、“腦力勞動也是勞動”等理念逐步被人們所接受,社會對勞動內涵的認知逐步多元化,勞動教育的政策也不斷進行調整和完善。進入21世紀,素質教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審美教育被納入了教育體系,“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模式應運而生。雖然勞動教育以“全面發(fā)展勞動教育”的具體要求被作為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規(guī)劃戰(zhàn)略主題,但相關政策和規(guī)范大多嵌入總體性教育事業(yè)政策中,并未形成獨立的、專門的政策文件,其重要性仍未受到足夠重視。第三階段是從2012年至今,是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快速發(fā)展期。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及勞動教育的重要論述成為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會上提出:“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始終為了人民,必須依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4]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努力建構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5]明確將勞動教育確定為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至此,以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人才為目標的教育體系正式形成,勞動教育正式進入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之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中獨立的教育模塊,擔負著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歷史使命。
由“德智體”到“德智體美”再到“德智體美勞”的變化,充分體現了勞動教育在“五育”中的重要性。在馬克思的教育理論體系中,關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五育”理論是十分重要的基本理論,在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和引領性作用。馬克思認為:“從工廠制度中萌發(fā)了未來教育的幼芽。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fā)展的人的唯一方法”。[6]556基于“勞動與教育相結合”的思想,勞動在整個教育體系中處于重要地位,是教育的重要載體。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黃濟先生就提出了“勞動可以啟智、勞動可以育德、勞動可以健體、勞動可以益美”的論斷,明確將勞動教育置于其他“四育”之基的位置。[7]勞動教育在發(fā)揮自身育人屬性之外,還通過自身的實踐性、參與性、包含性等特征,支持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有效開展,推動“五育并舉”教育體系的建構,發(fā)揮勞動教育的應然價值。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具有鮮明的中國特征,五個現代化目標的實現,很好地印證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以及勞動創(chuàng)造幸福等重要論述的核心要義。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提出:“全心全意為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謀利益,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神圣職責,也是發(fā)揮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主力軍作用最重要最基礎的工作”。[8]因此,勞動應以人為中心,重視勞動對勞動者自身的價值與作用,對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幸福不是毛毛雨,幸福不是免費午餐,幸福不會從天而降。人世間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勞動和創(chuàng)造”,[9]深刻論述了勞動與幸福之間的邏輯關系,表征了勞動本身就是一種幸福的價值旨歸,展現了勞動創(chuàng)造幸福的必然?!耙_展以勞動創(chuàng)造幸福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和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10]勞動教育是“培養(yǎng)年輕一代、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徑”,[11]所蘊含的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等內涵價值,也是“五育并舉”在勞動教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價值體現。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對新時代加強勞動教育做出了頂層設計和戰(zhàn)略部署,并明晰了勞動教育目標、措施和內容,保障勞動教育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標志著勞動教育從政策層面進入了新的發(fā)展階段。為落實《意見》文件精神,加快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同年7月,教育部進一步印發(fā)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重點針對勞動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問題細化要求,加強專業(yè)指導?!兑庖姟泛汀毒V要》有著深刻的生成邏輯,具有豐富的時代價值,為構建“五育并舉”教育體系提供了科學的工作指南,為加快推進勞動教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意見》和《綱要》的出臺彰顯了黨和國家對勞動教育的高度重視,其中《意見》側重勞動教育方向性的宏觀指導,《綱要》側重勞動教育實踐層面的微觀方法和目標要求。作為勞動教育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指導性文件,其內容的產生有著嚴密的理論邏輯依據?!兑庖姟访鞔_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思想,總體目標之一是“引導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體會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體認勞動不分貴賤,熱愛勞動,尊重普通勞動者,培養(yǎng)勤儉、奮斗、創(chuàng)新、奉獻的勞動精神”,由此可以看出,《意見》和《綱要》的理論邏輯起點是馬克思勞動思想,生成的理論依據是習近平關于勞動及勞動教育重要論述所蘊含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思想。
馬克思關于勞動的理論闡述是基于資本主義勞動經濟學的理論,但又超越經濟學的范疇,上升到哲學范疇,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的全面發(fā)展的視角對勞動進行系統(tǒng)闡述,形成了馬克思勞動理論體系。馬克思認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乎是人通過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12]196人類通過勞動適應自然,進而改造并利用自然,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這也是人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本質特征。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系的同時,也是處在社會關系之中的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3]501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馬克思認為生產勞動必須與教育結合起來,“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fā)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4]557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和勞動教育的重要論述皆是根源于馬克思勞動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提出了“人類是勞動創(chuàng)造的,社會是勞動創(chuàng)造的”、[15]“勞動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等重要論述,[16]這些論述具有明顯的馬克思主義屬性,同時又有中國特色,是勞動教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全社會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提出“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價值理念。在2020年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進一步強調:“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17]習近平總書記對勞動和勞動教育的重要論述體現了尊重勞動和勞動者、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等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思想的集中體現。
《意見》和《綱要》的內容遵循現代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成長規(guī)律,要求實施勞動教育重點是在系統(tǒng)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yǎng)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在勞動教育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以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思想為目標,將勞動教育融入“五育并舉”教育體系中,以適應新時代教育發(fā)展需要。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關系在《意見》中也進行了明確說明:勞動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具有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健體、以勞育美、以勞創(chuàng)新的綜合育人價值。面對當前學校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不均衡的現狀,《意見》提出:要符合學生年齡特點,以體力勞動為主,注意手腦并用、安全適度,強化實踐體驗,讓學生親歷勞動過程,提升育人實效性。同時為防止出現矯枉過正而過度強調體力勞動,《綱要》還提出:讓學生面對真實的個人生活、生產和社會性服務任務情境,親歷實際的勞動過程,善于觀察思考,注重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勞動質量和效率。
《意見》和《綱要》在繼承傳統(tǒng)勞動的基礎上,更突出了“新勞動”的時代價值。在《綱要》中,對勞動教育的形式提出要求:在充分發(fā)揮傳統(tǒng)勞動、傳統(tǒng)工藝項目育人功能的同時,緊跟科技發(fā)展和產業(yè)變革,準確把握新時代勞動工具、勞動技術、勞動形態(tài)的新變化,創(chuàng)新勞動教育內容、途徑、方式,增強勞動教育的時代性。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勞動的形式不斷推陳出新,這也給勞動教育提出新的挑戰(zhàn),需要在教育方式、教育平臺、教育場域等方面及時做出轉變,以應對“新勞動”的教育需求?;诖?,《綱要》指出:在安排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項目時,要以使用傳統(tǒng)工具、傳統(tǒng)工藝的勞動為主,引導學生體會勞動人民的艱辛與智慧,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兼顧使用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的勞動。職業(yè)院校、普通高等學校要注重結合產業(yè)新業(yè)態(tài)、勞動新形態(tài),選擇現代農業(yè)、工業(yè)、服務業(yè)項目,提升創(chuàng)造性勞動能力。
勞動是人所特有的感性對象性活動,人在勞動中創(chuàng)造了人類社會與歷史,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人的自身。從“勞動創(chuàng)造人類”可以推斷,人類在勞動過程中,獲得物質收獲的同時,還獲得了精神滿足,以支撐人類在不斷的勞動過程中創(chuàng)造社會繁榮,不斷推動人類和社會的進步,這種支撐人類的精神元素就可以理解為勞動精神。勞動精神不僅意味著創(chuàng)造,而且意味著可以化解各種消極的力量,它實質上是在勞動二重性的矛盾運動中動態(tài)呈現出來的人類特性。同時,勞動精神也是勞動者在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勞動實踐中所秉持的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及體現的精神風貌,是每個人超越動物性存在、追求人的存在的精神特質的總和,是所有社會成員都必須堅守的具有歷史傳承性的文化價值背后的精神支柱和內生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弘揚勞動精神的重要意義。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全體社會成員要弘揚勞動精神”,[18]2015年在慶?!拔逡弧眹H勞動節(jié)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提出了“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19]將勞模精神和勞動精神一起提出。2016年在與知識分子、勞動模范和青年學生代表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提出“我們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勞動精神”,[20]并對勞動精神進行了全面詮釋,同時在這次座談會上首次提出了“工匠精神”的概念。2017年在《新時期產業(yè)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中首次把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明確寫入文件。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首次對勞動精神進行精準概括:“在長期實踐中,我們培育形成了愛崗敬業(yè)、爭創(chuàng)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chuàng)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勞動精神,執(zhí)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21]2021年建黨百年之際,勞動精神與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一起,第一批被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從此全社會形成了弘揚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良好氛圍,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鼓舞著全體勞動人民砥礪奮進、不斷前行。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進一步強調:“新時代的偉大成就是黨和人民一道拼出來、干出來、奮斗出來的”。[22]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雖然在內涵上有所側重,但在思想源頭和現實實踐中都可以歸結到生產勞動中,其根本是勞動精神。因此,實現勞動教育的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要有強大的精神力量,需要全體人民一起共同努力、接續(xù)奮斗,大力弘揚勞動精神。
在勞動教育中,對勞動精神的淬煉是勞動教育的基礎,是勞動教育順利實施的根本保障,沒有積極向上的勞動精神,人們便沒有了干事創(chuàng)業(yè)、奮力拼搏的精神動力,也就無法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過去的十年,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大力弘揚勞動精神,并將其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長期堅持。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中,雖然勞動教育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承擔著新時代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重任,但勞動精神作為勞動教育的基礎不變,而且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凸顯出更大的核心價值。
要大力弘揚勞動精神,必須要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為根本遵循。[23]第一,要樹立崇尚勞動的世界觀。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認為,勞動是人類歷史的真正基礎,“歷史破天荒第一次被置于它的真正基礎上;一個很明顯的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實,即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就是說首先必須勞動,然后才能爭取統(tǒng)治,從事政治、宗教和哲學等等——這一很明顯的事實在歷史上的應有之義此時終于獲得了承認”。[24]723馬克思充分肯定了勞動對人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意義,因而使得人的歷史性勞動實踐成為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核心組成部分。第二,要樹立熱愛勞動的價值觀。馬克思指出:“勞動的內容及其方式和方法越是不能吸引勞動者,勞動者越是不能把勞動當作他自己體力和智力的活動來享受”。[25]208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對“勞動之美”的肯定,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生在勤,勤則不匱。’幸福不會從天降,美好生活靠勞動創(chuàng)造”等重要論述的內涵價值一致,[26]都要求在勞動教育中要引導全社會樹立熱愛勞動的價值觀。第三,要樹立辛勤勞動的人生觀。馬克思認為:“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時候,這一步是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qū)別開來。人們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同時間接地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27]67人類必須在勞動實踐中才能感知到自己的存在,人的勞動過程印證了人存在于社會的本質,對人類感知自我的存在有重要作用,也即是人的人生觀的體現。第四,要樹立誠實勞動的道德觀。人的道德觀念與道德思想與社會關系和社會生產方式密切相關,誠實的個人品德是人與人之間建立良好社會關系的基礎,是道德觀念和道德思想的重要體現。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認為,人類通過誠實勞動改造客觀世界,實現了人的自我實現和自由發(fā)展的道德追求。
作為勞動教育的核心內容,勞動精神的培養(yǎng)是勞動教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構建勞動教育中國式現代化實踐體系,不但要以勞動精神培養(yǎng)為前提,還應跳出勞動教育的范疇,從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宏觀視角去思考,著眼未來國家發(fā)展需要,建構多維度的勞動教育實踐體系。
首先,要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場域”共育的勞動精神培養(yǎng)協(xié)同機制。勞動精神的培養(yǎng)是系統(tǒng)工程,需要長期堅持、一以貫之,在學校、家庭、社會等主要教育場域開展勞動精神教育。在學校,應以“五育”融合為工作理念,將勞動精神教育融入課堂、融入學科競賽、融入文體活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等,使學生在學校每時每刻都在接受勞動精神教育。在家庭,所有家庭成員要秉持吃苦耐勞、勤勞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勞動精神,家長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好示范和表率,營造良好的勞動家風。在社會,要大力倡導“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價值觀念,提高“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社會認知。
其次,要大力營造模范榜樣的示范帶動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我們一定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大力宣傳勞動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進事跡,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樹立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理念,讓勞動光榮、創(chuàng)造偉大成為鏗鏘的時代強音,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蔚然成風”。[28]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是勞動精神的延展,是在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以及工匠精英身上所蘊含的勞動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勞動教育最好的現實教材。要選樹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和大國工匠典型,充分利用現代融媒體平臺,大力宣傳榜樣事跡,營造弘揚勞動精神的社會教育氛圍。
最后,要建構以勞動實踐為主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勞動教育在“五育并舉”教育體系中起基礎性作用,從教育實施的便捷性和有效性看,學校是最重要的教育場域,必須要全面構建以實踐為主的學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實踐性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應至少包含勞動實踐類、社會實踐類和實踐創(chuàng)新類三個方面的內容。勞動實踐類的勞動教育課程是“必修項”,學校應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明確提出勞動實踐的學分和學時設置,創(chuàng)造校園勞動實踐的便利條件,制定詳實的實踐要求和目標,確保勞動實踐課程的教育效果。社會實踐類的勞動教育課程是“加分項”,學校應在原有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加入勞動實踐的內容,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體驗勞動,提升社會實踐的育人效果。創(chuàng)新實踐類的勞動教育課程是“激勵項”,要把勞動價值觀教育融入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在創(chuàng)新實踐中注重勞動精神的培養(yǎng),以積極向上、吃苦耐勞的勞動精神激勵學生不斷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