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浙江海洋大學,浙江 舟山 316000]
唐朝之后,宋代的詩詞文化走向了一個更加成熟的階段?!叭A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年之演變,造極于趙宋之世?!雹倏梢姡未娫~是中華詩詞文化的又一座高峰。相比宋詞的盛行,宋詩似乎被人所遺忘。宋詩發(fā)展于唐詩之后,而唐詩鋒芒萬丈,不論是寫蟲鳥魚獸還是描寫春花秋月,唐朝的好詩唾手可得。宋人想要開拓新視野,就必須攀登新高峰,不能跟在唐人身后,亦步亦趨。所以,不論“三蘇”兄弟,或是歐陽修等詩詞匠人,都一心求變,在詩歌的語言技法上求精,風格態(tài)度上求新,都為宋詩登上另一座高峰而“煞費苦心”。其中,楊萬里的詩作別具一格,極具生命力,清新活潑而又妙趣橫生。他以趣味創(chuàng)新,以藝術(shù)感染,呈現(xiàn)出與當時典型宋調(diào)大相徑庭的審美趣旨,為宋詩的創(chuàng)作帶來一陣清新清朗之風。由此可見,楊萬里不論于南宋,抑或于整個宋代詩壇,都是獨特而靈趣的存在。
這里的異趣不是單薄地指詩歌中異于常物的意象,相反的,楊萬里詩中所寫都是稀松平常的人、景、物,楊萬里的異趣在于他本身敏銳洞察萬物的藝術(shù)嗅覺,他常常用異于常人的感官去體味觀摩生活萬物,用創(chuàng)造性的命題去沖擊閱讀者的審美慣性。調(diào)動自己身體的每一個感官去感知日常生活,帶領(lǐng)讀者體味其詩中別具一格的藝術(shù)感染力,呈現(xiàn)出的“異趣”巧思,吸引讀者流連于此。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一詩正將楊萬里詩的“異趣”特點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罢肴f山圍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②山路崎嶇,詩人枯燥乏力,又恰入山群之中,滿眼山群環(huán)繞,一座接連一座,讓人煩躁疲憊。但在楊萬里的眼中,“萬山”是生命之物,是“活山”,是有靈氣的,究其原因,“一山放出一山攔”?!叭f山”好像是一群頑劣的孩童,一會兒“放”人,一會兒“攔”人,打破了原本懊喪的心緒,反而增添些許趣味活力。詩人借由平常旅步登山之事,用新奇的想象和靈趣的立意打破原本行路之寂寥,趣味橫生。
把“山”寫得活靈活現(xiàn)的詩句在楊萬里的作品中俯拾皆是?!皫X下看山似伏濤,見人上嶺旋爭豪?!雹墼娙舜舜紊叫校坏荒懬?,反而欲與之“爭豪”。楊萬里與山暗自較勁,只要我再走快一些,步子幅度再大一些,山“長”高的速度就不及我“走”得快,但“伏濤”的山嶺似乎也倔強地與詩人爭高,故意作對,把山頭拔得更高、更陡,相持不下。楊萬里的這兩首詩中的“山”,極具生命力,在一“放”一“攔”之間,在人山互相“爭豪”之間,將原本艱辛孤獨的山路旅程變得妙趣橫生。詩人與“山”的互動好像一場拔河游戲,在一來一往的較勁之中,原本的身心困頓疲乏早已煙消云散,拋之腦后。山不可能真正地“活”過來,但人心人情是可以被“復活的”,而楊萬里就是集風趣的人情魅力和樂觀的精神風度于一身的詩人。
楊萬里不總是與“攔”山較勁,“細草搖頭勿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為詩人“攔”住一片清涼。詩人來到了荷花池邊,夜幕降臨前,酷熱難耐?!昂苫ㄈ肽邯q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雹軔灍岢睗竦牡蛪海尯苫ǘ即箚?,“低面深藏”于“碧傘”之中。在這毫無生氣的節(jié)骨眼上,詩人被忽如其來的一陣“西風”吹散了“愁熱”,身旁的細草搖晃腦袋,吸引了詩人的注意?!凹毑輷u頭”本是稀松平常的事,可在詩人的眼里,“細草”搖曳是在向他通風報信,“風來了”。而詩人敏銳地接收信號,展開“披襟”,順勢“攔得一西風”,攬得一陣清涼。同是“攔”,與倔強頑皮的“山嶺”相比,這里的“細草”更像是一位可愛貼心的稚童,為“愁熱”之中的楊萬里殷勤報信,“攔”下了暮熱荷池旁的一陣涼爽。除了“細草”,同樣具有活的行為的還有荷花,荷花這位嬌滴滴的小姑娘,也怕熱,掩著面悄悄躲藏在身旁的“碧傘”下。與詩人一同,借著身旁同伴的照拂,獲得一絲陰涼。同樣的,不管是登山下嶺,還是夏日游荷池,都是日常小事,楊萬里卻總能用新穎奇特的視角、生動活潑的筆法、別具一格的審美情趣展現(xiàn)日常生活之樂,并以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邀你一同享受生活趣味。
由此可見,楊萬里的詩歌看似日常,實則“別有用心”。相比那些拘泥于冷僻字眼和稀見典故的江西詩人,楊萬里的詩句行間,鮮活靈動,字詞是應(yīng)景而來,情感是隨心而生。尤其是那些被前人反復咀嚼的典故意象,成為后人的刻板印象,賦予恒定的涵義和情感色彩。但是,在楊萬里詩中,不但不見這些刻意古板的意象,反而多見鮮活的、被賦予生命的萬物。這些詩句內(nèi)容看似“無心”講平常之事,實則“用心”品生活之趣。楊萬里用自己獨到的、新鮮的語言,讓讀詩之人會心一笑。楊萬里就是這般“用心”,將生活寫得有新“異”,有“趣”味。
“唐詩多以豐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雹葸@是錢鍾書先生對宋詩的評價,這里的“思理”指向的是興盛的宋代理學背景下宋人筆下的理趣詩作。程朱理學以強大的感召力喚醒了宋詩中的理性因子,將理性因素融匯于宋人的潛意識之中,楊萬里也不例外,將“思理”寓于詩作之中。他們在洞察觀摩自然萬物及社會生活時,除了隨心隨性的本真,更多了一層思趣哲理,即站在理性的維度上思考社會生活規(guī)律。雖說是抽象的哲理,卻能以具象的文字,化繁為簡,化枯燥為有趣。楊萬里的詩作中也不乏這樣生動的理趣詩,不論是在觀察視角切換,還是語言運用上,其新穎靈活的筆觸總能將詩意展現(xiàn)得新奇且蘊含深意,不僅體現(xiàn)了作為詩人身份的出眾才情,也展現(xiàn)了作為一位理學家的理趣思考方式。
楊萬里鐘愛寫“山”,在其詩作中,“山”這一自然意象,頻繁出現(xiàn),且常被用作詩人說理的對象。《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中,“山”被賦予了生命力,與頑劣的山嶺較量,還透露出人生的深意。若把登山下山的經(jīng)歷比作人生旅途,那么,在“萬山圍子里”的處境就是人生的低谷時期,越是不如意,越有“萬山”“攔”。所以,詩人是在提醒世人,困難險阻是人生常事,對此要有客觀理性的認識和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由此,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莫言下嶺便無難”的感慨。正如另一位南宋詩人所言“山外青山樓外樓”,攀登一座山嶺之后,看到的會是更高的山峰,山峰的身后是連綿不斷的山巒。楊萬里也正是借由“山”這一再平常不過的自然物來揭示哲理規(guī)律,即世間的萬事萬物皆難盡善盡美。所以,楊萬里眼中的“山”,不僅是高聳巍峨的,也是連綿起伏的,以獨到的眼光穿透山體,展現(xiàn)山體身后的內(nèi)涵哲思。
同是觀山,在楊萬里的另一句詩中,“平地看山山絕低,上樓山色逐層奇”⑥,呈現(xiàn)的是另一種維度的理思。詩人的目光從“平地”至“上樓”,所見之山似乎也在變幻。山色隨著詩人的移步而產(chǎn)生變化,由此發(fā)問“不知山與樓爭長,為復樓隨山卻移”。這究竟是山與樓在爭高低,還是樓在圍繞著山體移動。詩人將山色的變,自然而然地寓于人生思考,旨在說明對待同一件事物,不可固守一方。抬一抬眼,低一低頭,轉(zhuǎn)換視角,會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山色”。當人處于不一樣位置,所見所聞所感亦不同,收獲不止于眼前。與蘇軾眼中的“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有著相似的理趣。不論是“一山放出一山攔”,還是“上樓山色逐層奇”,楊萬里總能把抽象的規(guī)律哲理,以“明白話”的樣子告訴讀者,深入淺出,令人咀嚼玩味。
楊萬里的詩歌中,常借景說理,其獨到而細致的觀察視角是其理趣詩作的精髓。一方面,作為詩人身份的楊萬里,善于洞察、抓準事物的特征,把握景物的形態(tài),以生動的想象執(zhí)筆,將稀松平常的景和物寫“活”,以極具生命力的意象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活潑有生氣。另一方面,作為一位理學家,楊萬里眼中的景物之外,常蘊含有思辨樣式的考量,理性因子在其詩作中非?;钴S。綜合楊萬里身份的多樣性,其詩所展現(xiàn)的情理交融的理趣便有跡可循。在楊萬里的筆下,景物作為情理共生的意象,和諧生動,既可以將情融入景物的描繪,也可以將景物作為言外之理的對象,生動形象地傳達讀者其情其理。相比于直白的說理,楊萬里的“用心”在于將枯燥乏味的道理,借由筆下景物之口,經(jīng)詩人真摯的情感潤色,碰撞出別樣的情理之味,既富有情趣,又蘊藏深意。在楊萬里的詩句中,類似《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這般富有理趣之味的詩作不勝枚舉。這些詩作的共同之處在于語言通俗而不失活潑,詩意含蓄而不失哲思。在詩人的筆下,生動的美景之外是人生哲理,景情理渾然天成,生機靈動,其理趣之妙盡在不言之中。
“細大不捐、雅俗并陳”⑦是楊萬里詩作的顯著特點之一,主要體現(xiàn)在其題材選擇和語言表達上,從上述列舉的詩句中,可見一斑。錢鍾書先生在《宋詩選注》中對楊萬里詩句特點的評析中指出:“看楊萬里用俗就如碰見一個老于世故的交際家,只覺得他豪爽好客,不知道他花錢待人都有分寸,一點兒不含糊。”⑧結(jié)合楊萬里的詩作,錢老先生如此比喻,準確精妙地抓住其“雅俗”共生的精髓。
盡管在世人眼中,楊萬里詩句淺顯易懂,但并不代表沒有詩味詩趣。詩人用俗的心態(tài)是瀟灑開放的,但作為有學識涵養(yǎng)的文人,是斷不會將爛俗的語句帶進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之中的。所以,不同于那些鄙俗不雅的俗語,古雅的詞句運用正是楊萬里詩作的顯著特點之一。在《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中,“莫言”“錯喜歡”“賺得”皆為通俗而不失活潑的古雅詞匯。細究楊萬里詩中詞句,這些詞匯的運用并不是簡單堆砌,景物與情理都是自然而然地流露。相比刻意冷僻的遣詞造句,楊萬里的詞匯運用反倒顯得清新且自然。當然,楊萬里用俗不在于標新立異,博眼球,而是他契合當下的詩歌意境和真情實感的表達,恰如其分地為詩作本身添彩。基于此,楊萬里詩歌“雅俗并陳”的特征,既表現(xiàn)出詩人本身自由開放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又體現(xiàn)出其在詞句運用上的創(chuàng)作個性,善于用俗絕不代表敷衍了事。
關(guān)于詩作題材的選擇,楊萬里擅長捕捉常俗生活中的事物。如“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所講是上山下嶺的日常事;“插秧已蓋田面,疏苗猶逗水光”⑨,所畫是水田秧苗農(nóng)作之物;“萬杵一鳴千畚土,大呼高唱總齊聲”,所現(xiàn)是勞動人民齊聲喊號場面。這些再平常不過的人、事、物,經(jīng)楊萬里極富生趣的藝術(shù)點染,被賦予別樣的生活情趣和文學美感?!耙孕∫姶螅陨倏偠?,發(fā)人之未發(fā)”是楊萬里將平常細微事物活靈活現(xiàn)的奧義,頗具“四兩撥千斤”的意味。
關(guān)于詩作的語言運用上,淺顯通俗的日常用語總能被楊萬里表達得活潑生動而不失雅趣。羅大經(jīng)曾提到楊萬里用常俗語作詩的趣味:“誠齋多做此體,亦自痛快可喜?!雹鈼钊f里的詩句任歲月流轉(zhuǎn),依舊能讓人有“痛快可喜”之感,可見詩人的真情流動在字里行間,令人回味。如“賺得行人錯喜歡”中的“賺得”“錯歡喜”,“行人自趁斜陽急,關(guān)得歸鴉更苦催”?中的“關(guān)得”,直接將情理以打趣的方式傳遞給讀者?!坝梅窖匀嗽姡迫艘延兄?,用俗語入詩,始于宋人,而要莫善于楊誠齋?!?這是清人李樹滋的評價。由此可見,楊誠齋善于用俗,“俗語入詩”已經(jīng)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巧用妙用民間新鮮的流行詞,不僅易于傳誦,更是楊萬里詩作的語言特色,體現(xiàn)的是詩人大膽開放、勇于嘗試的瀟灑姿態(tài)。
在楊萬里的眼中,這些山水田野、農(nóng)事農(nóng)務(wù)、風土人情是底層勞動人民最質(zhì)樸的生活狀態(tài),看似常俗之物、平常之事,反映的卻是百姓最真實的生活。雖然在“雅俗兼具”的詩語風格上,楊萬里不是“第一人”,但其詩作中賦予的生活情趣,用明白話表達生活味兒,用生活味兒傳遞情理味,也只有楊萬里這樣對生活保持熱愛的人,才能夠?qū)⑸顣鴮懗稍娨猓瑒e有一番風味。與傳統(tǒng)詩歌審美不同的是,楊萬里的“雅”不是一字一句地推敲甄別,而是以家常俗語來書寫生活雅致,用民間的語言、真實的人情寫“俗趣”的生活。
以上從思出常格的“異趣”,到情理共生的“理趣”,再到真實真情的“俗趣”,涉筆成趣的詞句在楊萬里的詩作中比比皆是,有“趣”味是楊萬里獨有的審美態(tài)度,將“詩趣”賦予了前所未有的內(nèi)涵。楊萬里以趣動人、以趣喜人,于真實生活中見情,于真情實感中品趣?!笆廊怂y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態(tài),雖善說者不能下一語,唯會心者知之?!?
①陳寅?。骸督鹈黟^叢稿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45頁。
② 〔宋〕楊萬里撰,辛更儒箋校:《楊萬里集箋校》(第四冊卷三五)《過松源晨炊漆公店》,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783頁。
③〔宋〕楊萬里撰,辛更儒箋校:《楊萬里集箋校》(第三冊卷二六)《過上湖嶺望招賢江南北山》,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345頁。
④ 〔宋〕楊萬里撰,辛更儒箋校:《楊萬里集箋校》(第二冊卷九)《暮熱游荷池上五首其三》,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514頁。
⑤ 錢鍾書:《談藝錄》,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版,第3頁。
⑥ 〔宋〕楊萬里撰,辛更儒箋校:《楊萬里集箋?!罚ǖ诙跃砥撸都念}王國華環(huán)秀樓二首其二》,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419頁。
⑦ 《誠齋集提要》(卷一百六十),欽定四庫全書總目。
⑧ 錢鍾書:《宋詩選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版,第253—254頁。
⑨ 〔宋〕楊萬里撰,辛更儒箋校:《楊萬里集箋?!罚ǖ谒膬跃砣撸对齐H寺前山頂卻望幡竿、鷓鴣諸山》,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926頁。
⑩ 〔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丙卷之三。
? 〔宋〕楊萬里撰,辛更儒箋校:《楊萬里集箋?!罚ǖ诙跃砹队^稼》,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374頁。
? 〔清〕李樹滋:《石樵詩話》(卷四),道光二十九年湖湘采珍山館刊本。
? 〔明〕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罚ň硎稊㈥愓募罚虾9偶霭嫔?981年版,第4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