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彭玉平
有個電視節(jié)目叫《見字如面》,好像火過一陣。編導選擇一些有故事有情感的書信,請一些名人朗讀出來,據(jù)說場面相當感人,收視率也挺高。這說明在電子媒介時代,書信仍有其無可替代的價值,仍在人的情感世界中保留著一席之地。
在沒有電子郵件、微信的古代,書信當然就更重要了。除了書信的內(nèi)容,從寫書信的頻率也可以見出兩人之間的關(guān)系。所以現(xiàn)在我們整理古人的文集,書信往往會作為一類收在里面。我今天提及的人物之一歐陽修,他的文集中就收錄了不少的書信,里面寫給誰的最多呢?梅堯臣,多達46封,如果加上新發(fā)現(xiàn)的一封,就有47封了。
一般來說,寫信多少是衡量文人關(guān)系是否密切的重要標準之一。
這個看法也不是我說的,歐陽修自己就這么認為。歐陽修認為朋友之間既然不能朝夕相處,那么通信可以“通相思,知動靜,是不可忽”(歐陽修:《與富弼書》),兩個好朋友在分居異地的時候,要表達友情,了解對方的情況,也只有通過書信了。他甚至說,如果沒有空寫幾張紙,哪怕幾行字也好的。你看歐陽修對書信果然是十分重視的。
而在歐陽修的朋友當中,梅堯臣絕對是排在第一位的。
這個第一位是不是有點勉強呢?我想從歐陽修與梅堯臣的結(jié)緣說起。
天圣九年(1031),梅堯臣調(diào)任河陽縣主簿不久,歐陽修(1007—1072)就帶著新科進士的光環(huán)出任西京留守推官。西京就是洛陽,北宋的都城汴京,當時被稱為東京,所以這西京相當于陪都,地位僅次于汴京而已,當時在洛陽聚集了一批文人雅士,特別是錢惟演來當這個西京留守之后,因為他在文壇的影響力,聚集的文人就更多了。
洛陽城東十八里的地方,有一條河叫伊水,這河除了名字好聽,兩岸更是風景如畫。上巳節(jié),也就是農(nóng)歷三月初三這天,按照常規(guī),歐陽修身著嶄新的官服,去拜見上司,也就是西京留守錢惟演。春天的伊水兩岸花紅柳綠,一片生機,當歐陽修沿著伊川走到午橋莊的時候,遇到一個人也在匆匆趕路,因為同行就聊了起來。那人是誰呢?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宣城(今安徽宣州)人。梅堯臣的名字歐陽修此前就聽說過,沒想到居然在半路上遇到這個身材高大、英俊瀟灑的梅堯臣。后來歐陽修形容他與梅堯臣在外形上的對比是:“玉山高岑岑,映我覺形陋。”(《梅主簿》)這意思是梅堯臣那是一表人才,相形之下,自己就長得很丑了,像只丑小鴨。而梅堯臣此前就知道歐陽修的名字。兩人當然就一見如故了。這午橋旁邊的綠野堂是唐代宰相裴度的私宅,他們從綠野堂談到西昆體,他們發(fā)現(xiàn)兩人感興趣的話題和看法居然如此一致,真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他們一邊說,一邊走,忘了看路,也忘了時間。在聊得這么暢快的時候強行中斷,好像也太掃興了。所以梅堯臣對歐陽修說:“要不我們今天不去留守府上了吧?如此三月美景,不如同游香山。”
梅堯臣為什么提議去香山呢?因為香山就在伊水旁邊,離得不遠。梅堯臣提議去香山玩,一開始也只是試探一下,畢竟今天歐陽修要拜見錢惟演也是重要的事情。沒想到的是,歐陽修竟然滿口答應,他揮了揮手說:“好,今日先上香山,改日再拜訪留守大人?!睔W陽修與梅堯臣兩個人就真的結(jié)伴游香山去了。
四年后,歐陽修回憶與梅堯臣的初遇以及任性游香山之事,專門寫了一首詩歌:
三月入洛陽,春深花未殘。
龍門翠郁郁,伊水清潺潺。
逢君伊水畔,一見已開顏。
不暇謁大尹,相攜步香山。
(歐陽修:《書懷感書寄梅圣俞》)
講完了上面的故事,這詩歌就幾乎不用解釋了?!褒堥T”就是龍門山,與香山隔著伊川,龍門山在河西,香山在河東。所以“龍門翠郁郁”是遠看河對岸的山,“大尹”就是指西京留守錢惟演了。
梅堯臣也追憶過他與歐陽修的初遇,但那是在十九年之后了。他說:
春風午橋上,始迎歐陽公。
我仆跪雙鱖,言得石瀨中。
持歸奉慈媼,欣詠殊未工。
是時四三友,推尚以為雄。
(梅堯臣:《渦口得雙鱖魚懷永叔》)
梅堯臣補充了當晚的細節(jié),說仆人在一個水被石頭沖擊而形成的急流中抓到了兩條鱖魚,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說的桂花魚,晚上當然拿回去煮了吃,大家寫詩來記此事,但我的詩歌寫得不好,當晚在座的都認為歐陽修的詩歌寫得最為優(yōu)秀。你看梅堯臣把這當初偶遇、當晚美食都記得這么清清楚楚,說明這真是一種刻骨銘心的記憶。
歐陽修放下公務去游香山,當然不對,但也說明他與梅堯臣之間一見如故的感情,而且這種友情從此貫穿了他們一生。
歐陽修是在這一年擔任西京留守推官,而梅堯臣則是稍早一點調(diào)任河陽縣主簿。一個在洛陽,一個在河陽,他們怎么會認識呢?其實,河陽在洛陽的北邊,梅堯臣當時因為公務才來到洛陽,因此有了與歐陽修見面的機會。
梅堯臣在洛陽一待就是一年多,這其中當然也經(jīng)常來往于洛陽、河陽兩地。到了第二年七月,梅堯臣的事情辦完了,要北歸河陽了。這一年多來,歐陽修與梅堯臣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情,如今梅堯臣北歸,歐陽修當然要為他餞別。
歐陽修很會找地方,找了哪里呢?找了洛陽普明寺,在里面的竹林里擺開了宴席。這可不是簡單地吃一頓飯,而是要在里面消磨一整天。這一年來,歐陽修見證了梅堯臣過人的才情,也知道他長期沉淪下僚,很為他感到委屈,這才把這場離別宴會辦得如此隆重。
這場持續(xù)一天的宴會,當然不是吃吃喝喝就完了,分韻賦詩肯定少不了。
喝酒當然是必不可少的,酒過數(shù)巡,歐陽修開口說話了:“今天真是快樂的一天,風雅的程度一點也不輸古人,在這么美的竹林里,在這遠離世俗的地方,大家暢所欲言,說得真是暢快,一點也不用掩飾。但到現(xiàn)在為止,‘曠達’兩個字,我們都做到了。但是不是還缺點其他的什么呢?”
梅堯臣當然知道歐陽修的意思了:“不用說,肯定是要開始賦詩了吧?”
歐陽修一聽梅堯臣這話,端著酒杯過來說:“不愧是懂我的老友,我正是此意呢?!?/p>
“還是老規(guī)矩,分韻賦詩。不過形式上要來點新意思?!睔W陽修說。
“怎么個新法?”梅堯臣問。
“我們每個人寫一句前人的五言詩句,放在桌子上,然后打亂了順序,大家再隨便選,選到哪句就根據(jù)這句的五個字寫五首五絕如何?這才能把我們今天的聚會用文字記錄下來,留給歷史啊!”
大家對歐陽修的建議一致稱好,你說五個都是詩人,怕別的還有點道理,唯獨不怕的是寫詩。他們差不多異口同聲地說:“永叔所言甚是,如果不留點文字,后人如果還有人記得我們今天的聚會,可能也就是把我們看成一群酒肉狂人而已?!?/p>
很快五個人各寫了一句放在桌上。歐陽修抽到一張,上面是“亭皋木葉下”五個字,梅堯臣抽到的是“高樹早涼歸”五個字。然后各自寫開了。詩寫完了,接著喝,最后五個人都喝得搖搖晃晃地回去了。
但我今天不說歐陽修與梅堯臣各自寫的五首詩歌,我要說歐陽修可能專為梅堯臣所寫的離別之詞,就是這首《浪淘沙》:
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垂楊紫陌洛城東??偸钱敃r攜手處,游遍芳叢。
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今年花勝去年紅??上髂昊ǜ?,知與誰同?
這首詞并不一定寫于同一時期,而應該是當年春天,梅堯臣畢竟是河陽主簿,所以應該在河陽、洛陽兩地奔走的時候居多。他說我們?nèi)缃裨诼尻柍菛|把酒話別,眼前所見都是曾經(jīng)一起游歷過很多次的地方。我們的友情也在這種游歷中越來越深厚。但人生總是漂泊無依、聚散匆匆,如今梅堯臣北歸河陽,明年春天,誰與我一起看花賦詩呢?
歐陽修其實是太重感情了,我看了他們的年譜,其實他們后來的見面還是比較頻繁的,譬如明道元年秋天離別后,當年冬天他們又在一起賦詩了。
景祐元年(1034),歐陽修也離開了洛陽。從此,洛陽就成了一段永恒的記憶。景祐三年(1036),歐陽修被貶夷陵,慶歷五年(1045)被貶滁州。
這十年是歐陽修備受磨難的十年。這種磨難說到底,其實與一個人有關(guān),他就是范仲淹。
景祐三年(1036)的五月,年輕進士范仲淹覺得當朝的政治腐敗非常嚴重,因而極力主張開展人事改革,這一來與既得利益者就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矛盾,特別是與宰相呂夷簡發(fā)生了尖銳的沖突。這呂夷簡因為當了很多年的宰相,通過買官賣官,織成了一個龐大的關(guān)系網(wǎng)。但范仲淹年輕氣盛,在宋仁宗面前,他與呂夷簡發(fā)生了激烈的辯論,范仲淹的主要訴求就是官員升遷要有嚴格的制度,不能由宰相做主。范仲淹是有準備的,他列了一張《百官圖》,當面告訴宋仁宗,說誰誰誰是正常晉升的,誰誰誰是越級提拔的,誰誰誰是宰相私下任用的。
畢竟呂夷簡是當時宋仁宗十分信任的近臣,而且范仲淹在激烈的言辭中也包括對宋仁宗的委婉批評,結(jié)果范仲淹不出所料被貶饒州(今江西鄱陽)。這事情原來與歐陽修關(guān)系不大,但歐陽修覺得范仲淹的想法不僅有針對性,而且切實可行,所以極力為范仲淹辯護,并對當時躲在后面不敢說真話的諫官高若訥進行了尖銳的批評,尖銳到什么程度呢?他在《與高司諫書》中說像高司諫這樣的人不僅不稱職,而且“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結(jié)果呢,在范仲淹被貶十多天后,歐陽修也接著被貶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
獲悉歐陽修被貶官夷陵,梅堯臣等一幫朋友既感慨于歐陽修的正直敢言,又為歐陽修抱不平,紛紛賦詩安慰、鼓勵這位老朋友。
景佑四年(1037)末,歐陽修又從夷陵調(diào)任乾德(今湖北老河口)任縣令。這時候梅堯臣在哪里呢?正準備出知襄城(今屬河南),梅堯臣當時正到達鄧州,鄧州距離乾德只有一百多里路,梅堯臣趕緊寫信給歐陽修,希望老朋友能見見面,要知道他們差不多有五六年沒見面了。歐陽修接到邀請真是喜出望外,欣然赴會,這一次他們歡聚了十多天。他們同在患難中,歐陽修就不用說了,梅堯臣也是本年再次科舉考試落第。一見面,歐陽修就把自己這幾年的經(jīng)學研究著作給梅堯臣看。其實歐陽修這次之所以到鄧州來與梅堯臣來聚會,還有一個私心就是希望梅堯臣能與他一起去乾德,但梅堯臣行程在即,沒辦法去。臨行前,梅堯臣賦詩說:
淵明節(jié)本高,曾不為吏屈。
斗酒從故人,籃輿傲華紱。
悠然日遠空,曠爾遺群物。
飲罷即言歸,胸中寧郁郁。
(梅堯臣:《送永叔歸乾德》)
這首詩的意思應該不難懂。先解釋幾個詞:“籃輿”就是指竹子做的椅子,“華紱”指達官貴人。這首詩是滿滿的贊揚和滿滿的鼓勵。當年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你歐陽修也是這樣一等一的充滿氣節(jié)的人。今日老友重逢,開懷暢飲,雖然坐的是竹椅,但即便在達官貴人面前,也掩飾不住我們的清傲之氣。這種悠然的環(huán)境,才能帶來曠達的心境。今天我們痛飲之后,各奔前程,你歐陽修應該也不再郁悶了吧。
你看這梅堯臣雖然自己也不稱意,雖然自己也很郁悶,但面對朋友人生的低谷,還是奉上了真誠的安慰。我多說一句,其實半年后,歐陽修又去襄城看望了梅堯臣。
后來若干年的事情,我們就簡單跳過,不去說它。
康定元年(1040)八月,歐陽修官復原職,繼續(xù)擔任館閣??币宦?。此后數(shù)年,宋王朝與西夏的戰(zhàn)爭一直沒有停息,充分暴露了宋朝在政治、軍事、經(jīng)濟上的種種弊端和無能。
慶歷三年(1043)三月,當了20多年宰相的呂夷簡終于離任了。這意味著歐陽修的機會也來了,就在呂夷簡退任的這個月,歐陽修被任命為太常寺、知諫院,當年與范仲淹事件相關(guān)的幾個人也紛紛回到京城,擔任要職。他們同心同德,積極為國家治理獻計獻策。宋仁宗也深受感動,也決定從此徹底改革朝政。尤其是范仲淹后來擔任參知政事,在宋仁宗的支持下提出了改革十大主張,核心還是人事制度改革以及重視農(nóng)業(yè)、加強國防等。
正在改革進行得轟轟烈烈的時候,非議也來了。為什么呢?很簡單,范仲淹等提出的改革主張動了太多人的奶酪,所以反對派就別有用心地對宋仁宗說:范仲淹、歐陽修這些人,為國為民其實是假的,他們抱成團,是為了他們小團體的利益。用當時的話來說,就是說范仲淹、歐陽修這些人是“朋黨”。
其實關(guān)于他們幾個人是“朋黨”的說法,從景祐三年(1036)就已經(jīng)傳開了,現(xiàn)在不過是再度提起。歐陽修是坦蕩君子,他為此專門寫了一篇《朋黨論》,在這篇文章中,他說:你們說我們是朋黨,我們承認是關(guān)系密切的朋友。但你別忘了,人與人相處,心性相近的人,他們自然會走得比較近。但不能因為他們關(guān)系好,就說是朋黨。在我看來所謂“朋黨”至少存在著“君子之朋”與“小人之朋”的區(qū)別。這兩者的區(qū)別在哪里呢?“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這才是朋黨的真正區(qū)別所在;一種是有共同的理想與追求,一種只不過是為了共同的利益而已。
據(jù)說宋仁宗讀了歐陽修的這篇《朋黨論》,還是心存疑惑,有次他問范仲淹說:“小人結(jié)成朋黨,我當然知道自古以來就是這樣,難道君子與君子也有結(jié)成朋黨的現(xiàn)象嗎?”
范仲淹回答說:“這是當然,我以前在西部邊境時,手下的士兵也是一伙一伙的,勇敢的士兵是一伙,膽小怕死的是另外一伙?!比首诋敃r也認同了范仲淹的說法,但后來隨著反對的聲音越來越大,他也起了懷疑之心。最終廢除了范仲淹的變法主張,一切回到“慶歷新政”之前的狀態(tài)。
歐陽修當然要奮不顧身地挽救曾經(jīng)花費了巨大心力的慶歷新政,他屢次上疏,其中急切的言論也讓宋仁宗深感不快。慶歷五年(1045),在范仲淹等人先后被罷官外任之后,歐陽修也被貶到滁州。著名的《醉翁亭記》就是寫在他貶官滁州任上的。
歐陽修很快調(diào)整好心態(tài),他在給梅堯臣的信中說:“我在滁州這小地方當官一年多,政壇面貌就有了明顯改觀,我現(xiàn)在才明白古人為什么覺得做個地方小官也很好的道理了?!?/p>
在滁州期間,梅堯臣的詩集被整理成十卷,送來請歐陽修作序。歐陽修太了解梅堯臣這幾年來的坎坷經(jīng)歷了,他發(fā)現(xiàn)自古以來詩人多貧困,因為傳給后世的詩歌往往是表達痛苦悲涼之情的。但我仔細想想,其實不是詩歌讓詩人陷于貧困,而是一個貧困的人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詩歌。為此他專門提出了一個說法,叫“窮而后工”。這個說法揭示了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條重要規(guī)律。這一時期,歐陽修與梅堯臣的詩歌唱和也一直在進行,他們互相安慰,互相鼓勵,成為各自艱難歲月中最溫暖的一種關(guān)懷。
我前文提及,洛陽三年是歐陽修一生中最感愉快的三年?;实v二年(1050)年,歐陽修與梅堯臣認識近20年了。歐陽修當時在南京寫了一首詩《寄圣俞》,他一方面回憶了20年前的暢快日子,另一方面也說要“行當買田清潁上,與子相伴把鋤犁”,晚年要與好朋友在一起,度過余生。
作為一種曾經(jīng)的理想,洛陽的生活就是歐陽修想要的生活,那時的生活純粹而且詩意,幾乎沒有介入任何政治斗爭。但他現(xiàn)在回不去了。
既然回不去洛陽,那下一個人生的安頓之處在哪里呢?歐陽修選擇的地方是潁州,也就是現(xiàn)在的安徽阜陽。
皇祐元年(1049),歐陽修知潁州。大概從嘉佑(1056—1063)之后,潁州就是歐陽修詩文中的高頻詞,也是關(guān)鍵詞。在歐陽修心目中,潁州這地方民風淳樸,政事也簡單,物產(chǎn)豐富,水土和美,在這樣一個地方度過自己的余生,當然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參見歐陽修:《思穎詩后序》)歐陽修看來也是個“吃貨”,他在不少書信和文章中都特別提到潁州這地方“巨蟹鮮蝦,肥魚香稻”(歐陽修:《與吳正肅公長文》),所以一個人喜歡一個地方,其實也不需要太多理由的。
皇祐元年(1049)正月,歐陽修在趕赴潁州的路上,經(jīng)過一個叫渦口城(今安徽懷遠)的地方,在這里他遇到了正回安徽宣城奔父喪的梅堯臣,兩人找了一座臨江的小酒店就喝開了。從當年洛陽一遇,不知不覺已經(jīng)過去了19年,當年洛陽八老,現(xiàn)在只剩下歐陽修與梅堯臣兩個人了,真是人生短暫、物是人非。歐陽修情難自已,填了一首《夜行船》詞送給梅堯臣:
憶昔西都歡縱。自別后、有誰能共?伊川山水洛川花,細尋思,舊游如夢。
今日相逢情愈重。愁聞唱、畫樓鐘動。白發(fā)天涯逢此景,倒金尊,殢誰相送?
我在前面講了那么多歐陽修與梅堯臣在洛陽的故事,所以這詞大家一看應該就大體明白了,無非是回憶當年在洛陽的歡樂情形,以及這近20年來各奔東西、舊游如夢的滄桑之感了。下闋當然寫出重逢的喜悅,但也擔心此次相逢,不過匆匆,很快就又要分別,所以聽到鐘聲,就發(fā)愁了。兩個人都在異鄉(xiāng),到底是誰送誰呢?可能都想為對方送行吧,所以歐陽修特別用了“殢誰相送”四個字,“殢”就是糾纏的意思,兩人爭來爭去,都要送對方,這就是“殢誰相送”的意思了。
如果要確定歐陽修與梅堯臣關(guān)系的重要年份的話,天圣九年(1031)肯定是其中之一了,因為這一年,他們在洛陽一見如故;那另一個重要的年份是哪一年呢?我覺得應該是嘉祐五年(1060)。
這一年是梅堯臣被提升為都官員外郎的一年,也是梅堯臣突然去世的一年。
在這一年的春天,梅堯臣從屯田員外郎遷都官員外郎。據(jù)歐陽修《六一詩話》記載,大概在梅堯臣擔任都官員外郎后不久,歐陽修召集朋友們在家里聚會。其中一個人說:“圣俞的官應該到這個都官員外郎就到頭了?!迸赃叺娜硕己荏@訝,紛紛說:“你怎么這么說話呢?沒道理??!”這人回答說:“有道理有道理,以前有個著名的鄭都官(鄭谷),現(xiàn)在有了一個著名的梅都官??!”這人的意思主要是從詩歌的角度來說,晚唐詩人鄭谷很有名,現(xiàn)在梅堯臣的詩歌也為世所稱,倒沒有什么別的意思。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據(jù)說當時在座的梅堯臣很不高興,但真是被人不幸而言中,沒過多久,梅堯臣果然因病去世了。這一年的四月,59歲的梅堯臣在京城逝世,他從得病到去世,不過八天時間。
歐陽修大為悲痛,寫了一篇長長的《哭圣俞》,其中有句云:
昔逢詩老伊水頭,青衫白馬渡伊流。
灘聲八節(jié)響石樓,坐中辭氣凌清秋。
一飲百盞不言休,酒酣思逸語更遒。
……
命也難知理莫求,名聲赫赫掩諸幽。
翩然素旐歸一舟,送子有淚流如溝。
八節(jié)灘是伊水流經(jīng)龍門山附近的險灘,是唐代白居易當年開鑿的,而石樓也是白居易重修過的樓宇。在洛陽,在香山,幾乎處處都有當年白居易的痕跡?!八財怼本褪且环N白色的招魂的幡。
這首詩歌從30年前寫到30年后,既寫出了梅堯臣當初瀟灑倜儻、青衫白馬的形象,也寫出了梅堯臣飲酒的狂放之態(tài)和詩歌的豪邁情調(diào)。接著寫梅堯臣坎坷的仕途經(jīng)歷以及自己當下胡子花白、牙根松動的衰老樣子。但是他認為一個人的經(jīng)歷也許是天注定,強求不得,事實上,梅堯臣雖官職不高,名聲卻蜚聲全國。只是看著眼前梅堯臣的靈柩在船上駛過,幾十年的友情再也控制不住,眼淚便唰唰地往下流了。
生離死別,歐陽修悲痛萬分。什么叫長歌當哭?這就是長歌當哭。梅堯臣艱難困苦的一生,其實就是一種天命。在《祭梅圣俞文》中,歐陽修又說,前幾年,雖然當年洛陽友人僅剩下歐陽修與梅堯臣兩人,但畢竟還有兩個人。如今梅堯臣去世,就剩下我歐陽修一個人孤零零地在世上了,以后所交游的都只能是晚輩了。歐陽修的寂寞之情洶涌而出。
從一見如故到終生不渝,歐陽修與梅堯臣的友情真可以用感天動地來形容了。那么我們要問了,他們兩人究竟靠什么維持了這30年的友情呢?用歐陽修的話來說就是:“因嗟與君交,事事無不同?!保ā镀蛩幱懈谐拭肥ビ帷罚┧麄儍扇擞刑嗟娜松缠Q了。具體來說,我覺得至少有以下三點值得注意:
第一,相似的性格特征。
歐、梅兩人性格非常相似,剛直,敢說話。歐陽修《自敘》說自己“微生慕剛毅,勁強早難屈”,你看他批評當朝宰相呂夷簡“罪惡滿盈”(歐陽修:《論呂夷簡札子》),說話直率,不留余地。歐陽修在擔任西京留守推官的時候,在官署的西面建了一座“非非堂”,這個名字其實就是他直率個性的體現(xiàn)了。他認為整天稱贊別人的優(yōu)點,未免有些諂媚,其實就是拍馬屁;而整天批評別人的缺點,好像有些詆毀。如果我一定要犯錯誤的話,與其犯諂媚的錯誤,不如犯詆毀的錯誤。為什么呢?因為優(yōu)點是君子本來應該具備的,再怎么肯定也還是優(yōu)點。而缺點是君子應該盡量避免的,批評缺點,才有可能改正缺點,轉(zhuǎn)為優(yōu)點,也就是“非非之為正”(歐陽修:《非非堂記》)。因為讀了歐陽修的這篇《非非堂記》,我一直覺得“非非”這兩個字真的很有魅力。
歐陽修追憶初見梅堯臣的時候,對梅堯臣說話的鋒芒和豪爽的飲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參見歐陽修:《答梅圣俞寺丞見寄》)梅圣俞喜談兵法,注釋《孫子》十三篇,更一度有從軍之心。當歐陽修因為追隨范仲淹而被貶職的時候,他寫了很多詩歌為他們打抱不平。梅堯臣好像專門為失意的英雄唱贊歌,而對得意的小人則極盡嘲諷之能事。這個性格當然令人尊重,但這種性格也導致他一生仕途坎坷。
第二,共同的詩風追求。
在蘇軾之前,誰的詩歌影響最大呢?我覺得應該是梅堯臣了。我們現(xiàn)在都說唐宋的詩歌各有風格,唐詩如朝氣蓬勃的少年,宋詩則如老成持重的中年。少年的意氣風發(fā)、慷慨激昂當然令人向往,而宋詩的深沉內(nèi)斂、含蓄有味,也是很值得咀嚼的。
梅堯臣被認為是宋詩的開山祖師,但他的風格形成與詩壇認同,都離不開歐陽修在背后的大力推動。梅堯臣寫了不少平淡雋永的詩歌,但從理論上來概括并推崇這種詩風,則是歐陽修的功勞了。宋代葛立方《韻語陽秋》說:“圣俞詩佳處固多,然非歐陽公標榜之重,詩名亦安能如此之重哉!”這一評價是符合事實的。
其實,歐陽修并不是簡單地去推銷梅堯臣的詩歌,而是從骨子里認同梅堯臣的創(chuàng)作道路。文學上共同的追求和審美趣味,讓歐陽修與梅堯臣越走越近。歐陽修成為梅堯臣詩歌最熱心的支持者的原因也正在于此。其實,歐陽修的詩歌創(chuàng)作正是得益于梅堯臣的指導,歐陽修在《再和圣俞見答》中說:“嗟哉我豈敢知子,論詩賴子初指迷。”把梅堯臣視為自己的詩歌導師。
梅堯臣說:“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保W陽修:《六一詩話》)也就是景象要寫得真切自然,又要意味深遠。這正是宋詩的特點所在。歐陽修自己怎么說?詩歌不能寫得像厚皮饅頭,雖然吃起來味道還可以,但看看樣子,就知道是個俗物了。這是什么意思呢?好的詩歌不僅要有韻味,更要講究作法,要在形式上也呈現(xiàn)出美的樣子。
可以說以梅堯臣與歐陽修為主將,終于把宋代初年喜歡用典故、堆砌辭藻的“西昆體”終結(jié)掉了。西昆體的代表人物就是這個西京留守錢惟演,作為他的手下,歐陽修、梅堯臣等人硬是在他的眼皮底下掀起了一場反對西昆體的運動。其實他們很敬重錢惟演這個人,但敬重不等于盲從,他們親手終結(jié)了西昆體的時代。
第三,互相的人生慰藉。
歐陽修與梅堯臣雖然共度了不少愉快的時光,但其實他們經(jīng)歷更多的是患難中的真情。好朋友不僅要在人生低谷時送去安慰,更要送去鼓勵。
景祐元年(1034)二月省試放榜,公認的才子梅堯臣名落孫山。要知道這一年梅堯臣已經(jīng)32歲了,歐陽修知道這次失利,梅堯臣大概不會再考了。歐陽修帶著不平之心寫信給朋友說:這一榜沒有梅堯臣的名字,真是讓人無限失望,其中有不少人根本就不是梅堯臣的對手居然上榜了,真是奇怪。雖然梅堯臣沒有進入這個進士名單,但他依然是當今才士,我不能忍受的是明明才學不如他的卻上了。就憑這一點,我對這個科舉制度就深表懷疑了。這樣取劣不取優(yōu),想想都讓人覺得可怕。(參見歐陽修:《與謝舍人絳》)
光抱怨也沒有用,歐陽修用詩歌安慰梅堯臣說:“徘徊且垂翼,會有秋風時?!保W陽修:《贈梅圣俞》)希望梅堯臣不要氣餒,只要堅持終究會有成功的一天。梅堯臣詩名那么大,但仕途卻一直很坎坷。我們不是經(jīng)常說,上帝在給你關(guān)了一扇窗戶的同時,也會給你打開另外一扇窗戶。這梅堯臣好像反過來了,上帝給他打開了一扇詩歌的窗戶,但卻關(guān)上了仕途的窗戶。而歐陽修雖然仕途總體比梅堯臣順利,但也經(jīng)歷了十多年的被貶外地,而每次被貶,梅堯臣同樣為他打抱不平。
歐陽修與梅堯臣一定都很慶幸,在茫茫人世,遇見了對方,那就是自己一生的財富。歐陽修說“逢君伊水畔,一見已開顏”,這是一種怎樣的暢快。而“自此愜所適,便若投山猿”(歐陽修:《書懷感事寄梅圣俞》),歐陽修把遇見梅堯臣看成是一頭從籠子里放歸山林的猿猴,那才是真正屬于他的天地,這可以見出梅堯臣在歐陽修心目中的分量。而梅堯臣心目中的歐陽修更是別具一種魅力,他說:
生平四海內(nèi),有始鮮有終。
唯公一榮悴,不愧古人風。
(梅堯臣:《渦口得雙鱖魚懷永叔》)
其實不僅歐陽修對年長自己5歲的梅堯臣始終如一,梅堯臣對歐陽修也同樣始終如一,這種不因身份地位的變化而改變的友情,好像是古人才有的,沒想到在現(xiàn)實中,也有這種古風。梅堯臣的感慨在這里。我們見多了從起點很快到達終點的友情,像這樣把友情停留在生命終點的例子,即使見過,也不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