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魏建
郭沫若是具有世界影響的文化人,郭沫若研究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近十幾年,郭沫若研究的國際化引人矚目:外國學者發(fā)起,在國外名校注冊成立了國際郭沫若學會(英文縮寫IGMA);國外頻繁舉行郭沫若研究國際學術(shù)會議;研究郭沫若的活動伸展到五大洲。
日本是國外郭沫若研究的重鎮(zhèn)。2008年8月底9月初,日本郭沫若研究會與日本九州大學共同舉辦了郭沫若與日本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日本、中國、韓國的郭沫若專家近40人出席了這次會議。這是三國郭沫若研究學者高水平的學術(shù)對話。①也是在這次會議上,醞釀更加國際化的郭沫若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
2009年8月,第一次國際郭沫若學術(shù)研討會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華盛頓特區(qū)學區(qū)召開。來自美國、中國、日本、韓國的30位專家出席了這次會議。會議的中心議題是世界文學與文化視野下的郭沫若,分議題有國際郭沫若研究、郭沫若與文學研究、郭沫若與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字研究、郭沫若詩詞研究、郭沫若生涯與國際關(guān)系和文學、郭沫若與歷史和醫(yī)學。會前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注冊成立了IGMA。這次會議選舉產(chǎn)生了IGMA領(lǐng)導機構(gòu)。會議設立了“IGMA優(yōu)秀研究論文獎”和 “IGMA優(yōu)秀青年論文獎”。山東師范大學魏建的《郭沫若文學佚作的報告》、澳門大學朱壽桐的《On the Area Background Guo Moruo ’s Writings》、韓國東國大學金良守的《凝視“關(guān)東大地震”的三個視線:郭沫若·李萁永·中島敦》、北京師范大學李怡的《欲望的生成與焦慮的克服》、臺灣修平技術(shù)學院金尚浩的《論郭沫若浪漫愛情詩的思維意象》榮獲“IGMA2009優(yōu)秀研究論文獎”。日本九州大學岸田憲也的《試論日本九州大學所藏郭沫若相關(guān)文物》、華北科技學院錢曉宇的《并非矛盾之選》榮獲“IGMA2009優(yōu)秀青年論文獎”。②
2010年8月郭沫若文獻史料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暨IGMA第二次學術(shù)研討會在山東師大舉行。會議的國際化主要體現(xiàn)在:1.國外學者涉及三大洲7個國家。有來自日本、斯洛伐克、美國、新加坡、韓國、奧地利等國的14位外國學者出席了這次會議,其中有歐洲著名漢學家高力克、日本郭沫若研究會會長巖佐昌暲等老專家,也有IGMA會長藤田梨那、新加坡文學獎得主吳耀宗等中年學者,還有王璞等優(yōu)秀的青年學者。2.論文內(nèi)容的國際化。會議論文有美國的郭沫若研究、韓國報刊上的郭沫若、英語世界的郭沫若研究、晚清以來中國作家的朝鮮認知、弱小民族寫作的敘事、翻譯作品與郭沫若研究等。3.國外學者與國內(nèi)學者的深層學術(shù)交流。如高力克以歌德作品的德文原版對照郭沫若的譯本,探討郭沫若在當時日本所經(jīng)歷的思想轉(zhuǎn)變成為他接受并譯介歌德《浮士德》的重要動因。再如美國學者王璞的論文,打通了郭沫若的文學實踐和史學實踐,勾勒出郭沫若古代社會想象中的特殊譜系——“公”與“私”的變奏。③
2012年6月底第五屆遠東文學研究論壇暨紀念郭沫若誕辰120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在俄羅斯圣彼得堡舉行。主辦方是圣彼得堡大學、IGMA、郭沫若紀念館。這也是IGMA的第三次學術(shù)研討會。對于郭沫若研究的國際化,會議有諸多“亮點”:1.第一次在歐洲舉行的郭沫若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2.與會者的國別大大增加,來自俄羅斯、中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奧地利、烏克蘭、韓國、瑞士等11國的30多位專家在會上做了關(guān)于郭沫若研究的學術(shù)發(fā)言。3.外國學者提交的論文和對郭沫若的世界意義做了多方位的闡發(fā),其中,俄羅斯學者表現(xiàn)突出。他們的中文水平之高,對中國文化理解之深,明顯高于其他國家的非華裔學者。本屆論壇的論文集編為三大卷,于會前出版。④
2014年9月,IGMA第四次學術(shù)研討會在奧地利維也納大學舉行。與會學者來自中國、日本、法國、德國、馬來西亞、奧地利、斯洛伐克等國家。會議中心議題是“醫(yī)學·文學·身體”,而會議所在場地,是弗洛伊德曾經(jīng)工作過的地方。這次會議在郭沫若研究國際化的歷史上是“單向深入”的范例。會上宣讀的多篇論文受到各國與會者的關(guān)注并引發(fā)深入的學術(shù)思考:法國巴黎第七大學宇樂文對身體、醫(yī)學與郭沫若小說的研究,日本國士館大學藤田梨那對《殘春》中結(jié)核病作為隱喻的研究,山東師大魏建對郭沫若“棄醫(yī)從文”的質(zhì)疑,郭沫若紀念館李斌對郭沫若學醫(yī)受挫與接受馬克思主義之關(guān)系的研究,郭沫若紀念館張勇對郭沫若留日期間醫(yī)學專業(yè)學習與早期翻譯活動的研究,奧地利維也納大學馮鐵、德國海德堡大學蕭瑟、中國南京大學沈衛(wèi)威、日本法政大學王敏、馬來西亞拉曼大學許文榮以及日本學者川崎馨子等人的論文也都具有較高的學術(shù)水平⑤。
2016年8月,百年來越境的現(xiàn)代中國文學——紀念郭沫若、田漢留日一百周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暨IGMA第五次學術(shù)研討會,在日本東京舉行。來自日本、中國、美國、法國、韓國的40多位同仁進行了交流。郭沫若紀念館蔡震研究了郭沫若留日期間“改竄”《西廂記》;日本國士館大學藤田梨那比較了郭沫若留學日本前后的古體詩歌的變化;山東師大魏建應邀做了《重識〈女神〉》的“基調(diào)講演”;青島大學周海波對郭沫若的《我國思想史上的澎湃城》進行了考論;南京大學沈衛(wèi)威、樂山師院廖久明、華南師大咸立強都提供了新的史料和考證;郭沫若紀念館李斌、河北大學熊權(quán)及美國維拉諾瓦大學周海林圍繞郭沫若與河上肇的關(guān)系展開了討論;法國巴黎第七大學宇樂文論述了郭沫若的歌德譯詩;四川大學周維東論述了劇曲之于《女神》的意義;樂山師院何剛論述了郭沫若在異鄉(xiāng)的故鄉(xiāng)想象;四川大學周文論述了日本體驗與郭沫若的歷史癖;美國布蘭代斯大學王璞從翻譯與語言的角度論述了郭沫若早期新詩……都可圈可點。這次會議最可喜的現(xiàn)象是IGMA增添了大量年輕新銳。⑥
2018年4月,“郭沫若與世界文化”高端學術(shù)論壇在埃及伊斯梅利亞舉行,本次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埃及蘇伊士運河大學共同主辦。來自中國和埃及的30余位學者參加了論壇。中國社會科學院劉躍進、埃及愛資哈爾大學阿卜杜·阿齊茲、山東師大魏建、埃及本哈大學迪娜·圖哈米做了主旨報告。另有10余位學者進行了大會交流,如郭沫若紀念館趙笑潔、中國社會科學院程凱、郭沫若紀念館張勇、中國社會科學院孫少華等,埃及學者哈?!だ硬肌⒐!?yōu)素福、艾哈邁德·阿布·瓦法教、拉沙·卡瑪爾、夏依瑪·卡瑪爾等。這次論壇是郭沫若研究走進非洲的開始。
2018年11月,IGMA第六次學術(shù)研討會在法國巴黎第七大學召開,來自中國、法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的學者圍繞“郭沫若、創(chuàng)造社與中外古今文化交融”展開討論。日本國士館大學藤田梨那的《郭沫若與中國古典》、山東師大魏建的《十年來走向世界的郭沫若研究》、華南師大咸立強的《郭沫若〈魯拜集〉譯文中的酒意象》、澳大利亞南威爾士大學鄭怡的《危機與創(chuàng)造:郭沫若的“狂飆”詩意》、華東師大文貴良的《新名詞、科學思維與白話新詩:以〈天狗〉為中心論郭沫若的白話詩學》、法國巴黎大學宇樂文對郭沫若與魯迅的幾篇散文詩中墳墓與墓碑形象的研究、郭沫若紀念館李斌對郭沫若與魯迅關(guān)于創(chuàng)造社敘述分歧的研究、大連理工大學王玉春對郭沫若早期小說創(chuàng)作審美之維的研究、北京師大林分份對黃藥眠創(chuàng)造社時期小說的研究、南京大學沈衛(wèi)威對郭沫若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的研究、山東師大賈振勇對《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的研究、韓國學者金尚浩的《郭沫若的詩和文藝理論——從泛神論談起》和趙洪善的《郭沫若的近代性追求小考:以郭沫若的抒情小說為主》……都不乏創(chuàng)新之論。⑦
IGMA原定2020年舉辦的第七次學術(shù)研討會,因為全球疫情不得不推遲。2021年在線上舉行了一次紀念《女神》出版100周年的小型國際論壇。中、日、美三國的學術(shù)新銳發(fā)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以上會議只是郭沫若研究國際化的部分體現(xiàn),更重要的是,郭沫若研究國際化的提升推動了國內(nèi)的郭沫若研究。近十幾年,IGMA和國內(nèi)組織的國際學術(shù)活動,使國內(nèi)外的郭沫若專家漸成合力,顯示了合作攻關(guān)的優(yōu)勢。郭沫若研究這一中國的學術(shù)課題,獲得了越來越廣泛的國際關(guān)注和國際視野。限于篇幅,本文只能到此為止了。
①詳見巖佐昌暲等:《郭沫若的世界》,日本花書院2010年7月版。
②詳見《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GUO MORUO ACADEMY(First World Congress The International Guo Moruo Academy)》,Johos Hopkins University Washington DC,USA August,2009.
③詳見《郭沫若研究年鑒》(2010年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④會議論文集由圣彼得堡大學出版社2012年出版。參見《郭沫若研究年鑒》(2012年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⑤以上論文內(nèi)容詳見《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GUO MORUO ACADEMY(4nd World Congress The International Guo Moruo Academy)》University Wien,September,2014;詳見《郭沫若研究年鑒》(2014年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
⑥詳見《郭沫若研究年鑒》(2016年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版。
⑦詳見《郭沫若研究年鑒》(2018年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