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石祥
1.文獻學是一個冷門學科,您是什么時候開始接觸這門學問的?是主動報考還是調劑?談一談您對“文獻學”的最初印象,現(xiàn)在的理解有沒有變化?
我從小喜歡軍事,熱衷于歷史上的打打殺殺。高考填報志愿時,本想報歷史學系。但那一年(1997)北大在滬沒有投放歷史系的招生指標,遂選擇中文系作為一志愿。
入校報到后沒幾天,系里給我們新生開會,要求大家自愿選報專業(yè)。當時中文系分文學、語言學和古典文獻三個專業(yè)。我們剛進大學,對專業(yè)一無所知,那時互聯(lián)網(wǎng)在國內剛剛起步,也談不上什么上網(wǎng)尋找資料,甚至根本無此意識。所以,我們完全是靠老師的宣講了解專業(yè),再做選擇。不用說,這樣的了解與選擇,當然非常膚淺而倉促。印象中,文獻專業(yè)由裘錫圭先生做介紹(文學專業(yè)是費振剛先生,語言學專業(yè)應該是陸儉明先生)。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中文系不培養(yǎng)作家”,這大約是宣講的第一要義與保留項目,看前后各級同學的回憶,無一例外,都會提到這句。
具體到文獻專業(yè),非常慚愧,裘先生講的其他內容已無印象,只記得他說大三暑假會安排去西安、敦煌專業(yè)實習。大家對此頗感興趣,議論紛紛,真有同學是為此選擇了文獻專業(yè)。我覺得文獻似與歷史頗有關聯(lián),便選擇了它。我們1997級文獻專業(yè)一共12人,其中包括幾位文科實驗班的同學,他們上的課程與我們有所不同。
當時,校方將部分文科院系的大一新生安排在昌平園。昌平園在昌平西山口(現(xiàn)在地鐵有此一站),相距燕園本部數(shù)十公里。校區(qū)北面靠山,南面是大片的高粱或者玉米地,往東(昌平縣城方向)走一段距離,田地的內容由糧食作物變?yōu)榻?jīng)濟作物,似乎是蘋果或者桃子(本人完全沒有不看果子只看樹木便能分辨種類的能力),西面有小山和大坑??偠灾鞘莻€荒僻的地方,周邊幾乎看不到人,夜間四下寂靜,不時可以聽見遠處傳來貓頭鷹的幽幽叫聲。
昌平園有幾百畝大,學生大約七八百人,人均占地接近一畝。院內樹木繁密,生物多樣性相當可觀,不時有同學聲稱目擊了兔子、黃鼠狼、松鼠、蛇……此地的另一優(yōu)點是有一個標準足球場和多個籃球、排球場,于是乎男生們非常愉快地實現(xiàn)了球類自由,加深了院系交流。
大一的課程,基本都是中文系各專業(yè)的通行基礎課,如現(xiàn)代漢語、古代漢語。相對比較特殊或者說有專業(yè)性的,是中國古代史(文學、語言學專業(yè)不上此課),這其實是歷史系的專業(yè)必修課,我們跟著歷史系同學一起聽講。第一學期是榮新江先生講授,第二學期是張帆先生。記得期末考試有一道大題,是評價秦皇漢武的歷史地位(大意如此)。另一門比較特殊的課,是大一下學期的當代文學,專供文獻與語言專業(yè)(文學專業(yè)的當代文學課好像是一學年制的),臧棣先生講授。他是著名詩人,于是這門課實際被講成了當代詩歌史。依稀記得他大概用兩節(jié)課時間了結了小說、散文,還說了句“這個沒什么可講的”,帶著誠懇而為難的神色。講到20世紀80年代的詩歌,臧老師提起,那時的某次大會上,有年輕詩人當面批評民國時已成名的某位老人,“你根本不懂詩”。然后,臧老師低頭一笑,說了句“有些事心里明白就行了,何必說出來”,全場哄堂。
昌平園有一個圖書館,藏量當然很小,似乎只有一間大屋子的半邊放了書架,上面有氣無力地排了些書。因為還沒上過真正的小專業(yè)課,我自然談不上有意識地去搜尋專業(yè)書來看,不知為何,倒是將10卷本的《王蒙文集》看了一遍。教學樓的二樓有一間屋子,開辦了一家小書店,品種不多。當時,民國學術名著重印風潮初起,我在那里買了《經(jīng)子解題》《中國新文學的源流》《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之類的書。
大二回到燕園本部,課程逐漸以小專業(yè)課為主。版本學(王嵐老師)、目錄學(許紅霞老師)、校勘學(倪其心先生)、文字學(沈培老師)、音韻學(耿振聲老師)、訓詁學(董洪利先生)、古文獻學史(漆永祥老師)、四部要籍(各部分別為一門課,吳鷗老師、李更老師、陳曉蘭老師分別講授)、中國文化(楊忠先生),這些好像都是必修。至于專業(yè)選修,有李家浩先生的《說文》、孫欽善先生的《論語》(本科期間我選修的最后一門課)等。
坦率地說,我不是一個好學生,上課去否,隨心所欲,去了也不怎么做筆記,有趣時則聽,無趣時則神游。有一次,古文獻學史課上,漆永祥老師發(fā)火,批評我們是有史以來最差的一屆,聲色俱厲,我緊張了三秒鐘,然后釋然。漆老師當年的火氣,可能是老師們的共識。2014年,我回??蠢蠋煟悤蕴m老師、李更老師說:“石祥,沒想到你會堅持做專業(yè),當年真是沒有看出來。前后幾級里還在大學做本專業(yè)的,可能就你一個?!弊阋娫诶蠋焸冃哪恐校耶斈旰懿怀蓸幼?,以至于讓今天的他們吃驚。
當然,即便是我這樣的不肖子弟,也還是有感興趣的東西的。大三時,有版本學課(王嵐老師講授),也不知為何,我突然覺得刻本、抄本、活字本們相當可愛有趣。特別是最后一次課,王老師帶我們去北大圖書館古籍部參觀,古籍部老師拿出不少本子一一講解。具體是哪些本子,現(xiàn)在一個都記不得了,但想來應該是有宋元本的;之后又帶我們參觀善本庫,里面清一色的樟木書柜(后來聽沈乃文先生講過這批書柜的由來),味道很大。我們當然覺得大開眼界兼無比神秘。
彼時,學校周邊書店極多,較知名的有東門外的萬圣書園、南門東側的風入松以及南面的海淀圖書城,還有校內的周末書市。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買新書、淘舊書的癖好愈發(fā)加重。大二起,我接了家教的活,每周六下午去蔚秀園家屬院,教一個男孩高中語文(家長似乎都是理科院系的老師)。每次一個半小時,報酬是50元,在當時大約是很高的標準。從蔚秀園出來,我直奔海淀圖書城,買一兩本書,愜意而歸。
盡管平日聽課時漫不經(jīng)心,但畢竟一回生二回熟,好歹知道了一些人名和書名,選購時就有所留意?,F(xiàn)在印象所及,《四庫總目》《書林清話》《經(jīng)籍會通》《書目答問》《國朝漢學師承記》《販書偶記》等,都是當時買的。研究著作也買了一些。高路明老師的《古籍目錄與中國古代學術研究》,被當作目錄學課的教材使用;由此及彼,我又買了該書所在的《中國古文獻研究叢書》(江蘇古籍出版社)的其他若干種?!缎?睂W釋例》《史諱舉例》《宋版書敘錄》等,也是上課時聽見,書店中發(fā)現(xiàn),一看封底,價格不貴,在50塊經(jīng)費之內,便買下。此外,《藏書家》雜志那時正出了頭幾期,我看得津津有味。由此又知道了一些作者的名字,連類比物,黃永年先生當時在市面上可見的幾種書,黃裳、潘景鄭的題跋,當時或之后在書店里見到,就陸續(xù)買下。圖書館剔舊,也是很好的入手途徑。當時,每個季度有一次剔舊,書放在西面舊館一樓的一個靠邊小房間里,誰都可以進去挑書。我買過品相極好的80年代影印的《古史辨》,1塊錢1冊?!蟾?,亂摸書亂買書,是我本科時在專業(yè)方面印象最深之處了。
大三暑假,自裘先生宣講以來,我們一直心心念念的專業(yè)實習來了,由李更老師帶隊。先去西安,參觀了大小雁塔、碑林、驪山、兵馬俑、陜西省博等,住宿在陜師大校內招待所。最后一天是自由活動,我們幾個男生很喜歡碑林,又去逛了一次。
從西安登上綠皮火車,一路搖晃到柳園站。敦煌研究院派了一輛中巴來接,在戈壁灘公路上繼續(xù)搖晃了許久,來到了莫高窟,我們住在研究院內的一個小樓里。在敦煌大約有10天,主要內容是觀摩洞窟,由研究院的老師講解。我們不僅看了南區(qū)驚心動魄的壁畫造像,還參觀了北區(qū)洞窟。當時的印象是,古代僧人們住在一無所有、灰禿禿的洞里,真不容易。我們參觀的很多洞窟,不對外開放,其中印象最深的當屬北區(qū)465號窟,里面有男女雙修的內容。那時,北區(qū)考古的成果正在陸續(xù)出版或發(fā)表,其中有一天的安排是講座,介紹北區(qū)情況,樊錦詩先生致辭,彭金章先生主講。我們對于灰頭土臉的北區(qū)興趣盎然,彭先生講完后,大家提了不少問題。
四年的時間一晃而過,經(jīng)歷了很多,又似乎什么都沒經(jīng)歷。等到在百年講堂的典禮末尾齊唱《歌唱祖國》的時候,我才確實感覺到本科四年結束了。
四年下來,不知為何,我居然有推免資格。因為父母希望我回上海,在王嵐老師的建議下,我與復旦古籍所聯(lián)系,經(jīng)面試,被錄取。
復旦古籍所的做法是,一入校即分配導師。我的碩士導師是陳廣宏先生。廣宏老師主要研究文學。研一下學期,有他講授的明代文學課程,形式是大家讀書后做匯報。課上有件瑣事,印象最深:明代詩歌宗唐風氣,往往上推到高棅《唐詩品匯》,再由此及至閩中十子。我翻看了幾本早期文學史,看到某書溯及十子之前的藍仁、藍智以及較藍氏兄弟更早的某人,匯報時說起此節(jié)。陳老師是溫潤君子,面對我的荒陋,不以為忤,反而夸贊了幾句。這門課最大的收獲是,我切實認識到自己對文學毫無感覺,確無能力,更缺乏興趣。我寬慰自己,如同色盲一樣,這的確會造成一些阻礙,但不值得羞恥。
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yè),往往開設在中文系/文學院之下,即便是相對獨立的古籍所,也大多中文氣息濃厚,所以文獻專業(yè)的很多學者會涉足乃至主要研究古代文學文獻。而我?guī)缀鯖]有做過文學或文學文獻的研究,若說領域選擇的契機,這門課是非常重要的節(jié)點之一。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實在是非常要緊的一件事。
在研一和研二的兩年間,幾乎所里的每位老師都開過必修或者選修課,由于專業(yè)不同,我沒有將這些課聽遍,現(xiàn)在想來,很是遺憾。碩士階段的第一門課程,名稱已經(jīng)忘卻,由吳格先生講授。課程內容當然非常豐富,因為文學專業(yè)的同學也一同上,吳老師肯定講了很多文獻學的基礎知識。而我更有印象的是,吳老師旁逸斜出時隨口提及的王欣夫、周子美、劉承幹等人的舊聞掌故。還有一次,他發(fā)下一篇別人寄來求正的文稿,內容是考述某圖書館新發(fā)現(xiàn)的春秋類某書的宋刻殘本。吳老師命我們挑錯,無論知識性、論述邏輯的,還是行文上的,但凡不妥存疑之處,皆可。我們回去準備了一周,挑的“錯”或疑問,五花八門,自有很多可笑之處,卻幾乎未能指出真正的問題。吳老師先表揚了我們一番,然后談了他的修改意見,并逐一講解。
還有一門重頭課“古籍整理實踐”,為期一年,由錢振民先生、鄭利華先生先后主講,內容是點校一部明人文集。復旦古籍所創(chuàng)設時,承擔了《全明詩》項目,所里有大量從各圖書館復制的明集(紙質件或膠圈),以及抄錄的明集卡片。這門課的選材范圍,就以此為核心。我信手而選盧楠《蠛蠓集》,此人經(jīng)歷坎坷,蒙冤入獄多年,集中哭訴喊冤的書信文章占了很大比重。我抱著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心態(tài),當小說看。
當時章培恒先生年近七旬,仍擔任所長,西服革履,日日到崗,幾乎每天工作到夜間。我們入學后不久,便私下里知道他身患重疾,看到他如此不計日夜地工作,均覺不可思議。章先生對我們這些二十出頭的學生,很是和藹,每次他慢慢走過樓道,我們問候“章先生好”,他必點頭示意,緩慢而清晰地答以“你好”或“謝謝”。某次所里辦會,章先生打電話到會務組房間,詢問曹虹老師的房間電話號碼。滬語的“曹”“趙”發(fā)音相同,我對學界人物茫然無知,以為是“趙虹”,將會議名單從頭翻到尾,一無所獲,便告訴章先生,會議代表中沒有姓趙的呀!章先生沒有責怪我的無知,反而說是自己的上海普通話讓我誤會了,是曹操的“曹”。我大感臉紅。
研一上學期末,所里籌劃師生聯(lián)歡,交給我們新生去辦。我和兩位女生提出去五角場的飯店AA制聚餐。那兩位女同學是章先生的學生,卻不敢邀請他,一個勁地慫恿我去。女士表示為難,是紳士登場的時候了。我橫下一條心,敲開章先生辦公室的門。章先生聽后,表示此事很好,一定出席,從公文包里掏出一個信封,將里面的1300元錢交給我,說這是他的份子錢,學生們不應承擔費用,不足部分由其他老師均攤。我出了辦公室,拿著“戰(zhàn)果”,得意洋洋地向那兩位女同學炫耀,獲得了她們的贊譽。那頓聚餐吃了幾個小時,黃白紅啤,花色俱全,席上章先生教我們如何品酒(病情所累,那時章先生已滴酒不沾),舉座皆歡。我們大多吃醉了酒,從五角場開開心心地走回了武川路的北區(qū)宿舍。
章先生的威嚴之處,我只有很模糊的側面印象。大約是博一時,某天傍晚,剛吃過晚飯,陳正宏老師忽然打電話給我,問我能否立刻來所里幫忙。我覺得有些奇怪,便馬上騎車趕過去。原來古籍所須向教育部遞交年度工作總結,章先生命陳老師辦理,陳老師因事忙忘記了。方才章先生問起,陳老師答以還沒做。章先生用紹興腔普通話緩慢地說:“陳正宏,這個樣子是不可以的?!保惱蠋煆褪龅那樾?,至今如在面前。不得不說,他模仿章先生的語氣口音,非常精準,不愧浙江同鄉(xiāng)。)章先生生氣的樣子,大約止于此。我?guī)完惱蠋熍娔X,復印文件,回復郵件……忙到九點半前后,章先生經(jīng)過房門口,看了看我們,一言未發(fā),走了過去。陳老師眉開眼笑,說這下可以了,領導看到我們這樣賣力。那天差不多弄到10點,我們離開時,章先生辦公室的燈還亮著。
在所里,吳金華先生的年輩僅次于章先生。吳先生給研一新生講授古代漢語專題研究類的課程(具體課名委實記不得了)。第一堂課,他先問我們每個人的姓名,然后笑瞇瞇地逐一簽贈大著《古文獻整理與古漢語研究》。授課中,吳先生所舉語例,多用《三國志》《世說新語》,如數(shù)家珍。之前我雖也翻過二書,《三國志》大約是草草過完,《世說新語》則未到尾;經(jīng)吳先生一講,頓覺親切可愛,于是將兩書從頭再讀了一遍。
古籍所的學生人數(shù)少,但講座活動多。記得每個學期都有若干次,短者半天,長者持續(xù)一周,大多是章先生請來的專家。章先生的眼界既高且寬,印象中黃永年、吳哲夫、吳宏一、鐘振振、姚小鷗、張伯偉、程章燦等先生都來過(必然還遺漏很多),外國學者則有森本繁、高橋智、王靖宇等。
黃永年先生予我的印象最深。在復旦,我聽過兩次黃先生授課,所講都是唐史,每次一周,連續(xù)五天。之前大三的專業(yè)實習,在陜師大招待所曾聽過黃先生的講座(這是北大古文獻專業(yè)實習常年的必備項目)。那時,黃先生尚能徒步來回;復旦這兩次(2003年前后),他走路已然困難,甚至站立稍久,便氣喘不已。是故,正宏老師負責每天接送,我作為跟班,給黃先生推輪椅。雖然健康狀況明顯變差,但黃先生授課清晰明快,神色炯炯,閑談犀利可愛,天南海北而又一以貫之,真是豐神俊采,光華灼灼。第二次授課中間,穿插過一次講座,地點在第三教學樓的某間大教室,黃先生專講買書故事,聽者神往。
更有幸的是,我跟著正宏老師他們,陪過幾次飯。其中一次,黃先生談及版本學,極不屑地說某人“連石印本與刻本都分不清,居然也寫了版本學的書”。另一次,正宏老師介紹說我是北大古文獻本科,我隨即說之前在西安聽過您的講座,黃先生突然問“你是否買線裝書?”那時,我的確已開始買刻本,手頭大約有五六冊(其中一種是津逮秘書本《五代史補 五代史闕文》)。但轉念一想,在他面前,稱自己買書,不啻釋迦面前說法,豈不可笑?于是答以雖有想法,奈何價格太高,窮學生無力舉此。黃先生點頭,表示理解,然后談了他年少時的買書(撿漏)故事,最后以一句“你們現(xiàn)在是碰不上了”作結。后來有時不免會想,若那時答曰“買書”,又會引發(fā)黃先生如何一番高論呢?
其他老師請來的講座或者組織的參觀,也有很多。印象最深的是,陳正宏老師的版本學課,帶我們去上圖參觀,聽陳先行先生講解。宋元明清善本擺了一桌,其中肯定有宋刻十卷殘本《金石錄》,陳先生講了此本作偽與被識破的故事,至今記得。
研二下學期,有轉為碩博連讀的機會,我申請并通過。博士階段的導師,轉為陳正宏老師。正宏老師風趣活潑,而我膽大心也大,經(jīng)常與他嘻嘻哈哈,沒有大小。他很鼓勵學生直率地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后他會一步步追問,打算怎么做,如果碰到困難甲,你打算如何解決,進而遭遇困難乙,又如何處理,直至將問題談清楚。即便他傾向于反對,只要學生能講出道理或者合理的解決路徑,他也會認可。
此方面印象最深的是:畢業(yè)后的2014年夏,陳老師推薦我去學習院大學編明刻本圖錄,這是他與大澤顯浩教授合作的項目。我寫完初稿后,有一次類似于審稿會的討論,陳老師、大澤教授以及參與此事的日方人員(大多是博士課程修了、在學習院大學做非常勤的年輕人)到場。從選目(陳老師、大澤教授先議定選目,我實際入館調查后,提出某些品種可增入)、解題行文到排序(以版刻時代排列)、配圖,逐一審查。陳老師先提出修改意見,我當然沒有全盤接受,提出了不少反意見或辯解理由。我們有來有往,說得非常坦率,日方諸位瞠目。結束后,有兩三位非常勤研究員,對我們的師生關系表示極大的驚訝和羨慕,說他們絕不敢對自己的導師如此。
博士階段,有陳老師的版本學課。他在各處尤其是日本,買了不少本子以及雕版、活字等物件,上課時作為教具。有一次,他拿出一折佛經(jīng),有不少蛀眼,外面裹著透明塑料紙,在所有教具中保護最為嚴密,其是在日本買到的宋刻殘葉(具體是何藏,已不記得)。他告誡我們要小心,因為下了血本。一般的清刻本、江戶時代的和刻本,則隨意攤在桌子上,讓我們翻看。又有一次,他帶著我們幾個同學去某家舊書店,幫老板整理一堆殘本,意在讓我們多摸摸書。清理過程中,看到有值得一講的本子,便將大家聚攏,講解一番。我在里面翻出來三冊嘉靖本,是孔天胤刻的《資治通鑒》,白棉紙,相對后印,有些蛀。我拿給陳老師看,他很高興,書店老板的心情也不錯,隨口說了個價,賣給陳老師。后來,我評上副教授,陳老師將這書送給我,作為祝賀,還說“當初就是你翻出來的,理應歸你”。——我有時買些刻本作為教具,便是學習陳老師的做法。
此外,陳老師還組織讀書會與討論會,門下碩博士全部參加。讀書會的內容是讀《史記》,討論會則是討論論文。每次由一個同學做發(fā)表,事先將論文發(fā)給大家,可以是學位論文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單獨的小論文,大家提出各種意見,作者回應。
博一開始,要考慮博士論文的選題了。我先想出選題,做調查評估,確定大致框架,然后與陳老師面談。他從可行性等方面提出質疑,比如題目太大,無法按時完成,某部分似無必要,某部分需要強化,某問題應找何材料,等等。如此這般,很快否決了幾個題目,最終選定八千卷樓丁氏為題。我本想做大而全的研究,開題報告列了一個很“全面”的框架提綱。陳老師說,這難免人云亦云,反而沖淡主題;凡前人已有充分研究,或研究雖不充分,但受限于材料等,無法更進一步者,不提或少提;要將精力專注于新材料、新問題、新的論述視角的開掘,有所為有所不為,切忌面面俱到,處處稀松。吳格老師、錢振民老師也提出了類似的意見。——這是此階段我所獲得的最重要的教示,遂將博士論文的論述范圍選定為丁氏藏書聚散、《丁志》《丁目》等書的編纂、丁氏刻書三個板塊。
方針既定,接下來是搜集材料。首先,當然是利用學校圖書館、上圖。八千卷樓舊藏絕大部分在南圖,浙圖也有一些。為此,我先后跑了兩次南京、一次杭州,花了大約一個月時間,有針對性地提閱了一些丁家舊藏、丁氏著作的稿抄本,抄錄了十多萬字材料。吳格老師還為我寫了一封古風盎然的介紹信,給南圖古籍部。
初稿寫好后,陳老師做了非常細致的批改,小到行文,大至結構調整,電子文檔上標紅拉黑,五彩雜陳。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丁氏所刻叢書底本考這一部分,我最初是按照叢書及其子目排序,先寫甲書以何本刊刻,證據(jù)是何,再寫乙書、丙書、丁書。陳老師說,丁家刻書幾百種,如此寫法,無異于菜市場里擺攤,太雜亂了,要求我有邏輯框架。我琢磨了一番,改為“以明刻本為底本”“稿本為底本”,等等。
論文寫完,需要送審。盲審無須操心,明審評委三位,上海本地的只有陳先行先生一位,所以約了時間,我直接送去上圖。我本想上班時間不宜多擾,打算送到即走。說來也巧,我到上圖時,陳先生正拿著極有名的宋蜀刻大字本《春秋經(jīng)傳集解》,和郭立暄師兄說話。我剛說告退,郭師兄拉住我,說一會兒有參觀,機會難得,讓我陪看。陳先生對我講了一會兒蜀本《春秋經(jīng)傳集解》,參觀者來了,好像是萊頓大學的兩位研究者。拿出來的書,有唐伯虎藏過的書棚本《王建詩集》、元刻本《文心雕龍》、老朋友十卷殘本《金石錄》、翁家舊藏《長短經(jīng)》,以及上百葉宋元殘葉集錦。還有一些,書名已記不清,其中有一套,書衣顏色特別,郭師兄告訴我,這是項子京家特有的裝幀。因為荷蘭友人來得較晚,看完后已是下午,完全忘記了午飯。那是目前為止最過眼癮的一天,蓋因既多且精,又無玻璃柜臺阻隔。
博士論文答辯也非常有趣。因為答辯委員人選有重合,無法同時進行,所以先是吳格老師門下的王立民兄、羅琤師姐,我的答辯放在下午。答辯委員里年歲最大的是沈燮元先生,沈老極健談,以至于答辯主席嚴佐之先生多次說“沈先生,咱們回到問題上來/沈先生,該石祥回答了”。答辯至六點多結束,但我感覺自己似乎沒有說多少。
現(xiàn)在回想自己從本科入學到博士畢業(yè)的九年間,只記得一些有趣或無關宏旨的場面,似乎很難回答訪談所設定的問題,只能說“反而求之,不得吾心”,“不知為何”吧。
2.畢業(yè)后又從事古籍工作,您覺得涉古專業(yè)本科生學習“文獻學”課程的必要性是什么?
簡單說,文獻學課程除掉表面的知識性內容之外,旨在傳授發(fā)現(xiàn)史料、梳理史料、批判史料與利用史料的原則與手法。古代文史哲的研究,無法脫離史料而展開,文獻學課程的必要性也就由此確立。
3.您的研究方向是偏向歷史文獻學還是文學文獻學?又或者說偏重目錄、校讎和版本的哪個具體方面?請重點談一下您在這個領域的治學心得?
從興趣上來說,我喜歡版本學。回顧自己做過或正在做的題目,八千卷樓丁氏的研究涉及藏書史、目錄學、版本學和刻書史;魯迅輯校古籍研究主要是針對輯佚與??钡挠懻?;近期寫得較多的,則是寫樣、試印等書籍刻印細節(jié),可以說是書籍史性質的研究。此外,比較成塊、以后想寫成專著的,還有版本學史的研究。另如域外漢籍、學術交流史研究,也偶爾做過一些。
個人的體會有以下幾點:首先,要關注、尊重其他領域的研究。切忌移情與入戲過深,將自己研究的領域乃至人物、專書視為天下第一等大題目,其他皆不足道。否則,不僅會引發(fā)無謂的是非,也將局限自己的視野。
其次,不能脫離實物而言文獻學,因此要與圖書館、文博界、古舊書業(yè)的同仁多交流,會得到很多幫助。兩三年前,我去杭州市圖看書,提閱的書籍都是寫樣本。古籍部前臺的老師(本不相識,交談后才知道她是彭喜雙老師)主動提示:“我們這里還有一個寫樣本,可能目錄上沒有反映出來,你要看看么?”差不多前后,我去北京中國書店,結識了劉易臣先生,他聽說我對寫樣試印感興趣,便以店中收儲的試印本相示。像這樣的幫助和機緣,不僅要感謝他們的熱情,更是一般翻目錄查數(shù)據(jù)庫所無法提供的。
再次,之前似乎已有同仁指出,抄錄材料(尤其是在圖書館看古籍時),不要怕麻煩,要盡量抄全,否則事后發(fā)覺有關鍵遺漏,再去返工,會多花不少時間和精力。我有過深刻教訓。
最后,要勤于練筆。不要誤信十年磨一劍、古人一書足以傳世、大學者不輕易下筆之類的話,自我代入,自我寬慰。否則,當真要寫時,便覺得筆頭艱澀。一來我們不是古人,更不是超人;二來傳世之作又談何容易,不是人人所能寫出;三來大學者恐怕大多經(jīng)常下筆,一看王國維、陳垣、陳寅恪等人的文集部頭,即可知此點。寫作,是學術的實操,沒有人可以不依靠實操或者極少實操,就能成為一流學者或者寫出傳世之作。
4.有人說“文獻學”是個基本工具,算不上單獨的“學科”,對這個問題您怎么看?如果是“工具”,是否應該有更廣泛的應用?是“學科”,主要研究對象是什么?是否有瓶頸和走出困境的思路?
關于“工具”與“學科”之辨,之前很多同仁從多個角度寫了很好的意見,我沒有什么可補充的。
如何走出困境,如何面對學科弱勢的挑戰(zhàn)與困難,是同仁們一致關心的話題。2019年,北大古文獻中心舉辦“中國古典文獻學新生代研討會”,即以危機、挑戰(zhàn)和機遇為主題。我個人的看法是:文獻學誠然也必然需要理論,必須持續(xù)地、堅韌地進行理論探索。但理論不能是閉門造車、懸空虛擬,而首先應放寬眼界,借鑒其他學科、其他領域一切可以借鑒引入、可以參照的理論??鋸埖卣f,倘若占星術有助于版本鑒定,那么我將毫不猶豫地學習它。借鑒與引入,并不是學科無法自足、學科邊界模糊的表征,更不是此學科研究者的恥辱。面臨著理論的貧困與貧困的理論,卻仍不愿廣收博采,才是真的恥辱。事實上,借鑒與引入,是各學科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與做法。它只會帶來新的視角、新的問題、新的處理方式以及新的理論。
其次,文獻學是人文科學的一個門類。人文科學在追求科學性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具有藝術性的一面。而“藝術性”的欠缺,恐怕是造成文獻學困境的重要誘因。如果研究者不能欣賞體味文獻實物與文本之美,不能帶著藝術的熱情去追求著述之美,文獻學的未來恐怕非常不樂觀。人文科學永遠不可能如自然科學(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那樣“科學”,但如果喪失了藝術性,又將如何立足自存?
5.結合自身的求學經(jīng)歷和工作,“文獻學”的研究生培養(yǎng)上與其他學科有何不同?一般做些什么具體學術訓練?他們應該具備什么樣的基本素質?對有志于從事古籍編目和保護工作的研究生,您有什么建議?
關于基礎的學術訓練和知識結構,第一部分所講的北大古文獻本科課程,可以提供參照。版本、目錄、???、文字、音韻、訓詁,以及對四部要籍,均宜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此外,將若干原典(具體書目可由個人興趣而定)點讀一過,也是極有必要的。不過由于開設文獻學專業(yè)本科的學校不多,很多碩士生入學時未接受過系統(tǒng)的專業(yè)訓練乃至基礎的學科認知,以至于教師上課時不得不從頭講起,這是經(jīng)常碰到的難題。實情如此,也沒有良策,只能寄希望于同學們更加刻苦專注,彌補這個缺陷。
關于古籍編目與保護,當然首先是要多接觸實物,而且編目的同學最好對保護(修復)有一定了解,反之亦然。保護(修復)方向的同學,還應多了解學習與之相關的科技知識。以現(xiàn)代科技完善古籍保護,將是以后該方向的重點之一。
6.請您談一談對文獻學前景的展望,會向什么方向發(fā)展?哪些方面會引起更多關注?
在版本、目錄、???、輯佚等傳統(tǒng)領域,研究會更趨精細深入。與幾十年前相比,文獻的披露量、查詢檢索與獲取的便利性、新的輔助性工具,都有極大的提升。很多研究(或古籍整理),前人受限于條件而未臻完善,現(xiàn)在已具備展開再研究的條件。此外,明清刻本、稿抄本、地方文獻、域外文獻,都存在很大的可探索空間乃至空白。
與其他領域的交叉,引入新的研究方法與視野,也是今后可期的發(fā)展方向。比如說,書籍史就是一個比較突出的方面。當然,書籍史舶自歐美,西方與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有著大不相同的書籍傳統(tǒng),如何調試研究手法,使社會科學的方法思路與中國古籍的歷史現(xiàn)場相匹配,宜加深思與不斷試錯。
7.請您推薦一種“文獻學”的必讀書,簡要地介紹一下內容及您的閱讀體會。
好書當然極多。大木康《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201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譯本,最近又有重印。此書篇幅不大,行文親切生動,材料的甄選使用與論述展開的角度別具手眼,顯示出很好的思想銳度。日文初版發(fā)表于1991年,30年后的今天來看,整體思路框架亦不過時。我覺得,初涉文獻學領域的同學們,看看此書,一定能體味到文獻學研究的獨特魅力與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