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
摘 要:隨著教育事業(yè)的高質量發(fā)展,小學教育愈發(f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作為人的立足之根本,課程教育期間應注重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基于此,本文對家校共育進行簡單闡述,基于家校共育探討道德與發(fā)展發(fā)揮引領作用的價值意義,圍繞家校共育分析道德與法治課引領實踐路徑,具體包括落實統(tǒng)一教育目標、豐富教育實踐活動、增加校園親子活動等組織,以期為相關教育工作或人員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家校共育;道德與法治;課程引領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21-0210-03
對于小學階段的教育工作而言,做好院校內教育教學的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家庭生活。家庭教育具有啟蒙與連續(xù)、全面與深入、靈活與及時的特點,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內容、輔助力量、縱深陣地。因此,為貼近生活,提高育人效果,應充分發(fā)揮道路與法治課對家校共育的引領作用,使學生在校園、校外都能夠得到良好習慣與觀念的培養(yǎng)工作,提升學生思維品質。
所謂家校共育,主要是指同步開展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依托于不同教育類型特點的發(fā)揮,補全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效果。若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方向、內容上不一致,會使孩子不知所措,不利于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因此,家校共育應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互補性,即:教育思想上的互補性、教育內容上的互補性、教育方法上的互補性等。首先,教育思想上的互補。對于小學階段的教育而言,德育往往處于教育首位,落實時具有相對健全的教育監(jiān)督,比如教育計劃等。但家庭教育則不同,家長往往以自身觀念出發(fā),從自身需要和愿望來培養(yǎng)、塑造孩子。家校共育需要學校和家庭雙方秉持一致的教育思想,并通過教育交流不斷調整教育思路,從而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和發(fā)展。其次,教育內容上的互補。小學學校重視德育的雙基教育,即:基本文明行為規(guī)范教育與基本政治思想觀點教育,但環(huán)境氣氛的差異性使得一些家長缺少以身作則的思考,較為容易影響到孩子的思想觀念。在家校共育的情況下,家長也具有更多途徑了解教育重點,意識到自身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外加學校教育強調循序漸進,提供穩(wěn)定的教育內容,在協(xié)同教育下,能夠實現(xiàn)教育內容層面的互補,滿足學生學習需求。最后,教育方法上的互補。對于小學生而言,其時間大致分為校園生活和家庭生活,由于不少家長對教育方法的了解不深,教育時缺乏正確而有效的方法,但是在家校共育的聯(lián)系下,可通過與教師的交流掌握教育方法,相較于學校較為嚴肅的教育,家庭教育能夠使學生在心情相對放松下掌握知識。
小學生在事物認知、思想觀念方面仍具有較大空白,其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將在小學學習期間成長、變化,所以,這一時期作為個體教育的關鍵時期,應做好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教學。在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方法下,家校共育更適合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育,這是因為學生時間幾乎被分為兩半,由學校和家庭組成,依托于家校共育引領作用的充分發(fā)揮,并結合實際情況設計、實施合適的教育方法,一方面能夠有效提高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有利于滿足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需要。在道德與法治課發(fā)揮家校共育引領作用時,本質上是充分挖掘家校共育的優(yōu)勢,在課程教育目標與任務的大前提下完善教育工作,形成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尤其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行為培養(yǎng)與道德素質啟蒙,家庭教育的影響尤為突出,利用課程在家校共育方面的引領作用,能夠依托于更為全面、深入,貼合學生實際學習需求的家庭教育完成教育工作。而且,相較于學校教育的課程內容,家庭教育涉及范圍廣泛,包括德、智、體、美、勞等方面,而且家庭成員之間了解深入,基于家庭教育開展道德與法治引導,更便于針對化教育、教學,日常相處過程中存在著許多開展教育的好時機,圍繞孩子出現(xiàn)的言行舉止與心理狀態(tài),落實有針對性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工作,這對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養(yǎng)、培養(yǎng)其良好行為習慣具有極強現(xiàn)實意義。
(一)基于課程內容,落實一致的教育目標
為充分發(fā)揮道德與法治課對家校共育的引領作用,促進德育目標的實現(xiàn),應明確家校教育的“支撐點”作用,院校與家長應牢牢把握這一合作基礎,立足于課程內容樹立共同教育目標,確保雙方的教育教學處于同一方向。
1.深入了解教材與學生
要想使家校共育和諧展開,校方應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專業(yè)實力,又道德與法治課的教育對教材內容、教學目標進行深入研究,梳理后明確教學內容,然后對學生進行觀察、了解。其中,在了解學生時,教師可通過多個方式與途徑實現(xiàn),比如日常教學期間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進行觀察,或是在課堂通過提問的方式了解學生的思維思想與內心想法。需要注意的是,在課堂上拋出問題時應注重與教學內容相結合,通過向生活化的方向貼近引導學生回憶生活經驗,甚至回家后主動與爸爸媽媽討論。針對這一教學內容,教師可設計的問題有:“在課堂教學中要遵循的規(guī)則是什么”,“在生活中你認為有哪些是屬于規(guī)則范疇內的”,通過上述問題的設置,能夠有效引導學生圍繞教學重點展開深入且全面的思考。在條件允許情況下,教師可設計、布置簡單的調查問卷,更為全面的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根據(jù)問卷調查結果對學生當前學習能力、成果進行科學合理的判斷。以此為基礎設計家校共育教學目標,期間要考慮家庭教育實現(xiàn)可能性,然后將設計好的目標準確傳達給家長,讓學生在家庭生活中也可以獲得正確規(guī)則意識的引導與教育。
2.充分溝通,加強理解
在確定基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家校共育主題后,教師應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媒體平臺、社交軟件的功能作用,將其作為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的方法,通過信息的及時交互讓家長更為全面、準確的了解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上的學習狀態(tài),以及當前的學習進度,更好地讓家長參與培養(yǎng)學生規(guī)則意識的教學過程之中。在家校共育工作推進過程中,教師可利用新媒體信息技術平臺及軟件與學生家長交流,定期開展線上家長會等,強調孩子日常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并指明家長對孩子的引領與示范作用,讓家長意識到日常生活中自身的一些行為舉止對孩子的影響,從而主動約束自身不良習慣,主動參與家校共育活動。當學生具有一定水平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后,教師可讓家長圍繞家庭實際制定一些家庭制度,通過家庭成員的共同遵守營造良好氛圍,同時令學生感到平等。制度落實期間,還應制定一些無傷大雅的懲罰與獎勵,一旦有家庭成員違背了家庭制度,則要及時給予懲罰,學校方面教師也會在進行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按照同樣的方式進行教學,通過雙方共同努力強化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
(二)增加實踐活動,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
為通過家校共育實現(xiàn)小學階段的德育目標,教師還應注重學生實踐經驗的積累與內化,使他們身體力行的實踐教材中提到的內容,從而尊重勞動付出,主動約束自身行為,并從實踐中發(fā)現(xiàn)自身問題并改正。在組織多樣化的道德與法治課外實踐活動時,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年級水平,由于小學生年齡水平較低,對于事物的認知較少,所以在組織道德與法治的課外實踐活動時,可結合家長,通過家長的配合陪同完成實踐活動?;顒悠陂g可設計落實一些任務,給孩子們樹立清晰的活動目標,以此保證學生認真開展、完成課外實踐活動。對于道德與法治課而言,除了思想道德與行為習慣上的培養(yǎng),教師還應注重基本法律常識的普及,比如遵循交通規(guī)則等,引導學生遵守生活中的法律制度,并逐漸形成運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意識。因此,教師可圍繞《未成年人保護法》開展案例實踐活動。具體而言,教師可利用互聯(lián)網信息平臺搜索較新的法律案例,然后結合小組合作模式組織學生選擇具體案例并對其進行情景展示。教師可將此活動設置在開放日當天,為家長的參與提供途徑。在家長的配合下,幫助學生完成這些任務,比如搜索更多法律資料并簡單講解、完善情景劇表演劇本等,從而在家校共育下共同完成情景劇的演繹,使學生在此期間懂得、了解到更多的法律知識,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另外,在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進行培養(yǎng)時,教師可立足于家校共育,要求家長在閑暇時間帶孩子參觀當?shù)夭┪镳^、紀念館、敬老院等,或是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該活動可具有較大的時間期限,比如一個月之內等,給予充足時間便于家長協(xié)調時間,然后讓孩子根據(jù)參觀與實踐活動感想簡單寫一篇作文,然后交給教師。在此類活動開展過程中,家長應做好監(jiān)督與引導工作,保證學生能真實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三)設計落實校園親子活動,加強雙方溝通與了解
除了落實一致的教育目標與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在發(fā)揮道德與品質課對家校共育的引領作用時,還可以在校園內部進行親子活動的組織與落實,使家長與學生在教師的監(jiān)督和引導下共同完成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興奮感,加強學生與家長、家長與學校的溝通與了解。設計落實校內親子活動前,教師應與學生家長進行充分溝通,提前告知活動教育目標,明確告知家長活動流程,為校內親子活動的順利完成奠定良好基礎。比如:具體要培養(yǎng)哪方面的道德品質等,并告知家長注意對學生行為舉止的觀察,及時引導學生思維和行為。為強化家長對孩子的引導效果,教師還應傳授基礎的引導技巧,從而提高家長的教育實力。在親子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應保證活動時間的充足性,引導家長和學生,心平氣和的相互傳遞想法。以“愛國、愛家、愛自己”為例,教師可面向家長和孩子提供多個主題,供其選擇,并確定節(jié)目內容,然后給予相對充足的時間進行彩排。在彩排期間,家長與學生難免出現(xiàn)一些交流上的矛盾,這時家長應用自己的耐心和包容心與孩子進行交流,若是學生中途想要放棄,家長應強調堅持的重要性。當活動完成后,孩子將從活動中獲得較高的成就感,此時學生也能意識到堅持的重要性,進而更好地踐行日后的親自活動,并在活動中學習更為生動的道德與法治知識,逐漸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并形成良好學習與行為習慣。
(四)利用思維引導強化育人,優(yōu)化教育評價
對于道德與法治教育而言,相較于家長,教師發(fā)揮的引導作用更強,在家校共育過程中,教師應正確認識到教學形式的變化,主動打破傳統(tǒng)的教育思維定式,注重育人方法的創(chuàng)新設計,并優(yōu)化教育評價,充分發(fā)揮教育評價的反饋作用,以此提高家校共育質量、效果。具體而言,教師應革新自身的教學理念,從思想上認同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對家校共育的引領作用,并將這一方式作為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日常工作中主動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并共創(chuàng)良好學習環(huán)境,為學生提供完整且自由的學習活動氛圍。以“弘揚優(yōu)秀家風”為例,教師可在課上引導學生與爸爸媽媽展開討論,詢問是否有家風,若沒有則一同制定屬于自己家庭內部的風氣,并在下次上課時予以展示,簡單闡述家風的制定原因、過程,以此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的家校共育。另外,打破原有教學形式,在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全面梳理下邀請家長走入課堂。例如,“變廢為寶”教學教育工作,教師可圍繞教學目標提前布置任務,比如:創(chuàng)意制作家中的廢舊物品,然后利用課堂實踐為創(chuàng)意制作成品進行展示,整個過程不僅讓學生獲得了深刻的教育,還發(fā)揮了家長以身作則的作用,提升了家庭教育的有效性。教育評價是教育教學的最后一個階段,其所具有的反饋與引導作用至關重要,所以,在家校共育的模式下,還應探索新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和家庭教育融合的教學評價方式。重點之一在于增加評價主體,依托于家長、教師、組內、自我的評價,提高家校共育有效性,促進這一教學方法實施效果的提升。
綜上所述,為真正實現(xiàn)教育合力,在發(fā)揮道德與法治的引導作用時,應注重教學方法、理念的革新,教師應注重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不斷提高家長對教學內容的了解,從而保證教育效果。
[1]周曉麗.基于核心素養(yǎng)探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評《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2(12).
[2]鄭術焱.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生活化”實踐——評《小學道德與法治可以這樣教》[J].食品科技,2020(08).
[3]劉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班本化教學行動研究——以S小學三年級A班為例[D].江蘇:南京師范大學,2021.
[4]何毓洵.助力學生成長促進家校共育——“雙減”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活動組織探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