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輝
(貴州師范大學 文學院,貴州550025)
新中國成立后,何其芳陷入了深深的矛盾與痛苦中。一方面他深知文學藝術有著自己的發(fā)展規(guī)律,過度的政治干預對文學創(chuàng)作不利;但另一方面,受文藝界主流風向和何其芳自身所處位置的影響,他不得不批判和否定一些曾經深以為是的文學思想。其時的政治、文化環(huán)境,使得何其芳不敢輕易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然而,他還是沒有抵擋得住詩歌創(chuàng)作對他的誘惑,沉寂了5年之后再次提筆,終于在1954年完成了《回答》一詩。在詩中作者表達了自己長久以來的疑惑,并希望有人能夠為他答疑解惑。然而,這首詩歌一經發(fā)表便受到了各種各樣的政治批判,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也因此再次陷入瓶頸。后來,何其芳開始創(chuàng)作一些帶有回憶性和革命性的詩歌,試圖將自己的真實情感和“文藝為政治服務”的理念結合在一起。因此,從建國后何其芳創(chuàng)作的現(xiàn)代詩中可以看出兩種典型的思想:一種是自我抒情思想,另一種是革命主義思想。
何其芳1954年10月在《人民文學》上發(fā)表了《詩三首》,即《回答》、《討論憲法草案以后》和《我好象聽見了波濤的呼嘯》。在這三首詩中,影響最大、藝術性最強的是《回答》一詩,這首詩似乎又回到了何其芳表達自我情感的抒情時代,謝冕對何其芳的《回答》一詩進行了這樣的評價:
“一個并不單純的詩人的并不單純的內心世界,無名的‘驚恐’,隱約地‘悲慟’,在那個到處歡歌的文學空間,實現(xiàn)了一種異常復雜的詩情,那種說不清的憂傷,極大地震撼了讀者的心靈。”[1]
正如謝冕所言,何其芳在這首詩中袒露了自己的真實情緒,表達了自己這幾年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困惑。這首詩具有何其芳的早期詩作《預言》式的含蓄,然而,這種含蓄、哀愁的抒情傾向與當時要求歌頌光明、緊跟時代、塑造英雄的文藝創(chuàng)作方向顯得格格不入,因而招致了很多言辭激烈的批判。
在《回答》發(fā)表之后的半年時間里,《人民文學》上便刊登了兩篇對《回答》的批判文章,《文藝報》上也有一篇。前者載于1955年4月的《人民文學》,分別是盛荃生的《要以不朽的詩篇來謳歌我們的時代》和葉高的《這不是我們的回答》;后者載于1955年第6號的《文藝報》,文章是署名曹陽的《不健康的情感》。這三篇批判文章都從《回答》的內容入手,通過推敲詩中的字詞來質問詩人,并從總體上對這首詩歌進行了否定:
“‘多么渺茫!’詩人自己一語道破了他的詩《回答》的缺點?!薄澳腿藢の?,應該說是詩歌的含蓄的美;但是既經尋味而仍然把握不住,那就不免流于晦澀了?!痘卮稹防锩妫陀幸恍┦谷穗y于索解的地方。”[2]136
“讀了《回答》使人莫名其妙……讀者簡直被詩人扔入五里霧中了。”[3]
從上述盛荃生和曹陽對《回答》的指責和批評可以看出,他們認為這首詩歌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在表達上顯得晦澀難懂,讀者看得云里霧里,捉摸不透。但事實上,這正是何其芳《回答》一詩的高明之處,詩人在詩中采用了多層意象重疊的藝術手法來表達他內心的疑惑、驚恐和矛盾,顯得含蓄而富有特色。
一
從什么地方吹來的奇異的風,
吹得我的船帆不停地顫動:
我的心就是這樣被鼓動著,
它感到甜蜜,又有一些驚恐。
輕一點吹呵,讓我在我的河流里
勇敢的航行,借著你的幫助,
不要猛烈得把我的桅桿吹斷,
吹得我在波濤中迷失了道路。
二
有一個字火一樣灼熱,
我讓它在我的唇邊變?yōu)槌聊?/p>
有一種感情海水一樣深,
但它又那樣狹窄,那樣苛刻。
如果我的杯子里不是滿滿地
盛著純粹的酒,我怎么能夠
用它的名字來獻給你呵,
我怎么能夠把一滴說為一斗?[4]3-4
在這兩節(jié)詩中,詩人運用了風、船帆、河流、桅桿、波濤、火、海水、酒等多個意象來表達他內心深處的真實情感。在第一節(jié)詩中,詩人將自己比喻成一條小船,“奇異的風”吹得“我的船帆不停顫動”,但詩人的心卻因為這風產生了一種既“甜蜜”又“驚恐”的復雜感受。這種感受是矛盾的,一方面,這風給了詩人一種神奇的力量,詩人希望借著它重拾信心,勇敢遠航;另一方面,詩人又擔心這風吹得太過猛烈,會把自己的桅桿吹斷,以至于他不能掌握航向,從而迷失在洶涌的波濤之中。詩歌的第二節(jié)在情感上充滿了矛盾,詩人以隱喻的方式使意象含混,將自己的情感隱藏在這些意象之中,表達了詩人矛盾、痛苦的心境?!坝幸粋€字火一樣灼熱,/我讓它在我的唇邊變?yōu)槌聊?有一種感情像海水一樣深,/但它又那樣狹窄,那樣苛刻?!奔热荒莻€“字”像“火”一樣灼熱,就說明對于詩人來說,那個“字”應該是如鯁在喉,不吐不快的,然而詩人卻寧愿承受被火灼傷的痛苦,也要讓那個“字在唇邊變?yōu)槌聊?。“有一種感情”同“海水一樣深”,但這種感情卻很“狹窄”,很“苛刻”。詩人將自己對某種事物所傾注的感情程度比作海水一樣深,這表明了詩人對這種事物的熱愛程度。但因為這種感情“狹窄”,“苛刻”,不能獲得大多數(shù)人的認同,因而詩人只能將這種感情深埋在自己的心底??傊娙擞靡环N含蓄的方式,將自己的情感意象化,并通過意象之間的特殊聯(lián)系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復雜情緒。
然而,作者所采用的這種《預言》式的含蓄,多層意象重疊的表達方式卻不為盛荃生和曹陽所理解:
“這股‘奇異的風’是什么風?那個‘像火一樣灼熱’的字,是什么字呢?又為什么‘我讓它在我的唇邊變?yōu)槌聊兀磕欠N深得像海水一樣的情感,是對祖國、對黨、對人民的熱愛?是詩的情緒?還是別的什么呢?……這些都使我猜測很久也不敢確定,這些,都造成了《回答》在被人理解上的困難?!盵2]136
面對盛荃生和曹陽等人的這些詰問,何其芳從未在公開場合作過回答或辯解,但我們仍能從他的一些文章中發(fā)現(xiàn)他的回應:
“如果我們要求詩歌寫得像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論文一樣,不是把它當作文學藝術作品來欣賞,不是根據(jù)它的總的傾向和主要的感動人之處來評判它……要求它寫得像科學的著作一樣精確和周密,我看結果是非達到干脆取消詩歌的存在不可的。”[5]106
可以看出,何其芳認為以盛荃生和曹陽為代表的批判者在對《回答》進行分析時采用的是一種機械呆板的論文分析方法,而不是賞析文學作品的方法,因而他們對《回答》的批判是片面的。盡管何其芳《回答》一詩中的那些意象看似費解,然而只要聯(lián)系當時的時代背景,聯(lián)系何其芳的生活經歷和《回答》一詩的創(chuàng)作歷程,那么詩人借助這些意象所表達的內心情感便清晰明了了。曾有讀者給何其芳寫信抱怨說:
“我們的詩是多么少呀!可是我們需要詩,就好像饑餓的人貪求食物一樣。我們不能老讀外國的詩呀!我們自己的生活是這么美好,為什么會沒有我們自己的詩呢?請回答我,為什么沒有?為什么會沒有呢?”[5]106-107
面對讀者的這種強烈的詰問,何其芳結了冰的心開始被這些熱情的語言所融化,因此,他作了這首《回答》來答復讀者們的詰問和疑惑,回饋讀者們對他的喜愛和期盼。在詩歌《回答》中,他將自己比作孤單地漂泊在波浪中的小船——漂泊的“小船”這一意象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了何其芳內心的孤獨和小心翼翼,把讀者比喻為“奇異的風”,認為是讀者的期待燃起了他心中積攢已久的創(chuàng)作之火。讀者的認可和鼓勵一方面讓他感到自豪、心里充滿了甜蜜,決定勇敢地繼續(xù)寫詩。但另一方面,詩人又擔心讀者的期待和催促太過強烈,從而使自己放棄一直以來堅守的創(chuàng)作原則,或許會在沒有創(chuàng)作沖動的情況下去寫一些不是詩的“詩”。
在詩歌的第二節(jié)中,“像火一樣灼熱”的是詩人內心渴望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的熱情,但由于種種原因,他只能將自己的這種熱情強行壓制住,深藏在自己的內心深處?!跋窈K粯由睢钡氖窃娙嗽谧约涸姼柚兴磉_的真情,這情感雖然真摯深厚,但由于是個人情感的抒發(fā)而被視為太過“狹隘”。另外,詩人也因對詩歌創(chuàng)作持嚴肅態(tài)度而對詩歌所表達的情感要求“苛刻”。那“純粹的酒”是指引發(fā)詩人創(chuàng)作欲望的情感,這種情感在詩人心中愈演愈烈,最終促成了《回答》一詩的完成。《回答》的創(chuàng)作不僅是回應了讀者的期盼,也是何其芳發(fā)自內心的創(chuàng)作訴求,他內心那濃烈的對于創(chuàng)作的情感終于在漫長的空白期后結出了果實。
《回答》一詩為批評者們所詬病的地方,除了晦澀難懂以外,還在于其流露出來的感傷矛盾思想。盛荃生在《要以不朽的詩篇來謳歌我們的時代》一文中指出:“這首詩缺乏充沛的戰(zhàn)斗感情?!比~高在《這不是我們的回答》中指出:“作者從自己的回答里流露出一種怎樣無可奈何的憂郁情緒呵!”[6]曹陽則更加言辭激烈地表示:
“這難道是人民的詩人應當有的健康的情感么?真令人難以相信??!除了也許詩人有這樣個人的失意外,叫我們怎么去理解這種心情呢?”“詩人應該感激人民的關懷,努力用歌頌祖國、人民和人民美麗理想的詩篇來回答這種關懷。我們希望的正是這種回答,而不是別的什么抒發(fā)個人不健康感情的回答?!盵3]28
可見,他們認為這首詩表達了一種“不健康的情感”,據(jù)袁洪權的分析:
“《回答》文本的背后,我們看出:何其芳詩歌的自我意識太明顯,他通過個人話語的建構,凸顯出強烈的自我意識,以至于把現(xiàn)實生活的宏大敘事(國家話語)遮蔽了?!盵7]
這種“不健康的情感”指的是何其芳個人內心疑惑、憂郁的主觀情緒和私人化的情感體驗。在袁洪權看來,何其芳在《回答》一詩中表現(xiàn)出來的以自我情感體驗為基礎的“個人意識”,與他早前對“個人意識”的批判是矛盾的,當時的一些批評者正是察覺到了這種矛盾而大做文章。在當時的政治語境下,文學藝術被要求從群體話語方式入手來書寫和歌頌集體主義,表現(xiàn)人民大眾的集體情感體驗,何其芳的《回答》顯然違背了這樣的時代潮流。但是,何其芳畢竟是一位杰出的詩人,他對詩歌藝術有著自己獨特的看法和堅持,他認為“詩歌,更要求它自己是從生活的泥沙里淘洗出來的燦爛的金子,是從生活的叢林里突然發(fā)現(xiàn)的奇異的花,是從百花之精華里醞釀出來的蜜?!盵5]98正是由于他對詩歌藝術有著這種獨到的理解和認識,他才能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堅持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理念,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創(chuàng)作出詩藝精巧、情感真摯的《回答》。
九
我的翅膀是這樣沉重,
象是塵土,又象有什么悲慟,
壓得我只能在地上行走,
我也要努力飛騰上天空。
你閃著柔和的光輝的眼睛
望著我,說無盡的話,
又象殷切地從我期待著什么——
請接受吧,這就是我的回答。[4]6-7
詩歌第九節(jié)的開頭確實籠罩著一種壓抑沉重的氛圍,但詩中的比喻和抒情都是承接第八節(jié)的反問而來的。在詩歌的第八節(jié),詩人通過反問的方式表達了自己要繼續(xù)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的決心:“那么你為什么這樣沉默?/難道為了我們年輕的共和國,/你不應該象鳥一樣飛翔,歌唱,/一直到完全唱出你胸膛里的血?”[4]6而第九節(jié)詩的開頭是詩人對第八節(jié)詩中自己“為什么這樣沉默”的回答,“沉重”“悲慟”“壓”等詞表達了詩人在“沉默”時所感受到的壓抑和痛苦。這種低沉、憂郁的情緒顯然與20世紀50年代那種熱情激昂的時代主潮是相沖突的,何其芳也就不可避免地遭受當時讀者的詰難。
盡管《回答》一詩帶有較強的“個人意識”色彩,何其芳在公眾面前的形象歸根結底還是作為一個改造成功的典型而出現(xiàn)的。他在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上努力貼近革命、貼近工農兵,寫下了《我們最偉大的節(jié)日》等洋溢著政治熱情的詩,盡管1954年發(fā)表的《回答》得到了很多負面的評價,但其中也有肯定的聲音:“作者在詩里所流露出來的那種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也是應該予以正確的估計的?!盵2]137除了作品上所展現(xiàn)的對政治主潮及對毛澤東《講話》的貫徹以外,他在研究工作上也是嚴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和解決的。易明善的《何其芳談文學研究與論文寫作》就體現(xiàn)了這一點:
“何其芳老師在談到做研究工作的態(tài)度和方法的時候,總是教導我們要認真向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們學習。他還引用毛澤東同志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的一段話來具體闡明什么是正確的研究態(tài)度和科學的研究方法?!薄斑@種科學的研究態(tài)度和方法,具體體現(xiàn)在每一項研究工作中?!盵8]
從延安整風時期的自我改造,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后長期擔任行政職務,何其芳對黨領導下的文藝思想一直都保持著擁護的態(tài)度。他在1954年發(fā)表的三首詩歌除了《回答》之外,還有《討論憲法草案以后》及《我好象聽見了波濤的呼嘯》,這兩首詩與《回答》一發(fā)表便遭到批判的境遇不同,由于它們以振奮人心的詩句歌頌了社會主義建設,歌頌了從事社會主義建設的勞動者,所以,得到了廣大讀者的認同和喜愛?!队懻搼椃ú莅敢院蟆芬辉娡ㄟ^對抗日戰(zhàn)爭和國共內戰(zhàn)的回憶,及對新舊社會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社會主義道路和共產主義思想的擁護。
誰不曾在夢里出現(xiàn)過
已經過去的暗淡的生活?
誰不曾醒來舒一口長氣,
把它和現(xiàn)實的生活相比,
昨天的酸辛只是叫我們
把今天的幸福抱得更緊?[4]11
《我好象聽見了波濤的呼嘯》是獻給武漢市與洪水搏斗的戰(zhàn)士們的一首英雄贊歌。詩人用夸張的手法將呼嘯的波濤比作怒吼的野獸,極力渲染波濤之猛,雨勢之大,并將此與戰(zhàn)士們抗洪搶險的熱情相對照,從側面烘托了戰(zhàn)士們不怕犧牲、敢于與洪水斗爭的光輝形象。
我好象聽見了波濤的呼嘯,
聽見它披著亂發(fā)的頭
一次又一次在堤上碰碎,
發(fā)出不甘心的野獸的怒吼。
我好象聽見了狂風暴雨
在頭上呼號,但你們的奔跑,
你們搶險時的熱情的歌唱,
比雷的鳴聲更響亮,更高。[4]14
《夜過萬縣》和《重游南開》兩首詩是詩人重游故地有感而作,詩人在這兩首詩中通過建國前后兩地狀況的對比,歌頌了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詩人夜晚路過故鄉(xiāng)萬縣,那燈火輝煌的城鎮(zhèn)像極了山城重慶,濃重的黑夜擋住了他的視線,叫詩人找不到熟悉的地方,“只看見長江上游/如今也可以夜航,/象我們的建設的步伐/日夜不停地奔忙。”[4]28何其芳曾在南開中學任教,1962年,他重游故地,南開的變化令他非常驚詫,原本尸橫遍野的洼地如今變成了鳥語花香的公園,污濁的墻子河如今變得清澈潔凈。
《寫給壽縣的詩》通過對壽縣在黨領導下發(fā)生的種種變化的描繪,歌頌了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偉大成績,歌頌了建設社會主義的勞動者。詩人一開始便直抒胸臆,點明自己歌頌壽縣的理由:“我歌頌壽縣,是因為我熱烈/贊美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我從還并不富裕的生活/看見了未來的燦爛的歲月。”[4]27接著,通過對壽縣人民紅火熱鬧的勞動生活的描述,贊美了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
壽縣的早晨露珠般新鮮,
壽縣的早晨并不清閑。
朝霞一樣紅火熱鬧,
開始了新的緊張的一天。
田野間移動著勞動的人影,
運肥料的車輛來往不停。
學大寨、趕大寨的熱潮在興起,
爭取畝產“過長江”的收成……[4]48-49
詩人還在詩歌中塑造了一個大公無私、英勇堅強的英雄形象,這種吃苦耐勞、甘于奉獻的基層干部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中流砥柱,他們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新英雄、新模范。
在生產隊中間,在我們面前,
就有這樣的共產黨員:
抗日,打蔣介石、辦農會,斗地主,
他樣樣都是奮勇爭先
他當過多少年,多少次干部,
生活仍然這樣艱苦,
他住的草房低得要碰頭,
他穿的布衣補了又補。[4]49-50
何其芳曾在《寫給壽縣的詩》中表示自己想寫類似于《北京的早晨》《北京的夜晚》這樣的詩,然而,“十三年了,我的詩還只有題目/這是長得多么慢的植物,/十三年了,在我心里的種子/還沒有壯大到破土而出!”[4]51詩人也曾在這首詩中解釋過這“植物”長得如此慢的緣故:“白天我從宿舍到機關,/辦公,開會,上班,下班,/在書桌上磨破我的袖子,/晚上我熬夜到兩點,三點。”[4]51-52從詩人的描述可以看出,他遲遲沒有寫這兩首詩的原因,一是工作太忙,沒有時間寫,二是沒有機會去感受北京的生活。1972年,他終于有了這樣的機會?!侗本┑脑绯俊泛汀侗本┑囊雇怼繁磉_了詩人對祖國的美好祝愿?!侗本┑脑绯俊肥紫韧ㄟ^北京早晨的景與人的描寫,歌頌了北京欣欣向榮的景象。然后詩人的目光由北京轉向了伊犁河谷、牡丹江、興安嶺等祖國邊疆,通過對祖國邊疆巨大變化的描繪,歌頌了新中國的日新月異。詩人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充滿信心,他在詩中宣告:“就在本世紀,不過二十多年。/社會主義的現(xiàn)代化強國出現(xiàn)。”[4]60《北京的夜晚》通過對解放前后的北京夜晚景象的回憶與比較,歌頌了北京的巨大變化。解放前的北京夜晚寂靜恐怖,而眼下的北京夜晚喧鬧明亮,工廠機器轟鳴,工人通宵達旦,詩人從這熱鬧而歡快的景象中看到了美好的未來。
總覽《何其芳詩稿1952—1977》中的現(xiàn)代詩,書寫英雄人物為社會主義建設作貢獻的詩和描寫同一地方解放前后迥異風貌的詩占了很大一部分。這部分詩歌偏重敘事,從思想上來看,基本上都在歌頌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yè),具有濃厚的政治化氣息,其中不乏詩人主觀傾向,同時也是時代使然。
在《回答》遭到來自各方的批判之后,何其芳的詩歌創(chuàng)作基本放棄了個人情感的直接抒發(fā),由個人話語方式轉向了集體話語方式。但是,他并沒有完全放棄自己早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觀念,仍然堅信詩歌是個人內心真實情感的抒發(fā)。因時代話語的限制,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只能將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與“文藝為政治服務”的指導思想相結合。細品《何其芳詩稿1952—1977》中的現(xiàn)代詩,會發(fā)現(xiàn)其中還殘留著一些屬于何其芳前期詩歌創(chuàng)作個人化、抒情化的特質,雖然詩人在這些詩歌中有意識地流露出了與時代潮流一致的情感,但是,從具體詩句中仍然能發(fā)現(xiàn)其所蘊含的復雜性與矛盾性。這種復雜性與矛盾性或者體現(xiàn)在詩歌的內容與藝術特色上,或者體現(xiàn)在內容的直接沖突上。
以《聽歌》一詩為例,從內容上看,詩人在歌頌年輕的共和國及其不朽的青春,但從藝術上看,這首詩同《回答》一樣,采用了多層意象重疊的表現(xiàn)手法,顯得委婉含蓄、精致細膩:
就象早晨的金色的陽光
因為快樂而顫抖在水波上;
春天突然回到了園子里,
花朵都帶著露珠開放。
它時而唱得那樣低咽,
像夜晚的噴泉細聲飛射,
團圓的月亮從天邊升起,
微風在輕輕搖動樹葉;
它時而唱得那樣高昂,
象與天相接的巨大的波浪,
把我們從陸地上面帶走,
帶到遼遠的藍色的海洋;
然后又唱得那樣溫柔,
象少女的眼睛含著憂愁,
和裂土而出的植物一樣,
初次的愛情躍動在心頭。[4]22
詩人運用金色的陽光、水波、花朵、露珠、夜晚的噴泉、團圓的月亮、微風、樹葉、與天相接的波浪、藍色的海洋、少女的眼睛、裂土而出的植物等一系列明亮而美好的意象建構了一幅幅精美絕倫的圖畫。詩人構思精巧,想象奇特,將歌聲的輕快、低沉、高昂、舒緩四種特點融入一幅圖畫,并將歌聲的這四種特點與每一幅圖所營造的意境完美融合,給人以美的享受。可見,這首詩歌延續(xù)了何其芳前期詩歌中所體現(xiàn)的那種唯美主義傾向。
創(chuàng)作于1956年的《我們的革命用什么來歌頌》一詩是詩人參加國家運動會閉幕式看團體操“革命贊歌”后有感而作的。從表面上看,詩人借助《東方紅》等大型歌舞史詩謳歌了新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和波瀾壯闊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加入群體話語的決心。詩人在詩歌的結尾說道:
我把我的歌加入這集體,
象一滴水落進大海里,
再不抱怨它的微弱,
也不疑惑我失掉了彩筆。[4]43
這段詩歌看似表達了詩人在感受到了祖國的巨大變化后,將自己看作是渺小卑微的一滴水滴,決心加入歌唱集體主義的時代潮流,不再感嘆自己的力量太過微弱,感慨無力堅持心中的創(chuàng)作理想,從而心甘情愿地丟掉書寫內心真實情感的“彩筆”。但事實上,詩人內心依舊期待自己詩情爆發(fā)的那一刻:
我的歌呵,如果你的沉默
不過是炸藥的黑色的殼,
什么時候一聲巨響,
迸射出騰空而起的烈火?
如果你埋藏在我心里太久,
象密封在地下的陳年的酒,
什么時候你強烈的香氣
象沖向決口的水一樣奔流?[4]41-42
從這兩段詩中可以看出,詩人的內心并不像他在詩歌結尾寫的那樣,因為受到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的震動而決定加入不需要“彩筆”的集體。詩人反問自己,在創(chuàng)作上的沉默要保持到什么時候?自己心中的創(chuàng)作欲望什么時候才能像炸藥爆炸時噴射出烈火那樣強烈、才能像沖向決口的水一樣奔涌?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詩人的焦急與無奈。詩人將自己的詩歌比作是“炸藥”和“陳年的酒”,足以看出詩人內心依然堅持著自己的創(chuàng)作原則,“炸藥”爆炸之后的威力與“陳年的酒”的香氣都能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強烈震動,說明詩人對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理念依然認同并寄予厚望。
何其芳創(chuàng)作于“文革”后期及“文革”結束之后的帶有懷人性質的詩歌,亦體現(xiàn)了其思想的矛盾性與復雜性。一方面,何其芳詩歌中所提到的這些人幾乎都是在延安時期與他有過密切接觸的黨的領導人,這就使這些詩歌在政治上具有了“合法性”;但另一方面,他又在這些詩歌中咬牙切齒地控訴了“四人幫”的罪行,表達了他內心對于“四人幫”的憎恨與厭惡?!渡钌畹陌У俊肥呛纹浞极I給偉大領袖毛澤東的一首詩,這首詩情緒飽滿,一方面通過回憶的方式歌頌了毛澤東的英明和偉大,稱贊他“以無比智慧和威力/高瞻遠矚,領導全國人民/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4]83,另一方面又在詩中直抒胸臆,表達了“四人幫”被粉碎之后的興奮之情:“以華國鋒主席為首的黨中央,/一舉粉碎萬惡的‘四人幫’。/這真是太好!太好!您聽,/全國人民的歡笑在奔騰。”[4]85《我控訴》是《深深的哀悼》的續(xù)篇,按說詩人應該把詩歌的重點放在懷念毛主席上,然而,何其芳卻以傾訴的口吻向毛主席羅列了“四人幫”的丑惡罪行及其對自己的種種迫害。名為對亡人的悼念,實則是抒發(fā)“文革”期間自己受“四人幫”迫害以及被壓抑已久的憤怒之情。這樣的憤怒還體現(xiàn)在《懷念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和《悼郭小川同志》等詩中。在這兩首詩中,詩人著重強調的還是“四人幫”對于他們二人的種種迫害,表達的仍然是對“四人幫”的憎惡之情。
總之,何其芳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創(chuàng)作的現(xiàn)代詩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是比較復雜的,這與他在這一時期思想的矛盾性與復雜性密切相關。他在這一時期的詩歌既有個人抒情思想的流露,又有革命主義思想的內容,還有集兩種思想于一體的矛盾思想的呈現(xiàn)。
何其芳在“新月時期”曾經迷戀聞一多、徐志摩等新月派詩人的創(chuàng)作,并對聞一多的詩歌進行過模仿,他在“新月時期”創(chuàng)作的詩歌具有“建筑美”“音樂美”等藝術特點。但到了“京派時期”,他的詩歌由于追求意境美,詩歌語言和藝術形式變得較為靈活,開始不受一定格律的約束。而且,這一時期,何其芳深受艾略特等象征主義詩人的影響,詩歌呈現(xiàn)出歐化的特點。但是后來,他在創(chuàng)作《北中國在燃燒》等詩時,對歐化的詩歌形式產生了一些疑問,這些疑問又使他開始動搖,他“擔心那種歐化的形式無法達到比較廣大的讀者中間去。但用一種什么樣的形式來代替它,則到現(xiàn)在這還是一個未能很好地解決的問題?!盵9]同時,他又發(fā)現(xiàn)了自由詩在形式上的弱點,他曾在《談寫詩》一文中指出:“自由詩的形式本身也有其弱點,最易流于散文化??峙滦略姷拿褡逍问竭€需要建立?!盵10]可見,他一直在探索現(xiàn)代詩的格律問題。何其芳最早在《關于寫詩和讀詩》一文中提出了“現(xiàn)代格律詩”這一主張,后來他寫了《關于現(xiàn)代格律詩》一文專門對“現(xiàn)代格律詩”作了具體的闡釋。
在《關于現(xiàn)代格律詩》中,何其芳認為,建立“現(xiàn)代格律詩”是相當有必要的,他也在文中指出了他所倡導的“現(xiàn)代格律詩”的核心內容:
“我們說的現(xiàn)代格律詩在格律上就只有這樣一點要求:按照現(xiàn)代的口語寫得每行的頓數(shù)有規(guī)律,每頓所占時間大致相等,而且有規(guī)律地押韻?!盵5]70
根據(jù)何其芳對“現(xiàn)代格律詩”的解釋可以看出,他所提倡的格律詩對于詩人作詩的限制是比較少的——要求詩歌的每句之間要做到頓數(shù)整齊,但不必一定字數(shù)整齊。何其芳在這里所說的“頓”是“指古代的一句詩和現(xiàn)代的一行詩中的那種音節(jié)上的基本單位”[5]58。他要求詩歌應該押大致相同的韻,而不用一韻到底。這就使“現(xiàn)代格律詩”比聞一多所提倡的格律詩更具備可操作性,也更容易為詩人們所接受。聞一多曾在《詩的格律》一文中提出過他對新詩創(chuàng)作的看法,他將詩歌的“原質”分析為兩個方面,即視覺和聽覺。在視覺方面,他強調節(jié)的勻稱和句的勻稱;在聽覺方面,他強調要有音尺,有平仄,有韻腳。他認為,如果能同時達到這兩方面的要求,那么這樣的詩歌就具有了建筑美、繪畫美和音樂美。聞一多主張詩人嚴格按照格律的要求來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要帶著腳鐐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11]。將聞一多所提倡的“詩的格律”和何其芳提出的“現(xiàn)代格律詩”對照,會發(fā)現(xiàn)后者是對前者的繼承和發(fā)展——繼承體現(xiàn)在韻律上,即二者都要求押韻;發(fā)展則體現(xiàn)在后者根據(jù)現(xiàn)代白話的特點提出了每句詩歌的頓數(shù)應大致相同的要求,且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限制更少,不會嚴格限制每行的字數(shù)及每段的押韻情況,實際操作起來比前者更簡單。
《何其芳詩稿1952——1977》中對《有一只燕子遭到了風雨》和《海哪里有那樣大的力量》兩首詩作過注釋。注釋中說,這兩首詩是詩人以前學寫小說時為小說中的人物所擬作的歌詞,曾被人譏諷為“閉門造車”??梢姡@兩首詩是何其芳對自己提出的“現(xiàn)代格律詩”主張的實踐。《有一只燕子遭到了風雨》一詩共有3段,每段4句,詩人基本體現(xiàn)了其“每行的頓數(shù)有規(guī)律”的“現(xiàn)代格律詩”的風格,每行3頓,而每頓的字數(shù)又不相同,全詩都遵循著這樣的特點。
有一只燕子/遭到了/風雨,
再也飛不回/它的/家里;
是誰理干了/它的/羽毛,
又在晴空里/高高/飛起?
有一個人/是這樣/憂傷,
好象誰/帶走了/他的希望;
是什么歌聲/這樣/快樂,
好象從天空/降落到/他心上?[4]17
詩歌的每一段基本押韻。如第一段詩中,“雨”“里”“起”押“一七韻”中的i韻,第二段詩中,“傷”“望”“上”押“江陽韻”中的ang韻,這就使得詩歌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
《海哪里有那樣大的力量》一詩共有5段,每段4句,每句3頓,結尾都是一個字或者兩個字:
海哪里有/那樣大的/力量?
它哪能/沖掉人的/憂傷?
我/去過海邊/,聽過波濤
拍打著海岸/象/雷一樣響。
我也曾/把我/浸在海水里,
再讓日光/沐浴著/身體。
但我獨自/躺在/沙灘上,
卻想到/一個童話般的/故事……[4]19
詩歌的每一段也基本押韻。第一段的“量”“傷”“響”押“江陽韻”中的ang韻,第二段的“里”“體”押“一七韻”中的i韻,第三段的“味”“會”押“灰堆韻”中的ui韻,第四段的“姑蘇韻”中的“路”“固”押u韻,第五段的“開”“海”押“懷來韻”中的ai韻。
這兩首詩的節(jié)奏與韻律充分體現(xiàn)了何其芳所主張的“現(xiàn)代格律詩”的基本要求,但這一主張?zhí)岢龊?,并未得到大多?shù)人的支持,甚至有許多人不同意他的主張。當時,就詩歌形式進行了多次討論。關于何其芳所提倡的“現(xiàn)代格律詩”的討論是較為激烈的,其中也不乏何其芳的支持者。卞之琳在《關于詩歌的發(fā)展問題》《對于新詩發(fā)展問題的幾點看法》等文章中發(fā)表了對“現(xiàn)代格律詩”的贊同意見。提出異議的有較晚些的金戈,他在《試談現(xiàn)代格律詩問題》中認為“閉門造車”“空中樓閣”這種對事物不科學的態(tài)度,不能不使人感到非常遺憾[12]??梢?,“現(xiàn)代格律詩”的倡導并不是一帆風順的。
何其芳在建國后創(chuàng)作的現(xiàn)代詩除了具有“現(xiàn)代格律詩”的藝術特點外,還具有將革命現(xiàn)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相結合、善于捕捉典型意象、通過比喻、擬人等藝術手法來營造詩境等特點。
首先,何其芳在新中國成立后所寫的很多現(xiàn)代詩都采用對比的手法,通過“過去”和“現(xiàn)在”的對比從而體現(xiàn)出“現(xiàn)在”的進步與優(yōu)越性,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建設的積極面貌,使讀者對未來充滿希望。詩人既立足于現(xiàn)實生活,又滿懷著革命理想,從而實現(xiàn)了革命現(xiàn)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的結合。
在《討論憲法草案以后》一詩中,詩人通過把充滿災難與辛酸的昨天同充滿幸福與希望的今天作對比,表達了他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歌頌。他在詩歌中將今天比喻為花枝招展的新娘,將時間比喻為永遠年輕、永遠美麗的仙女,接著他在詩中對未來進行了展望:
我們對今天歡笑,
它又象一道彩色的橋,
我們從它走向明天,
走向人類的理想的樂園。[4]11-12
詩人立足于現(xiàn)實生活,對革命理想的展望符合革命發(fā)展的邏輯,既給廣大勞動人民投身于艱苦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勇氣,又增強了大家對于實現(xiàn)革命理想的信心。
《寫給壽縣的詩》通過對壽縣如今的變化及壽縣人民熱鬧紅火的勞動場面的描寫,歌頌了社會主義建設及建設社會主義的先進人物,詩人從壽縣的現(xiàn)實狀況著手,表達了他對社會主義的贊美和對革命理想的向往。
我歌頌壽縣,是因為我熱烈
贊美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
我從還并不富裕的生活
看見了未來的燦爛的歲月。[4]47
《北京的夜晚》一詩通過過去與現(xiàn)在北京夜晚景象的對比,歌頌了北京日新月異的變化及辛勤工作的北京勞動人民,詩人在北京夜晚的變化中對革命理想的實現(xiàn)充滿了信心。
從我們今天的生活的歡快
豈不是看見更美好的未來?
那天上五彩繽紛的奇觀
豈不是象征著我們的明天?[4]66
其次,何其芳在新中國成立后創(chuàng)作的現(xiàn)代詩善于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采用意象重疊的方式將詩人的情緒意象化,構成了一種綿邈深遠的意境,表現(xiàn)出一種綺麗、輕柔或者樸素、奔放的風格。
在《聽歌》一詩中,詩人采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將歌聲的幾種典型特點與眾多意象構成的意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畫面感極強。在詩境的構造上,詩人充分調動讀者的視覺和聽覺,大量采用“博喻、通感等藝術手段”[13],將歌聲比喻為顫抖在水波上的陽光,帶著露珠在春天綻放的花朵及含著憂愁的少女的眼睛;比喻為夜晚噴泉細射的響動,微風吹動樹葉的沙沙聲及與天相接的波浪的翻滾聲??梢?,詩人想象奇特,能樸中出巧,表現(xiàn)出了詩人非凡的詩歌創(chuàng)作能力。
在《我們的革命用什么來歌頌》一詩中,詩人運用比喻的手法,將他的詩情比作威力巨大的炸彈,比作醇香的陳年美酒,將他詩情的爆發(fā)比作炸彈爆炸之后騰空而起的烈火,比作奔向決口的流水。這些比喻生動形象,貼切準確,既體現(xiàn)了詩人內心的詩情的濃烈,也體現(xiàn)了詩人對自己詩情爆發(fā)的期待。
與創(chuàng)作的“新月時期”和“京派時期”相比,新中國成立后,何其芳的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明顯的轉變,詩歌中的敘事性明顯增強了。雖然早期《預言》《鶯鶯》等詩歌中也有敘述性因素,但還是比較明顯地指向了抒情。這種抒情在他后期的詩歌中卻不那么明顯了,而是次于敘事化特征。從早期的抒情化逐漸走向敘事化,“延安之行”是一個重要的節(jié)點。
“這次會面對何其芳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梢哉f,何其芳在整個以后的人生道路中,再也沒有擺脫過毛澤東的影響,他始終都以毛澤東思想和要求作為自己的基本準則,幾乎是無條件的遵循?!盵14]186
從賀仲明的分析可以看出,延安的政治、文化氛圍深深影響了何其芳的文學創(chuàng)作,這種影響一直延續(xù),直到何其芳詩歌創(chuàng)作的后期,敘事性已經極大地蓋過了抒情性。有研究者認為:“何其芳前后的變異,不僅是量上的變化,而且是質上的變遷。”[15]的確,何其芳前期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敘事大多是為抒情服務的,到了后期,幾乎完全變成了敘事的堆砌。結合他后期詩歌的題材內容和他在“文革”期間的經歷來看,這種轉向又有其必然性。
自從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后,文藝創(chuàng)作的方向就指向了集體。經過文藝界的幾次整風,許多作家的創(chuàng)作都開始傾向于《講話》的思想。這一時期,那種極具個人化的抒情表意的作品是與時代語境格格不入的。何其芳的詩歌創(chuàng)作也是這樣,當然,《回答》一詩在當時的情況下是個例外。歌頌工農兵、歌頌黨的偉大事業(yè)幾乎成為了五六十年代文學創(chuàng)作普遍的主題,這一時期對何其芳的熏染,無疑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留下了痕跡。到了“文革”期間,何其芳受到的傷害不僅是物質上、生活上的,他的心靈在這十年里更是受到了極大的摧殘:
“‘文革’中殘酷的批斗和‘改造’,徹底損害了何其芳文學上的靈氣,也擊潰了他精神上進行反抗的勇氣。這導致何其芳在‘文革’后很少再有生命亮點閃現(xiàn)?!盵14]186
其實,從何其芳“文革”期間所作的《歡呼我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上天》《寫給壽縣的詩》等詩就可以看出來,生活的折磨和精神的摧殘這雙重打擊使何其芳已然沒有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激情,再加上當時他的作品得不到發(fā)表,投入在上面的精力就更少了:
壽縣的夜晚星星般明凈,
壽縣的夜晚也不平靜。
生產隊的社員激烈地展開了
生產大隊長人選的爭論。
不要打魚摸蝦的人,
不要戴上紗帽嘴不正
不要肚里油,不要把農村
往資本主義道路上引![4]49
何其芳創(chuàng)作于這一時期的現(xiàn)代詩,大多是沒有什么藝術性可言的。從這些詩歌的內容上,很難看到他內心的帶有“自我”情感的表露,有的只是對時代情狀的描述,要么描寫新中國成立前后他所看到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要么是對英雄的敬佩、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歌頌,集體氣息和革命氣息是十分濃厚的。即使是“四人幫”被打倒以后他所作的幾首懷人詩,基本上也是革命話語大于抒情話語的,真正涉及到他內心個人化的抒寫,或許在他當時古體詩的嘗試中才有所體現(xiàn)。
何其芳一生追求和迷戀的就是創(chuàng)作,尤其是詩歌和散文。他曾經說過,小說和戲劇需要高度的技巧,極難創(chuàng)作。他做過嘗試,但最終并沒有在小說和戲劇上有所建樹,于是他把精力放在詩歌散文創(chuàng)作上,尤其是詩歌上。因他在文藝界擔任相關職務,必須嚴格執(zhí)行延安文藝座談會關于文藝為政治服務的指導思想。但是,他骨子里認為文藝有其獨特的內在規(guī)律,一味地政策干預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來說帶來的消極影響是很大的。所以,詩歌在被要求歌頌、抒寫集體主義的背景下,何其芳在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后幾乎放棄了創(chuàng)作,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禁不住創(chuàng)作的誘惑,繼而抒發(fā)個人與自己內心的情感。在這個過程當中,何其芳并非擱淺了他所鐘愛的詩歌創(chuàng)作,而是努力尋找適當?shù)臋C會用現(xiàn)代詩表達自己的情感。他現(xiàn)代詩中有一部分懷人的作品,回憶的幾乎都是延安時期和他有密切關系的黨的領導以及對工作的回憶,這種回憶在時代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可以避免被批判。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是對他提出的新格律詩理念的實踐,由于現(xiàn)代詩的特點,有時比較容易過于直白地反映個人情感與思想。面對那個錯亂年代的“禁忌”,何其芳試圖把精力轉移到古體詩的創(chuàng)作和詩歌翻譯上面。牟決鳴在《何其芳詩稿1952—1977》的后記里回憶道:“他在自己用的活頁本子上一邊抄錄原文,然后一邊進行翻譯。他的翻譯過程是:先意譯為分行的散文,再加工為格律詩?!盵4]152從這里可以看出,何其芳內心深處對于詩歌尤其是他所提倡的“現(xiàn)代格律詩”一直是熱愛的,在那個特殊的時代,古體詩和翻譯即是他所找到的個人精神的家園。
總之,何其芳一方面堅持自己內心的詩歌創(chuàng)作觀念,創(chuàng)作出了一些想象奇特、綺麗輕柔、抒發(fā)自我情感的詩歌,在詩藝上堅守了唯美主義。另一方面,迫于政治對文學的干預,又創(chuàng)作了一些表現(xiàn)革命主義思想的現(xiàn)代詩,將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文藝為政治服務”的理念融入現(xiàn)代詩的創(chuàng)作。作為詩人,他的內心一直有一份堅守,這份堅守支撐他度過詩歌生涯中最艱難、最痛苦的時光。從他晚年對古體詩的創(chuàng)作興趣及對外國詩的翻譯興趣可以發(fā)現(xiàn),何其芳一直堅持著自己內心的詩歌創(chuàng)作原則,從未完全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