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雨 河北大學
在世界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新時代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顯得尤為重要,這些承載著歷史、文化和智慧的傳統元素,構成了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消失和遺失的風險,為了保護這些寶貴的文化瑰寶,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傳承成為一項緊迫的任務。為此,需要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途徑的探索,喚起廣大民眾的保護意識,希望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之下,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fā)勃勃生機。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人類在漫長的歷史中創(chuàng)造、傳承、發(fā)展的非物質性文化成果的總和,包括各種形式的文化表達,如傳統表演藝術、口頭傳統、民族風俗、手工藝技藝等。這一概念的明確定義和保護措施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3 年制定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存在一定的差異,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被稱為非遺,指的是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人類創(chuàng)造并以活態(tài)形式流傳下來,且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的傳統文化類型,且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包括傳統表演藝術、禮儀節(jié)慶、民俗活動、手工藝技藝等。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應該將以人為本作為核心,通過多樣化的保護和傳承策略,使人們能夠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更為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只有這樣才能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奠定堅實的基礎[1]。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在當今社會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首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助于維護全球文化多樣性。在全球化的潮流下,許多傳統文化面臨失傳的危機,通過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傳統文化和技藝,能夠確保各個社群獨特的文化傳統不被同質化,從而維持人類文明的多元性。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助于增強文化認同感。在現代社會,多元文化不斷沖擊著人們的思想和認知,通過傳承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人們能夠找到自己的文化根基,有助于緩解文化認同危機,增強社會的凝聚力。一方面,社區(qū)凝聚力的加強可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保障。傳統技藝、慶典和社交慣例等的傳承往往需要社區(qū)成員的共同努力,這促使社區(qū)內的居民共同合作,形成緊密的聯系,培養(yǎng)出共同體意識,從而增強社區(qū)的凝聚力,有助于建設更加和諧的社會關系。另一方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有助于增加就業(yè)機會,促進經濟發(fā)展。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傳統手工技藝、表演藝術等,都蘊含著豐富的創(chuàng)意和經濟潛力[2]。通過支持這些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發(fā)展,可以為社區(qū)提供新的經濟機會,促進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傊?,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關乎文化傳統的保存,更是促進社會發(fā)展和文化繁榮的關鍵因素,這一過程不僅在理論上具有深刻的意義,更為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提供了實質性的支持。
在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變得尤為迫切,構建完善的保護機制至關重要。
1.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規(guī)
明確的法規(guī)將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明確的保護標準和責任分工,使其在法治框架下得以有效保護。同時在法律法規(guī)的約束下,相關部門和相關人員可以落實保護政策,踐行保護機制,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法可依、有據可循。
2.建立專業(yè)的保護機構和團隊
專業(yè)的機構能夠更好地協調各方資源,制定科學的保護方案,而且專業(yè)機構是擁有多學科專業(yè)人才的團隊,能夠更全面地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和價值,為保護工作提供專業(yè)支持。一方面,在新時代專業(yè)人員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其更廣泛地傳播,且能夠實現長期的保存,有助于文化的傳承。另一方面,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是一種有效的保護方式。通過評選、認定和登記,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更好的關注和保護,同時也為后續(xù)的傳承工作提供了明確的方向。此外,社區(qū)也是非物質文化傳承的主體,社區(qū)的積極參與對于保護工作的可持續(xù)性開展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3]。在開展保護工作的過程中,社區(qū)可以通過與學校的合作,對社區(qū)居民進行教育和培訓,讓廣大居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尤其是要向年輕一代傳遞非物質文化的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他們對文化傳承的關注和熱愛。
3.制定鼓勵措施,實施產業(yè)振興
政府可以采取稅收優(yōu)惠、資金支持等鼓勵措施,讓廣大群眾和企業(yè)都參與到保護工作中,同時這也能夠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為傳承工作提供經濟支持,實現文化傳承與經濟發(fā)展的良性互動。在新時代,通過這些實際途徑,構建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機制,不僅有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作的全面開展,也為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一,新時代背景下,新媒體成為傳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利用新媒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宣傳和推廣可以獲得更好的效果?!蛾P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了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保護。為了全面落實這一意見,媒體加強了宣傳展示工作,向廣大社會群眾普及了關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和重要性,增強了人民群眾的保護意識,達成了共識,營造了良好的文化保護氛圍。
第二,為了壯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隊伍,要以進校園形式進行宣傳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過程中,一直以口耳相傳和口傳心授為主要傳承方式,這些方式局限性太強,不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的傳承。如果能夠在幼兒園、中小學、大學等校園內開設相關的專業(yè)課程,或者是開設講座,則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進行廣泛、深入普及。尤其是對于幼兒園和中小學的學生來說,他們從小就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耳濡目染之下,更會加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可及保護欲望,這一舉措有可能會培養(yǎng)出大量潛在的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員[4]。例如,保定曲陽石雕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保護和傳承過程中,就與當地的小學共同組織了石雕講座,為小學生講述了石雕的起源以及雕刻技藝,讓他們對石雕有了初步的認識。另外,曲陽漢風雕塑職業(yè)培訓學校在政府的支持下,開展了免費的培訓,鼓勵廣大青年積極參與培訓,學習新技術,傳承老手藝,促使曲陽石雕更好地傳承下去。
第三,從政府層面來看,應該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表揚和鼓勵,尤其對具有突出貢獻的傳承人,一定要提升他們的社會地位,維護他們的社會聲譽。另外,對于其中具有參政議政能力的人員,要將其納入政協或各級人大中,以此為他們提供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發(fā)聲的機會和平臺,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從上到下的全面保護和傳承。
文旅融合已經成為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重要途徑,一些石雕、剪紙、刺繡等非遺技藝都在旅游活動中得到了傳播,這一模式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弘揚提供了更大的發(fā)展舞臺和空間,也找到了更新的傳播渠道,例如剪紙、石雕等手工類非遺技藝都已經在當地的旅游產業(yè)中以旅游文化產品的形式出現。從以往的融合發(fā)展經驗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旅游產業(yè)融合可以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深度傳播,讓更多的游客有機會接觸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設計出更新穎、更具有欣賞價值和參與價值的非遺旅游文化活動,進一步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廣度和深度。例如,某些城市在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旅游產業(yè)的融合發(fā)展中,打造出非遺展覽館、非遺體驗館等,設計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項目,并借助當地的環(huán)境和民眾的力量,使這些非遺產品更加具象化、立體化,進而提升了旅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同時也提升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效果。以湘繡為例,湘繡在當地具有很強的民族文化基礎,而且經過優(yōu)化和完善后,游客可以對湘繡有更為深刻的了解和認識[5]。同時,當地還組建了研究中心和文化研究隊伍,并打造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園區(qū),吸引和鼓勵文化企業(yè)入駐園區(qū),以此開創(chuàng)更多類型的文旅活動,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在非遺和旅游產業(yè)的融合發(fā)展過程中,離不開政府和旅游部門的支持,只有準確找出具有宣傳價值的關鍵點,借助不同的傳播媒介,如短視頻、雜志、報紙等,并配以相應的旅游活動,才能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廣泛的傳播。
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入到群眾中,讓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更為深入和全面的了解,才能真正保護這一傳統工藝。因此,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需要深入到社區(qū),讓群眾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1.建立與社區(qū)的密切聯系
了解社區(qū)對傳統技藝的傳承情況,與當地居民建立良好關系,通過座談會、文化活動等形式,深入了解居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和需求,激發(fā)他們的保護熱情。
2.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宣傳教育
通過舉辦非遺講座、展覽、文藝演出等活動,向社區(qū)居民普及非遺技藝,提高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水平,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
3.培訓當地居民
以曲陽石雕為例,為了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需要讓當地居民對其傳承的重要性有所了解。針對這一問題,當地通過舉辦石雕技藝培訓班,邀請資深工匠傳授技藝的方式,使本地居民可以學習和傳承石雕技藝,以此提高居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積極性。此外,為了強化當地居民對石雕的保護意識,還在社區(qū)內設立了石雕工作室、展示館,展示傳統石雕作品,而且在公共區(qū)域內也雕刻了不同的石雕作品,以此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和了解。通過這些基層保護措施,可以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加貼近群眾,實現與社區(qū)居民的深度互動,促使他們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的積極參與者,形成全社會共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氛圍。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其他行業(yè)的融合發(fā)展是推動傳統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一種有效途徑。以曲陽石雕和湘繡為例,它們在與其他行業(yè)的融合中展現了巨大的潛力。首先,曲陽石雕在建筑裝飾和文化創(chuàng)意等領域實現了融合發(fā)展,為傳統工藝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建筑裝飾中,石雕可以應用于各類建筑的雕刻和裝飾,從而為建筑增加獨特的藝術魅力。同時,曲陽石雕的文化創(chuàng)意應用也得到了拓展,通過設計新穎的文創(chuàng)產品,使傳統工藝更好地適應現代市場需求,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和喜愛[6]。其次,湘繡在時尚、家居等領域實現了融合發(fā)展,體現了文化的多元性。湘繡的精湛技藝被引入時尚領域,成為高端時裝和配飾的亮點,這為傳統刺繡工藝注入了時尚元素,提升了其市場競爭力。同時,湘繡還在家居領域發(fā)揮了獨特作用,成為家居用品的裝飾和點綴,增強了家居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除此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可以與科技進行融合發(fā)展。通過數字化技術,不僅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播,還為傳承和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的可能。例如,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讓消費者親身體驗這些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而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和傳承。
綜上所述,新時代,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失傳或消亡的危機,為了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其實現長遠的傳承,需要加強對其的宣傳與推廣,增強人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讓他們認識到保護非遺的重要性。在這一過程中,應不斷探索有效的保護與傳承路徑,采取多樣化的方式,確保人們充分認可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而自發(fā)參與到保護工作中,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實現更好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