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縣文昌小學 田曉克
2022年版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現。飲食文化是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筆者以六年級下冊《臘八粥》為范本,結合所研究的課題“襄城本土文化與小學語文教科書的融合應用研究”進行習作指導,實現了學生習作言之有物、寫之有法的目標,讓課堂上彌漫著濃濃的家鄉(xiāng)味,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信。
《臘八粥》的作者是沈從文先生,文中描述的是其家鄉(xiāng)湘西農村過臘八節(jié)的情景,文章妙趣橫生,引人入勝。課后有一個小練筆:寫一種你喜愛的食物。
1.圍繞主旨選素材,解決寫什么的問題
師:學了《臘八粥》這篇課文,你覺得內容和你想象的一樣嗎?
生:看文章的題目,我以為是寫怎么做臘八粥、怎么吃臘八粥的,學了課文之后,發(fā)現和我想象的完全不同。
師:對呀!沈從文先生為什么不寫一寫臘八粥的熬制方法呢?
生:臘八粥的制作其實很簡單,就像作者所寫“糊糊涂涂煮成一鍋”就行了,寫多了反而顯得啰唆了。
生:課文的重點不是教人熬粥,而是寫人,是寫八兒如何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吃粥。
師:同學們的回答非常好。寫什么,不寫什么,是由文章的主旨決定的。《臘八粥》的主旨是什么?是作者借助回憶,借助臘八節(jié)的風俗,表達對家鄉(xiāng)的懷念,對親情的眷戀。因此,熬粥時母子的對話,一家人親密溫馨、其樂融融的生活場景,是作者要寫的主要內容。老師在猜想八兒會不會有當年作家自己的影子?
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肯定有!
師: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寫文章時,能夠表達主旨的內容一定要重點寫、詳細寫;與主旨無關的內容不寫或者略寫。
2.圍繞內容選方法,解決怎么寫的問題
師:剛才有同學說,《臘八粥》重點是寫八兒等粥的過程,寫人一定要寫出特點來,八兒這個小人物有什么特點?
生:我認為他最大的特點是“饞”,因為在等待熬粥的過程中,他像一只小饞貓,偎在媽媽身邊,急著盼著要吃粥。
師:八兒“饞貓”的形象活靈活現,作者是怎樣把這個特點寫出來的呢?
生:我認為主要是通過對話寫出來的,你看,一會兒問粥什么時候好;一會兒說自己吃三碗,哥哥只能吃一碗;一會兒又央求媽媽抱他看粥是什么樣子。
生:還通過人物的神態(tài)、心理描寫來表現八兒“饞貓”的特點。眼睛急紅了是神態(tài)描寫,猜想粥煮熟后的樣子是心理活動描寫,都寫出了八兒迫不及待要吃粥的饞樣。
師:你們說得非常棒。我們來理一理,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寫一個小孩焦急地等待吃粥的過程,用什么方法能寫出小孩的“饞”呢?當然得通過他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活動等描寫來實現。也就是說,文章的內容決定了寫作的方法。當然,同一篇文章可以用多種方法來表達,同學們找一找《臘八粥》有沒有其他寫作方法?
生:我認為還用到了襯托的方法。八兒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從側面襯托出臘八粥的好吃美味。
生:課文最后寫八兒的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也是側面襯托的寫法。
師:有人說,經常生活的地方沒有風景,同學們覺得有道理嗎?
生:我覺得有道理,一個人對周圍的事物司空見慣了,便覺得沒有風景。
師:司空見慣這個詞用得真好。人盡皆知的臘八粥,硬是被沈從文先生寫成了人間美味;我們的家鄉(xiāng)有沒有一種美食讓你垂涎欲滴,讓你念念不忘?
教室里一下子像開了鍋:有!有!王洛紅燒豬蹄、烙饃卷豆腐片、胡辣湯、襄城燴面、燜面、糖畫、丸子湯、荷葉排骨、紅燜甲魚……可寫的美食還真不少。
師:你們打算從哪些方面寫家鄉(xiāng)美食的特點?
生:我寫色、香、味。
生:我寫傳說故事。
生:我寫品嘗的感受。
師:你們打算用什么方法來寫呢?
生:我用正面描寫。
生:我用側面描寫。
師:同學們,寫文章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方法,你們寫家鄉(xiāng)美食的時候,可以模仿大作家沈從文的寫法,也可以不拘一格,大膽創(chuàng)新,寫出自己的特點來。
學生的表達欲望一旦被激發(fā)出來,寫作便不再是難題。練筆完成,互相交流一番,教室里仿佛立刻彌漫著家鄉(xiāng)美食的味道。
李林可用的是側面描寫的方法,沒有一處寫“好喝”,但處處讓人垂涎——
一天早上,爸爸帶我去喝胡辣湯。小攤前人聲鼎沸,好不容易才找到座位坐下,老板就微笑著端來兩碗熱氣騰騰的胡辣湯。我聞著香辣的氣味,又看看爸爸滋溜滋溜享受的表情,忍不住舀了一勺放在嘴邊,誰知這一嘗可不得了了,我從此喜歡上了喝胡辣湯,成了這家小店的???。
楊紫藝同學不但正面描寫了胡辣湯,還寫了胡辣湯的由來——
中原名吃胡辣湯,因鮮香爽滑而深得人們的喜愛。胡辣湯端上來了,聞一聞,都能垂涎三尺;看一看,更讓人眼饞?;ㄉ摰袅送庖?,露出了白白胖胖的果仁;黃花菜也不甘示弱,展示著苗條的身材;趕快來上一口,粉條光滑勁道,湯汁麻辣爽口,那滋味,沒得說!相傳,明朝嘉靖年間,一個僧人把一副延年益壽的調味藥,獻給皇帝,以燒湯飲之,龍顏大喜,命名為“御湯”。明亡后,御廚趙紀攜帶此方逃至河南,當地人因其湯辣味美,取名胡辣湯。
劉文伯同學也不甘示弱,他介紹的是王洛紅燒豬蹄——
王洛紅燒豬蹄是襄城美食的代表,它歷史悠久、制作講究、味道純正、肥而不膩。據傳春秋時期,周襄王避難途經襄城,王妃在路邊店生下一王子,周襄王大喜,為該店賜名“王落子店”,后演化為“王洛”。當時,周襄王曾命人燉豬蹄為王妃補養(yǎng)身體,王洛豬蹄自此留下美名,成了遠近聞名的美味佳肴。
這一次小練筆,學生的習作質量明顯提高了,究其原因,是在習作指導時,教師將本土文化中關于美食的內容和課文進行有機融合,幫助學生排除了“寫什么”和“怎么寫”的兩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