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衛(wèi)
有幸拜讀了王玉玲團隊編著的《與眾不同的學生——學習障礙等特殊學生的評量與干預案例精選》這本書后,夜不能寐,深感振奮。這本書不僅是特殊教育領域一個難能可貴的行動教育的經典案例集,而且對整個基礎教育的進一步改革和發(fā)展都有十分深刻的啟迪作用。
一、為我國特殊教育的發(fā)展拓展了新空間
長期以來,我國特殊教育的服務對象主要為視力障礙、聽力障礙、智力障礙、孤獨癥譜系障礙、肢體殘障等殘疾學生。在實踐領域,對多動癥等特殊兒童的教育也有不同程度的開展,但對有學習障礙的學生,主要仍局限于將其作為學術研究對象,尚未納入教育實踐的工作范疇,特殊教育工作對其的關注還遠遠不夠。
研究表明,普通學校中,智力正常甚至超常但在閱讀、書寫、數學等領域由于神經發(fā)育問題導致的學習困難學生,在學齡兒童中的比例高達10%左右。美國等發(fā)達國家和中國港澳臺地區(qū)已立法將這些有學習特殊需要的學生作為特殊教育的對象。而我國大陸地區(qū)廣大中小學校長、教師卻對如何診斷、評估、干預這些有學習特殊需要的學生束手無策,誤認為他們是學習不努力、不認真、太馬虎、成績差的差生,導致原本單純的學業(yè)問題最終演變?yōu)榍榫w行為問題、心理問題,甚至品行問題。
神經發(fā)育問題難以單純通過普通教育的常規(guī)方法得以改善,需要特殊教育的專業(yè)干預。北京西城區(qū)教育學院融合教育中心學習特殊需要教研組從2015年開始,就對這些有學習特殊需要的學生開展了系統(tǒng)的專題研究和實踐探索,大大拓展了特殊教育發(fā)展的空間。
二、為師德教育展示了新視角
這本書鮮活、生動的實踐案例告訴我們,對于這種特殊需要學生只有愛心和責任感是遠遠不夠的,哪怕你再嚴格要求,加班加點,強化訓練,情感感化,但不了解這些學生的具體需求,也往往可能南轅北轍,適得其反,事倍功半。本書第二部分“‘小手環(huán)‘大力量”講述了一位班主任教師如何在融合教育專業(yè)支持下,通過改善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轉變“小刺頭”的故事,讀來令人感動與深思。
央視記者柴靜在《看見》一書中說得好:“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睂τ趯W生學習中的外在表現和問題,有時候我們看到了,不見得真正看見了,看懂了,看清了;不是不愛學生,而是不知道。要想真正看懂孩子,了解他們學習問題產生的原因,理解他們的特殊教育需求,就必須熟練掌握科學的評估工具和干預策略,更新教育觀念,加強專業(yè)學習,具有專業(yè)的眼光和知識?!翱匆姟弊罱K源于科學的觀察和專業(yè)的分析。
三、為中小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開拓了新領域
教育最根本的是要做到孔子所倡導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差異普遍存在,除了“普通”還有“特殊”。世上不存在萬能的統(tǒng)一不變的教育良方。而要尊重學生的差異,理解學生的需求,科學地識別和分類,有針對性地干預和指導,就必須掌握專業(yè)的知識和技能。
本書名為《與眾不同的學生》,其案例也“與眾不同”。書中34位教師的44個案例并非教師個人的經驗總結,而是綜合多領域稀缺資源與智慧的實踐成果。案例運用了多領域的專業(yè)評估工具,包括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診斷量表、感覺統(tǒng)合篩查表、韋氏兒童智力量表(第四版)、學習問題篩查表、閱讀障礙評估工具、視知覺發(fā)展測試、聽知覺發(fā)展測試、學業(yè)成就測驗等。更重要的是,還以教師為主體研發(fā)出適用于一線教師使用的評量工具和方法,其中包括能夠進行學業(yè)進步監(jiān)控的課程本位測量工具,以及“以教師本人為評估工具”的觀察、訪談、錯誤類型分析等更加敏感綜合的評估方法。這些方法不僅能夠對學情進行專業(yè)診斷,而且能夠為干預提供豐富的線索。本書第四部分“基于學校教育情境的閱讀障礙評量與干預”以一名小學二年級快速命名缺陷性閱讀障礙學生為例,記錄剖析了評量與干預的全過程,生動詮釋了與單項訓練模式不同的有機綜合的“基于學校教育情境”的干預模式,其模式更具有教育生態(tài)學效度。同時,案例集第五部分“學生與教師:生命成長的共同體”集中呈現了教師在研究特殊需要學生的過程中,自身獲得巨大專業(yè)成長的心路歷程。同時,幾乎每一個案例都體現了教師在教育實踐的過程中發(fā)生的可喜變化。隨著研究的開展,教師逐漸加深了對學習本質的認識,提升了學情分析能力與個性化教學的能力。
要真正地了解有學習特殊需要學生的行為特征、個別差異和需求,有針對性地干預和施教,就非常有必要將這些專業(yè)評估工具和技能以及動靜態(tài)觀察、深度訪談、作業(yè)分析等非正式評量方法納入全國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的課程和必修課?!皩W生知識”是教師知識素養(yǎng)中的重要組成,然而在目前我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無論是職前培養(yǎng)還是在職培訓,都相對缺少有關學生的知識,尤其缺少有關特殊需要學生的知識,難以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化需要。普通學校教師深入研究特殊需要學生,不僅僅能幫助特殊學生本人,更能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是突破普通教育改革“瓶頸”的一劑良方。
四、為教師研修體制的創(chuàng)新提出了新思路
“與眾不同”案例的背后是“與眾不同”的教師研修體制。北京市西城區(qū)融合教育中心下設于北京市西城教育學院,而非依附于特殊教育學校;它支持服務的對象不僅包括特殊教育學校和隨班就讀的殘障學生,還包括普通中小學有學習特殊需要的學生和情緒行為問題學生;其學員既有普通學校教師,又有特殊教育學校教師;授課者既有普通教育領域的專家,也有特殊教育領域的專家,還有教育之外的各領域專家,尤其是有教研組教師學員本人。普通教育教研與特殊教育教研深度融合,多領域支持下的教師學習共同體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的資源保障與智力支持。
如何將對學習特殊需要學生的發(fā)現、評估和干預納入普通基礎教育的管理系統(tǒng),如何建立教研、科研、進修、網絡學習社區(qū)、普特一體相融合的教師研修體系,如何“上掛下聯”,長期加強高校特教專家、心理專家、語言學專家、醫(yī)院心理醫(yī)生、教師研修院校教研員對普通中小學學科教師和班主任的專業(yè)支持和服務,如何加強對普通中小學學習特殊需要學生的政策支持、督導評估、教師培訓和經費保障,這無疑對我們的教師研修體制創(chuàng)新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這也許正是我們?yōu)樘岣呓逃|量,面向全體學生減負增效、均衡發(fā)展切實邁出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