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華
【摘? ?要】革命傳統(tǒng)教育是中小學德育的重要內容。道德與法治課堂是落實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陣地。教師必須樹立開放性課程思維,“選擇貼切的教學資源,打破教材與生活的邊界;開展豐富的課堂活動,鼓勵學生主動進行探究;促進多學科協(xié)調互通,發(fā)揮學科的整體效應;借助教育媒介技術,強化課堂的學習體驗”,牢筑兒童的精神家園。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開放性課程思維;革命傳統(tǒng)教育
革命傳統(tǒng)教育是中小學德育的重要內容。對中小學生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舉措。道德與法治課堂是落實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陣地。教師必須緊扣《革命傳統(tǒng)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的指導精神,樹立開放性課程思維,采用符合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學內容和形式,培養(yǎng)時代新人。
開放性課程思維主張打破有形的空間壁壘,弱化各學科的邊界意識,實現學校與社會、教材與生活、教師與學生、當下與未來之間的系統(tǒng)融合,構建動態(tài)交互的資源體系,實現學習資源的全域流通。結合道德與法治課程教材,在開放性課程思維指導下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可從教學資源、課堂活動、學科融合、媒介體驗等角度展開,不斷拓展學生的學習時空,優(yōu)化學習效果。
一、選擇貼切的教學資源,打破教材與生活的邊界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材力圖用“兒童經驗”搭建學生進行道德學習的“階梯”,并精選典型性、教育性、文化性的“生活事件”,引導兒童過好當下的生活,進而超越當下的生活,步入人類廣闊的文化世界。教材以“回歸生活”的編寫理念,構建了連接革命傳統(tǒng)與兒童生活的通道。然而,教材作為靜態(tài)的文本,僅依靠文字和插圖呈現歷史事件,有其局限性。因此,教師在開展革命傳統(tǒng)教育時,不能靜態(tài)地講述教材中的革命事件,而是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道德生長點,以開放的觀念,不斷從學生連續(xù)性、動態(tài)性、內在性的生活經驗中選擇貼切的教學資源,以生活之水滋潤課堂。
例如,在教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7課《不甘屈辱? ?奮勇抗爭》時,筆者先出示雕塑《折斷的煙槍》的圖片,結合教材中林則徐禁煙的故事,引導學生思考雕塑所述事件的背景與歷史意義。在講到“圓明園的訴說”這一內容時,筆者鼓勵學生暢談在生活中參觀名勝古跡的體驗和收獲,接著創(chuàng)設情境:如果這些珍貴的名勝古跡被破壞了,你有何感受?經歷這樣的經驗調動和情境想象后,學生再對比圓明園曾經的金碧輝煌與如今的斷壁殘垣,感受侵略者的貪婪野蠻,進而產生惋惜之情,迸發(fā)愛國之志。
二、開展豐富的課堂活動,鼓勵學生主動進行探究
兒童是獨立的個體,在積極的探究過程中,他們不斷吸收經驗,形成獨立的人格。課程改革以來,“將學生放在課中央”“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等呼吁不絕于耳,以推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然而,實際教學中,仍存在著道德與法治教學受應試和功利心的把持,課堂成為知識宣講臺的現象。當革命傳統(tǒng)教育淪為一道道記憶類題目時,學生自然無法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因此,教師應及時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樹立開放的教學觀,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中探究知識,激發(fā)已有經驗,獲得獨特的學習感受。
例如,在教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8課《推翻帝制? ?民族覺醒》時,為了幫助學生深入了解革命先驅孫中山,筆者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開展角色扮演的活動。部分學生扮演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表現革命黨人為探索實現民主共和的道路而奔走呼號的情景。部分學生扮演普通民眾,談一談面對社會變革,普通民眾的內心從疑惑、猶豫到贊許、支持的心理變化。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入“制作孫中山人物卡片”“開展辛亥革命故事會”等豐富多彩的項目化學習活動,讓學生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深刻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人們思想解放的過程。
三、促進多學科協(xié)調互通,發(fā)揮學科的整體效應
在許多教師看來,革命傳統(tǒng)存在于道德與法治課的圖文中,存在于語文課的詩詞、文章中,存在于歷史課的專題單元中,貌似與其他學科關聯不大。面對“誰是道德教師”這個經典議題,普羅泰戈拉認為:人人皆是道德教師。蘇格拉底認為:道德教育本質必然具有公共性。我國教育部在2021年發(fā)布的《革命傳統(tǒng)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中明確提出:革命傳統(tǒng)的學科安排以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語文、歷史三科為主,藝術(音樂、美術等)學科有重點地納入,其他學科有機滲透,實行全科覆蓋。多學科共同構成了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載體,承擔著傳承革命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教師應樹立開放的課程觀,不僅要深挖本學科的革命傳統(tǒng)元素,也要善于與其他學科協(xié)調互通,發(fā)揮學科的整體效應。
例如在教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2課《富起來到強起來》時,教師不僅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幫助學生了解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也可以引導學生從《鄧小平傳記》等作品中感受偉人的精神品質,從經典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感受人們對改革開放的支持和擁護。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用彩色筆畫出改革開放后的壯美山河,用詩歌歌頌建設者們勇于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不畏艱難的精神,用3D立體模型呈現中國社會發(fā)生的巨大變革,讓學生深入體會改革開放的卓越功績,樹立民族自信心。
四、借助教育媒介技術,強化課堂的學習體驗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與VR相關的設備平臺及應用工具逐漸增多。《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指出:要積極發(fā)展互聯網+教育,綜合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VR技術,探索未來教育教學新模式。革命傳統(tǒng)事件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距離較遠,背景更是與當今的社會大有不同。在革命傳統(tǒng)教學中,由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嘴所構成的情境,往往會由于學生理解方式和知識建構方式的不同而產生較大的認知偏差。VR教學的沉浸性、交互性和構想性不僅可以高度還原革命事件,營造特定的氛圍,避免學生對教學情境的理解產生偏差,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深度參與,獲得深刻體驗,由此促進學生對革命傳統(tǒng)進行意義建構。
例如,在教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9課《中國有了共產黨》時,筆者依托共青團中央制作的文字勵志游戲《重走長征路》,結合VR技術和相關設備,通過設置路線圖和障礙標志等方式,讓學生體會紅軍在遭遇多次圍剿后面臨的嚴峻形勢。學生通過闖關的形式體會遵義會議的重要性,在逼真的情境中感受長征路上的艱難險阻,學習紅軍大無畏的革命斗爭精神。革命歷史事件是既成的事實,利用VR技術重現的歷史場景能夠使學生深度體驗革命歷史事件,強化學習效果,升華學生的情感。
五、消除學校與社會的隔閡,拓展歷史學習時空
陶行知先生認為:不運用社會的力量,便是無能的教育;不了解社會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長河中,革命文化雖然只是其中的一個歷史范疇,但其文化內涵卻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與時俱進。因此,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視野不應局限于學校課堂這個特定的場所中,而是應擴展到整個社會,讓學生在動態(tài)的時代環(huán)境中感受革命文化旺盛的生命力。當前,革命傳統(tǒng)教育結合社會實踐的探索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很多學校都開展了一系列研學參觀、主題夏令營等活動,或開發(fā)相關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以打通連接學校與社會的通道,讓學生實地了解革命歷史,深刻感受革命精神,自覺提升文化意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0課《奪取抗日戰(zhàn)爭和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時,學生在課堂中學習了中華民族的抗爭史,懷揣著對革命先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樹立奮發(fā)圖強的愛國志向。在課后拓展環(huán)節(jié),筆者根據學習主題向學生介紹周邊的紅色資源,如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人民英雄紀念碑等,引導學生關注一些重要節(jié)日及社會活動的意義,如國家公祭日的默哀、國慶節(jié)的閱兵儀式等。筆者還鼓勵學生走訪身邊的老黨員,聆聽難忘的戰(zhàn)爭故事,通過社會實踐豐富學生的認知,深化學生的情感。
實踐證明,在革命傳統(tǒng)教育中保持開放性課程思維,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意識,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應不斷增強對革命傳統(tǒng)的理解和認同,努力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學校應完善對信息化設備的管理,充分發(fā)揮隱性德育課程的浸潤作用;社會各界應提供更多、更豐富的學習資源,進一步營造開放共融的社會環(huán)境。多方互通,形成合力,引導學生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革命血脈,牢筑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高德勝,章樂,唐燕.接上童氣:小學《道德與法治》統(tǒng)編教材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高海波.VR(虛擬現實)教育應用綜述[J].信息與電腦,2019(2).
[3]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