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宗艷 李勇
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是我國教育研究者一直關注的問題,尤其是將整本書閱讀寫進課程標準和納入“部編本”語文教材以來,教育工作者對于閱讀教學的研究如火如荼,也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有學者梳理了閱讀教學的起源和發(fā)展,也有專家重點討論了閱讀教學的實踐探索,更有針對學生閱讀現(xiàn)狀的對策研究。應該說,現(xiàn)有研究已具備相當?shù)睦碚搩r值和實踐價值,但這些研究往往忽略了家長學歷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影響。
諸多學者(Susan B.Neuman[1];De Graaf,Nan Dirk[2];黃瑾,程祁[3])的研究表明,家庭對個體的學業(yè)成就,包括對閱讀能力都會產(chǎn)生重大影響。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更是從家庭文化資本的視角指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以及父母的文化修養(yǎng)等,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有著促進、指引或妨礙的作用。[4]家長學歷是家庭文化資本很重要的方面。研究表明,家長職業(yè)、受教育程度、家庭圖書資源等均對學生閱讀能力的發(fā)展產(chǎn)生重要影響。Scarborough 和Dobrich 研究發(fā)現(xiàn),家長職業(yè)、受教育程度均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產(chǎn)生正向影響。[5]McQuillan 和Au 發(fā)現(xiàn),家庭藏書量與學生的閱讀頻率及閱讀成績呈正相關;家長對閱讀的態(tài)度、在閱讀活動中的投入度、閱讀活動方式等因素對學生的閱讀興趣產(chǎn)生影響。[6]因此,本研究推斷,家長學歷可能是影響學生閱讀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方面。鑒于此,本研究試圖通過調(diào)查研究的方式探尋不同學歷的家長對初中生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會產(chǎn)生哪些影響,以及影響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本研究選取了重慶市不同地區(qū)、不同層次的五所中學的學生進行隨機抽樣。五所中學在地域特點、教學理念、師資水平、學生基礎等方面均有不同。本研究對隨機抽樣的初中生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共計發(fā)放問卷612 份,回收問卷589份,回收率為96.24%。剔除缺失值較多的問卷12 份,有效問卷為577 份,缺失比例小于5%。在有效問卷中,初一年級學生179人(31%)、初二年級學生196人(34%)、初三年級學生202人(35%);家長學歷為“大專及以上”的學生158 人(28%)、家長學歷為“高中或中專”的學生308人(53%)、家長學歷為“初中及以下”的學生111 人(19%)。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為自編的《初中語文家庭閱讀現(xiàn)狀問卷調(diào)查》。本研究將家長學歷分為三個層次,即“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薄按髮<耙陨稀?。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家長學歷”指家庭中父親或者母親的最高學歷。筆者將不同學歷的家長對學生閱讀的支持態(tài)度、家長自身的閱讀習慣、家庭藏書量、家長對學生閱讀的參與進行了對比分析。
假設一:不同學歷的家長對初中生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存在不同的影響。
假設二:學歷越高的家長對學生閱讀的參與越多。
對有效問卷進行整理和編碼,經(jīng)核查無誤后,將各份問卷的原始分輸入電腦,全部數(shù)據(jù)均使用SPSS20.0 統(tǒng)計處理。
本研究中,筆者將不同學歷的家長對學生閱讀的支持態(tài)度、家長自身的閱讀習慣、家庭藏書量、家長對學生閱讀的參與進行對比分析,得出以下結(jié)論。
一是不同學歷的家長對學生閱讀的支持態(tài)度不同(見表1)。其中,初中及以下學歷的家長支持學生閱讀的占49.7%;43.4%的家長既不支持也不反對,說明這部分家長對學生閱讀的支持態(tài)度較為消極,不在意學生是否真正開展閱讀行動。高中或中專學歷的家長支持學生閱讀的占81.5%。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家長支持學生閱讀的占87.3%??梢姡议L的學歷越高,支持學生閱讀的占比越大,支持態(tài)度越明顯。
表1 不同學歷的家長對學生閱讀的支持態(tài)度
二是學歷越高的家長,自身的閱讀習慣越好(見表2)。初中及以下學歷的家長,不經(jīng)常閱讀的占90.8%,這是一個十分驚人的比例。如此看來,學歷較低的家長自身閱讀意識淡薄,閱讀習慣缺失。
表2 不同學歷的家長自身的閱讀習慣
三是家長學歷越高,家庭藏書量越大(見表3)。家長學歷越高,擁有100 本以上家庭藏書的占比越大。擁有50 本及以下家庭藏書的家長,多為初中及以下學歷。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家長,不存在僅有50 本及以下家庭藏書的情況。可見,家長學歷不同,家庭藏書量存在顯著差異:家長學歷越高,家庭藏書量越大;家長學歷越低,家庭藏書量越小。家庭藏書量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家庭閱讀氛圍。同時,更大的家庭藏書量能讓學生擁有更多的閱讀機會和閱讀選擇。
表3 不同學歷的家長的家庭藏書量
四是家長對學生閱讀的參與主要體現(xiàn)在陪伴閱讀和交流閱讀體會兩方面,無論是學歷較高的家長還是學歷較低的家長,在這兩方面都做得不太夠(見表4)。其中,在“陪伴閱讀”方面,選擇“經(jīng)常”的家長所占比例較??;在“交流閱讀體會”方面,選擇“從不”的家長占相當大的比例。但通過對不同學歷的家長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家長的學歷越高,做到陪伴閱讀、交流閱讀體會的占比有所增加。
表4 不同學歷的家長對學生閱讀的參與
研究發(fā)現(xiàn),學歷越高的家長,對初中生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越重視、影響越大。筆者認為可能存在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學歷高的家長,對當前的教育改革了解更多。中考、高考語文試題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提高,一改過去只需“死記硬背”或是“瘋狂刷題”就能獲取高分的狀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更是明確提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是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的綜合體現(xiàn),這些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需要學生有大量的閱讀積累。學歷更高的家長自然會更關注和重視這一點。二是學歷越高的家長,越清楚閱讀對學生精神成長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可能越關注學生的閱讀活動。三是家庭閱讀環(huán)境影響學生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家長學歷越高,家庭藏書量越大。家庭藏書量,是一個家庭所擁有的能夠?qū)W生產(chǎn)生積極影響的文化資源和文化氛圍。孫越、孫蒞野在研究中指出,家里的藏書、學生的課外讀物、家庭用于買書的支出與學生學習成績呈顯著相關。[7]這說明家庭的文化資本對學生的學習有著啟迪作用,家里自帶書香氣,會在無形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對家長學歷不高的學生來說,其擁有的閱讀資源十分有限。家長自身的學歷不高,且閱讀意識淡薄,難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更重要的是,他們可能沒有時間或能力引領學生體會閱讀的樂趣。他們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掙錢養(yǎng)家上,工作的忙碌和生活的壓力讓他們難以更多地關注學生的閱讀乃至學習活動。因此,學歷越高的家長對學生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越重視、影響越大。這也證實了假設一。
由表4 可知,不同學歷的家長對初中生閱讀的參與差異并不大。由此,假設二不成立。筆者認為,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可能存在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有研究表明,到了初中階段,家庭的教育支出和精力絕大部分用于課外補習。[8]“雙減”政策出臺后,這一現(xiàn)象得到緩解,但因中考升學壓力,學生的學習時間仍舊極其“寶貴”。此種情況下,閱讀已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奢侈品”,家長和學生沒有更多精力再去關注需要長期堅持的閱讀。學歷較低的家長可能在現(xiàn)實中體會到更多生活的不易,更希望看到學生考取更高的分數(shù),考進更好的學校,將來不會因?qū)W歷低而找不到心儀的工作。在他們看來,唯有通過各種選拔考試,才可能改變個人和家庭的命運。二是家長學歷越高,學生擁有越多的自主閱讀空間。家長學歷越高,家庭閱讀氛圍越好,家長不會過多干預學生的閱讀方法。另外,學歷較高的家長可能工作忙碌,對學校寄予厚望,認為不必過多參與學生的閱讀。學歷較低的家長需要努力工作來維持生計,根本沒有時間和能力參與學生的閱讀。由此,在對初中生閱讀的參與方面,不同學歷的家長大多存在缺位問題,這可能會阻礙學生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
趙紅霞、樊俊霞通過對某中學的實地調(diào)查和統(tǒng)計分析得出,學生的閱讀習慣與家長帶學生去圖書館、博物館的頻率及家長是否陪伴學生閱讀呈顯著相關。[9]可見,家長應積極參與到學生的閱讀活動中,善于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1.營造閱讀環(huán)境,構(gòu)建閱讀生活
學??衫眯@剩余空間搭建圖書館、圖書角,為學生提供服務型閱讀活動空間,體現(xiàn)“處處書香味,時時閱讀聲”的校園文化。比如,重慶市楊家坪中學彩云湖校區(qū)不僅建立了圖書館,還在教學樓內(nèi)搭建起“大成三館”圖書角,即“壹讀館”“不貳館”“叁暉館”。學生可以利用空閑時間選擇自己喜歡的閱讀場所開展閱讀,或是在午后休閑時靜靜地坐會兒,為大腦“增色”“解壓”。如此,閱讀成為學生忙碌的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他人”。
2.開設閱讀課程,提升閱讀品質(zhì)
初中階段的升學壓力讓學生缺乏閱讀時間。學校可利用課后服務時間,統(tǒng)籌課程設置,將特色閱讀課程納入其中,提升學生的閱讀品質(zhì)。以重慶市楊家坪中學為例,學校整合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相關資源,由課程中心和語文教研組、備課組帶領核心團隊牽頭進行課程資源、課程形態(tài)、課程模式的探索,以關于整本書閱讀的課題研究為支撐點,開發(fā)出面向全校學生的“大成”品牌課程——“問道”論語共讀課,根據(jù)初中生、高中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設置了同一主題下的不同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有效推動了對初中、高中整本書閱讀的聯(lián)動指導;面向部分有興趣的學生開設“私人定制”課程——“行走與文學”“品金庸,聊文化”“飲食驛站”,幫助學生在豐富多彩的主題閱讀活動中涵養(yǎng)性情,獲得精神成長。同時,學校特色閱讀課程的開設和實施,能有效解決家長學歷較低的學生閱讀缺失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縮小家長學歷差異帶來的學生在審美情趣、思維品質(zhì)等方面的差距,對學校提升教育質(zhì)量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3.家校協(xié)同推進,共助學生成長
學校應在家校協(xié)同中發(fā)揮指導者的作用。一方面,學校應幫助家長厘清當下基礎教育改革政策,闡明閱讀對學生而言不是錦上添花,而是實打?qū)嵉膶W習需求。另一方面,學校應全面落實“雙減”政策中的減負要求,通過提升課堂效率、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等措施,為學生的課余生活“留白”,讓他們有閱讀的時間、思考的空間。
家庭應在家校協(xié)同中發(fā)揮支持者的作用。尤其是在“雙減”政策實施后,家長更應明確陪伴、管理和督促學生的責任,明確與學生共成長的終身學習觀,更好地落實學校的閱讀任務,真正做到家校共育,讓學生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