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 鄭志英
[摘 要]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媒體時代,紅色文化的國際化傳播可有效增強我國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目前,紅色文化國際化傳播存在傳播主體國際化傳播意識薄弱,傳播受眾文化交流意愿低迷,傳播內(nèi)容微觀敘事視角不足及傳播媒體國際化影響力較弱等問題。紅色文化國際化傳播要在文化自信中構建傳播主體傳播意識,在價值對接中提高傳播受眾交流意愿,在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中優(yōu)化傳播內(nèi)容生產(chǎn)模式,在立體傳播中加強傳播媒體建設管理。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國際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7544(2023)12-0057-08
[作者簡介]周婷,南昌大學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跨境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鄭志英,贛東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
[基金項目]江西省社會科學“十四五”基金項目“贛鄱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跨境傳播能力建設研究”(23KS01)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中國人民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創(chuàng)造的極具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先進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豐厚的精神內(nèi)涵,映照著中華兒女深沉的愛國情感,因而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紅色文化的國際化傳播,在我國軟實力提升和國際化發(fā)展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新媒體時代,國際輿論環(huán)境越發(fā)復雜,國際話語權爭奪越發(fā)激烈。在這一背景下,系緊中外文化交流紐帶,挖掘新媒體的巨大潛能,推動紅色文化國際化傳播正當其時。
一、新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國際化傳播的意義
新媒體時代,紅色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對加強國際化傳播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特別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世情背景下,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我們講好中國故事,傳播紅色文化,宣傳中國的文化理念和價值取向,有利于增強國家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
(一)有利于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培育主動的力量
掌握歷史主動,是我們黨百年來的重要歷史經(jīng)驗。為了統(tǒng)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我們必須發(fā)揚黨的歷史主動精神,培育主動力量。在新媒體時代,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紅色文化的國際化傳播,有助于讓世界各國進一步了解我們黨治國理政的理念,增強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增進中外民眾之間文化相通的程度和水平。值得一提的是,“一帶一路”倡議,為擴大紅色文化國際傳播力提供了新機遇,同時,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紅色文化的國際化傳播,有利于提升“一帶一路”的價值共識,進一步提高“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水平。
(二)有利于堅定紅色文化自信,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紅色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兒女奮發(fā)前進的精神之源。把握新媒體時代契機,應用新媒體推動紅色文化國際化傳播,有利于提升中華兒女的紅色文化自覺和自信。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體系的核心與深層內(nèi)容,更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一環(huán)。新媒體為大力宣介紅色文化提供更為自由、便捷的發(fā)言平臺。在此平臺,我們不僅能夠向世界講清、講好紅色文化蘊含的人類共同價值,也能夠有理有利有據(jù)地回應國際質(zhì)疑,使我國在日趨激烈的國際文化競爭中掌握主動,占據(jù)有利輿論位置,以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三)有利于加強中外文化交流,提升紅色文化知名度
新媒體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影響大,且具有形象、生動、便捷、交互等鮮明優(yōu)勢,能豐富傳播形態(tài),優(yōu)化傳播方式,開拓傳播渠道。借助新媒體的傳播優(yōu)勢,豐富紅色文化國際化傳播的話語表達形式,能在較大程度上扭轉紅色文化在世界文化交往中的“遇冷”局面,推動紅色文化更好地走出國門,同世界其他文化進行對話交流。這有利于增進世界人民對中國紅色文化的認知與理解,使紅色文化在國際社會獲得更高的討論度和關注度。
二、新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國際化傳播存在的問題
新媒體時代,紅色文化的國際化傳播面臨著傳播主體的國際化意識淡薄、傳播受眾文化交流意愿低迷、傳播內(nèi)容微觀敘事視角不足、傳播媒體國際化影響力較弱等問題。我們必須直面并解決這些問題。
(一)傳播主體國際化傳播意識淡薄
傳播主體國際化傳播意識的淡薄,使得紅色文化傳播活動“國際性”不強,開放度不足,傳播空間有限。
1.目標定位意識不足,不明確“向誰傳播”。只有明確了“向誰傳播”這個問題,加強傳播,才具備基本的前提。新媒體時代,特別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向誰傳播”問題呈現(xiàn)出越來越強的復雜性。如何從復雜的世情當中,錨定清晰的傳播受眾,開展有針對性的國際化傳播,這是我們加強紅色文化國際化傳播的一項重要課題。目前,紅色文化傳播主體尚未從經(jīng)濟、政治、文化、宗教等角度區(qū)分和甄別受眾及其文化需求,也未能探索到受眾樂于接受的文化呈現(xiàn)形式。因此,紅色文化的國際化傳播范圍受限。從Box Office網(wǎng)站對近十年我國經(jīng)典紅色電影的全球票房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來看,傳播最廣的《戰(zhàn)狼2》,也只在6個國家上映。
2.價值對接意識不足,不理解“傳播什么”。只有解決了“傳播什么”這個問題,加強傳播,才具備必要的基礎。新媒體時代,如何在“變”中,把握大勢,掌握主動,科學而又現(xiàn)實地把握“傳播什么”,傳播才有基本的可能。紅色文化的國際化傳播在“傳播什么”方面,主觀化有余,對象化不足。紅色文化的國際化傳播應與時代發(fā)展相適應,向世界人民宣講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和共同價值,而當下的傳播內(nèi)容卻存在主題不明、特色不足和創(chuàng)新不夠等問題,更缺乏對紅色文化更深層的價值闡述。
3.媒體應用意識不足,不知道“用什么傳播”。只有解決了“用什么傳播”這個問題,加強傳播,才具備基本的路徑條件。由于新媒體尚屬新生事物,人們對其了解不夠,運用不多,對其規(guī)律認識不足,因而,對新媒體的應用意識不足,導致傳播工作缺乏整體性的統(tǒng)籌規(guī)劃,資金、人才、設備投入不夠,紅色文化國際傳播媒體出現(xiàn)信息發(fā)布不及時、不充分、不主動等缺位失聲問題。
(二)傳播受眾文化交流意愿低迷
新媒體時代,紅色文化的國際化傳播效果不再只取決于傳播者的傳播行為,而更多的取決于受眾的接收行為,也就是受眾的文化交流意愿。一方面,新媒體時代賦予受眾高度的信息選擇權,使得受眾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只會關注自己需要或是能令自己感到歡娛的紅色文化內(nèi)容,置身于“信息繭房”之內(nèi)。同時,部分西方媒體憑借其在國際輿論傳播格局中的主導地位,在全球散布一些不實和虛假紅色文化信息,部分外國受眾在接觸紅色文化之前就憑個人想象和片面信息去認知和定義紅色文化,并形成固定的成見系統(tǒng),不愿甚至是拒絕了解紅色文化。另一方面,我國紅色文化的國際化傳播缺少對受眾文化交流意愿的調(diào)查分析,尚未明確劃分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受眾的文化交流需求,在對外傳播內(nèi)容、模式、方法的選擇上也是大同小異,這進一步加劇了海外受眾對中國紅色文化的排斥和逆反心理,極大增加了紅色文化信息被忽略的概率。
(三)傳播內(nèi)容微觀敘事視角不足
新媒體語境下的媒體格局、輿論生態(tài)及傳播受眾等均發(fā)生重大變化。我國的紅色文化傳播在內(nèi)容上還是習慣于國際國內(nèi)同一套,投放于海外新媒體平臺上的文化內(nèi)容也以正向宣傳為主,傾向使用宏大的官方敘事體系,側重對紅色文化涵義和精神的解釋,而缺少對其背后紅色故事的挖掘,致使傳播內(nèi)容信息不透明和不對稱。提及紅色文化,外國民眾的認知大多都只停留在革命、政治等文化符號層面,在一定程度上損傷了紅色文化的國際吸引力與親和力,拉開了國際受眾與紅色文化的距離,導致紅色文化在這種立體化、形象化的新媒體傳播大環(huán)境里表現(xiàn)得相對遲緩。使用官方敘事體系雖然較好維護了紅色文化的權威性和準確性,卻極易使海外受眾出現(xiàn)審美疲勞,缺失對紅色史實的代入感,從而質(zhì)疑傳播內(nèi)容的真實性。
(四)傳播媒體國際影響力較弱
國家利益、民族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使一些西方媒體對極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屬性的中國紅色文化存有偏見,甚至是排斥情緒。而我國傳播媒體卻因傳播實力不強,國際影響力較弱,無法作出有力回應。具體來說,一方面,我國媒體傳播“硬件”要素弱勢。傳播“硬件”主要包括媒體技術、媒體平臺、運營團隊及資金投入等。相比于西方主流媒體,中國主流媒體在覆蓋范圍、媒體數(shù)量、人員配備及基礎設施等方面有著明顯差距。據(jù)英國品牌評估機構“品牌金融”(Brand Finance)發(fā)布的“2023全球傳媒品牌排行榜”(Media 25 2023)報告顯示,榜單前十強媒體中美國占七席,而中國占三席。另一方面,我國媒體傳播“軟件”要素弱勢。傳播“軟件”主要是指踐行傳播理念獲得的傳播效果,包括傳播機制、傳播理念、傳播技巧和受眾反饋等。紅色文化傳播媒體多為官方機構,在各種涉華、涉紅輿論的處理上較為敏感和謹慎,強調(diào)傳播的權威和準確,卻忽視傳播的目的是要讓世界了解全面、立體、真實的紅色文化及其所蘊藏的價值共識。特別是在面對突發(fā)的紅色文化傳播危機時,由于傳播經(jīng)驗不足和影響力有限,我國傳媒信息挖掘和反饋的短板較易顯現(xiàn),難以做到增信釋疑,以致錯失國際輿論主動權。
三、新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國際化傳播的對策
以問題意識為導向,我們要在文化自信中構建傳播主體傳播意識,在價值對接中提高傳播受眾交流意愿,在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中優(yōu)化傳播內(nèi)容生產(chǎn)模式,在立體傳播中加強傳播媒體建設管理,努力開創(chuàng)新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國際化傳播新局面。
(一)在文化自信中構建傳播主體傳播意識
新媒體時代,為推動紅色文化國際化傳播事業(yè)發(fā)展,傳播主體要與時俱進,堅定紅色文化自信,增強國際傳播意識。
1.發(fā)展多元國際傳播主體。新媒體語境下,紅色文化國際化傳播工作要堅持政府主導、多元主體參與,構建“一主多元”的主體格局。一方面,要明確“一主”的地位,即政府要明確自身主導地位,立足于國際視野,在熟知文化傳播現(xiàn)狀和媒體傳播規(guī)律的基礎上,從規(guī)劃、政策、管理等方面對紅色文化國際傳播事業(yè)實施宏觀調(diào)控。居于“一主”地位的傳播媒體,雖然數(shù)量較少,但是,傳播力量較大,因而是紅色文化國際化傳播的第一梯隊主體。國家傳播主體集中資源,主導拍攝紅色文化主題的故事片與紀錄片,“在從高層次把握主體方向的同時,設立專項主題的資金項目,吸引影視從業(yè)人員立項申請,拍攝具有國際傳播視野的紅色文化影像,擇優(yōu)在國際文化交流時展映,或作為‘國禮贈送其他國家。另外,還可設立‘線上紅色影廳,作為收集紅色文化影像的作品池,鼓勵國內(nèi)外的自由傳播者拍攝、制作、上傳原創(chuàng)紅色文化影像作品,從中篩選具有國際傳播視野的影像進行海外傳播與故事挖掘或二次創(chuàng)作”[2]。另一方面,要拓展“多元”的外圍,積極發(fā)展民間媒體、網(wǎng)民、企業(yè)、高校及留學生等傳播主體,匯聚民間力量激活傳播工作,填補官方傳播空白。他們具有最便捷的傳播渠道,利用其熟知紅色文化內(nèi)涵的優(yōu)勢,進行恰當表達,為紅色文化的國際傳播提供大量素材,同時也可以作為獨立傳播者,進行國際傳播。“多元”的外圍格局建構,主要是依托數(shù)字時代的網(wǎng)絡技術。數(shù)字時代,每個人都擁有一部攝像機,可以隨時記錄與分享生活。建立紅色文化講述人機制,由地方文化局進行組織化管理與培訓,小規(guī)模,分散式地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有目的地培養(yǎng)面向國內(nèi)與國際不同層次的自由傳播者。以紅色文化影像的國際化傳播為例,“紅色文化影像的國際傳播,要求影像具有國際化傳播的能力與條件,就是要求其背后的影視創(chuàng)作人具有國際傳播的視野與能力。以留學生和‘洋網(wǎng)紅為第二梯隊的紅色文化自由傳播者,引領國外受眾感受中國紅色文化的魅力,自發(fā)利用他們本身就掌握的多個國家文化的相關知識,以及對不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所具有的情感認同等自身條件進行紅色文化影視的國際傳播,成為紅色文化散落格局建構的天然橋梁”[2]。例如,在建黨100周年時,浙江國際頻道創(chuàng)制的融媒傳播系列節(jié)目《100年·外國人眼中的浙江記憶》通過近20位在浙江學習、生活和工作的外國人士視角,描繪出中國共產(chǎn)黨的百年奮斗征程,為構建“一元多主”國際傳播格局打造了生動范例。
2.提升傳播主體的國際視野。傳播主體要在紅色文化自信中拓寬國際視野。首先,國際視野要寬。要放眼世界,對世情做全方位的考察和研究,對不同方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傳播特點做分類考察和研究,既掌握其全面性,又了解其特殊性,做到全面性與特殊性有機統(tǒng)一。其次,國際視野要深。要了解國際輿論傳播規(guī)律,強化對國際傳播機制和海外新媒體傳播規(guī)律的認知,要熟悉國際話語體系,乘新媒體時代東風融入國際話語體系,學習他國媒體傳播的先進經(jīng)驗,提升紅色文化的敘事表達能力,用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述中國紅色文化。最后,國際視野要清。要認清國際輿情形勢,辨別國際輿論陷阱,在面對西方勢力對紅色文化的質(zhì)疑與攻擊時,做到“事實澄清與價值引導并重、積極回應與程序設置同步”[3]。
3.培養(yǎng)專業(yè)的紅色文化媒體翻譯人才。首先,要提高翻譯技能。對紅色文化基本要義,特別是對紅色文化專有名詞、經(jīng)典書籍等,要有過硬的翻譯技能。其次,當翻譯有創(chuàng)新需要時,要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使其能在創(chuàng)新基礎上最大限度保留紅色文化風貌、風格。最后,要提升媒體技能,既要夯實其媒體傳播理論基礎,也要使其具備媒體信息識讀、收集、選擇、加工、批判和輿論引導能力。同時,要實現(xiàn)紅色文化國際傳播人才培養(yǎng)的常態(tài)化,借鑒BBC、CNN的海外人才培養(yǎng)經(jīng)驗,優(yōu)化國際人才引進機制,引進國際專業(yè)媒體翻譯人才,以壯大我國傳播人才隊伍。
(二)在價值對接中提高傳播受眾交流意愿
傳播效果有很多內(nèi)因,其中一個重要內(nèi)因,就是受眾的交流意愿。把握好了受眾的交流意愿,傳播效果便能得到提升。因此,我們要“隨時都善于簡單地具體地,用群眾所熟悉和懂得的形象來講話”[4],把握受眾文化需求,提高受眾交流意愿。
1.要改進紅色文化國際傳播的話語體系。話語體系是影響交流意愿的重要因素。我們要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的原則,改進紅色文化國際傳播的話語體系。一方面,要堅持“守正”的原則,用中國特色話語解讀中國紅色文化。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的,要形成能夠“講好中國共產(chǎn)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故事”[5]的話語體系。另一方面,要堅持“創(chuàng)新”的原則,改進紅色文化國際傳播的話語體系。要形成國際化思維,按照知己知彼的思路,了解受眾的言語習慣,并基于受眾的言語習慣,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的國際傳播話語體系。充分利用各類新媒體平臺收集受眾言語習慣,構建以受眾為中心的話語體系,改進紅色文化的話語表達,多講故事,多講原因,比如,針對樂于提問和表達的西方受眾,要尊重受眾的邏輯思維習慣,可以依托新媒體技術創(chuàng)建國際交流對話平臺,在受眾提出問題時即時反饋,主動解答,以此提升話語體系的針對性。
2.要重視中外文化的客觀差異。一方面,推動異質(zhì)文化交往以化解文化沖突。在進行紅色文化宣傳時,要多談共性,少談差異,借助新媒體平臺開展海外調(diào)研以掌握受眾最關注、最感興趣的紅色文化內(nèi)容,用受眾樂于接受的方式講述其易于接受的紅色文化故事,用“對話”化解“沖突”。例如,在北美地區(qū)上映的紅色題材電影《長津湖》,選擇微小敘事和共情傳播的方式講述中國紅色故事,沒有過多呈現(xiàn)戰(zhàn)爭的沖突與對抗,而是重點突出中國人民與世界其他各國人民愛好和平的共同立場,激發(fā)受眾情感共鳴,引導受眾了解真正的中國紅色文化。另一方面,促進同質(zhì)文化交流以尋求文化融合。針對同質(zhì)文化國家傳播紅色文化,要深入探尋紅色文化與當?shù)匚幕膬?nèi)在關聯(lián),找到受眾熟知的紅色文化符號,再依托新媒體技術傳遞這些文化符號,引導受眾關注文化符號背后的紅色文化要義。同時,也要關注同質(zhì)文化間的差異性,尊重各自固有的文化特性。例如,中國和新加坡都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中國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覺醒年代》在新加坡播出后廣受歡迎,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更是積極評價《覺醒年代》是一部制作精良、好看耐看的歷史大劇,語言文化的共通,使得新加坡人民能夠?qū)χ袊t色文化形成更深層次的認知,更易實現(xiàn)紅色文化的對外傳播。
3.要在契合受眾的訴求中提升受眾的交流意愿。受眾的訴求和向往,是決定交流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們要善于在受眾所處的世情、國情的變化中,在受眾的生活情景變化中,去把握受眾的訴求和向往,并基于此提升我們國際化傳播的內(nèi)在價值,提升我們傳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從而提振受眾的交流意愿。
(三)在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中優(yōu)化傳播內(nèi)容生產(chǎn)模式
相較于傳統(tǒng)媒體時代,新媒體時代的媒體技術、輿論格局出現(xiàn)深刻變化。但是,無論如何變化,也無論何時何地,紅色文化傳播都應遵循“內(nèi)容為王”這一基本原則。
1.挖掘整合本土紅色文化資源。挖掘要有深度,要符合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現(xiàn)實邏輯。首先,要凝練概括紅色文化的核心要義,在歷史邏輯層面上,要有事實支撐,要實事求是,不可隨意編撰。比如紅色精神的凝練概括,就是如此。其次,要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中契合時代和人類共同價值的內(nèi)容。同時注意把握內(nèi)容間的邏輯關聯(lián),將不同地域、不同時期但存在關聯(lián)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系統(tǒng)整合,再借助新媒體將其串聯(lián),實現(xiàn)紅色文化資源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最后,要強化紅色文化資源的現(xiàn)實邏輯。當我們將紅色文化核心要義與現(xiàn)實邏輯相比較時,不能有方向上、性質(zhì)上的落差。弘揚紅色文化,不能停留在口頭上,不能停留在形式上。要讓人有一個基本的判斷,紅色文化的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與當今社會生活中的現(xiàn)實邏輯,是高度一致的。
2.構建多模態(tài)紅色文化國際敘事方式。敘事方式是生產(chǎn)模式的重要要素。首先,我們要推進敘事視角的多樣化。所謂敘事視角多樣化,是指在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多樣化地表達紅色文化。當前我們的紅色文化敘事方式,微觀層面欠缺,中觀層面不多,以宏觀層面居多。這不利于促進新媒體條件下的紅色文化的國際化傳播。以影視生產(chǎn)行業(yè)為例,戰(zhàn)爭題材與宏大敘事,是我國紅色文化影像較為集中的一個特征。實則,小切口,大主題的微觀敘事視角,是打開紅色文化國際傳播局面的新思路。例如,大型紀錄片《理想照耀中國》從微觀視角切入,通過描繪李大釗、王盡美、蔡和森、向警予等40組不同時代的歷史人物的故事,呈現(xiàn)百年來中國共產(chǎn)黨團結和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斗的生動畫卷,節(jié)目在You Tube和iTalkBB平臺播出后,備受國際關注與喜愛,紅色文化國際傳播的有效性也顯著增強。其次,我們要推進敘事方式立體化。所謂敘事方式的立體化,就是要推進構建三維傳播場景。依托VR、AR等新媒體技術為國際受眾搭建集視、聽、觸為一體的全新三維傳播場景,直觀展示紅色史實,再現(xiàn)紅色歷史場景。最后,我們要推動敘事方式數(shù)字化,發(fā)揮數(shù)字技術在紅色文化資源收集、修復、儲存與開發(fā)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多語種紅色文化資源數(shù)據(jù)庫,實現(xiàn)紅色文化資源的永久化保存和便捷性傳送。
3.加強紅色文化國際化傳播的議題設置。議題設置是新媒體時代國際化傳播的重要要素。大眾傳播只要集中大量報道某些問題,為公眾設置相應議題,就能吸引公眾關注,引發(fā)公眾談論,從而引導公眾輿論。在新媒體語境下,設置紅色文化國際傳播議題時,要積極使用新媒體載體搶占國際受眾的注意力資源,引導國際輿論走向,設置具有“共同關注點”的傳播議題,將紅色文化內(nèi)蘊于議題設置全過程。但是,在搶抓國際受眾注意力的同時,也要防止陷入編造紅色歷史人物事件、夸大紅色歷史事實等誤區(qū)。
(四)在立體傳播中加強傳播媒體建設管理
紅色文化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不僅取決于文化本身,還取決于傳播媒體。因此,要加強國際傳播媒體建設與管理,形成全方位、立體式的國際傳播矩陣。
1.建設一流紅色文化國際傳播媒體。首先,整合中央媒體與地方媒體力量。深化媒體與企業(yè)、高校等的交流合作,實現(xiàn)紅色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及傳播活動的協(xié)同推進。其次,樹立用戶意識,借助新媒體加強對目標受眾的調(diào)查分析,以完善紅色文化國際傳播媒體的服務功能,提升傳播的針對性。最后,要加大政策、資金和技術支持,優(yōu)化紅色文化對外傳播的內(nèi)容與形態(tài),增強紅色文化國際傳播媒體實力。
2.增強與國際主流媒體的聯(lián)系合作。首先,加強傳播渠道合作,盡可能借助合作機會,直接通過國際主流媒體平臺傳播中國紅色文化,減少國際受眾的抵觸情緒。其次,加強傳播內(nèi)容合作,把“宣傳”紅色文化轉變?yōu)椤罢f明”紅色文化,再借助新媒體技術多角度、多渠道地向國外媒體與民眾傳播可親、可感、可信的紅色文化。最后,加強傳播人才合作,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人才交流機制。
3.促進新舊傳播媒體融合發(fā)展。在國際傳播中,要發(fā)揮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兩者的傳播優(yōu)勢,實現(xiàn)互補共融。首先,利用新媒體資源強化傳統(tǒng)媒體的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形成以用戶、內(nèi)容為中心的新傳播理念。其次,基于新舊媒介的運營特點和規(guī)律,生產(chǎn)兼具速度與深度的紅色文化傳播內(nèi)容。最后,融合以“三微一端一抖”為代表的新媒體傳播渠道和以報紙、電視、廣播為代表的傳統(tǒng)媒體傳播渠道,打造一個具有海量、權威資源的新型國際紅色文化傳播平臺。
4.健全新媒體國際化傳播的監(jiān)管機制。為了保證新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國際傳播工作的順利開展,既要完善與媒體監(jiān)管相配套的制度辦法,又要加大對國際輿情調(diào)研工作的科研資金投入,還要培養(yǎng)具有國際勝任力的人才,放大國際輿論場和國際傳播規(guī)則制定中的中國聲音,抓緊紅色文化的定義權和話語權,把真正的中國紅色文化講給世界聽。
[參考文獻]
[1]陳峻俊,符家寧.數(shù)字時代紅色文化影像國際傳播力提升的新進路[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
[2]張雷.面對負面國際輿論,中國怎么做[J].人民論壇,2020(17).
[3]毛澤東.反對黨八股[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5]姜富元,張效梅,楊夢溪.新時代河北省紅色文化國際化傳播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8,(19).
[6]習近平.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J].求是,2019,(6).
[7]辛紅娟,孟佳蓉.從電影《長津湖》看中國紅色文化“走出去”[J].對外傳播,2021,(11).
[8]郭宇楠,姜曉斌.中國紅色影視文化在國際傳播中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J].傳媒,2022,(15).
[9]朱世龍.促進紅色文化國際傳播[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10-27(004).
Discuss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Red Culture in the New Media Era
Zhou Ting Zheng Zhiying
Abstract:The red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excellent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new media era,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the red culture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Chinas soft power and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At present, there are problem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the red culture, such as the communication subjects weak consciousness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he audiences low willingness to exchange culture, the insufficient micro narrative perspectives on the communication content, and weak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the media.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the red culture should build the communication subjects awareness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cultural confidence, enhance the audiences'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value docking, optimize the production mode of communication content in innovation and cre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mmunication media in three-dimension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new media era; red cultur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責任編輯: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