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劉宗周的詩歌創(chuàng)作"/>
李娜
(燕山大學 河北秦皇島 066000)
作為儒學大師的劉宗周給后人留下的詩歌有兩百多首,在內容上以寫景述行和酬唱應答為主,他以慎獨正心的哲學思想和匡世濟民的偉大情懷,使其詩歌流露出的都是自己的愛國之志。劉宗周的一生,可謂宦海浮沉,三起三落。在交通不便捷的古代社會,官員的任職與貶謫往往會帶來漫長的行程,“通籍四十五年,在仕僅僅六年有半,實立朝者四年”[1]。所以他的詩歌中多有與他個人經歷有關的寫景述行之作。例如《東阿道中》是崇禎八年,作者應召北上途經山東東阿時,對眼前泰山險要的地勢和群峰入云的景觀而發(fā)出的贊嘆,此外《過漂母祠》《白陽阻風》等系列的京兆詩,皆是作者往來途中有感而作。而和劉宗周仕途坎坷、頻繁變動地點相伴的還有與家人朋友的離別與相思,故其詩歌中贈別酬唱之作也隨處可見。如萬歷四十二年,作者告假回家時,為長安諸友作的《酬別長安友人》;崇禎八年作者被召北上時有《應召北上別王金如并示小集諸契》以及《河干別諸父昆弟》等表述的都是離別之情。而每到節(jié)日團聚之時,身在異鄉(xiāng)之人的寂寞之感就再難抑制,故劉宗周詩歌中也有《除夕懷昆侖叔》等的相思之作。除以上題材外,劉宗周還有《自求》《自判》等系列的哲理詩和純粹的寫景詩,因數(shù)量較少而不做分析。
詩都是言志之作??v觀劉宗周詩歌表達的思想內容無非憂心破敗國家和感傷時間的流逝。比如他在寫景述行的詩歌中流露出的憂國之心,“于爍皇維極,天開混沌初。平成追帝造,吊伐奉王誅。傅檄中原定,肆征群丑除”(《恭謁孝陵有述》)[2],這是在奉職路上途徑孝陵(朱元璋墓)時所作。他首先歌頌了先帝的圣德,其次希冀一紙文書,可以平定中原動蕩的局勢,并向先帝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并在途經之地《謁方正學先生衣冠》時,作者先是欽佩了先生為國而死的偉大精神,同時不忘聯(lián)系當下的時局說:“烽煙直北來,起看江天白”[2]。這種愛國之志在寄懷唱和友人的詩中亦有表現(xiàn),比如《寄懷李懋公祖兼呈王止敬公祖》“城狐社鼠力不殫,一日怏怏歸掛冠,青螺白鷺秋漫漫,孤臣報國心猶酸?!盵2]作者用青螺白鷺渲染氣氛,表示朝堂上小人之多導致有志之士憂心報國之人的心酸艱難;《別郭黎眉孝廉用韻》將對國家的憂愁訴諸友人,“滿地兵戈留后死,何年虀粥抱先憂?”;[2]還有《和沈方揚太常》“傷懷不忍言除夕,滿地烽煙戰(zhàn)未還”,滿地烽煙已讓作者無法聯(lián)系除夕的美好。
除了憂國,劉宗周還常在詩歌中悲嘆時間的流逝。比如“俯仰夙昔懐,歲月忽已征”“苦無靈藥將顏駐,擬有哀辭待篆書”“日昃不再中,發(fā)短不可長”等等。[2]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3]的原因都是“懼乎時之過矣”,讓有志之士痛心疾首的事莫過于功業(yè)未立,就“忽然與萬物遷化”。所以劉宗周感傷時間的流逝和年華的老去并不是因畏懼一己之生死,“臣死不足惜,滿目傷荊榛”“生不蟪蛄值,死與猩貍藏”“花月玩朝夕,膂力誤方剛”,[2]其感傷的是自己功業(yè)未立、就忽然兩鬢斑白,而國家和民族還處于危難之中,“駑鈍何時報主恩”。[2]繼而勸勉后世要珍惜時光,如《答門人 弟書》:“人逢四十殘生半,病得林皋晚節(jié)難。”[2]《憶諸生》:“老去一經傅句讀,春來彈指過光陰?!盵2]等等。劉宗周為了挽救國家,因過激的批判言行讓自己被貶了三次,但他依舊心系國家,然人微力弱,難以拯救,故以詩明志,嘆息年華,勸勉后世。
孔子曰:“文勝質則史,質勝文則野,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劉宗周不僅于詩歌內容中蘊含著偉大的愛國境界,其在詩歌的創(chuàng)作技巧上也精深高妙。
劉宗周擅于將古代故事、歷史人物、神話傳說以及古詩句等入詩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心跡,不僅類型豐富多樣,并且語言流暢自然。如將古代故事提煉入詩的,《自慰》:“家余苦蕺堪塵甑,客有明珠解弄丸”[2]中的“塵甑”,《北上別友人》:“私君借箸夔龍事,慰我當門陳蔡心”[2]中的“陳蔡之厄”;其次,將歷史人物入詩的如:“自昔孔門方鼓瑟,不聞曾點更彈冠”“馮君久立楊時雪,定性全書也是謾”,[2]馮君、楊時、孔子、曾點,還有“王謝風流人已去,巢由出沒事多傳”[2]中的王謝、巢由;另外,還有將神話傳說和古詩句入詩的?!蹲猿啊罚骸叭碎g蕉鹿休夸夢,天上驪龍好探珠”,作者僅在這一聯(lián)中就連續(xù)使用了《列子·周穆王》中“蕉鹿之夢”和《莊子·列御寇》里“驪龍得珠”兩個神話故事。而《轉和門人陳敬伯》中“不論鳶戾與魚潛,眼底風光取數(shù)廉”,“鳶戾”“魚潛”都出自《詩經》的原句:“鳶飛戾天,魚躍于淵”。正如余群先生評價其《和楊龜山先生此日不再得吟示學者》時說:“作者不僅在詩中用了大量的典故,……并且這些典故的運用可謂信手拈來、靈活自如,甚至不著痕跡。”[4]袁枚有言:“用巧無斧鑿痕,用典無填砌痕”[5],用心構思而不露斧鑿痕跡,用典使事而不覺填塞堆砌,這才是作詩熟練的表現(xiàn)。
劉勰在《文心雕龍》里稱“用典”的作用為“據(jù)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6],詩人的情感往往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達。比如歌頌友情的《辭崑侖叔招飲和來韻》(其一):“誰當下塵榻,道有徐孺來?!盵2]在辭別的宴席上,作者引用了“徐孺下陳蕃之榻”的典故,來自擬他與昆侖叔兩人的感情,而在(其二)中,作者緊承第一首繼續(xù)表達兩人的關系,“何似題小阮,豚兒癡未開。凍云方理臥,莫向竹林來。”[2]阮咸和阮籍也是叔侄二人,才華橫溢、志趣相投,作者與其昆侖叔也是這樣的關系:志向相投、亦親亦友。典故使用的十分貼切。比如用典表達自己志向的:“舫齋有高韻,三徑為誰開。彭澤尊常滿,重歌歸去來?!盵1]作者由“宴席上有高雅的風度”轉而引出“三徑”和“彭澤之尊”兩個典故,劉宗周用在這里旨在尋求和自己一樣不慕功名的隱士,隱居避世、寄情山水田園??梢妱⒆谥苡玫鋪碛吧鋾r事、表達思想和抒發(fā)情感,不僅可以打破限制,使得含義恰當,同時使詩歌語言含蓄、內涵豐富、意境深遠。
劉宗周作詩不僅善用典故,用韻也靈活自如。如上文《和楊龜山先生此日不再得吟示學者》這首詩,余群先生還說“藝術成就的高超不僅僅是作者靈活運用了大量的典故,而且在用韻技巧上也獨到精深。因為這首詩是和宋代學者楊時《此日不再得示同學》的韻,所以作者是使用了和楊時詩一樣的韻,并且全文一共有50 句,作者都一韻到底,‘桑,蒼,光,陽,方,忙”等,亦步亦趨?!盵4];除此之外,劉宗周還有《云門雜詠》八首,和的是陸游《自九里平水至云門陶山歷龍瑞禹祠而歸凡四日(八首)》的韻。其序言說:“同呂信夫游云門,……得雜詠八首,和陸放翁韻?!盵2]所以(其一)和陸詩(其一)一樣都以“南、輦、蠶、庵”為韻腳,(其二)都是以“倀、秧、桑、鄉(xiāng)為 韻腳”,……等一共八首都分別與陸游八首詩的韻相同。但劉宗周對韻的執(zhí)著絕不止于八首,在《云門雜詠》八首詩之后,他緊接著作《再上云門雜詠得八首仍和前韻》,“前日云門歸,赴小學之會,信宿而來云?!盵2]作者時隔一天再上云門,又創(chuàng)作了八首詩,又是與陸詩八首以及前八首詩相同的韻,足見作者對用韻的執(zhí)著。到了晚年,隨著學術修養(yǎng)的提高、作詩技法的嫻熟,劉宗周用韻水平也達到了更高的境界,比如自《贈別張二無副院兼呈金天樞》這首詩后,作者有《用韻呈二無并示惲氏二子》以及《自嘲》《自呈》《自求》《自判》等共十四首詩都用了“賢,牽,然,前,煙”原字為韻腳,能夠用相同的韻腳一連作十幾首篇目,內容以及思想還不同的詩歌,可見劉宗周用韻靈活絲毫不會影響和束縛詩歌內容的表達。據(jù)統(tǒng)計,劉宗周詩集中以“用前韻”“用韻”以及“和……”等為篇名的詩歌多達七十余首,占其詩歌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足見其高深的用韻技巧。
劉宗周詩歌多憂國傷時的內容導致其詩歌哀涼沉郁,但詩韻剛健。這種詩歌風格與中晚明時期盛行的“崇復古、尚性靈”的浮靡詩歌風格迥然不同。
“中晚明時期,人們原有的積極的參政理想早已被殘酷的現(xiàn)實打破,出仕與致仕的彷徨便形成了詩人們亦仕亦隱的‘吏隱’心態(tài),以公安派為首的‘主情’主義詩風就是這種詩人心態(tài)的體現(xiàn)。……晚明時局進一步惡化,詩人們從縱情恣肆的個性張揚中絕望地走向對內心隱秘世界的探究,主張‘師心’又兼‘師古’的竟陵派風靡天啟詩壇”。[7]但作為儒學大師的劉宗周依然堅持慎獨正心、匡世濟民,他譴責其時盛行的虛無主義與功利主義的不良風氣蠱惑人心,從而導致“欲遠人以為道”的價值誤判,[8]并“繼承了王陽明致良知的心學,更注重發(fā)揮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論精義,集成了“慎獨”與“誠意”的理學思想,深刻地影響了其詩歌創(chuàng)作”。[9]所以當晚明士人都表現(xiàn)出對現(xiàn)實的絕望,而他依舊在詩歌中寄托自己哀傷:“一場兵事今且休,百萬生靈付蹂躪”“流離載道不忍見,劫掠公行無凈土”“周情孔思聯(lián)聲氣,憂國傷時共郁盤”[2]。他深得孔孟之學,滿腹的仁義道德和治國理念,奈何中晚明時期動亂的時代和昏暗的社會,統(tǒng)治者昏庸、大權旁落和小人當?shù)?,致使宗周的經世治國之策無以為用,詩風自然哀涼深沉。但他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救國之道,盡管被貶三次,依舊堅守情操。所以他在對家國不幸表達感傷之時,還在詩歌中吟詠自己的志向:“宿草空埋金簡恨,孤梅猶帶玉人看”“南望一峰天目秀,欲將雙劍倚巑岏”[2],希望能有機會一展雄偉抱負,救民于水火。正如李圣華的評價,劉宗周和黃道周一樣負慷慨之氣,詩韻剛健。[10]
中國傳統(tǒng)士大夫以治國平天下為抱負,喜歡議論朝廷大政,劉宗周也不例外,眼光不會局限于順天一府之地,不斷向皇帝進諫,坦陳政見。[11]但是“在封建極權的專制體制中,士大夫的忠誠和耿直常常是皇帝極權的一種祭品。然而,他能夠不畏恐懼,持躬剛正,憂國如家,不雜植黨爭雄之習,實在與其嚴毅敦篤的自我修養(yǎng)分不開”[12]?!袄先タ毡蠒匝怨ど垂も拧保ā都词掠们绊崱罚?,這種修養(yǎng)讓作者無論何時都沒有放棄過補闕時弊,救濟國家;“先生一死真無畏,贏得偷生是我般”(《哭殉難十公用前韻》),這種修養(yǎng)還讓他崇尚為國捐軀的志士;“子職未伸,君恩未報。當死則死,死有余悼”(《示汋兒》),這種修養(yǎng)也讓他自己無畏生死。東方朔在《劉宗周評傳》中也說“宗周對現(xiàn)實的憂思一方面是出于對朝廷的報效,另一方面,由這種憂思而發(fā)出的清醒的批判意識,又緊緊地和宗周自身的涵養(yǎng)相連,所以是一種理性地自覺,人格地自覺?!盵12]就是這種自覺讓他始終心系國家,在詩歌中反映現(xiàn)實,寄托胸懷;這種自覺,讓他在明朝滅亡后,當自己賦予自己的使命得以終結后,就絕食而亡不茍存于人世間。民族氣節(jié),激越千古。
他絕食而亡的氣度讓我看到了屈原投汨羅江時的無畏精神和無奈心境“決此一朝死,了我平生事??犊c從容,何難亦何易?”[2](《絕命辭》)。在中國古代的歷史長河上,也有不少的文人志士視死無畏,比如曹植說:“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鮑照說“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但那捐軀獻身是為了解救國難為了報效圣明的君主。劉宗周沒有可以解救的國難,也沒有遇到圣明的君主。劉宗周的死更象是文天祥那種努力過后的坦然和不愿屈降的執(zhí)著??傊?,劉宗周以他淵博的學識和精深的作詩技巧,用他心懷天下和經世為民的思想,在詩歌中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深沉的憂民意識和獨具風骨的人格氣,影響了中晚明時期浮靡的詩歌風格和士人心態(tài)。也對現(xiàn)代發(fā)揚民族精神,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劉宗周的人格和思想都值得廣泛傳播”[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