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芳
(內蒙古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詞調指“詞的腔調,也就是歌譜。寫作一首詞必須先創(chuàng)制或選用一個詞調,然后按照它對字句聲韻的要求以詞填之”[1]。考察詞調的源流、體制、韻律等方面內容,有助于完善詞學研究,構建“新詞史”。目前詞學研究雖全面發(fā)展,成果頗豐,但對詞調尤其是單個詞調的研究尚需進一步拓展充實。近年來學界雖對單個詞調進行了一些梳理,但唐宋流傳詞調近千首,極為盛行之調也有上百首,故而此研究領域仍有較大的學術空間有待挖掘?!陡┳印肥窃~史上廣為流傳的詞調之一,據(jù)《全宋詞》統(tǒng)計,《更漏子》詞作共有88首,唐五代有27首,宋代有61首,詞作內容多以相思、懷遠、閑愁等題材為主,屬婉約詞,其在體制、韻律等方面都有區(qū)別于其他詞調的特點。但與之相關的研究成果較少,尚不足以展現(xiàn)《更漏子》詞調的整體面貌,因此本文擬對《更漏子》詞調進行梳理,以觀風貌,助力完善分調詞史的構建。
《更漏子》為唐人小曲?!督谭挥洝分杏星陡╅L》而無《更漏子》,二者只有一字之差,易被誤認為是筆誤產生的同一詞調的不同名字,然二者并非同一調。對此任二北先生在《敦煌曲初探》中指出:“唐代初期,可能先有《更漏長》曲,甚至為大曲,后始就大曲中,摘出許多雜曲,其一仍名《更漏長》,而其一乃名《更漏子》?!盵2]原因在于敦煌卷中有《更漏長》兩首,一首為溫庭筠詞,一首為歐陽炯詞。二者雖同名,但在格律、句式、用韻等方面都不相同,疑寫卷之人筆誤將溫詞《更漏子》作《更漏長》。又《教坊記》中凡以“子”為名者多為小曲,其中已確定為大曲摘遍者有20首,如《甘州子》摘遍自大曲《甘州》,《破陣子》摘遍自大曲《破陣樂》,如此《更漏子》或為大曲《更漏長》的摘遍。
“更漏”調名本意為吟唱夜里滴漏報更的小曲?!肮糯玫温┯嫊r,夜間憑滴漏的刻度報更,故名更漏”[3]。唐人詩歌中屢次出現(xiàn)“更漏”二字,如杜甫詩《江邊星月詩》:“余光隱更漏,況乃露華凝?!盵4]322戎昱詩《長安秋夕》:“八月更漏長,愁人起常早?!盵4]716許渾詩《韶州驛樓》:“主人不醉下樓去,月在南軒更漏長?!盵5]因此唐人又將“更漏”稱為夜間。而以《更漏子》作為詞調名則始于溫庭筠,溫庭筠用此調常詠“更漏”故得名。《更漏子》又名《付金釵》《獨倚樓》《翻翠袖》《無漏子》。其中前三個名字都源自賀鑄詞句。因賀鑄詞中有“付金釵,平斗酒”[6]657而得名“付金釵”;因“江南獨倚樓”[6]667而得名“獨倚樓”;因“翻翠袖,怯春寒”[6]657而得名“翻翠袖”。又有元人丘處機詞作三首《無漏子》,與《更漏子》無異,視為異名詞作。
詞調最初都有相應宮調,宮調不同,聲情也不同?!蹲鹎凹放c《花間集》都注《更漏子》為大石調、商調,《金奩集》注林鐘商調,《張子野詞》注林鐘商調,故《更漏子》主要有大石調、商調兩個宮調?!吨性繇崱穼m調體現(xiàn)的聲情作出說明:“仙呂宮唱,清新飄逸;南呂宮唱,感嘆傷悲;中呂宮唱,高下閃賺……大石唱,風流蘊藉;商調唱,凄愴怨慕。”[7]“蘊藉”多有含蓄而不顯露之意,讀來讓人有回味無窮的感受,值得細細品味?!陡┳印氛{又緣起深夜,格調婉約,加之《更漏子》詞作內容也多寫夜長衾寒下的怨慕愁思,如溫庭筠六首《更漏子》都描寫閨中女子在漫漫長夜里深受相思之苦,難以入眠,直到“玉簽初報明”[8]107、“空階滴到明”[8]107,韋詞有“閑倚戶,暗沾衣。待郎郎不歸”[8]170等,詞作內容較為悲愴凄涼,符合商調所體現(xiàn)的“凄愴怨慕”,因此《更漏子》調整體的音樂風格較為平緩、婉轉,同時又有凄涼哀傷的聲情特點。
《更漏子》詞調自溫庭筠創(chuàng)調以來,共有九種體式,含兩種正體,七種變體。出現(xiàn)時間均在唐五代與宋代期間?!稓J定詞譜》云:“此調以溫韋二詞為正體,唐人多宗溫詞,宋人多宗韋詞。其余押韻異同,或有減字皆變格也。”[9]92二者之別在于韋詞《更漏子》換片首句不用韻,溫詞用韻。據(jù)《全宋詞》統(tǒng)計,唐五代時期《更漏子》詞作多尊溫詞,這一時期《更漏子》變體有三種,其中兩種均在溫詞基礎上變動而來。至宋代,詞人多以韋詞為正體,除盧祖皋兩首《更漏子》尊溫詞,其余大部分詞作以韋詞為正體。以韋詞衍生的變體有四種,唐代有孫光憲《更漏子》(掌中珠)一體,其余三體均在宋代,有晏殊《更漏子》(塞鴻高)、賀鑄《更漏子》(上東門)、無名氏《更漏子》(解語花),均在韋詞的基礎上以減字、換韻為異。
《更漏子》體式較多,多類詞譜著作均對其進行歸納整理,但各有不同,在正體例舉上略有出入?!稓J定詞譜》以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韋莊《更漏子》(鐘鼓寒)為正體,《詞系》以溫庭筠《更漏子》(金雀釵)為正體,《中華詞律》以溫庭筠《更漏子》(金雀釵)為正體,《唐宋詞格律》以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為正體。其中韋莊的《更漏子》(鐘鼓寒)較有爭議,只有《欽定詞譜》同時列溫韋二詞為正體,其他詞譜則將其列為又一體。由于唐宋時期以韋詞為正體的《更漏子》詞作要多于以溫詞為正體的《更漏子》詞作,所以溫詞雖為首見之作,但韋詞的影響不亞于此,故而《欽定詞譜》將韋詞也列為正體。同時,在格律方面韋詞也較溫詞更為嚴密。二者分析如下(注:●仄〇平⊙可平可仄▲仄韻△平韻):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鬢云殘。夜長衾枕寒。
⊙⊙〇,⊙⊙▲。⊙●⊙〇〇▲。⊙⊙●,●〇△?!雪枴选瘛鳌?/p>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针A滴到明。
〇⊙▲?!选选?。⊙●⊙〇⊙▲?!选选?,●〇△?!雪枴选瘛?。
鐘鼓寒,樓閣暝。月照古桐金井。深院閉,小庭空。落花香露紅。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煙柳重,春霧薄。燈背水窗高閣。閑倚戶,暗沾衣。待郎郎不歸。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溫韋二詞皆雙調46字體,上下片句式皆為336335,上片六句兩仄韻兩平韻,韻腳落在第2、3、5、6句。惟有下片,溫詞六句三仄韻兩平韻,韻腳落在第7、8、9、11、12句,韋詞六句兩仄韻兩平韻,韻腳落在第8、9、11、12句。二者之異在于下片換頭句,溫詞用仄聲韻,韋詞不用韻,且韋詞此句第三字平聲。宋人多宗韋詞,因此宋代《更漏子》換頭句第三字多用平聲。但在《詞律》中沒有提及韋詞,并于溫詞《更漏子》(玉爐香)下注“然自北宋以后,前起皆用仄平平,而后起竟與前同,不復如‘樹’字、‘悄’字用韻矣”[10]128,雖指出了宋代《更漏子》換頭處詞作不押韻的現(xiàn)象,但未注意到宋代《更漏子》詞作與韋詞的關系,忽略了韋詞對宋代《更漏子》詞作的影響。
《詞律辭典》提到:“韋詞較溫詞形式上更整齊,格律更嚴密。上、下片字句、韻腳、平仄除‘燈’‘月’字外全同,連四組三字句亦皆構成對偶,此即宋人多宗韋詞之關鍵所在?!盵11]《更漏子》共八個三字句,上下片各四句。溫詞《更漏子》(玉爐香)上片第1、2句格律為“仄平仄”“平仄仄”,第4、5句格律為“平仄仄”“仄平平”,下片第7、8句格律為“平仄平”“平仄仄”,第10、11句格律都為“平仄仄”,八個三字句格律無明顯規(guī)律,既無對立句,也無相同句。再觀韋詞上片第1、2句格律為“仄平仄”“平仄仄”,第4、5句格律為“平仄仄”“仄平平”,下片四個三字句與上片格律悉同。因此,在格律方面韋詞較溫詞更為嚴整,較受到宋人青睞。
既然韋詞在形式與格律上更為嚴密,何以唐人多宗溫詞而不是韋詞。唐五代時期是詞的發(fā)展初期,不管是在句式章法還是格律用韻方面,都未達到十分規(guī)范的程度,詞只是消遣娛樂時的產物,詞人并未十分重視詞的文學性。加之溫庭筠作為詞之大家,具有一定的名家效應,因此唐人多宗溫詞。至宋代,詞之規(guī)范化程度越來越高,更追求形式、格律的嚴密性,因而更推崇韋詞。因此《欽定詞譜》將溫韋二詞列為正體是較為合理之舉。
《更漏子》詞調變體多通過減字、增字、換韻等方式產生。根據(jù)《詞律》《欽定詞譜》《詞系》《詞律辭典》《中華詞律》《唐宋詞格律》《全唐五代詞》及《全宋詞》等著作統(tǒng)計,《更漏子》調體式有九種之多。具體統(tǒng)計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唐宋時期《更漏子》詞調體匯總
續(xù)表
根據(jù)表1可知,《更漏子》詞調體式眾多,主要有45、46、49、104字體四類。其中45字體有歐陽炯《更漏子》(玉闌干)在溫詞體式基礎上換頭處減一字,作二字句短韻,結句平韻押上片原韻,屬平仄錯葉格。但《詞律》一書將其歸為溫庭筠作,46字體,批注:“按此調唐宋作者甚多皆四十六字,疑‘一向凝情望’句亦兩句各三字,誤落一字也?!盵10]129認為此詞可能在流傳過程中丟一字,應為46字體。而《欽定詞譜》《詞系》等將其歸為歐陽炯45字體,是《更漏子》變體之一?!度莆宕~》也將其歸為歐陽炯詞并注:“案:此首《花間集》溫詞未收,《歷代詩余》《詞律》所題未可據(jù)信。當從《尊前集》作歐陽炯詞?!盵8]463歐陽炯另一首《更漏子》(三十六宮秋夜永)其體式用韻與正體有較大出入,不排除歐陽炯有意為之,同樣在《更漏子》(玉闌干)下片換頭句減一字,以求創(chuàng)新。《欽定詞譜》《詞系》等詞譜將其視作歐陽炯詞,且歸為《更漏子》又一體也是合理之舉。45字體還有無名氏詞作《更漏子》(解語花),在韋詞體式基礎上,下片第三句減一個字,作五字句異。又有增字體歐陽炯《更漏子》(三十六宮秋夜永)49字體,上片增兩字,變三字句為七字句,下片增一字變七字句,且具押平韻,屬平韻格。增字體還有104字體兩首,分別是杜安世《更漏子》(庭遠途程)、賀鑄《更漏子》(芳草斜曛),與《更漏子》正體差異較大,且詞作數(shù)量少,故《欽定詞譜》于杜安世詞下注:“此與唐詞迥別,即宋詞中亦無他首可校,因調名相同,故附于此。”[9]93
46字變體主要以換韻為異。溫詞與韋詞正體同為平仄韻轉換格。孫光憲《更漏子》(掌中珠)又一體,在韋詞的基礎上,下片不換仄韻,全用上片平韻。晏殊《更漏子》(塞鴻高)又一體,在韋詞基礎上,下片仄韻、平韻全押上片原韻。賀鑄又一體《更漏子》(上東門)與晏殊體十分相似,同樣下片仄韻、平韻押前段原韻,但賀鑄此首《更漏子》通篇用同部三聲互葉,上片仄韻“柳”“手”、平韻“秋”“樓”與下片仄韻“久”“首”、平韻“愁”“頭”都為同部第十二部互葉,因此歸為《更漏子》又一體。
《更漏子》體式雖有九種之多,但以溫韋二詞為正體的詞作數(shù)量占比更高,變體數(shù)量占比較少。雖有些變體也出自大家之手,例如晏殊《更漏子》(塞鴻高)、賀鑄《更漏子》(上東門)等,但卻無人效仿,詞人依舊更青睞嚴密整齊的韋詞。
綜上,《更漏子》體式發(fā)展主要分為唐、宋兩個時期。溫庭筠《更漏子》為首見之作,唐代詞人多宗溫詞。之后,韋詞填制的《更漏子》(鐘鼓寒)受到宋人的推崇,《更漏子》體式從宗溫詞轉變?yōu)樽陧f詞,且《更漏子》體式的變體多從韋詞體式基礎上改變而來。因此韋詞與溫詞同為《更漏子》正體,此為《更漏子》體式的一大特點。
詞在最初是依曲而作,每個詞調都有既定的聲情,其音樂特點與宮調密切相關。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詞體自身的不斷完善,詞逐漸成為文人的案頭文學,以填詞抒發(fā)情感,更注重詞的語文形式。詞的聲情特點不再依賴所擇宮調,詞韻對詞情的作用愈加重要。正如《詞林正韻》所云:“詞之諧不諧,恃乎韻之合不合。韻各有其類,亦各有其音,用之不紊,始能融入本調,收足本音耳?!盵12]
詞的押韻方式主要分為五種:平韻格、仄韻格、平仄轉換格、平仄通葉格、平仄錯葉格。除仄韻格之外,其余四種均在《更漏子》詞作中出現(xiàn)。《更漏子》押韻方式多,較為復雜。
平仄四轉換的押韻方式占《更漏子》詞作數(shù)量較多。上片兩仄韻轉兩平韻,下片三仄韻(韋詞兩仄韻)轉兩平韻,平仄相互轉換。四換韻中的韻部選擇又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為四次轉換都是不同韻部。例如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上片仄韻“淚”“思”屬《詞韻》中第三部,平韻“殘”“寒”屬第七部,下片仄韻“樹”“雨”“苦”屬《詞韻》中第四部,平韻“聲”“明”屬第十一部,通篇四個不同韻部相葉。共有44首《更漏子》詞作采用這種押韻方式。第二種是四次轉換三個韻部。例如溫庭筠《更漏子》(柳絲長)上片仄韻屬《詞韻》第三部,平韻屬第四部,下片仄韻屬《詞韻》第十六部,平韻屬第三部,上片仄韻與下片平韻同為第三部互葉,通篇雖然四次轉韻,但只換了三個韻部。再如張先《更漏子》(相君家)上片仄韻屬《詞韻》第十七部,平韻屬第十二部,下片仄韻屬《詞韻》第七部,平韻也屬第七部,下片仄韻與平韻互葉,同樣只換了三個韻部。共有21首《更漏子》詞作采用這種押韻方式。
平仄韻錯葉格也是《更漏子》的一種押韻方式。平仄錯葉格指平韻與仄韻既交錯又各自相諧。例如毛文錫《更漏子》(春夜闌)上片仄韻“切”“月”屬《詞韻》第十八部,平韻“憑”“燈”屬第十一部,下片仄韻“別”“節(jié)”同樣屬《詞韻》第十八部,平韻“暉”“飛”屬第三部,上下片仄聲韻同部相葉,故為平仄錯葉格。再如馮延巳《更漏子》(風帶寒)上片仄韻屬《詞韻》第八部,平韻屬第三部,下片仄韻屬《詞韻》第十八部,平韻屬第三部,上下片平聲韻同部相葉。有11首《更漏子》詞作采用平仄錯葉格的方式押韻。
由上述可以看到,平仄轉換格與平仄錯葉格是《更漏子》詞作的主要押韻方式。除此之外,平韻格有歐陽炯《更漏子》(三十六宮秋夜永)、杜安世《更漏子》(庭遠途程)、賀鑄《更漏子》(芳草斜曛)三首詞作通押平韻;平仄通葉格有賀鑄四首詞作??傮w而言,《更漏子》的用韻方式多,大多數(shù)詞作都是平仄韻交替使用,在韻部的選擇上較為靈活。
詞所傳遞的情感不僅與宮調有關,同時也與韻律感密切相關。因此考察詞調聲情還需從韻部聲情、韻腳平仄、用韻的疏密等方面著手。
首先是《更漏子》詞作常用的韻部聲情?!陡┳印飞舷缕嵞_平仄交替,四換不同韻部,所以應分別統(tǒng)計其上片仄韻、上片平韻、下片仄韻、下片平韻四個韻腳常用的韻部,以觀整體的聲情特點。《更漏子》韻部根據(jù)《詞林正韻》統(tǒng)計如表2所示。
表2 唐宋《更漏子》調韻部分析
根據(jù)表2統(tǒng)計,《更漏子》詞作上片仄聲韻常用第七部阮韻、銑韻、霰韻,第三部紙韻、置韻等;平聲韻常用第一部東韻、冬韻,及第十一部梗韻。下片仄聲韻常用第三部紙韻、置韻,第四部語韻、麌韻,第十八部物韻、屑韻,及第十二部有韻;平聲韻常用第三部支韻、微韻,第七部寒韻、刪韻,及第十二部尤韻??傮w來看,第三部、第七部、第一部、第十二部占比最多。對于韻部所含聲情,王驥德在《曲律》中寫道:“‘東鐘’之洪,‘江陽’‘皆來’‘蕭豪’之響,‘歌戈’‘家麻’之和,韻之最美聽者。‘寒山’‘桓歡’‘先天’之雅,‘尤候’之幽,次之。‘齊微’之弱,‘魚?!?,‘真文’之緩,‘車遮’之用雜入聲,又次之?!肌徽?,聽之令人不爽。”[13]雖說論述對象為曲樂,但對詞韻的探析有參考意義。王易先生《詞曲史》也對詞韻部聲情作出概括:“東董寬洪,江講爽朗,支紙縝密,魚語幽咽,佳蟹開展,真軫凝重,元阮清新,蕭筱飄灑,歌哿端莊,麻馬放縱,庚梗振厲,尤有盤旋,侵寢沉靜,覃感蕭瑟,屋沃突兀,覺藥活潑,質術急驟,勿月跳脫,合盍頓落,此韻部之別也?!盵14]246可見文與韻關系密切,不同的韻部所體現(xiàn)的聲情也不盡相同?!陡┳印酚庙嵶疃嗟捻嵅渴堑谌浚舷缕呢祈嵟c平韻都較多地使用了第三部中的紙、置、微等微弱之韻的韻部,這些韻部在發(fā)音時聲帶不顫動,聲音具有萎而不振的特點,聽之令人不爽,適合表達哀情、訴說怨慕愁思,傳遞細膩的情感。除此之外,上片仄聲韻還常用第七部,有清新淡雅的特點;平聲韻常用第一部,亦有寬洪的聲韻特點。下片換頭處喜用入聲韻,有急驟、跳躍之感,增加了詞調的曲折性。結句處盤旋淡雅,與平聲韻相得益彰,更易抒發(fā)情感,表現(xiàn)出言雖盡而意無窮的效果。整體而言,《更漏子》聲情特點較幽懷雅致,格調婉約。
其次是韻腳的平仄及韻位的疏密也會影響詞的聲情。王易先生在《詞曲史》中說道:“韻與文情關系至切,平聲和暢,上去纏綿,入韻迫切,此四聲之別也?!盵14]181《更漏子》韻位的特點是平仄韻轉換相葉,仄韻易表現(xiàn)纏綿急切的情感,平韻則較舒緩平和,且上下片都是仄韻在前,平韻在結尾處。因此,《更漏子》詞調的情感表現(xiàn)力較為豐富飽滿,在詞開頭與換片處情感狀態(tài)較激切,而后轉為平和舒緩,呈現(xiàn)出抑揚頓挫的特點。這也與其韻位疏密有關?!对~曲概論》中提到:“韻位的疏密,與所表達的情感的起伏變化,輕重緩急,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大抵隔句押韻,韻位排的均勻,他所表達的情感比較舒緩,宜于雍容愉樂場面的描寫;句句押韻或不斷轉韻的,他所表達的情感比較急促,宜于緊張迫切場面的描寫?!盵15]《更漏子》以溫詞為例的正體韻腳主要集中在第2、3、5、6、7、8、9、11、12句上,十二句中有九句押韻;以韋詞為例的正體第7句不押韻,十二句中有八句押韻。押韻句數(shù)多,且不斷轉韻,因此表現(xiàn)的感情也較為急迫濃烈,但因其結尾處兩句皆押平聲韻,收束了急迫的感情狀態(tài),使得該調更低徊婉轉,亦符合該調所屬宮調“風流蘊藉”“凄愴怨慕”的特點。
詩句的特點是嚴整規(guī)范,詞的句式恰恰相反,層次錯落的句式是詞的特點。多種句式交錯分布,使其抑揚頓挫、急促有緩,更好地符合曲調的節(jié)拍?!陡┳印返木涫揭匀志?、五字句、六字句為主,奇偶相間,共十二句,上下片各六句,句式為336335。
《更漏子》三字句式運用最多。十二句中有八句是三字句,分別是第1、2、4、5、7、8、10、11句,上片開頭及換片處用“三三”式折腰句作領字句,隔一個六字句再接“三三”式折腰句,節(jié)奏緊湊,分布較密,有急管繁弦的聲韻特點?!陡┳印啡志溆梅ǘ?,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對偶。對偶是《更漏子》“三三”句式最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文中三字句兩兩相鄰,以對偶形式呈現(xiàn),句式整齊,讀來朗朗上口。由于三字句字數(shù)少,因此對偶句有“上一下二”“上二下一”兩種形式。例如“上一下二”式有溫庭筠的“香/作穗,蠟/成淚”,韋莊的“閑/倚戶,暗/沾衣”,牛嶠的“星/漸稀,漏/頻轉”?!吧隙乱弧笔接袦赝ン薜摹傲z/長,春雨/細”“玉爐/香、紅蠟/淚”。二是散句,相鄰兩句無對偶。例如歐陽炯的“獨自個,立多時”,毛文錫的“偏怨別,是芳節(jié)”,賀鑄的“上東門,門外柳”,毛滂的“檐外竹,試秋聲”等句,散而不亂更加靈活自然。三是疊句。此類句式較少,惟有黃庭堅《更漏子》(庵摩勒)中“休休休、莫莫莫,了了了、玄玄玄”運用疊句。三字句格律共有八種形式,《更漏子》調三字句將多種格律形式幾乎都囊括于內,其中拗句形式有仄平仄,如溫庭筠詞“透簾幕”,平仄平形式有韋莊詞“鐘鼓寒”,仄仄仄形式有溫庭筠詞“一葉葉”,《更漏子》調雖三字句較多,但三字句字數(shù)少,使得詞調更為靈動。
《更漏子》調有兩處六字句,分別是上片第3句,下片第9句,于“三三”式后接六字句。六字句同四字句常出現(xiàn)于駢文之中,是撰寫賦的常用句式,具有整齊典雅的特點?!陡┳印返闹饕涫綖槿志?,三字句節(jié)拍急促、變化小,不能鋪陳敘述。而六字句的運用彌補了這一缺憾,六字句緊跟于三字句后,一唱三嘆,有抑揚頓挫的美感?!陡┳印妨志涞母衤赏ǔS形宸N形式:一是仄仄仄平平仄,如韋莊詞上片“月照古桐金井”;二是仄仄平平平仄,如毛文錫詞上片“漏轉金壺初永”;三是平仄仄平平仄,如韋莊詞上片“偏照畫堂秋思”;四是平仄平平平仄,如毛文錫詞“庭下丁香千結”;五是仄仄平平仄仄,如溫庭筠詞“正是芳菲欲度”。五種格律都是第二字與第六字仄聲,第四字平聲,是六字句的常用格律,讀之朗朗上口,韻律十足,不似拗句激越,而較婉轉悠揚。
五字句在《更漏子》中有兩處,分別是上片第6句,下片第12句,都位于每片結尾處。五字句位于兩個三字句之后,與六字句同樣兼具敘述性功能。而五字句又較六字句少一字,因此也更加靈動,擴大了詞的表現(xiàn)功能,長短句相配,使得全調抑揚頓挫,跌宕起伏。五字句格律同詩律相同,《更漏子》五字句第二字、第五字必用平聲,第四字必用仄聲,第一字與第三字可平可仄。其格律形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平平平仄平,如毛文錫詞“梁間雙燕飛”;二是平平仄仄平,如毛文錫詞“紅紗一點燈”;三是仄平平仄平,如溫庭筠詞“畫屏金鷓鴣”。第一種和第二種是律句的通用格律,第三種是拗句形式。由此可見,當《更漏子》中五字句第一字是平聲字時,是平起平收式的格律形式;當?shù)谝蛔质秦坡曌謺r,則為拗句。拗句又有大拗和小拗,大拗指第二、四、六字平仄格式發(fā)生變化,小拗指第一、三、五字平仄格式發(fā)生變化?!陡┳印肺遄志鋵傩∞?,小拗不如大拗生澀瘦硬、讀之拗口,小拗在原有的基礎上稍打破律句格式,使音節(jié)分布更錯落有致。
《更漏子》調摘自唐教坊曲中的大曲《更漏長》,為唐人小曲,調名本意為吟唱夜里滴漏報更的小曲。溫庭筠創(chuàng)制而成,多為戀情詞,訴相思之苦?!陡┳印吩~調異名不多,除《無漏子》源自元人丘處機詞作,其他異名均出自賀鑄詞作?!陡┳印纷凅w較多,以減字、增字、換韻為異。正體有兩種,是其獨有的體式特點,唐人以溫庭筠詞作為正體,宋人以韋莊詞作為正體,二者詞作都對后世的創(chuàng)作產生影響。《更漏子》押韻方式也較為復雜,有平韻格、平仄轉換格、平仄錯葉格、平仄通押格,多數(shù)詞作采用平仄轉換格與平仄錯葉格的方式押韻,韻部的頻繁轉換使得該調抑揚頓挫、曲折有緩。其宮調以大石調與商調為主,宜表現(xiàn)風流蘊藉、凄愴怨慕的情感。加之《更漏子》韻部常用第三部中支、紙、置、微等微弱之韻的韻部,聽之萎而不振,令人不爽,適合吟唱夜里滴漏報更的小曲,傳遞幽懷孤嘆之情。因此擇該調填詞時,可選擇幽居、相思、愁悶、閑適等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