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夢雨,蔣濤,鄭玉蓉,陸健聰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安徽合肥 230038;2.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安徽合肥 230061)
頸肩綜合征,主要是指由于頸椎生理曲度的病理性改變、或退行性病變等多種因素所導致的頸肩部及其周圍組織的急慢性損傷,產生的頸肩部酸脹、疼痛、僵硬等不適合和肩關節(jié)功能障礙的一種綜合征[1]。研究發(fā)現(xiàn)該病的發(fā)病率占肩周炎發(fā)患病總人數(shù)的63.25%[14],中醫(yī)認為患者自身抵抗能力較差是該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常因風寒和外傷而誘發(fā),導致機體代謝紊亂,從而產生軟組織炎癥[2]。臨床上常分為急性期、慢性期和恢復期,急性期以疼痛為主,逐漸加重,慢性期疼痛逐漸減輕,主要表現(xiàn)為肌肉組織的黏連,恢復期疼痛基本消失,主要表現(xiàn)為肌肉萎縮[3]。該病多發(fā)中老年人及肩部外傷者,且女性多于男性[14],但近年來隨著電子產品的不斷滲入,年輕人越來越多的成為該病的主力軍,并且該病發(fā)病率呈現(xiàn)越來越高的趨勢[4]。
治療上,西醫(yī)常采用口服抗炎藥加康復訓練治療、物理封閉治療和手術治療,抗炎藥能夠起到很好的抗炎止痛作用,康復訓練可以改善患者活動受限的癥狀,能夠有效的緩解患者的癥狀,物理封閉治療使藥物直接作用于病灶處,見效快,療效好,但兩者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長期口服非甾體抗炎藥物會導致患者胃腸道、肝腎、心血管以及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不同程度的損傷[5],而封閉治療停藥后容易復發(fā)[6],而手術治療因其費用高,風險大且術后并發(fā)癥多,一般不建議采取[7]。而中醫(yī)治療能夠很好的彌補西醫(yī)在治療上的局限性,中醫(yī)治療包括中藥內服外治、砭石療法、針刀、功法、針灸、推拿以及中醫(yī)綜合治療,其適應性廣而且無副作用,治療后疾病不易反復,尤其是推拿治療,不僅治愈率高,而且以其無創(chuàng)性、無副作用的特點被廣大患者所接受和認可[8]。蔣主任在傳承李業(yè)甫國醫(yī)大師的“筋骨并舉”的學術思想下,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出了自己治療脊柱方面疾病獨特的蔣氏手法,并總結出一套治療頸源性肩周炎的整脊理筋手法。該手法既強調松筋又強調正骨,既改善患者頸肩部肌肉的痙攣,又調整了患者頸椎曲度的病理改變,筋骨并調。蔣主任在臨床運用中發(fā)現(xiàn)整脊理筋法治療該疾病能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21年10月~2022年1月就診于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推拿科門診及住院治療的頸肩綜合征患者,將符合納入標準的60例頸肩綜合征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30例,其具體資料見表1。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以及病程嚴重程度(分期)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研究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f)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f)
注:組間比較P>0.05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例數(shù)30 30性別男13 12女17 18年齡(年)55.89±6.65 49.57±10.93病程(年)2.36±1.13 2.06±1.04分期急性期18 20慢性期12 10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9](2002年版),并結合頸肩綜合征臨床特點制定:(1)既往頸肩部受過外傷、或有急慢性勞損病史、或有頸椎病相關病史;(2)臨床常見為頸肩部僵硬、酸脹不適,局部肌肉緊張、或伴有向前臂放射的疼痛感,或長時間存在不同程度的頸肩部活動功能障礙;(3)查體可見頸椎生理曲度消失或發(fā)生不良改變、頸椎的活動度變小,頸肩部可觸結節(jié)或條索狀物,常在頸項部、肩胛骨內緣及斜方肌中部等觸及壓痛點。(4)X線顯示頸椎有骨質增生、存在椎間隙變窄或伴有頸椎退行性病變以及生理曲度的不良改變,也可無明顯異常。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年齡在18-69歲范圍內且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的患者;②治療前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依從性好,能堅持整個治療過程;③VAS評分≥5分的患者。排除標準:①有外傷、骨折病史患者;②因其他基礎疾病導致的長期的慢性疼痛,例如風濕、頸肩部嚴重的皮膚病變引起的疼痛、癔癥等;③治療前一個月內口服過止痛藥或接受過其他西醫(yī)相關治療;④因重要器官嚴重疾患以及血液相關疾病不能接受治療和骨質疏松的患者;⑤不能耐受推拿治療或者畏懼整脊治療的患者。
1.4 治療方法對照組30例患者采用常規(guī)推拿治療,治療組30例患者采用蔣氏理筋調曲推拿法治療,一周5次,共治療20次。
1.4.1 觀察組 蔣氏整脊理筋法第一步松肌法,患者取坐位,醫(yī)者一手將固定患者頭部,同時用另一手拇食指指腹分開放至頸椎兩側,用一指禪偏鋒推,從風池穴自上而下推至大椎穴,由一側到另一側,并用滾法放松兩側肩部及肩胛骨內側的肌肉,同時于患者前后斜方肌、三角肌及結節(jié)間溝處彈撥,反復操作5-8min,最后同時點按患者兩側肩周穴位3-6次。第二步調曲法,①拔伸調曲法,醫(yī)者一手拖住患者的下頜,另一手掌呈八字形張開,放于患者枕骨下方,先拿捏按揉頸椎兩側肌肉,然后雙手同時用力將患者的頭頸沿頸椎弧線向上提升。②曲頸調曲法,醫(yī)者兩手分別放置于患者的前額部和頭部后上方,兩手配合用力使患者頭頸部做向前向后的屈伸動作,重復3-8次。第三步,整脊法(以患者頸椎向左側偏歪為例),醫(yī)者先用右手拇指于紊亂的棘突下角外方頂按,同時用左肘勾托患者下頜部,左肘帶動患者頭部向左轉至最大程度,然后醫(yī)者雙手配合,右手拇指繼續(xù)重復之前的動作,勾肘帶著患頭繼續(xù)原方向作小角度超限旋扳。當該棘突有被移動感,并且聽到“咔噠”的一聲,整脊完成。第四步理筋法,醫(yī)者用一手固定患者頭部,同時用另一手拇螺紋面于患者頸部肌肉緊張、酸痛、壓痛明顯處進行按揉,并自上而下、由左到右垂直與頸肌走行方向做分剝按揉,最后雙手拿捏患者雙側頸肩部3-5次。第五步,肩關節(jié)搖法,醫(yī)者用兩手同時用力握持患者患側腕關節(jié),站與患者側前方,把患者患側上肢緩慢向上抬舉至最大程度,然后以畫圓方式帶動患者患肢做外旋、外展、向上、向下和向內的運動3-5次。
1.4.2 對照組 常規(guī)推拿手法患者端坐,醫(yī)者一手固定患者頭部,另一手拇指螺紋面按揉風池穴和頸肩部肌肉3-5min,用一指禪手法重點施術于頸肩部壓痛處1-3min,然后點按雙側肩井穴、天宗穴、肩髃穴3-5次,配合做頸椎的前后屈伸、左右旋轉運動3-5次,最后向上、向外、向后、向前拉伸患側肩關節(jié)3-5次。
1.5 觀察指標
1.5.1 疼痛程度 采用VAS視覺模擬評分法[10]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分,分值是從0分到10分,代表著疼痛程度從無痛感到劇烈疼痛的不同分級。
1.5.2 Constant-Murley肩關節(jié)評分[11]疼痛越強分值越低;ADL、ROM以及肌力越強分值越高。
1.5.3 臨床療效 根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2]進行制定: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個等級??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6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26.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值加減標準差(xˉ±s)表示,兩組間均值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無序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f)表示、構成比(P)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VAS疼痛評分 治療前,兩組患者VA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VA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治療組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xˉ±s,n=30)
2.2 肩關節(jié)評分 治療前,兩組患者肩關節(jié)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研究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關節(jié)疼痛度、日?;顒铀健⒓×σ约凹珀P節(jié)評分均較前升高(P<0.05),且治療組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Constant-Murley肩關節(jié)評分比較(±s,n=60)
表3 兩組治療前后Constant-Murley肩關節(jié)評分比較(±s,n=60)
注:與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比較,②P<0.05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疼痛3.23±1.55 11.67±1.99①②3.13±1.63 9.03±1.38①日?;顒铀?2.6±1.73 17.90±1.40①②12.8±1.97 16.63±1.43①關節(jié)活動度13.13±1.83 33.90±2.70①②11.30±2.33 29.07±2.90①肌力14.17±2.49 21.13±3.19①②13.10±2.22 18.37±3.40總分43.13±3.87 84.60±4.84①②40.33±4.11 73.10±4.89①
2.3 臨床療效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治療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f,P)
頸肩綜合征又稱為頸源性肩周炎,傳統(tǒng)醫(yī)學稱之為“筋骨痹”、“肩臂手臂痛”、“頸項強直”等,中醫(yī)把該病劃分為痹癥范疇,其病機是有多種內外因素夾雜而成,內因主要是因為機體遭受風邪、寒邪、濕邪侵襲人體,使氣血運行受阻,痹阻經(jīng)脈,形成瘀滯;外因主要是頸肩部的勞損或外傷,導致頸肩部肌肉僵硬痙攣疼痛,血液運行不暢,不通則痛[13]。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頸源性疾病是導致該疾病的主要病因,當頸椎發(fā)生病變時,頸部相應的神經(jīng)或血管會受到刺激或卡壓,使得肩關節(jié)出現(xiàn)肌肉和血管痙攣和營養(yǎng)障礙、組織的粘連,使得肩部活動受限,并且出現(xiàn)神經(jīng)性反射痛、同時產生無菌性的炎癥反應,最終產生了頸源性肩周炎[14]。也有學者[15]認為“雙卡效應”是該病發(fā)病的機理,“雙卡效應”是指當使用同樣的作用力卡壓近端和遠端神經(jīng)根時,患者的疼痛程度不同,當遠端神經(jīng)根受壓,患者疼痛癥狀不明顯甚至不會出現(xiàn)疼痛癥狀,然而,神經(jīng)根遠端即使受到很輕微的卡壓時,患者就會出現(xiàn)疼痛過敏不能忍受的臨床表現(xiàn)。
國醫(yī)大師李業(yè)甫認為傷科疾病多是筋傷與骨傷并存,所以在治療中強調揉筋與正骨并舉,剛柔并濟,方可起到“骨正筋柔,氣血以流”之功效[16]。而且其認為揉筋手法能夠解痙止痛、松解黏連、促進血液運行,正骨手法能夠有效的改善關節(jié)錯縫。在頸源性肩周炎治療時,首先要分清楚標本和頸肩的關系,頸椎病變是基礎,是本,肩周病變是繼發(fā),是標,先治療頸部病變,肩周病變才能的到有效改善,該病才能得到有效的治療。張明才等[17]通過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頸椎小關節(jié)紊亂是導致頸椎病理改變的主要原因。因此相對于常規(guī)的推拿治療該疾病而言,蔣氏整脊理筋推拿法更注重從源頭上治療該疾病,分清主次,更側重于通過治療頸部病變然后起到整體治療的效果。蔣氏整脊理筋推拿法先通過松肌法中的,一指禪偏鋒推、滾法以及彈撥法放松頸肩部肌肉,起到揉筋作用,改善局部的無菌性炎癥反應,緩解疼痛,研究表明,該手法能夠松解頸肩部肌肉痙攣、消除被卡壓組織的腫脹、消退勞損的組織結節(jié)[18-19]。其次,通過調曲法調整頸椎不良的生理曲度和頸項部的疼痛癥狀,然后通過整脊法作用于脊柱棘突的部位,理順脊椎和棘突關節(jié)的關系,調節(jié)頸椎的小關節(jié)紊亂、使得受卡壓的神經(jīng)得到松解,調整頸椎內外力學的平衡,從根源上消除病因[20],“理筋”與“整脊”并舉,從而恢復機體筋骨和合的狀態(tài),有研究發(fā)現(xiàn)[21]整脊法治療頸肩綜合征臨床確有較好的療效。最后通過采用肩關節(jié)搖法,分撥黏連,順滑關節(jié),改善患者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的現(xiàn)狀,提高患者患側肩關節(jié)活動度,標本兼治。最后通過理筋手法,疏通頸肩部經(jīng)絡起到止痛作用,同時增加血液循環(huán),改善局部的病理狀態(tài)。綜上,蔣氏整脊理筋法治療頸肩綜合征是切實可行,療效確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