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嵩崧
(1.百色學(xué)院,廣西百色 533099;2.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研究中心,北京 100081)
靖西市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南部,壯族占全市人口99.4%。①據(jù)靖西市人民政府網(wǎng)http://www.jingxi.gov.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lists&catid=14。本文擬對部分與飲食有關(guān)的靖西壯語語詞進(jìn)行討論,對語言接觸阻斷的khau3的語義演變進(jìn)行分析。根據(jù)張均如等學(xué)者[1]246-277、鄭貽青[2]60-62、呂嵩崧[3]的研究,靖西壯語中的漢語借詞大致有中古借詞(老借詞)、現(xiàn)當(dāng)代借入的官話借詞和粵語借詞等。
這是南方常見的一種菜肴制作方法,一般的作法是將餡兒置入其他食材內(nèi)部,再通過蒸、煮、煎、炸等方式進(jìn)行烹飪。靖西壯語稱為“?i??”。本文認(rèn)為?i??是中古漢語借詞,是讀為去聲的“瓤”。這種菜肴的制作方法常誤為“釀”和“讓”。
1.?i?i?并非“釀”
《辭?!氛J(rèn)為“釀”有“一種烹飪法”義,指“將冬瓜、柿子椒等掏空內(nèi)瓤,塞入肉餡等蒸或煎。如:釀冬瓜”。[4]3208②另幾個義項是:釀造;酒;醞釀;蜜蜂做蜜;切碎雜拌。與《漢語大詞典》大致相同?!冬F(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列有:釀,廣州i??2,做菜肴的一種方法;將肉餡塞入菜肴內(nèi),煎或蒸熟。東莞 z??32③李榮主編《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第224頁記錄的東莞話以莞城話為代表,本文所列東莞話材料,無論出自何種文獻(xiàn),所選都為莞城話。,把肉末和其他配料塞在豆腐、魚、腸子、瓜里面蒸熟。釀豆腐 ?io??3theu?3fu?3,梅縣:把煠香的咸魚(去骨)與鮮豬肉一起剁爛,釀進(jìn)切好的小豆腐塊,或燜或蒸,即可食用。釀腸?io??3tsho?11,梅縣:用豬的小腸,裝上豬肉肉末和佐料等制成的食品。[5]6394-6395從釋義看,這里的“釀”似乎指的是靖西壯語的?i??,即《辭?!匪傅摹耙环N烹飪法”。但本文認(rèn)為,這種制作方法不是“釀”。理由有:
(1)“釀”應(yīng)無與這種食物制作方法相關(guān)之義。《說文》酉部:“釀,醞也。作酒曰釀?!贬j,即醞,醞與釀均指利用酒曲一類媒介物,以酵母引起化學(xué)變化而來的食物。后亦用來指在釀酒之外的其他食物釀造過程,如釀蜜、釀醋、釀醬等?!稘h語大詞典》認(rèn)為“釀”的義項有四:1)釀造,原指釀酒,后亦指利用發(fā)酵作用釀造蜜、醋、醬等;2)酒;3)切割拌合,糅合;4)逐漸形成,造成。[6]1448《辭源》認(rèn)為的義項與此相似。[7]3143張應(yīng)斌[8]、周玉芳[9]等學(xué)者根據(jù)漢代鄭玄注“釀,謂切雜之也”,唐孔穎達(dá)疏“釀之蓼者,釀謂切雜和之。言鶉羹、雞羹,及烝之等,三者皆釀之以蓼”,認(rèn)為“釀”的“切割拌合;糅合”義是“釀”作為菜肴制作方法的命名理據(jù)。但這種食品制作方法,最大特征是“植入餡料”,而非“切割拌合;糅合”,與“釀”的各個義項并無關(guān)系。《康熙字典》也未列“食物制作方法”。[10]1278
(2)釀,宕攝開口三等泥母去聲。泥母,廣州話讀n或l[11]41;東莞話、梅縣話讀n[5]224,[12]14;“釀”的聲母與三地方言語音特點(diǎn)并不相符。
2.亦非“讓”
讓,宕開三日母去聲。廣州話宕開三舒聲讀??、i??[11]54-55,日母一般讀零聲母[11]44,濁去讀22、21居多[11]66。東莞話宕開三舒聲讀i??[13]42;日母字一般讀為零聲母,而此類字韻母的開頭部分摩擦較重,可記為“j”[13]17;《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所記東莞話音系無j有z[5]226,z與j實(shí)較接近。濁去讀32[13]55①李立林《東莞粵語語音研究》(暨南大學(xué)出版社,2015)第55頁記為332,與《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所記32應(yīng)是一致的,只是處理上略有不同。。梅縣,宕開三除知章組外,舒聲讀 i??[12]30;日母讀 ?(含變體 ?、?)[91213,濁去多為 53、52 調(diào)[12]41?!白尅弊x音確實(shí)與上列廣州、東莞、梅縣的“釀”吻合。
靖西壯語的“讓”讀?i??,也與稱呼這種菜肴制作方法的詞同音。網(wǎng)絡(luò)上時有發(fā)現(xiàn)把這種菜肴制作方法稱為“讓”的,②如菜品“客家讓豆腐”,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E%A2%E5%AE%B6%E8%AE%A9%E8%B1%86%E8%85%90/7518360?fr=aladdin。但未見文章討論其理據(jù)。本文認(rèn)為,“讓”也不是本字。理由有:
(1)《漢語大詞典》認(rèn)為“讓”的義項有:1)責(zé)備,責(zé)問;2)謙讓,推辭;3)把好處讓給別人;4)出讓,轉(zhuǎn)讓;5)避開,退讓;6)推,推舉;7)舉手與心平;8)遜色,不及;9)請,邀請;10)用酒食之類款待,請人接受招待;11)請安;12)聽任,容許;13)便秘而后又腹瀉;14)介詞,猶被;15)通“攘”;16)通“釀”;17)水名;18)姓。[14]471可見,這18個義項與“植入餡料”并無關(guān)系?!掇o?!分小白尅币矡o此義。[4]3601-3602
(2)《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列有:貴陽“讓腸”za?2?tsha?31,指用豬的小腸裝上碎肉和作料等制成的食品[5]6405,24 調(diào)為去聲[5]61。成都“讓”za?213,義為裝、灌、塞[5]6404,213 調(diào)為去聲[5]56。從釋義看,與上文廣州、東莞、梅縣的“釀”應(yīng)同一字。兩處的“讓”下標(biāo)小圓圈,根據(jù)體例,這是同音字。[5]5這說明,雖然這種菜肴制作方法讀音同“讓”,但并非“讓?!?/p>
3.?i?i?的本字是“瓤”
本文認(rèn)為,這種菜肴的制作方法,即?i??的本字是“瓤”。
(1)關(guān)于“瓤”,《漢語大詞典》有9個義項,前4項為:1)瓜類的肉;2)果實(shí)的肉;3)糕點(diǎn)的餡;4)泛指某些皮或殼里包著的東西。[15]283義項2、3、4顯然由義項1派生而得,路徑是:義項1>義項2>義項3>義項4?!掇o?!酚?個義項:瓜類的肉;其他果實(shí)的肉或分列的子房;泛指某些皮或殼里包著的東西。[4]3601《辭源》有2個義項:瓜內(nèi)與子相包連,如絮而多汁的部分;果類果實(shí)分列成的子房。[7]2084③《辭源》記錄的“瓤”是汝陽切、女良切二讀,均為平聲;但注音為ràng。嶺南一帶的“瓤”意義似乎更加寬泛,如《民國大埔縣志》:“植物內(nèi)層肉曰瓤。非按,埔語凡植物中空者,內(nèi)肉皆曰瓤,如瓜瓤、竹瓤之類?!盵16]92-93大埔屬廣東梅州,此義其他地區(qū)似無。瓤既為中空,自然是可填充的。
除了《漢語大詞典》所列的常見義項1、2,多地漢語方言中,具有義項3、4的比比皆是。例如,濟(jì)南“瓤”,泛指某些皮或殼裹包著的東西:疙瘩瓤兒(秸稈瓤兒);揚(yáng)州“瓤子”,泛指某些東西的內(nèi)芯:他把燒麥皮吃脫了,反而把瓤子撂脫了;成都,餡兒也叫“瓤瓤”:包抄手多包點(diǎn)兒瓤瓤;濟(jì)南,“瓤子燒餅”,也叫“瓤子火燒”,一種外皮比較厚、里面比較軟的燒餅。[5]6363-6364
《近代漢語詞典》也指出:瓤,面食、糕點(diǎn)里面包的餡。[17]1815例如,明李市《蜀語》:“瓜中犀曰瓤,饅頭中肉菜亦曰瓤?!绷砹幸蛔郑吼?,同“瓤”。宋周密《武林舊事》卷六有“桃穰酥”。清《紅樓夢》七十六回:“(賈母)說著,便將自己吃的一個內(nèi)造瓜仁油松穰月餅,又命斟一大杯熱酒,送給譜笛之人?!?/p>
由上,這種菜肴的餡兒,可稱“瓤”;但以上所列的“瓤”顯然是名詞,而稱呼菜肴制作方法的應(yīng)該是動詞;且“瓤”一般讀陽平,與這種菜肴的制作方法讀為陽去或去聲不符。
(2)本文認(rèn)為,這是因?yàn)椤叭ヂ曌x破”。去聲讀破,是古漢語詞法中極其重要的手段。王力說:“……‘讀破’……在中古這種用聲調(diào)變化來表示形態(tài)的方法是很盛行的?!盵18]253
鄭張尚芳、潘悟云等都認(rèn)為中古去聲是從上古的*-s尾變化而來。[19],[20]155梅祖麟認(rèn)為,-s尾使動詞轉(zhuǎn)變?yōu)槊~的功能是上古漢語的固有功能。[21]金理新也認(rèn)為“上古漢語還可以附加后綴,實(shí)現(xiàn)名詞到動詞的轉(zhuǎn)變,比如附加*-s后綴。上古漢語的*-s后綴后來脫落而演變成了中古漢語的去聲。因而,就中古語音形式而言,名詞變動詞也就從非去聲變成了去聲?!盵22]293畢謙琦也認(rèn)為:“名謂化即名詞和形容詞派生動詞,這也是古漢語去聲的另一個重要功能,一般是用去聲表示派生的動詞?!盵23]203去聲讀破,非去聲的名詞和形容詞可派生為動詞。作為動詞,去聲讀破表示使動,已有周祖謨、周法高、潘悟云等學(xué)者做過討論。①參見周祖謨:《四聲別義釋例》,《輔仁雜志》1945年第一第二合期;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構(gòu)詞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4;王力:《古漢語非使動詞和使動詞的配對》,《中華文史論叢》1965年第6期;潘悟云:《上古漢語使動詞的屈折形式》,《溫州師院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91年第2期。因此,由平聲讀為去聲的“瓤”顯然符合這個特征,即“使之為瓤”。
同“瓤”的“穰”還有一義“充填;塞”。[17]1815②羅竹風(fēng)主編《漢語大詞典·第八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1)第162頁作“填;充實(shí)”?!对x·救孝子》二折:“〔楊謝祖云〕哥哥每,你曾見個婦人來么?〔牧童云〕我見來?!矖钪x祖云〕在那里?〔牧童云〕在那林浪里,蛆穰著哩。”明朱橚等《普濟(jì)方》卷六〇:“右為細(xì)末,臘月牛膽汁和成膏,穰在腦內(nèi),高懸陰干,每用壹錢,綿裹咽津?!贝肆x為動詞,所指顯然是將物品置入某物內(nèi)部,正是“瓤”作為動詞所體現(xiàn)的意義。③雖未能找到相應(yīng)文獻(xiàn),但本文推測,這里的“穰”應(yīng)讀去聲。
(3)“瓤”與“讓”同屬宕開三日母,所以廣州、東莞、梅縣三處的“瓤”分別讀為 i??、z??、?io?,正與《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所認(rèn)為的指“植入餡料”的“釀”聲韻相同。此外,貴陽的“瓤”讀za?31[5]6363,與“讓”聲韻亦相同。若讀去聲,與上述文獻(xiàn)中廣州、東莞、梅縣、貴陽、成都的“釀”或“讓”讀音完全一致。
靖西壯語中古借詞,宕開三舒聲可讀i?[24]75④藍(lán)慶元《壯漢同源詞借詞研究》(中央民族大學(xué)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頁記i為長音i?。因靖西壯語i不分長短,故本文一律記為i。,日母可讀?[24]40,濁去讀第6調(diào)[24]84。依此規(guī)律,讀去聲的“瓤”在靖西壯語中便是讀?i??。此外,部分漢語方言的讀音也可佐證:這種手藝,百色粵語讀i??22,博白客家話讀 ?o??3⑤百色粵語由黃玲惠告,博白客家話由邱永權(quán)惠告。,均與濁去的“瓤”音同。
(4)河南鳳陽,以此方法制作的豆腐,就叫“瓤豆腐”(“瓤”發(fā)第三聲,意內(nèi)有餡料)。⑥菜品“鳳陽釀豆腐”,參見http://baike.baidu.com/link?url=eUpOMZKCfFPV0-Y-TBtZWpY952OEiilNQnx5MaBGyPreWKzHrYUFt8jj-SAsKuOTD。
由上,上述廣州、東莞、梅縣的“瓤”與“釀”韻調(diào)同而聲母稍異,誤作“釀”是音近使然;貴陽、成都記為同音的“讓”,確是讀去聲的“瓤”。
根據(jù)靖西壯語該詞的讀音,本文認(rèn)為這種食品的制作方法應(yīng)是從漢族傳入。因壯族地區(qū)食材極為豐富,該制作方法被壯族人民發(fā)揚(yáng)光大,將許多食材作為“瓤”的材料,如南瓜花、辣椒、苦瓜、蘑菇等。
mi1和糍,是兩種既有區(qū)別又有交叉的食品。糍多指較傳統(tǒng)的糯米面兒制成的食品,外地傳入的食品更多地稱“mi1”。本文認(rèn)為,這兩個詞都是外來的。mi1一般是與別的語素組合成詞,多用于近年傳入的食品,如 mi1no??2、mi1la?u2,但 mi1語源無考。mi1no??2、mi1la?u2其實(shí)是湯團(tuán),是用糯米面或其他黏性米粉搓成的球形食品,一般用清水煮食。靖西壯語中,有餡的叫 mi1la?u2,無餡的叫 mi1no??2。
湯團(tuán)應(yīng)是漢族傳統(tǒng)食品,文獻(xiàn)記載始見于明代。明劉若愚《志·飲食好尚紀(jì)略》:“自初九日之后,即有耎燈市買燈,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細(xì)面,內(nèi)用核桃仁、白糖為果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團(tuán)者’?!薄毒劳ㄑ浴び犷}詩遇上皇》:“只見俞良立在那灶邊,手里拿著一碗湯團(tuán)正吃哩。”《官場現(xiàn)形記》第八回:“陶子堯坐在旁邊坐著吃湯團(tuán)。”
mi1no??2的另一個叫法是sei?je?n2“水圓”。sei?je?n2是官話借詞。水,止合三上聲書母。止攝三等,靖西壯語官話借詞部分讀ei,書母讀s,上聲一般讀第5調(diào)。圓,山合三平聲云母。山合三與云母拼讀e?n,云母讀j,濁平讀第2調(diào)。二字聲韻調(diào)與官話借詞主體層的語音規(guī)律相符?!八畧A”一詞見明袁宏道《歲時紀(jì)異》:“重午,以角黍、水圓、彩索、艾花、畫扇相餉。”“水圓”在廣西官話中常用。mi1還指以面粉為原料做成的食品,如 mi1tse?n1、mi1s?u1。tse?n1是中古借詞“煎”,mi1tse?n1是將和好的面攤?cè)胨⒘擞偷蔫F鍋煎制而成的食品;mi1s?u1是炸制的面食。
麥子不是壯族地區(qū)的特產(chǎn),所以面粉并不多見。靖西壯語用來指面粉的是官話借詞wei?me?n?“灰面”,下文還將做說明。mi1tse?n1、mi1s?u1一般以面粉為原料,也佐證了 mi1是個外來詞。
還有一證據(jù):以壯侗民族喜食的糯米面兒包裹餡料后炸制的食品,部分鄉(xiāng)村并不稱mi1s?u1,如新圩一帶原稱tsa?u1mo2。tsa?u1mo2語源無考,但說明以特產(chǎn)糯米面兒與外來的面粉制成的食品,人們認(rèn)為并不是同類物品。
mi1和糍所指有交叉之處。靖西壯族常將野生植物白頭翁拌入糯米面兒制成一種食品,靖西壯語稱白頭翁為 no?k?ma?,因此這種食品叫 tsei2ma?或 mi1ma?。tsei2ma?是更早的稱呼,mi1ma?后起。因?yàn)橥瑯?的 東 西 ,靖 西 鄉(xiāng) 村 多 稱 tsei2ma?,mi1ma?多 見 于 市 區(qū) 。 本 文 推 測 是 外 來 人 口 因 這 種 食 品 與 mi1no??2、mi1la?u2、mi1tse?n1、mi1s?u1原料相似,從而將 mi1的語義加以擴(kuò)展所致。
tsei2進(jìn)入靖西壯語應(yīng)該更早,其是中古借詞“糍”。糍,止開三平聲從母。止開三中古借詞可讀ei[24]59,從母多讀ts[24]31,濁平讀第2調(diào)[24]84,聲韻調(diào)與中古借詞規(guī)律相符。糍粑在壯族地區(qū)歷史悠久,與靖西安德鎮(zhèn)照陽關(guān)一洞之隔的那坡縣那池村,壯語叫 na2tsei2,na2為“水田”無疑,tsei2就是“糍”。該村土地平整肥沃,出產(chǎn)的糯米品質(zhì)好,是制作糍粑的好原料,因而得名。因壯語無卷舌音,所以官話借詞中池=糍,因此以“池”記音。
借詞“糍”在壯語中使用普遍。糍粑,武鳴 ?ai2,橫縣 t?ei2,龍勝、德保、靖西 tsei2,邕北 tsu?i2,平果??i2,田東、南丹、東蘭 ?i2,丘北、都安 ?ei2,宜山、河池、大新 si2,環(huán)江 si2/sei2,融安 tsi2,隆安、扶綏 ts?i2,上思 so?y2,崇左、寧明 s?i2,龍津 t?i2,都是漢語借詞“糍”。另有田林、凌樂、廣南沙hau??i2,上林 pei2/?ei2,來賓、貴港 tsei2/ba1,連山 pa1tsi2,邕南 tsei2/?e?t1?。[1]692要么是兩說中,有一個為漢語借詞“糍”;要么是作為語素與另一語素組合成詞。
米粉,常見的有兩類:一類截面呈圓形,廣西一帶叫“圓粉”,與云貴的“米線”相似,但比米線粗,這類米粉靖西壯語稱 fan3;一類是扁狀的米粉,靖西壯語稱 kje?n?f?n?。
我們很難找到有關(guān)米粉起源的資料,有人認(rèn)為:“五胡亂華,華人南遷閩浙贛時,仍以稻米榨條而食,即當(dāng)今之米粉也,因此史料上的說法認(rèn)為:北方人習(xí)慣吃面條,到了南方以米來制作面條,是今日米粉的源起?!雹賲⒁奾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984587147650815539.html。從“圓粉”在廣西的分布,北部多于南部看,這種說法似有道理。
fan3是中古借詞“粉”。[24]73從該食品的稱謂看,來自各民族接觸、文化接觸的可能性確實(shí)很大。
以與fan3同源的詞來指米粉在壯語中非常普遍?!秹颜Z方言研究》所記錄的36個壯語方言點(diǎn),說fan3的有武鳴、邕北、平果、田東、田林、凌樂、柳江、宜山、環(huán)江、融安、東蘭、都安、上林、貴港、連山、欽州、邕南、隆安、扶綏、崇左、寧明、龍津、大新、靖西,說 f?n3的有丘北、文馬土,說 f?n3的有河池、硯山儂;另有橫縣 mai?fan3,廣南沙f?n?/p?n?,龍勝 mi3fan3,南丹 mi?n??a?p1?,來賓 fan3hau?,上思 fan3sau1,廣南儂f?n3、mu?/?[1]692,要么兩說中一說為該詞的同源詞,要么以同源詞為語素與別的語素組合成詞。
截面扁狀的米粉,靖西壯語稱ke?n?f?n?,此為官話借詞“卷粉”。卷,流合三去聲見母。官話借詞線韻讀e?n,見母讀k,上聲讀第5調(diào)。流合三與非組拼,官話借詞讀?n,非母讀f,上聲讀第5調(diào)。在語音層次上,fan3早于 ke?n?f?n?。
這個詞原來的形式很可能是 ke?n?tho?2f?n?,即“卷筒粉”。米粉在靖西的傳統(tǒng)制法,是將米漿攤在蒸具上蒸熟。然后,或切成條狀(這當(dāng)是它被稱為“切粉”的原因),或攤?cè)胱袅虾缶砥鹗秤谩!熬硗卜邸敝妹?dāng)來自卷起食用這一吃法。因壯語雙音化的趨勢,第二音節(jié)脫落,三音節(jié)變成雙音節(jié)。
云吞是廣東、廣西一帶小吃的一種,源于北方的餛飩?;浾Z、平話、客家話都有把餛飩稱為(或俗寫)“云吞”的,如梅縣、南寧平話、東莞、廣州[5]4272,5762。餛飩稱“云吞”,源于音近。廣州粵語:餛飩w?n?tyn?/tun?[25]101,236,云吞 w?n?t?n1[25]34,185。
云吞,靖西壯語有兩種讀法:v?n2th?n?、jin2th?n?。v?n2是中古借詞“云”。云,臻合三平聲云母,文韻。臻合三中古借詞多讀 an,靖西部分讀 ?n,如春 ??n1,順 ??n2[24]73-74;云母讀 j、w[24]15;陽平讀第 2 調(diào)[24]84?!霸啤弊xv?n2與此規(guī)律吻合。th?n?是官話借詞“吞”。吞,山開一透母平聲,痕韻。痕韻官話借詞讀?n,透母讀th,清平讀第5調(diào);th?n?聲韻調(diào)與官話借詞規(guī)律相符。因此,v?n2th?n?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借自漢語的語素組合成的詞。jin2th?n?兩個語素均借自官話。官話借詞中,文韻與見系拼讀in,云母讀j,濁平讀第2調(diào)。
本文認(rèn)為 v?n2th?n?、jin2th?n?來自粵語,有以下依據(jù):其一,壯語中古借詞主體層來自曾作為廣西族際交際語的“古平話”,“古平話”廣泛用于廣西文教、政令。[1]250,[26-28]如來自“古平話”,則“吞”不大可能使用官話借詞讀音,jin2th?n?更是如此。所以,v?n2th?n?、jin2th?n?應(yīng)該都比較晚近。其二,靖西壯語受“古平話”的影響主要在唐宋,現(xiàn)代平話對靖西壯語基本不產(chǎn)生影響。其三,靖西壯語中的粵語借詞多為商業(yè)用語[3],而云吞是常見的商品。
綜上,本文判斷該詞是由粵人經(jīng)商帶入?!霸啤笔浅S玫闹泄沤柙~,借入之始,靖西人直接取中古借詞讀音;而“吞”在靖西壯語中無中古借詞形式,靖西人便取了這一時期的借源官話讀音。因此,形成了“中古+官話”結(jié)構(gòu)的v?n2th?n?。后一階段,因官話的強(qiáng)勢,靖西人以官話借詞讀音將“云吞”讀為jin2th?n?。粵人進(jìn)入靖西應(yīng)多在雍正海禁大開,靖西一帶改土歸流之后,因此“云吞”進(jìn)入靖西時間應(yīng)不長;而從jin2“云”和th?n?“吞”讀音均與官話借詞主體層一致可見,云吞成為靖西常見的食品,很可能在20世紀(jì)中葉之后。
除了以上四組(個)詞,鄭貽青在《靖西壯語研究》[2]208-209常用詞表中所列的表食品和烹飪方式的詞,至少以下是漢語借詞或包含漢語借詞成分。
1.食品
米糕(九層糕)ka?u1tan2、米豆腐 ka?u1khai?。藍(lán)慶元指出,此二詞中的 ka?u1是中古借詞“糕”。[24]7
面粉 wei?me?n?,為官話借詞“灰面”?;遥泛弦粫阅钙铰?。蟹合一,官話借詞讀 ei,如“最”tsei3;曉母與蟹合一拼讀w,如“回”wei2;陰平讀第5調(diào)。[2]66面,山開三明母去聲。山開三讀me?n,如“連”le?n2;明母讀m,如“謀”mou2;去聲部分讀第4調(diào)。兩個音節(jié)都與官話借詞聲韻調(diào)規(guī)律一致。武漢、長沙、成都、貴陽、柳州、績溪、南昌、萍鄉(xiāng)、廣州等地,面粉均可稱“灰面”。[5]1311,[29]206而柳州話正是靖西壯語官話借詞的主要來源。
面條min?,中古借詞“面”。面,山開三明母去聲。中古借詞山開三讀in[24]69,明母讀m[24]44,陽去讀第6調(diào)[24]84。min?聲韻調(diào)與此規(guī)律完全吻合。
油jou2,陳孝玲指出,這是老借詞“油”。[30]91
醬油si3jou2,官話借詞“豉油”。梅縣、南寧平話、東莞、福州、廣州等南方漢語方言,醬油均稱“豉油”。[5]3676我們推測其是從粵語借入,取的是官話借詞讀音。
糖 thi?1,蜂蜜 thi?1phja?3。藍(lán)慶元指出,thi?1是老借詞“糖”。[24]74-75
豆腐ta2fou?。豆,流開一定母去聲。中古借詞流開一一般讀au,但“豆”讀u[24]63,定母t[24]37,陽去讀第6調(diào)[24]84。腐,遇合三奉母上聲。遇合三,莊組、幫組讀o,其他聲母讀?及其變體[24]55,奉母多讀f[24]47,陽去讀第 6 調(diào)[24]84。顯然,ta2與 fou?與中古借詞聲韻調(diào)規(guī)律不符?;浾Z“豆”多讀 t?u22[5]1736,[31]606①此處?與壯語a音值一致。;腐有fu、f?u、f?u、fou等,調(diào)值多為22[31]396。靖西壯語第6調(diào)調(diào)值雖為324,但在語流中曲折不明顯,調(diào)值近似22,與粵語“腐”調(diào)值近似;“豆”應(yīng)是韻尾脫落,變?yōu)閱卧鬭;而兩個第6調(diào)連讀,前一個發(fā)生音變,調(diào)值變?yōu)?1,第2調(diào)。加之靖西壯語漢語借詞中粵語詞多為商業(yè)用語,所以ta2fou?應(yīng)是來自粵語。
豆豉ta2θei?,豉,止開三禪母去聲。止攝開口中古借詞可讀ei[24]59,禪母多讀θ[24]28,陽去讀第6調(diào)[24]84。θei?與此規(guī)律一致。“豆”的讀音上文已做分析。
除了上述鄭貽青[2]208-209所列的詞,靖西的食品還有 kja?u?和 kja?u?khau3。kja?u?是官話借詞“餃”。餃,江開二見母入聲。江開二入聲,官話借詞一般讀o;這時見母一般讀k,kj;陰上讀第5調(diào)[2]66。kja?u?與官話借詞韻母規(guī)律不符。靖西壯語官話借詞的主要借源是柳州話,但柳州話“餃”讀kia??[29]186、202、282,與kja?u?相差較大。本文認(rèn)為,靖西壯語的“餃”是從普通話借入,按官話借詞規(guī)律把普通話的t?i折合成kj;因“餃”在壯族地區(qū)不多見,借入時人們誤以為“餃”與陰平的“交”音同②筆者小時以為“餃”讀陰平,周邊人們大抵如此。,而官話借詞陰平讀第5調(diào)[2]66,于是“餃”便讀作kja?u?。從語音特征看,餃子傳入靖西很可能在20世紀(jì)中葉之后。清時進(jìn)入靖西的漢族移民,多來自廣東、湖廣、浙江、福建等地;中華民國之后,來自欽州、玉林而客居縣內(nèi)的也不乏其人。[32]734這些地域都不是以餃子為傳統(tǒng)食品的地方。新中國成立之后,才有較多北方移民遷入。其讀音與歷史相符。除了以面粉為原料制成的餃子,靖西還以本地特產(chǎn)的糯米面兒作為餃子皮,發(fā)展出了米餃,靖西壯語稱之為“kja?u?khau3”,即“米做的餃子”。
以上所舉,多是從漢語借入的詞(mi1來源無考除外)。本文認(rèn)為,靖西食品,應(yīng)該還有源自其他地域的。例如,fa?n?ki?tu?①ki?也有音變?yōu)閠si?的,這種音變存在兩種可能:一是受普通話無ki音節(jié)的狀況對靖西壯語產(chǎn)生的影響;二是壯語中也存在與漢語一致的腭化現(xiàn)象。是一種以糯米面兒包裹紅薯片經(jīng)油炸制成的略呈S形的食品,其語音形式,讓我們很難將其與漢語及侗臺語族諸語言聯(lián)系在一起,而似乎來自黏著語;在小吃相當(dāng)豐富的靖西市區(qū),曾經(jīng)僅有一處擺賣,看來會制作這種食品的人不多。所以,其來源很可能不是漢族地區(qū),也不是壯族地區(qū)。
2.烹飪方式
鄭貽青[2]219所列的三個表烹飪方式的詞,都是中古借詞。(1)ts??1,是老借詞“蒸”。[24]79(2)sa?u3,是中古借詞“炒”。炒,效開二初母上聲。效開二讀a?u[24]61,初母在南部方言可讀s[24]21②藍(lán)慶元《壯漢同源詞借詞研究》(中央民族大學(xué)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頁記為?,但與s無音位差異。,陰上讀第3調(diào)[21]84。sa?u3與此規(guī)律一致。(3)tse?n1,是中古借詞“煎”。煎,山開三精母平聲。山開三中古借詞讀 in[24]69,精母在南部方言一般讀ts[24]29,陰平讀第1調(diào)[24]84。tse?n1與此規(guī)律一致。
侗臺語族壯傣語支和侗水語支的“稻子”大多是 khau3及其同源詞 kha?u3、kh?u3、hau?、x?u3、xau3、ɡau?、q?u?、?au3等。其中,壯語基本是單音節(jié)形式;境外壯傣、侗水語既有單音詞,也有khau3與其他語素組合構(gòu) 成的 詞 。例如 :泰 khau3na?2su?an1,kha?u3tsau3,ton3kha?u3;老 khau3,khau3na?2,ton3kha?u3;岱-儂 kh?u3;越泰 khau3nam?。[1]633,[33]272、78,[34]75為行文方便,以下語料,如需統(tǒng)稱,均記為靖西壯語的形式 khau3。khau3的本義應(yīng)是“稻子”,并衍生出諸多義項。泰、老等的義項比壯語多。
我們推測,khau3以下幾個義項經(jīng)歷了多種演變。
1.稻米(大米)
大米,泰 kha?u3sa?n1,老 kha?u3sa?n1,岱-儂 kh?u3?a?n1[30]78,傣雅 xau3[36]401③邢公畹《紅河上游傣雅語》(語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頁指出:傣雅語是一種傣語方言,它不同于西雙版納傣語,也不同于德宏以及其他地區(qū)的傣語。,靖西壯語 khau3θa?n1。因其作為主食的原因,khau3很容易演變出“稻米”義。
2.稻米(大米)飯
大米飯,泰 kha?u3suk?,老 khau3[33]78。飯,泰 kha:u3,老 khau3,岱-儂 kh?u3,越泰 khau3[33]115。
作為飯食的khau3,一般默認(rèn)為大米飯。例如,布依、侗[34]87;武鳴、邕北、平果、田林、凌樂、廣南沙、丘北、上林、邕南、隆安、寧明、龍津、大新、德保、靖西、廣南儂、硯山、文馬土。[1]691
由生米到熟飯,區(qū)別僅在生熟,所以這樣的演變比較容易。
黑 麥 ,泰 kha?u3rai2[33]163。 燕 麥 ,泰 kha?u3?o?t?,老 khau3?o:t?[33]457。 大 麥 ,泰 kha?u3?ba?2le?3[33]78。 小 麥 ,泰kha?u3sa?1li?2,老 khau3?ba2le?2、khau3?ble?1'[33]438。麥子,布依 hau?mak?,傣西 xau3m?3,傣德 xau3m?3、xau3tsu??,侗 q?u?mek1?[34]78。紅米,泰 kha?u3kl???3[33]165。此外,玉米,布依 hau?tai?、hau?v???2,傣西 xau3do?2、xau3sa1li2,傣德 xau3fa?,侗 q?u??u1[34]78;壯語:武鳴 hau?mai?、hau?ja??2,平果、田東、田林、凌樂、廣南沙 hau4tai5,柳江、宜山、河池、東蘭 hau?jwa???,環(huán)江 ɡau?wa??2,融安 hau?me?k?,南丹 hau?wu???,都安 hau?ja??2,隆安 ha?u?tai?,崇左 hau??oy?,寧明 khau3????,龍州 khau3j??,大新 khau3???,德保、靖西 khau3tai?,廣南儂khau3tai?,硯山儂khau3xu?,文馬土khau3vo?[1]634。
麥子是由北向南傳播的。玉米是明代中后期才傳入我國,傳入廣西的最早記載是清雍正時期(1723—1735年)的地方志。[35]174顯然,人們接觸這些新的作物,由于功能與稻米相似,很容易把它們視為與稻米同類,也稱其為“khau3”,只是再加上修飾成分進(jìn)行標(biāo)記。至此,khau3語義泛化為泛指糧食作物。
類似的情況還有高粱、小米的名稱,可參看《壯語方言研究》。[1]634
粽子,武鳴壯語 hau?fa??、hau??at?,布依 hau??ut?、hau?fa??,傣西 x?u3tum3,傣德 hau3x?m1,侗 q?u?si2pa?u1[31]97,龍津、大新壯語 khau3tum3[1]692。
灰水粽,khau3?ut?。(許曉明惠告)
米花 糖 ,泰 kha?u3ph???2、kha?nom1kha?u3t??k?,老 khau3sa2tu?1、khau3li?m3[33]272,武鳴壯語 hau??o?k?、hau?sai1,布依 hau?si1,傣西 x?u3t?n1、x?u3t?k?,傣德 xau3p??2[34]93;靖西壯語 khau3θei1[2]208;大新壯語 k?au3?i1①許曉明惠告。。
這一類食品,仍可明顯能看到作為原料的米粒。
糍粑,布依 hau??i2,傣西 x?u3tsi?xau1,傣德 xau3puk?,侗 q?u?si2[31]88;傣雅 xau3ljek?[36]160②邢公畹《紅河上游傣雅語》(語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60頁譯為“粑粑”。;壯語:田林、凌樂、廣南沙hau??i2,廣南儂khau3dek?,文馬土khau3dia?nu1[1]692;老 khau3nom1[33]68。這些詞中的 ?i2、tsi?、si2應(yīng)該都是中古借詞“糍”。筆者推測,一個新的義項產(chǎn)生,其語義強(qiáng)度(顯豁度)存在一個由弱到強(qiáng)的過程。如其語義顯豁度還不夠高而有同義或近義的異質(zhì)成分進(jìn)入,則它們往往會同現(xiàn),至少在初始階段如此。同現(xiàn)的表現(xiàn)形式,一是可分別使用(可互相替換);二是其中之一作為另一個的標(biāo)記,此標(biāo)記往往以修飾語形式出現(xiàn)。從多處壯傣、侗水語存在khau3與漢語借詞“糍”組成合璧詞的情況看,“糍”被借入時,khau3已演變出“原料不明顯的米制食品”義,但還未典型,語義不顯豁,所以用“糍”加以標(biāo)記。由此推測,“糍”借入時,與khau3組成合璧詞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之后,在強(qiáng)勢的漢語持續(xù)影響下,“糍”的意義日漸凸顯,khau3在“原料不明顯的米制食品”上的表義作用越來越弱,最終脫落,即其雖初步演變出“看不出原料的米制品”義,但并不典型。語義演變中斷,原因是語言接觸。
餅,傣西 x?u3mun2,傣德 xau3pin2,老 khau3nom1(餅干 khau3nom1pa?1'[33]30)。顯然,包含 khau3的“餅”義詞,只分布在遠(yuǎn)離“古平話”的區(qū)域。和靖西壯語一樣使用老借詞“餅”的侗臺語,都受到“古平話”的深刻影響。如,布依 pi?3,臨高 bi?3,侗 pj?n?,仫佬 pe?3,水 ta??2pin?,毛南 pj?n3。[34]97壯語基本如此。[1]692
米粉,傣西 x?u3b?1,傣德 xau3fun2。[34]88
原料不明顯的米制食品,雖以米為主要原料,但已經(jīng)過碾磨等工序,外表上已不易看出原料。khau3演變至此,其意義已經(jīng)十分泛化。
我們目前在文獻(xiàn)中只見到一例:糖果,老 khau3nom1?om1'。[33]387顯然,khau3語義演變到這一階段,與本義差距已經(jīng)極大。
所以,在壯傣語和侗水語中,“米”義詞應(yīng)該發(fā)生了如下演變:
稻子→類似稻米的其他糧食
↓
稻米→稻米飯→原料明顯的米制品→看不出原料的米制品→非米制的食品
由上,包括靖西壯語在內(nèi)的壯語,khau3義項少于泰、老、傣等語言。根據(jù)語義演變的一般規(guī)律,壯語khau3應(yīng)該也會演變出和泰、老等語言同樣的義項,至少會演變出穩(wěn)定的“原料不明顯的米制食品”義。而語言接觸,導(dǎo)致這一過程發(fā)生了終止。
(1)文化接觸、文化交流與交融會在語言上形成投射。
(2)本文從語言接觸的角度探討了文化接觸對靖西飲食的影響,也從側(cè)面說明一個民族、一個區(qū)域的文化是在不斷地吸收和融合中形成、發(fā)展和豐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