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彬武
(甘肅省通渭縣襄南學校,甘肅通渭 743314)
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一些學生認為語文學習較為枯燥乏味,存在一定的畏難心理,不想學、不愿學的行為較為普遍。教師要想讓語文教學更加行之有效,不僅要改革課堂教學方式,還要更新教學思想,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把課堂教學設計好、落實好是使語文教學更加行之有效的基礎。一堂好的語文課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精力、時間,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方法,充分考慮各種突發(fā)情況。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以往的語文教學中,一些教師習慣于只圍繞教材備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少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只顧講自己的教學內容,往往導致教師的講解與學生的學習產生脫節(jié)。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語文教學應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課堂設計與實施不僅要注重知識的研究,更要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的落實。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完善課堂教學過程,使學生的注意力能夠始終集中在課程中,以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的有效提升。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是素質教育的基礎,更是課堂教學有效落實的基礎。在設計課堂教學方案時,教師既要研究教材更要研究學生。要想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就需要設計開放性的教學方案,教學方式方法、課堂教學互動、教學提問設計、學習探究等環(huán)節(jié)可以多預設幾套方案。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方式方法來開展教學。對于提問、探究等需要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環(huán)節(jié),教師一定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熱情予以適當增加或減少,既要保障學生的積極參與,更要保證課堂教學的高效。語文教師只有具備較強的靈活應變能力,以不變應萬變,才能真正落實高效課堂教學理念。
讓學生在快樂中成長,在快樂中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所有教師努力的方向。只有不斷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教學才能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延伸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之中,如此才算是真正實現(xiàn)了高效教學。那么教師應如何讓學生對語文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呢?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1.構建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構建教學情境的方式,符合學生對事物具有強烈好奇心的心理特征。教師通過構建生動的教學情境,能夠使語文教學內容變得生動、立體,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自然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學習興趣也會被激發(fā)出來。教師在將學生引入課堂教學中時,需要在情境教學中設置一些有趣的切入點,使學生能夠在快樂學習中更好地吸收、理解知識點,這是教師設計有趣的教學情境的基礎。
2.利用懸念問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是語文學習的基礎,設置懸念的教學方法是語文教師在文本閱讀教學中常用的方法。設置懸念能夠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欲望和閱讀能力。懸念的設計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在思考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
3.拓展閱讀范圍,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教學涉及學生聽、說、讀、寫四方面的能力,其中閱讀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必備能力之一。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前提是提高學生對閱讀的興趣。首先,教師要把握教材內容,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都要給學生創(chuàng)作閱讀課本內容的機會。教材內容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領讀、示范朗讀、有感情的朗讀等形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其次,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中小學語文必讀教材,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來感受語文的魅力。教師還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給學生推薦一些課外讀物,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增加學生的閱讀量,以此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最后,教師還可以組織一些閱讀比賽活動,利用學生的競爭意識,來提高學生的閱讀欲望。
當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已經非常普遍,但是很多教師缺乏對多媒體技術的學習,總是把多媒體技術簡單理解為電子屏幕展示,僅僅把提前做好的課件直接展示給學生。這樣看似精彩、新穎、有趣的課堂教學,實際上并沒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反而減少了與學生的互動,導致課堂教學變?yōu)橐环N新的灌輸式教學。
對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語文教師應該辯證加以看待和使用,既要借助這種教學手段來豐富課堂教學,同時也不能丟掉板書、討論、互動等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教師要運用豐富的技術手段將知識更為直觀、立體地展示給學生,同時還要保證教師的主導地位,不要讓多媒體過多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忽視了教學內容本身。因此,教師一定要加強對多媒體技術的學習,注重把教學內容以及自己的教學思想恰當?shù)乇憩F(xiàn)出來。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輔助手段,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更好地規(guī)劃課堂教學流程,使學生更好地開展自主學習,引導學生更好地整理、理解、掌握教學內容。同時,多媒體技術的多樣性還可以照顧到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使不同的學生都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來開展學習。
例如,在教學《最后一次演講》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引導學生更直觀地感受課文中描寫的情景,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以下內容:一是“一二·一”運動中,昆明青年因反對內戰(zhàn)而慘被國民黨反動派屠殺的圖片;二是民主人士李公樸被暗殺的相關圖片與背景資料,畫面震撼人心;三是聞一多激情演講的圖片,滿腔悲憤,感情激烈。這些照片能夠讓學生更真切地感受當時的情景,為學生帶來心靈上的震撼,同時為課文的講解渲染了氣氛,使學生深刻了解到李公樸先生為了民主和平而獻出生命的偉大精神。同時這三組圖片還可以使學生感受到聞一多先生這位偉大的詩人與民主戰(zhàn)士,為爭取民主和平表現(xiàn)出的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現(xiàn)教學內容,不但可以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大量的課文知識和課外拓展信息,而且可以直觀生動地描繪課文中的景象,減少了繪圖與板書的時間,深化了學生對課文知識的理解,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除此之外,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現(xiàn)圖片還可以刺激學生的眼睛、大腦以及耳朵等感官,在強化學生記憶的基礎上,有效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知識。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自主學習不僅是教師有效開展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更是鍛煉、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質能力的重要手段。自主學習不但可以讓學生在尋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達到自我解惑的過程,而且能夠讓學生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不僅可以復習所學內容,而且能夠通過思考、運用把知識真正內化為自己的能力。因此,語文教師在研究教學內容、設置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同時,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使學生獲得更為全面的發(fā)展。
當今的語文教學不僅是教師的講解過程,更多的是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既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鍛煉和培養(yǎng),更是提高語文教學水平、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形式。課前預習是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第一步,也是教師開展教學的第一步。語文教師在設計教案之前,一定要注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好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學案。
學生結合教師設定的教學方案,能夠通過自主學習提前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也能夠提前發(fā)現(xiàn)一些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從而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以更好地發(fā)揮自身的課堂主體地位。學生在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之后,能夠在課堂學習中快速輕松地回答教師提出的一些問題,從而降低對語文學習的畏難情緒,并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產生一定的成就感,進而激發(fā)出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欲望。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可以帶著疑問參與課堂教學,在教師的講解過程中,能夠結合自己的疑問之處主動分析問題、思考問題、提出問題。這樣的教學過程,能夠把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變?yōu)榻處煹囊龑浇虒W。教師引導學生把發(fā)現(xiàn)的問題自主解決掉,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同時,當教師講解的內容與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產生的理解出現(xiàn)沖突時,學生能夠通過思考問題,并與教師進行討論,對問題產生更為深刻的理解,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學內容。針對學生提出問題或者有疑問的地方,教師也能夠更好地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方式,對教學內容有所側重,同時還能夠借此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知識水平,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安排下一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由此可見,課前預習是非常有必要且非常重要的。長期堅持下來,語文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制定預習學案,使學生能夠更加主動地開展自主學習,從而取得更為理想的教學效果,更加全面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僅僅靠課前預習是不夠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根據(jù)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適時地給予學生自主思考、討論、學習的時間與空間。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一般采用小組學習、自主思考等形式。對于大家普遍反映不理解或者爭議較大的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采用小組式自主學習方式,通過讓學生自由發(fā)言、討論、總結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種自主學習形式,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使學生從心理上更多地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從而對學習內容能夠有更為深刻的理解。小組形式的自主學習重點在于總結環(huán)節(jié),很多時候,通過小組討論學習,學生無法全部正確地理解掌握教學內容,這時候就需要教師通過總結來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掌握內容。通過小組學習、自主思考等環(huán)節(jié),教師不僅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可以有效降低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畏難情緒,使語文教學在輕松的氛圍中開展,從而有效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課后學習是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很多教師都會根據(jù)教學內容設置符合學生學習能力的課后作業(yè)。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設置一定的開放式作業(yè)。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設置不同的作業(yè)形式,并引導學生通過完成相應的作業(yè)來完成自主學習。對于學習能力相對不足的學生,教師可以采取復習形式的開放作業(yè),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復習所學內容來提高學習能力。對于學習能力處于中等的學生,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設定開放作業(yè),引導學生自主通過閱讀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課外讀物來提高對所學內容的理解程度。對于學習能力優(yōu)秀的學生,教師可以設定能夠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等能力的綜合性開放作業(yè),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效提高自己的語文基礎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
自主學習的培養(yǎng)是一個綜合性、長期性、系統(tǒng)性的過程。課前、課中、課后的自主學習過程,是一個必備的自主學習流程。教師要在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中對學生加強指導,引導學生制訂自主學習計劃,以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課前的預習、課中的討論思考、課后的復習鞏固,要能夠前后聯(lián)系成為體系,保證這三個環(huán)節(jié)的整體性。除了這三個環(huán)節(jié)的指導,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與學生的溝通交流,要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學習情況,制訂屬于自己的長期的自主學習計劃。只有學生具備了長期的學習習慣,自主學習的意識才能在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教師才能慢慢放手,讓學生實現(xiàn)真正的自主學習。
總之,語文教學不僅重視知識的講解,更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語文教師要在研究教學內容的同時,注重研究新的教學思想,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逐步形成科學性的教學體系。同時,語文教師還要注重研究、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不同的學生,選擇、制定適合學生的教育方式。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能取得新的突破,實現(xiàn)新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