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龍佳,楊大川,張 嵐
(云南民族大學云南民族研究所,云南昆明 650500)
素稱小涼山的寧蒗縣位于川滇結合部,屬云南省麗江市下轄的彝族自治縣,境內生活著12個少數(shù)民族,彝族占全縣總人口的60%以上。小涼山以秀麗的自然風景和絢爛多彩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聞名于世,其中彝族畢摩文化是小涼山彝族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部分,畢摩是彝族原始宗教的主體實施者,是世俗和神圣兩個世界的溝通媒介,每個彝族的生命歷程中都離不開畢摩。畢摩世家內父系傳承是傳統(tǒng)畢摩文化傳承的主要方式,從學習畢摩到成為畢摩是一場奇特的旅行,畢摩文化傳承有其特定的機制。
小涼山習慣上指以云南寧蒗彝族自治縣為主,包括永勝、華坪等毗連的彝族聚居區(qū)。[1]明末清初,由于四川大涼山彝族家支紛爭,其中一支彝族遷入寧蒗定居,從而形成了小涼山彝族。大涼山彝族大量遷徙到小涼山大概發(fā)生在19世紀中葉。[2]小涼山彝族自稱“諾蘇”,操彝語北部方言。至今,小涼山較為完整地保留著彝族畢摩文化,畢摩文化是小涼山彝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內容。
由于無法科學解釋自然現(xiàn)象,古代彝族認為世間有“超自然”的“神靈”存在,相信萬物有靈,深信天人感應。傳統(tǒng)彝族社會是禮俗社會,古代彝族社會產生了一些畢摩儀式,這便是彝族畢摩文化的緣起。在彝族原始宗教信仰中,畢摩是祭司,是溝通人界與神界的中介。后隨著父系社會的發(fā)展,畢摩文化得以發(fā)揚光大,并在長期的原始宗教活動中,畢摩隊伍在新成員的補充和再生產方式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傳承制度和培養(yǎng)制度[3]。
原始社會時期,彝族傳統(tǒng)觀念中視女性為污穢、不潔的觀念得以滋生,認為女性不能與神圣世界溝通,因此畢摩成為了男性的特權,女性則沒有傳承畢摩的資格。據(jù)說,著名畢摩阿蘇拉則的女兒拉則什色的法術極高,但她也只能通過女扮男裝來行畢摩職能,后來她的身世被識破,隨即遭到驅逐,于是阿蘇拉則畢摩只能將其畢摩經念誦給杜鵑和花草樹木聽,由此才傳承下來畢摩文化。這從側面印證了“傳男不傳女”是畢摩傳承中堅不可破的原則。
畢摩傳男不傳女的特點看似同女性污穢、不潔的觀念有關,但實際上同彝族千百年來的家支制度密不可分。彝族有“妮夫過以莎,妮死妮革阿給”之諺語,其意思是說,嫁出去的姑娘其境遇的好壞全取決于夫家,娘家人則無權過問太多。古代彝族重視血緣關系,是父系男權社會,只有男子具有家族繼嗣權,認為女子始終要嫁出去,變成異姓的人。因此,畢摩文化只能在家族內傳承,且傳男不傳女??梢娂抑鐣懈赶导抑c姻親家族之間,涇渭分明,因而彝族認為畢摩作為神圣的職業(yè),其傳承應限于家族內部而不與其他家族共享,畢摩傳男不傳女的根本原因就源于此。
一般而言,畢摩文化傳承的主體主要以畢摩世家為主,在古代彝族社會中畢摩作為祭司,屬于統(tǒng)治階級的一部分,且依附和服務于部落或家支首領。因此,在彝族傳統(tǒng)文化中,作為權威的象征,從事畢摩是少數(shù)人的特權,是一種高貴且珍稀的職業(yè),不能隨便外傳,只能在家族子弟中傳承,久而久之就產生了畢摩世家,如大小涼山的吉克家族,就屬于畢摩世家,在當?shù)仡H有威望。擁有傳承畢摩文化資格的家族被稱為“畢次莫德”,“畢”既為畢摩;“次”指譜牒;“莫德”為“根源”[4]。傳承畢摩文化的主要形式分為畢摩世家內的血緣傳承和不同畢摩世家間的傳承。前者是指作為“畢次莫德”的后代要繼承祖先衣缽,跟著家里的長輩畢摩學習畢摩文化。而后者是指“畢次莫德”的后代也可以同自己家族外有家傳背景的畢摩學習畢摩文化。不論是族內血緣傳承還是族外學習傳承都是針對“畢次莫德”家族成員,因而“畢次莫德”傳承畢摩文化在彝族看來是天經地義的事。正如諺語‘畢惹’世代做畢摩,虎獅世代嚎叫,雞世代打鳴?!睉C了“畢次莫德”的合理性——“畢惹”畢次畢,日啦伙次伙,瓦古次古”,我是個畢摩家的孩子,我一直做畢摩就沒有什么問題。①云南小涼山比較出名的“畢次莫德”家族主要有吉克、迪鼎、以火等,還有由勒伍等家支構成的統(tǒng)稱為“海子惹蘇”的沙馬家族,他們都有世代傳承畢摩的資格。
此外,也有無家傳背景的“自畢”畢摩,“自”既為“雜、混、亂”之意,亦是非正宗之意。由于其非正統(tǒng)性,“自畢”一般一代之后就會失傳,且地位無法企及正統(tǒng)畢摩,不能主持祭祖等大型儀式,人數(shù)又相對較少,因而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通常而言,畢摩世家的男性子嗣都有傳承畢摩文化的資格,但并不意味著任何人就能順理成章地傳承畢摩文化。畢摩選擇傳承人具有一定的標準,盡管不分長幼,但篩選出的傳承人往往都是身體健康而較為聰慧的。如在身體條件方面,肢體殘疾、失明和耳背的往往不能學習和傳承畢摩文化,并癲癇病、狐臭或麻風病患者,彝族通常視之為身體不凈,不能做祭祖儀式,所以也被排除在畢摩人選的行列。甚至對于缺牙或牙齒移位的人,有的畢摩會因“齒間漏風”不能準確地念誦經文,因而也不宜做畢摩。除此,在畢摩世家的諸多兒子或孫子中,通常只有悟性高、聰慧、機靈、口才好的兒孫,才能學習和傳承畢摩文化。而悟性低、智商不高的兒孫,一般不讓其學習和傳承畢摩文化,因為學個一知半解后出洋相,就會敗壞家族聲譽。這種傳承機制保證了畢摩世家的可持續(xù)傳承。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現(xiàn)代社會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學習和傳承畢摩文化的人越來越少。據(jù)了解,現(xiàn)在寧蒗縣畢摩世家學習和傳承畢摩文化的人令人堪憂,如勒伍家支學習和傳承畢摩的年輕人就不超過十個。那么對于當下真正學習和傳承畢摩文化的人來講,他們真正學習和傳承畢摩文化動機到底是什么?筆者認為,其實學習和傳承畢摩文化是由一些綜合原因交織促成的。
外界所熟知的畢摩是彝族社會中具有悠久歷史的宗教神職人員,畢摩階層具有較高的聲望。如今畢摩依然延續(xù)著靠畢摩文化生存的傳統(tǒng),很少有無償做畢摩的現(xiàn)象發(fā)生。雖然學習和傳承畢摩文化期間的“畢惹”(畢摩學徒)沒有較充裕的經濟收入,相比于在大城市打工簡直就是杯水車薪,且成為能力出眾的畢摩需要歷經漫長時間。然而,當一個“畢惹”積累了大量的畢摩文化知識,并能夠獨立承接儀式,成為真正的畢摩之后(稱為“畢介”),就可以靠主持儀式獲得一定的收入。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一些“畢惹”考慮到自己文化學業(yè)難以有成,將來職業(yè)發(fā)展可能受限,因此就會選擇學習和傳承畢摩文化,期待著能夠成為一個畢摩,寄希望于靠學習和傳承畢摩文化作生存。
曾有畢摩對我們說:我覺得大多數(shù)人為什么去學習和傳承畢摩文化主要是為了經濟利益,因為有收入的,只要學習和傳承畢摩文化后就掌握了畢摩文化,老年的畢摩因身體因素主持儀式會比較吃力,在這之前其實做畢摩是維持家庭的辦法。②
但是,學習畢摩做畢摩的經濟收入是比較低的,只能糊口解決溫飽問題,想發(fā)家致富是不可能的。
在鄉(xiāng)土社會中,畢摩往往是德高望重,其家族威望也較高,養(yǎng)成了尊禮守德、重義輕利、珍惜名聲的品格。畢摩世家深知祖先打造的聲譽代代積累來之不易。按規(guī)矩,“畢次莫德”應當世代延續(xù)傳承畢摩文化傳統(tǒng)。然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現(xiàn)代化程度越來越高,畢摩世代傳承的機制受到了外界不同程度的沖擊,“畢次莫德”不再從不間斷地傳承畢摩文化,有的隔了幾代才出現(xiàn)畢摩,有的甚至已不再傳承。按勒伍維諾畢摩的說法,“畢次莫德”每一代都有人傳承畢摩文化是最好的事情,要是多年內無后代傳承畢摩,家族中容易出現(xiàn)一些不順利之事,如家人生病、豐收不好、家畜不興旺、香火延續(xù)不旺等,也就是所謂的立世根基不穩(wěn)。
傳承畢摩文化對自己的親戚有好處,對傳承畢摩文化的人家也有好處,可以為人服務,治療好家里或者家外的每一個病人,對誰都有好處,畢摩本來做的也都是好事。③
由于“畢次莫德”世代傳承畢摩文化的秩序被破壞且長時間得不到修復,引起“比爾阿薩”(畢摩的護法神)的不悅從而導致畢摩世家不順利、不吉祥,此時畢摩世家可能就會有年輕人選擇走上傳承畢摩文化之路,目的是替人消災造福,這樣傳承畢摩文化的愿望從勒伍維諾畢摩的兩個學徒阿古和伊萬身上也可以得到印證,他倆傳承畢摩文化的原因都是為了治好家里的患者。
彝族畢摩屬性并不是單純的民間宗教從事人員,其承擔的社會職能較多,除了主持傳統(tǒng)祭祀儀式,畢摩還識彝文,擁有眾多的彝文古籍,懂傳統(tǒng)倫理道德。因此,集宗教、語言、文字、古籍、倫理、習慣法、藝術等多種文化屬性于一身。
畢摩文化承載著彝族文化之精華,畢摩是彝族文化延續(xù)、傳承的重要成員。由于畢摩世家的孩子從小在畢摩文化氛圍濃厚的家庭中成長,且耳濡目染,很多彝族畢摩世家都希望后代能夠延續(xù)先輩做畢摩的傳統(tǒng),加深對民族文化的了解,并加以傳承。因此,本身就擁有較好文化環(huán)境的畢摩世家在日常生活中對后代的影響不可忽視。有些畢摩世家熱衷于學習畢摩文化的孩子,認為傳承畢摩文化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出于傳承和發(fā)揚畢摩文化的愿望,他們也有可能會選擇傳承畢摩文化。
一個想傳承畢摩文化的人只需口頭約定并拜訪了師從畢摩,便成為了“畢惹”(指學徒),拜師學習和傳承畢摩文化沒有特殊的儀式舉行。禮節(jié)上,“畢惹”需贈予畢摩些許錢財給畢摩作“學費”(彝語稱“畢吾拉則”),且僅一次即可,絕不會有畢摩在招收學徒時商議學費多少,僅當是“畢惹”贈予畢摩禮物以表孝敬,當下“畢吾拉則”大概為三四千元左右。除此,待到“畢惹”學成畢摩開始獨立傳承畢摩文化,彝語稱作“畢介”,“畢惹”也應當饋贈禮物,以表感恩。過去,“畢介”時“畢惹”會贈送一匹馬(“畢摩牧果”)給畢摩,而現(xiàn)在大都轉變成了現(xiàn)金。“畢介”后意味著“畢惹”成為了真正的畢摩,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當畢摩師傅終壽正寢時,每一個“畢惹”應履行服喪義務,牽上一頭牛(“畢死勒吉”)前往畢摩師傅家吊喪,為畢摩師傅祈福送終。
1.學習經文
學習經書是傳承畢摩文化最基本的內容,畢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會考察“畢惹”的學習記憶能力,根據(jù)不同“畢惹”的特點因材施教。據(jù)寧蒗縣牦牛坪村畢摩學徒勒伍阿古說,畢摩每次教學時都會先將一小段的儀式經文講解并抄錄作“教材”文本,然后每天分早晚兩個時段帶著徒弟讀經文,一遍又一遍地讀,一段一段地教徒弟背熟,最初不去領會認識多少字,而是強調要將經文背下來。其余時間,畢摩就讓“畢惹”自行下功夫識記文字,并讓“畢惹”抄寫經文。因而讀經、背經、抄經就成了傳承畢摩文化的家常便飯,這樣的教學方法看似生硬,卻自有合理性。由于畢摩經文大多具有如口訣、諺語、詩句般的特點,而“畢惹”都會講彝語,讀經就顯得容易。盡管“畢惹”短時間內可能難以理解經文的意思,但“熟讀”經文之后“不作詩也會吟”,“畢惹”日后可以再整體性地理解領會經文內容。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經文是押韻的,平日畢摩帶著“畢惹”念誦經文時會以一種特別的唱腔吟誦,并結合一定的手勢動作及身體姿態(tài)來教學,而“畢惹”也會同樣模仿。因此,經文、唱腔的記憶加上手勢和身體動作的刺激,情景式、動態(tài)性的教學也有助于“畢惹”理解和記憶經書文本內容[6]。
2.師徒式教育
如果不考慮社會和歷史背景,僅就教育本身而言,畢摩的教育屬于師徒式教育[7]。自彝族社會產生畢摩以來,畢摩的教育、教學從沒有出現(xiàn)過一個固定的學校,畢摩教學主要都是在畢摩家中進行和具體儀式中開展。學習畢摩文化期間,“畢惹”都住在畢摩家,與畢摩家庭成員共同生活,日常生活中除了學習和背誦經文外,“畢惹”也會參與畢摩家的生產勞動,承擔一些大小事務等。據(jù)了解,勒伍維諾先后帶過三個“畢惹”學徒,他們分別在維諾畢摩家寄宿了三四年不等。在這樣師徒能夠朝夕相處、耳提面命的學習環(huán)境中,畢摩日常生活中的言傳身教對“畢惹”學習畢摩文化和成長的影響可見一斑。
身為一個畢摩,就注定云游四方。答應了儀式邀請,畢摩就會周轉于不同地點、不同家庭,因而儀式構成了畢摩生活的主要部分。尤其是勒伍維諾一樣在小涼山家喻戶曉的畢摩,幾個月內的儀式日程都會被安排得滿滿當當。畢摩外出時,作為學徒的“畢惹”時常跟在畢摩左右,充當畢摩助手,畢摩則在儀式現(xiàn)場為“畢惹”開展儀式實踐教學、講解儀式要義等。師父和徒弟以師承關系結合在一起,畢摩尊師重道,徒弟尊敬師父,虛心受教于畢摩,畢摩也對“畢惹”照顧有加,關心體貼,師徒情如父子,關系相處融洽。由于“畢惹”學習成績的好壞事關二人的名譽,因而無論是畢摩還是“畢惹”在教育活動中,一般都持主動積極的態(tài)度。
3.實踐式學習
平?!爱吶恰痹诋吥抑凶x經、背經、抄經,而畢摩外出主持儀式時,“畢惹”相伴而行,一方面也能為“畢惹”開展儀式實踐教學。儀式現(xiàn)場的一些誦經環(huán)節(jié)中,畢摩帶著“畢惹”齊聲念誦經文,讓其體會學習畢摩吟誦的腔調等,這樣的“聲教”方式是必須的,將會對日后“畢惹”的誦經風格產生重要的影響。除此,學做儀軌、儀式道具和有規(guī)律地解剖動物尸體等也是“畢惹”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做儀式時往往需要布置儀軌,畢摩會親手制作各種類型的儀式道具,如泥塑、草偶、神枝、剪紙、鬼畫板、鬼像等,“畢惹”則在旁認真觀摩學習,進而模仿和親自制作。而儀式犧牲物(豬、羊、雞等)尸體的解剖有嚴格的要求,不同儀式場合犧牲物解剖的程序、方式五花八門,解剖過程往往由畢摩親自操作或者指導專人手操作來完成,“畢惹”也在畢摩的指導下積累解剖經驗[8]。眾多的儀式實踐教學只能在真實儀式中展開,平常忌諱實行這樣的儀式操作,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畢摩教學重視實際操作、活學活用的特點。
通過大量的經文學習和儀式實踐教學,畢摩結合日常觀察,認為“畢惹”能夠獨立做畢摩了,就會對“畢惹”實行“畢介”?!爱吶恰比蘸髮⒔邮苁廊说目简灒援吥Χ紩诖_?!爱吶恰闭莆战洉R較多、儀式能力絕對成熟的前提下才會對“畢惹”實行“畢介”。而在此之前,“畢惹”已將畢摩經書抄完(即“特依契”),也就意味畢摩已將畢生所掌握的畢摩文化傳承給了學徒。接著實行“畢介”,畢摩會為“畢惹”做“畢廈”④儀式,相當于畢業(yè)典禮。要是“畢惹”跟著自己的父親傳承畢摩文化,“畢廈”的儀式應該由家族內或其他家族的畢摩來舉行。
“畢惹”“畢介”后,就成為了真正的畢摩,從此就要嚴格規(guī)范自我,保持言行舉止得體,維護大眾心目中畢摩的莊嚴形象,忌諱做違法亂紀的事情。做畢摩的要求是要講素質,說話不能輕浮、不能做壞事,不能吸毒、喝醉酒鬧事,不能跨過神枝等儀式用具、“哦幾夫哈”⑤等。不能賭博、打架罵人、進監(jiān)獄。⑥同時,“畢介”并不意味著就已學完了所有的畢摩文化知識,還需在日常中不斷地向同行請教學習,并在儀式中完善自己的畢摩文化技能,逐漸樹立口碑,別人才會口耳相傳并邀請之,從而獲得世人的廣泛認可。
彝族畢摩文化綜合性的知識體系滋養(yǎng)了彝族的心靈世界,畢摩儀式構建了彝族社會神圣與世俗共存的生活空間,畢摩文化傳承則維系著彝族社會的整體性。小涼山畢摩文化傳承條件和傳承動機彰顯了畢摩父系傳承的合法性,而畢摩的學習過程體現(xiàn)了畢摩文化傳承制度的師徒式教育特點。盡管彝族社會中沒有特定的教育機構空間對彝族畢摩文化進行傳承,但畢摩文化傳承制度保留了彝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使得畢摩文化繁榮發(fā)展,進而為彝族社會服務。
注釋:
①勒伍維諾訪談錄音整理,2020年10月17日。
②勒伍阿古訪談錄音整理,2020年10月9日。
③勒伍維諾訪談錄音整理,2020年10月17日。
④每一個“畢惹”在畢摩處學畢結束后,畢摩為其做的專門儀式。
⑤指犧牲的頭蹄、皮毛和部分內臟。
⑥勒伍維諾訪談錄音整理,2020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