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揚名,林慧
(湖南農業(yè)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根據2021年5月11日公布的我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可知,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 402萬人,占總人口的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 064萬人,占13.50%。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正在進一步加深,需要采取措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2002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發(fā)布《積極老齡化政策框架》,將積極老齡化定義為提升老年人生命質量,盡可能優(yōu)化其健康、社會參與和保障的過程。健康、參與和保障成為積極老齡化的三大支柱。其中,健康是指身心健康;參與是指老年人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事務等活動的全面參與;保障是指家庭和社會為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1]。在2019年11月21日我國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guī)劃》,將積極應對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2021年3月11日發(fā)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又提到,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zhàn)略。由此說明,在我國人口老齡化嚴重的背景下,國家高度重視積極老齡化的戰(zhàn)略。
伴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我國信息化程度也在不斷加深,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10.3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3.0%,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網民規(guī)模達1.1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43.2%[2]。我國老年群體正在加速融入網絡社會,但是仍有56.8%的老年人未能接觸和使用互聯網,因此需要持續(xù)關注老年人使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情況,找出影響老年人使用互聯網的因素,從而對癥下藥幫助老人跨越數字鴻溝。2020年11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強調要進一步推動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讓老年人更好共享信息化發(fā)展成果。有學者也提出作為數字化社會的弱勢群體,大量老年人無法平等享受數字紅利,加快老年人數字融入是數字化社會推進積極老齡化的新需求和重要內容[1]。而互聯網是信息技術中最主要的部分,因此研究老年人互聯網的使用情況,找出阻礙老年人使用互聯網的因素,提出有針對性的改善建議,有助于老年人更好地接受和使用互聯網,也為我國推進智慧養(yǎng)老的發(fā)展做鋪墊。同時互聯網也會給老人的生活帶來許多便利,豐富老年人的生活,讓他們能夠跟上時代的發(fā)展潮流,享受時代進步的紅利,提高他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在老人接受和使用互聯網的過程中,也能發(fā)現信息技術在適老化方面需要改進的地方,促進信息技術的全面發(fā)展,因此老齡化與信息化的發(fā)展是相輔相成的。綜上所述,本文在積極老齡化的視角下分析影響老年人使用互聯網的因素,主要從健康、保障、社會參與三個角度進一步完善了對老年人使用互聯網影響因素的研究,從宏觀的視角細化出微觀的影響因素,既結合了國家大政方針又契合實際情況,有利于落實國家積極老齡化的戰(zhàn)略。
本文使用的數據是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2018年的數據,數據總樣本量為12787個。CGSS2018數據是多階分層抽樣的截面數據,其中A模塊中包含居民使用互聯網情況的問題,是目前國內少有的、具有全國代表性的、個體互聯網使用數據。經過年齡篩選、缺失值刪除之后,剩余的樣本量中經濟保障(即個人年收入)的數值仍受極值影響較大,因此在計算平均值時,需要對數據進行上下1%縮截尾處理,最后留下符合條件的數據為3675個。此外,年收入是數值型變量,且數值較大,所以需要進行對數化處理[3]。
1.2.1 因變量 老年人使用互聯網(包括手機上網)的情況。根據問卷中的“過去一年,您對互聯網(包括手機上網)的使用情況”,以此來判斷老年人使用互聯網的情況,屬于有序分類變量,將“從不”賦值為1,“很少”賦值為2,“有時”賦值為3,“經?!辟x值為4,“非常頻繁”賦值為5。
1.2.2 自變量 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保障,包括醫(yī)療保障、養(yǎng)老保障、經濟保障;社會參與,老年人社會參與主要是參加社會活動,其中社會活動包括文化娛樂活動、體育休閑活動、聚會社交活動。身體健康用問卷中“您覺得您目前的身體健康狀況”來表示,心理健康用問卷中“在過去的四周中,您感到心情抑郁或沮喪的頻繁程度”表示。醫(yī)療保障對應問卷中的 “您目前是否參加了以下保障項目?(城市基本醫(y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保險/公費醫(yī)療)”,養(yǎng)老保障對應問卷中的“您目前是否參加了以下保障項目?(城市/農村基本養(yǎng)老保險)”。經濟保障用老人2017年的總收入表示。社會活動對應問卷中的“過去一年,您是否經常在空閑時間從事以下活動”。
1.2.3 控制變量 主要包括老年人的個人特征、家庭特征兩個方面,即性別、年齡、地區(qū)、受教育程度、戶籍狀況、政治面貌、婚姻狀況、兒子數、女兒數。
1.2.4 因子分析 在社會參與中的休閑活動包括:①看電視或者看碟;②出去看電影;③逛街購物;④讀書/報紙/雜志;⑤參加文化活動,比如聽音樂會,看演出和展覽;⑥與不住在一起的親戚聚會;⑦與朋友聚會;⑧在家聽音樂;⑨參加體育鍛煉;⑩現場觀看體育比賽;做手工(比如刺繡、木工)。由于變量內容過多,需要對變量進行整合,且通過計算這11類活動的KMO值,得出總體KMO值為0.83,Bartlett球形檢驗小于0.000,很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將11類活動進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3個主要因子,累計貢獻率為49.93%,再通過因子旋轉得出3個主要因子的成分。將第②、⑤、⑩、類合并為一個公因子,命名為文化娛樂活動,第①、③、④、⑧、⑨類合并為體育休閑活動,第⑥、⑦類合并為聚會社交活動,并分別計算其因子得分。
表1 樣本基本特征(N=3675)
從表1可以得知,本文選取的樣本量的男女比例接近1:1,老人平均年齡在69歲,地區(qū)選取也比較均衡,老人受教育程度偏低,農業(yè)戶口與非農業(yè)戶口人數相近,群眾的人數遠多于非群眾的人數,大部分老人是有配偶的,兒子數和女兒數平均都是1個,綜合來看,樣本量的選取是比較科學的。從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來看,大部分老人健康狀況一般。隨著我國社會保障覆蓋面的擴大,有93%的老人參加了基本醫(yī)療保險,有86%的老人參加了基本養(yǎng)老保險。與此同時,我國經濟水平也在不斷提高,2017年老人的年平均收入為2468 6.91元。老人們的社會活動較多的傾向于體育休閑活動,其次是聚會社交活動,而文化娛樂活動較少,且聚會社交活動和文化娛樂活動的頻率較低,這就體現了老人們社會參與程度還不夠,社會活動不夠豐富。2018年我國老年人使用互聯網頻率很低,可見互聯網在老人中的普及率不高。
由于因變量Y為“老年人使用互聯網的情況”屬于有序分類變量,因此本文選取有序(Ordered)Probit回歸模型進行分析。當μj-1 X為影響老年人使用互聯網決策的自變量向量;P(Y=1|X)為老年人使用互聯網的概率;β為自變量的系數估計向量;β0為常數項;βk為其他自變量的系數估計值,自變量Xk=(x1,x2,……,xn),表示第k個影響老年人使用互聯網的因素;γ表示待估矩陣,controlk表示第k個控制變量,ε為模型殘差項,假設ε服從標準正態(tài)分布。標準正態(tài)分布的分布函數用Φ(·)表示,則Y的條件概率密度函數和對應的回歸方程為[4]: Pr(Y=f|X)=Pr(μj-1 模型1是只包括控制變量的基準模型,模型2是在模型1的基礎上加入了健康這類自變量,模型3是在模型1的基礎上增加了保障這類自變量,模型4同樣是在模型1的基礎上添加了社會參與這類自變量,模型5為全模型。 通過對老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進行有序probit回歸分析中的模型1可以得出,控制變量中的性別、年齡、地區(qū)、受教育程度、戶籍狀況、政治面貌、婚姻狀況、兒子數、女兒數都有顯著影響。其中,男性老人比女性老人使用互聯網的頻率越高,可能是互聯網偏向于技術類活動,更吸引男性老人使用。年齡越小的老年人使用互聯網越頻繁,這與我們一貫的邏輯相同,年齡偏小的老人記憶力更強,各方面的身體素質也更好,更加具備使用互聯網的能力。隨著老年人年齡的增加,使用互聯網的難度會越來越大,從而會降低老年人的自我效能,阻礙老人使用互聯網。老年人所在地區(qū)經濟水平越高,發(fā)展程度越高,他們使用互聯網概率也會越高。地區(qū)的快速發(fā)展帶來了信息技術和設備的發(fā)展,使得這個地區(qū)的信息化水平更高,人們就能夠更加便捷地接觸到各種上網設備,同時發(fā)達地區(qū)互聯網更早推廣,所以普及程度也更高,人們對于互聯網的了解和接受度也更高。因此生活在東部地區(qū)的老人相較于中部和西部地區(qū)的老人,更有可能使用互聯網。學習互聯網的使用需要較高水平的知識和較強的學習能力,因此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越經常使用互聯網。相比農業(yè)戶口的老年人,非農業(yè)戶口更傾向于使用互聯網,農業(yè)戶口的老年人大部分可能在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和設備不夠完善,阻礙了他們使用互聯網,而非農戶口的居民的生活環(huán)境更加多元化,經濟實力也相對更好,獲得互聯網的途徑也更多。老人的政治面貌是非群眾比群眾更傾向于使用互聯網,非群眾包括了共青團員、民主黨派、共產黨員,可能的原因是非群眾的思想更具有先進性和前瞻性,進取心更加強烈,會主動學習先進的互聯網技術。有配偶的老人比無配偶的老人更傾向于使用互聯網,其原因可能是有配偶的老人會共同學習使用互聯網或者受到配偶的影響。兒子數和女兒數越多,老年人使用互聯網的頻率越低,可能是子女越多的老人,能夠獲得較多陪伴不需要通過使用互聯網來豐富自己的生活或者是需要幫助子女照顧孫子女、做家務[5]。 在積極老齡化的三個支柱中,健康、保障和社會參與三類自變量中都有具有顯著影響的自變量。從模型2可得,老年人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與使用互聯網的頻率有顯著的正向相關關系。老人的身體狀況越差,包括視力、聽力下降,手指不靈活,記憶力衰退,這些都會導致他們使用互聯網困難[6],從而降低他們使用互聯網的意愿。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況越好,面對使用互聯網過程中的挫折也會很快調整,積極適應互聯網的發(fā)展,從互聯網使用中獲得樂趣,促進他們使用互聯網。由模型3可知,老年人的養(yǎng)老保障程度越高,使用互聯網的頻率越多;老年人的經濟保障水平越高,使用互聯網的頻率越高。老年人的基本養(yǎng)老生活得到滿足,就會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而互聯網作為一種較為流行和普及的新技術,給我們的生活也帶來了許多便利,因此老年人可能也會開始嘗試使用互聯網。此外,老年人作為退出勞動力市場的群體,經濟水平存在下降的趨勢,而互聯網的使用需要購買產品,網絡費用也居高不下[7],對于節(jié)儉的老年人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因而經濟水平低成為降低老年人使用互聯網頻率的原因。而老人的醫(yī)療保障對互聯網使用情況沒有顯著相關關系。從模型4可知,經常參加文化娛樂活動、體育休閑活動、聚會社交活動的老年人使用互聯網的頻率越高。經常參加社會活動的老年人,生活豐富多彩,心態(tài)積極樂觀,同時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向往實現更高層次的需求,而互聯網使用也屬于更高層次的需求,因此他們的互聯網使用的頻率也會增加。從模型5來看,除了地區(qū)、政治面貌和心理健康這三個變量變?yōu)榱瞬伙@著的變量之外,其他變量結果保持穩(wěn)定。綜合來看,積極面對生活的老年人更傾向于使用互聯網,積極老齡化會促進老人融入信息化時代。提高老人的信息技術水平,也有利于未來推廣智慧養(yǎng)老,真正讓老人享受高品質的老年生活。 3.1.1 身體越健康的老年人使用互聯網的可能性越大 為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首先要確保老年人的身體健康,不斷提高老人的健康水平,讓他們能夠正常的、有尊嚴的生活。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身體機能逐漸下降具體包括聽力和視力障礙、記憶限制[6]、手指不靈活以及缺乏認知和學習能力等,會極大地影響老年人使用互聯網的能力。此外,國外學者還提出殘疾和相關疼痛限制使用也是導致老年人互聯網使用率低的原因[10],進一步驗證了本文的結論。因此,當老年人擁有健康的身體,則意味著他們有足夠的體力和精力使用互聯網,并且在使用過程中受到的阻礙較少,因此他們使用互聯網的概率更大。 表2 老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的有序probit回歸 3.1.2 養(yǎng)老保障越高、經濟保障越高老年人更有可能使用互聯網 老年人的退休生活主要依賴于養(yǎng)老保障、子女贍養(yǎng)和個人儲蓄,養(yǎng)老保障作為最基礎的保障手段,是大部分老人生活的安全網。由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可知,養(yǎng)老保障水平較高的老年人,低層次的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將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而使用互聯網對于老人而言屬于技術含量較高的活動,因此他們會更愿意嘗試使用互聯網。國內有學者研究得出個人收入越高的老年人更傾向于使用互聯網[9],同樣國外有學者也指出少數族裔地位和低社會經濟地位的結合是數字鴻溝的來源[10]。由此說明,老年人經濟保障程度越高,他們的社會經濟地位和生活質量也會更高,接觸的事物也會比較前沿,對于互聯網這項高新信息技術,他們會更容易獲取到,獲取的途徑也會多于經濟水平較低的老人。 3.1.3 老年人參加社會活動的頻率與老年人使用互聯網的頻率呈正相關關系 根據活動理論可知,老年人應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新角色及其社會認同感有助于緩解原有角色喪失導致的情緒失落[11]。積極老齡化視角下的社會參與是鼓勵老年人參加各項活動,其中包括使用互聯網,因此當老人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時,他們也會更樂意使用互聯網。國外學者也有研究表明參與正式志愿活動增加了老年人互聯網使用的幾率[10],為本文結論提供了支撐。老人參加社會活動不僅能消遣時間、增加樂趣,還能結交新朋友,給老人帶來很多好處,而老人使用互聯網也能達到類似的效果,說明社會活動與使用互聯網具有同質性,所以老人對兩者的態(tài)度也會一致。 3.2.1 全方位提高老人身體素質,助力老人無障礙使用互聯網 從政府的角度,擴大老年人慢性疾病藥品的報銷范圍,加快推進長期照護保險的普及。從社會的角度,借助大數據和互聯網平臺,加大醫(yī)療保健知識的宣傳,彌補醫(yī)患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從家庭的角度,子女應定期帶父母進行體檢,及時關注老人的健康狀況,悉心照顧生病的老人,為老人提供良好的醫(yī)療條件。從老人的角度,保持愉悅的心情和均衡的飲食,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以預防疾病的發(fā)生,當疾病發(fā)生時不能拖延,盡快送醫(yī)就診。身體是一切活動的基石,從多方位確保老年人的醫(yī)療服務,保障他們的身體健康,老人們才有強健的體魄和充足的精力使用互聯網。 3.2.2 多主體協同打造保障支撐網,促使老人積極使用互聯網 支持居民參與多層次的養(yǎng)老保障,以滿足老年時的多樣化需求,從而為老人使用互聯網打下良好的經濟基礎。政府依據物價上漲水平,增加基礎養(yǎng)老金和高齡補貼,從而提高老人經濟水平。電信運營商降低網絡費用,為老人制定合理資費標準,互聯網設備生產商根據老人的應用場景生產適老化產品,同時制定價格要考慮老人的經濟承受力,降低老年人使用互聯網的成本,促進老人使用互聯網。強化子女代際支持,當老人幫忙照顧家庭時,子女可以給予適當經濟補償,子女還可以主動為父母購買電子產品,幫助他們接觸互聯網。對于農村的老人,由于沒有精力進行農作,可以通過土地流轉來增加收入,便有時間和金錢來學習使用互聯網。 3.2.3 豐富社會活動與互聯網教育,推動老人融入互聯網社會 首先,政府及社會應重視老年教育事業(yè)和養(yǎng)老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借助社會資本豐富老人的社會活動類型和范圍,積極開展文化娛樂、體育休閑和聚會社交等活動。其次,社區(qū)可以聯合老年大學或單獨開設專門的老年人互聯網課程,教會老人使用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參與各類社會活動,進行娛樂、社交、購物、養(yǎng)生等,并給老人傳授互聯網知識,避免老人受到電信詐騙。第三,子女通過技術代際反哺,耐心教授父母使用互聯網。既可以拉近與父母的關系,又可以借助手機視頻等方式為父母提供情感慰藉,減輕他們的孤獨感和脫離感。此外,要激發(fā)老人積極學習使用互聯網的動力,勸說他們克服畏懼情緒,體驗互聯網帶來的樂趣和便利,讓老人通過互聯網將自己的各種經驗分享給更多人,發(fā)揮自己的社會價值,同時更好地參與社會的各項事務。2.2 實證分析
3 結論與啟示
3.1 結論
3.2 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