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憶兵
(中國人民大學 國學院,北京 100872)
宋孝宗趙昚于公元1162 年登基,公元1189 年退位,在位27年。孝宗即位初年,有北伐之舉動,隨著符離潰敗和隆興和議簽署,宋金進入相對較長的休戰(zhàn)和平期。然而,孝宗的諸多關(guān)注點還是在北伐或和議,朝廷制度建設(shè)方面大致維持高宗朝現(xiàn)狀,科舉制度亦如此。
孝宗即位,有勵志圖新之初衷,故有北伐等舉止。即位次年改元,同時也是科舉年,孝宗便意圖通過科舉考試選拔真才實學之士人,協(xié)助其朝政更新。隆興元年(1163)二月,特頒詔旨云:“今省試諸科進士,務取學術(shù)深淳,文詞剴切,策畫優(yōu)長。其阿媚阘茸者,可行黜落?!盵1]4308歷次科舉年,帝王都要發(fā)布類試詔旨,然大多流于應景。孝宗登基之初的詔旨,卻非泛泛空言,確實包含著孝宗即位初期的政治追求。
北宋建國至孝宗朝,已有200余年歷史,諸多制度暮氣沉沉,包括科舉制度。再經(jīng)歷秦檜當政時之肆意踐踏,科舉考試弊病叢生。孝宗詔旨對此而發(fā),且在當年科考錄取過程中真實發(fā)揮了作用。舉二則文獻:
士風頹靡,文氣骫骳,千人一律。懋吉因考禮部試,不專用有司尺度?;蚴貥銓W、不事空言、不徇時好以授人耳目,皆被收采。于是,老于文學、屢試不售者皆在選中,時稱得人。[2]
樓鑰犯諱而被錄取,后來成為宋代科舉佳話流傳,樓鑰也確為才學之士。惠迪字懋吉,此年省試為點檢試卷官之一,判卷標準即遵詔旨?!笆匡L頹靡,文氣骫骳,千人一律”,就是科場暮氣沉沉的表現(xiàn)之一;隆興元年科場“時稱得人”,與孝宗的特別關(guān)注叮囑密切相關(guān)。
上述詔旨并非推出科舉新舉措,只是對原有制度的規(guī)范實施,有針對高宗朝以來弊病之目的。周必大此年“復試權(quán)要親族過省者”,記載曰:
初,秦氏子侄竊高科,而諸將亦行賂效之。檜死,議者請按乾德、咸平故事,凡兩省臺諫侍從以上謂之權(quán)要,其有服親登第,皆令復試,雖有旨依而未嘗舉行。今歲趙密之子右承事郎賡過省,眾疑其假手也,欲驗之,而賡果托疾不來。[3]
嚴格落實制度,即重申真宗朝以來科場公平公正原則,就能讓科場舞弊者望而卻步,最大程度地保障優(yōu)秀人才之真實選拔。
士人早年為應舉之讀書和寫作,必然影響其思想觀念的形成和將來的行為,宋代君臣從來都是將士人學習、學校教育、科場文風與真才實學之培養(yǎng)聯(lián)系在一起。孝宗因此對科場文章寫作和內(nèi)容都提出要求,倡導實學,反對夸夸其談。乾道四年(1168),在與禮部員外郎李燾討論科舉等事項時,孝宗說:“科舉之文,不可用《老》、《莊》及佛語。若自修于山林,何害?儻入科場,必壞政事。”[4]佛老倡導避世無為,與仕途作為當然格格不入,孝宗著眼于此點,擔心無真才實學者進入官場,形成虛誕浮夸之風氣。孝宗欲從教育和科舉等環(huán)節(jié)予以糾正,頗有正本清源之意圖。次年正月:
臣僚言:“比年科場所取試文,遽不及前,論卑而氣弱,浮虛稍稍復出。甚者,強掇禪語,充入經(jīng)義。又非止脫形器之累,極淵妙之際,如晉人之談《老》、《莊》也。相習相同,泛濫莫之所屆。此豈為士人罪哉?薦紳先生則使然。伏愿深詔輔弼,明敕有司,自今試士,必取實學切于世用者。茍涉浮虛,及妄作禪語,雖甚華靡,并行黜落。庶幾學者洗滌其心,盡力斯文,以稱陛下總核之政。”從之。[1]4310
臣僚所言,顯然是跟進孝宗意見,予以闡述發(fā)揮。晉人奢談老莊,雖有“淵妙”之語,然官場風氣敗壞,終至清談誤國,是后代統(tǒng)治者必須引以為鑒的。糾正科場卑弱浮虛之文風,培養(yǎng)具有真才實學之后備官員,孝宗君臣將摒除佛老作為努力的方向之一。
太學風氣,仍然在士人中發(fā)揮主導作用。乾道七年(1171)三月:
試起居郎兼權(quán)中書舍人留正言:“切惟太學時文,四方視以為法。而士風厚薄,人材盛衰,皆可蓋見于此。國家取士,三場各有體制,故中選者謂之合格。數(shù)年以來,有司去取以意,士人志于得而已,程文多不中度。故議論膚淺,而以怪語相高;對策全無記問,而以浮辭求勝。大抵策尤卑弱,不足以傳示四方。今次太學見引公試,伏望明詔主司,精加考校。詩賦取合律,經(jīng)義求得體,論策以記問該博、議論淵源者置之上游。庶幾傳布四方,士子知所適從,于時政亦有所補?!睆闹1]4310-4311
留正追溯到太學教育和考試,盡早改正科場議論膚淺、怪語相高、浮辭求勝之風氣,以求真才實學者脫穎而出,將來當然“于時政亦有所補”。
孝宗在位期間,科舉過程中一直強調(diào)真才實學的原則。淳熙二年(1175),榜眼羅點僅26歲,“孝宗皇帝以俗儒少實,頗有厭薄。公(羅點)對策曰:‘……惟真賢是用,而毋以腐儒參之,則治具畢張矣?!浯笾溉绱耍熳佑[而嘉之,擢為第二”[5]。淳熙五年(1178),禮部侍郎鄭丙言:“恭惟陛下恢崇儒術(shù),深燭文弊,延策多士,率取直言,置之前列。今歲秋舉,竊慮遠方之士未悉圣意,尚循舊習,或事諛佞。望申敕中外,場屋取士,務求實學純正之文,無取迎合諛佞之說?!盵1]4315孝宗即從之。
通過科舉選拔人才,即所謂“以文取士”,是否具有真才實學,最初也只能從科場時文之內(nèi)容、風格等方面去判斷。故上述言論或作為,都是針對考生考場文章的。淳熙十年(1183)十二月:
監(jiān)察御史謝諤言:“近來諸州舉場所取,浸多浮冗。義與論策,易成泛濫。小經(jīng)義一篇,或多于論。有司所出策題,如策之長,殊非體要。今來省試,合行戒飭。俾待取者科節(jié)浮冗,而考校者以體要為先?!睆闹?。[1]4315
臣僚之議論,都是圍繞著孝宗“務取學術(shù)深淳,文詞剴切,策畫優(yōu)長”詔旨而發(fā)。孝宗朝對科舉文風的不斷強調(diào),有一定效果。“上天姿英明,大廷策士,多自升黜,不盡由有司。是舉,王容蓋自第三親擢為榜首。時儒生迭興,辭章雅正,號‘乾淳體’。此為淳熙十四年(1187)事。宋代科舉文風獲好評,且以帝王年號稱之,唯此一次。
但是,科場文風不可能徹底被扭轉(zhuǎn)。曾豐淳熙十年(1183)為豐城秋試考官,云:“士試訖,余閱數(shù)百卷,其為文不詭譎則腐,不曠蕩則拘,不峭崛則弛。求其純與律合,蔑如也?!盵7]洪邁淳熙十四年(1187)知貢舉,云:“近年舉子程文,流弊日甚……或失之支離,或墮于怪僻……寸晷之下,唯務貪多,累牘連篇,無由精好。”[1]4317發(fā)解試、省試、殿試三級考試皆如此,科場浮虛險怪之風是伴隨應試教育而產(chǎn)生的,源遠流長,不絕如縷。南宋臣僚云:“以文求士,失實已多。茍無其文,又將奚???”[1]4317這是科舉制度實施過程中一直困擾宋代君臣的一個重大問題。
南宋疆域相對狹小,冗官之弊更加凸顯。紹興年間,殿中侍御史謝祖信極言科舉之濫,且云:“今日之患,官冗最為大弊?!v之初,蘇軾知貢舉日,極論其害。今官冗之弊,視元祐為百倍;而版圖陷沒,視元祐才十之四。州郡困匱,黎元凋瘵,視元祐無十之一?!盵8]567因此,孝宗朝試圖改革科舉,一定程度去除冗官之弊。
首先,裁減特奏名額。
特奏名制度始于太祖朝,而后由于歷屆落第士人不斷積累,特奏名錄取人數(shù)也日益膨脹,至神宗朝已然超過正奏名錄取名額。蘇軾元祐三年(1088)權(quán)知貢舉,曾與同知貢舉者上疏討論科舉制度,議及特奏名,云:
近準圣旨,依逐舉體例,下第舉人各以舉數(shù)特奏名,已約計四百五十人。今日又準尚書省札子,取前來圣旨,特奏名外各遞減一舉人數(shù)。若依此數(shù),則又添數(shù)百人。雖未知朝廷作何行遣,不當先事建言,但恐朝命已行,即論奏不及。臣等伏見恩榜得官之人,布在州縣,例皆垂老。別無進望,惟務黷貨,以為歸計,貪冒不職,十人而九。朝廷所放恩榜幾千人矣,何曾見一人能自奮勵,有聞于時?而殘民敗官者,不可勝數(shù)。[9]
蘇軾認為特奏名登第者,絕大部分都是“貪冒不職”“殘民敗官”者。高宗朝特奏名錄取人數(shù)依然龐大,以紹興三十年(1160)為例,“得正奏名梁克家以下四百一十二人……特奏名黃鵬舉以下五百一十三人”[1]4379。這是孝宗即位前的最后一榜。
新皇帝登基,都想有所作為?!靶⒆诔跏芏U,以官冗恩濫,思有以革之?!T特奏名。”[10]777孝宗意欲解決“官冗恩濫”問題,其中一刀砍向特奏名制度。孝宗特將此項旨意交由臺諫討論,左諫議大夫王之望云:“特奏名之人,舉數(shù)有多少,年齒有老壯,若并權(quán)住罷,則舉多者受屈,而年老者無聊矣?!盵11]196臣僚們大致反對廢除特奏名制度,贊成一定程度予以限制。措施之一是嚴格執(zhí)行特奏名“文據(jù)”管理。隆興元年(1163)九月:
守右正言龔茂良言:“特奏名進士自得解、免解以至該恩赴殿試,大約皆嘗五試于禮部,每次必有繳到本貫公據(jù),與夫家保狀可照也。今有初未嘗預薦到省,止憑保官狀,作開封府及西北隔絕州軍得解人,直乞赴特奏名試,及乞用覃恩,徑行補授。無片紙可以考驗,一切用賄得之,此不可以不痛革者也。欲望明詔有司,立賞許告,重賞之法。仍乞先立寬限,聽其首原。應今后特奏名人,本部若無元得解及逐次到省可照文據(jù),并不得召保放行?!睆闹1]4469
執(zhí)行這條措施,能夠一定程度抑制特奏名的過度膨脹。此后,朝廷一再強調(diào)特奏名舉數(shù)、年限等資格問題。乾道二年(1166)十二月,禮部言:“自得解到省試下實及三十年,并許赴特奏名殿試。”[1]4470三年一科考,禮部以十舉為特奏名資格,孝宗朝大致如此執(zhí)行。
淳熙六年(1179),朝廷就裁減與限制特奏名做出最新規(guī)定:
臣僚言:“乞?qū)⑻刈嗝耍咳∫幻?,置在第四等以前,第五等人止許納敕再試一次。特奏名系潛藩州軍進士及五路人,久在學校,曾充職事人,并與正奏名恩例,止與升名?!睆闹1]4256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有“特奏名冗濫”一條,詳細記載此事:
特奏名進士,舊二人而取一。淳熙初,議者以為冗濫,尤甚請裁節(jié)之。詔:“吏部同給舍詳議。”于是,尚書程泰之、給事中王仲行、舍人陳叔晉等,奏乞三人取一人。其不入四等人,舊許納敕再試,今止許一試。舊免解人有故不入試者,理為一舉,今不理。舊潛藩五路舉人及久在學校充職事人,并升甲,今止升名。奏可。六年三月也。其后,朝廷每有慶霈,則前后不中選者,盡取而官之。往往千數(shù)百人,充塞仕路,遂成熟例,不可復減矣。[10]777-778
孝宗朝君臣在特奏名問題上雖然有諸多討論,意欲裁減,最終還是沒有成績。“官冗恩濫”是封建王朝的絕癥。
其次,規(guī)范牒試制度。
牒試為京內(nèi)外各級官員子弟、親戚、門客而設(shè)立,既可以回避親嫌、防止作弊,又可以給予官員子弟等一定的優(yōu)待照顧。牒試制度創(chuàng)立于仁宗朝,景祐四年(1037)二月:
詳定科場條貫所言:“直集賢院賈昌朝奏:‘諸州舉人親戚守任在本貫、遠地官僚子孫在任處、發(fā)解官親戚三等舉人,乞今后并申轉(zhuǎn)運司類聚,別差官考試,每十人解三人。見守任處去本貫二千里內(nèi)者,并歸本貫取應?!丛敚弘核团e人,須是五服內(nèi)的親,自余不在移送之限。違者,科違制之罪。今來二千里內(nèi)舉人各勒歸本貫,深慮奔赴后期。及令貢院于三月一日起請,轉(zhuǎn)運司差官試到舉人,與限十一月二十五日到省。余依昌朝所奏施行?!睆闹?。[1]4500
地方發(fā)解試,“有十人解一名處,有二十人及三十人以上解一名處”[12]。牒試則“每十人解三人”,優(yōu)渥異常。因此,士人趨之若鶩,冒名牒試者比比皆是。高宗朝,四川制置大使席益曾言:“科舉冒濫之弊,無甚于牒試。”[1]4514至孝宗朝,已成科舉考試之重災區(qū)。王之望隆興二年(1164)奉詔討論“官冗恩濫”問題時,專門論述牒試云:
方今科舉之弊,莫甚于轉(zhuǎn)運司之牒試,祖宗時無若是之濫也。有避一人親而牒三四十人者,而所謂親未必親也,所謂門客而未必門客也。每三歲詔下,士人奔走,競求牒試。富者行賄賂,巧者干請托,改換鄉(xiāng)井,詭冒宗支,敗壞禮俗,莫此為甚。[1]196-197
大量參加牒試者身份是假冒的,他們通過賄賂請托,改變鄉(xiāng)籍和宗姓,求得牒試資格,所謂“親未必親”“門客而未必門客”。最過分的居然有“避一人親而牒三四十人者”。眾多士人通過牒試獲解,成為科舉泛濫的重要原因之一。
乾道元年(1165)六月,朝廷因大臣一再論及牒試之弊,頒旨約束:
臣寮言:“科舉之制,州郡解額狹而舉子多,漕司所解,其數(shù)頗寬。士取應者,往往舍鄉(xiāng)貫而圖漕牒,至于冒親戚、詐戶籍而不之恤。且牒試之法,川、廣之士用此可也,而福建則密邇王都,亦復牒試;見任官用此可也,而待闕得替官一年內(nèi)亦許牒試;本宗有服親用此可也,而中表緦麻之親,亦許牒試。或宛轉(zhuǎn)請求,或通同托囑,至有待闕得替官一人而牒十余名者。倘不稍加禁約,竊恐冒濫太甚。欲乞明頒睿旨,申嚴詐冒之禁于見行條法后。今舉既畢,付之有司,重詳損益,立為中制?!睆闹?。[1]4518
臣僚要求對牒試做嚴格的控制,從與京師相隔距離、官員是否在任、獲牒者親屬關(guān)系三個角度予以矯正,立即獲得朝廷同意。
乾道四年(1168)正月,綜合大臣討論意見,最終修改、刪定牒試制度:
詔臣寮集議牒試冒濫等事,將舊法刪修,立為成法:“應本貫川、廣而任別路差遣,或本貫別路而任川、廣差遣者,隨行本宗及異姓緦麻以上親愿應舉,而無戶籍,二千里外,許所在州投狀勘實,申送轉(zhuǎn)運司試。其武臣大小使臣以上,本貫川、廣任別路,及或別路任川、廣仿此外,止許牒親子孫。知州、通判親戚,本貫在所試州,即牒本路。若經(jīng)略官、安撫、總管、鈐轄、監(jiān)司或發(fā)運、提舉主管茶事買馬、提點坑冶鑄錢、制置解鹽、提舉市舶官親戚,有本貫在所轄路應避者,即牒鄰路。請解者每四十人解一人外,有零數(shù)或請解不及四十人者,亦解一人。在京職事官,文臣監(jiān)察御史以上,武臣任在京職事而職事雜壓在監(jiān)察御史以上者,各牒門客一人,并須鎖院前在逐門下及半年者,聽牒本路運司試。在京職事官監(jiān)察御史以上,及武臣任職事官班序在監(jiān)察御史以上者,并召京朝官二員委保。大功以上親,牒待補國子解?!盵1]4518-4519
這次立法最大的改變是降低牒試錄取率。高宗朝“牒赴轉(zhuǎn)運司別試,七人而解試一人”[8]1732,此次改為“每四十人解一人”?!八氖碑敒椤笆摹敝`,即便如此,牒試錄取難度也已經(jīng)翻倍。此外,就是對具備牒試資格的士人做了比較嚴格的限定。
缺乏有效的權(quán)力監(jiān)督,在官本位的政體中,對官員的約束管理最難落實。具體而言,乾道四年(1168)以后之牒試依然弊端叢生,臣僚仍然議論紛紛。淳熙七年(1180)五月:
臣寮言:“川、廣、福建牒試冒濫,止緣所牒緦麻姑姨之子等皆異姓,可以為欺。乞?qū)⑴f法命官本貫川、廣、福建而任別路差遣,或本貫別路而川、廣、福建者,‘隨行緦麻以上親’改為‘隨行本宗緦麻以上親’。仍令召保官二員,結(jié)罪保明批書。如有委保不實,從貢舉申明,保官先降一官,然后勘罪?!鄙显唬骸叭舾淖鞅咀谟H方許牒試,則冒濫自革矣?!盵1]4522-4523
去除“姑姨之子等”異姓親屬,只許牒“本宗親”,從理論上說,可以很大程度地減少牒試參加者,故孝宗有“冒濫自革”的評語。孝宗所言,完全是一廂情愿。權(quán)貴或富貴者,依然可以改宗舞弊。所謂“士人詐冒戶貫,妄引宗枝,以規(guī)圖就試者”[1]4523。是年七月,朝廷于是重申牒試法:
臣僚言:“命官牒試,貢舉條法亦既詳備。循習舊弊,尚或結(jié)托改移鄉(xiāng)貫以就遠,或遷服屬以為近,宛轉(zhuǎn)干求。至預作保官文書,交通書鋪,公立價出賣族墳姓名,冒濫百出,欲乞嚴行禁止?!痹t:“禮部行下諸路轉(zhuǎn)運司檢坐見條,嚴行核實。如或違戾,告者賞錢五百千,取受者以贓論。仍并依《貢舉條制》,書鋪知情受賂,重加配流施行?!盵1]4520
這次重申,明確規(guī)定了冒名牒試之賞罰制度,便于相關(guān)部門執(zhí)行。
然而,即使“本宗牒試”之變革也難以推行。淳熙七年(1180)“本宗親方許牒試”變革約束措施出臺之后,僅僅經(jīng)歷淳熙八年一屆科考,次年便被廢除。淳熙九年十二月:
右諫議大夫黃洽言:“諸命官本貫川、廣、福建而任別路差遣,或本貫別路而任川、廣、福建者,隨行緦麻以上親愿應舉而無戶籍,或去戶籍二千里外,許于所在州投狀,申送轉(zhuǎn)運司。此見于祖宗舊制,然也。但以官司奉行不謹,故勘會止于文具。兼不取應牒官及保官印紙批書,是以偽冒生焉。夫有服親牒試而至于偽冒,固在所禁,議者因而改緦麻親應牒之法,無乃非祖宗立法本意乎?其有服親牒試,乞只依祖宗舊制,唯嚴批書之法。”從之。[1]4523
黃洽認為牒試應該依照“祖宗舊制”,抑制冒濫則只需要落實“嚴批書之法”,即嚴格執(zhí)行已有制度。黃洽所言極是,況且,“本宗親方許牒試”制裁面過大,朝廷于是迅速恢復舊法。但是,“嚴批書之法”在此種政體中恰恰是不可能執(zhí)行的,牒試弊端因此不可扼制。孝宗朝以后還屢有詔旨制裁牒試,可幾乎沒有效果。
再來統(tǒng)計孝宗朝正奏名之錄取人數(shù),共3868人。以在位27 年計算,平均每一年度約為143 名,比高宗朝平均值126名略有增長??紤]到孝宗朝版圖相對擴大、內(nèi)外較少戰(zhàn)事等情況,其錄取數(shù)大體與高宗朝持平。孝宗登基初為收取士心,詔禮部貢院:“以前舉取過人數(shù),共添取一百人。”[1]4308隆興元年(1163)殿試,錄取“正奏名木待問以下五百三十七人”[1]4379。這個錄取數(shù)字與北宋后期承平年代大致相當。從個錄取數(shù)字的角度考察,孝宗朝欲從科舉錄取角度抑制“官冗恩濫”,諸多措施都沒有效果,故取士數(shù)沒有相應減少。
宋代有大量與科舉相關(guān)的建筑設(shè)施,如貢院、題名碑等。大約是在社會相對穩(wěn)定、財富有一定積累、考生大量增加的背景下,各地才會興工動土,興建或完善與科舉相關(guān)的諸多建筑設(shè)施。孝宗朝就是這樣一個時段。
孝宗在位期間,社會大致處于和平穩(wěn)定發(fā)展期,史論稱孝宗朝“天厭南北之兵,欲休民生”[13]692。其直接成果之一就是經(jīng)濟的恢復和繁榮?!岸山?,東南歲入不滿千萬;逮淳熙末,遂增六千五百三十余萬焉?!盵10]289與科舉相關(guān)的,就是各地考生的大量增加。舉二例以見一斑:
禮部、國子監(jiān)言:“簡州元應舉七百九十八人……乾道六年,緣本州貫貴平鎮(zhèn)改縣,撥隸隆州……淳熙四年,簡州解發(fā)就試終場一千二百二人?!盵1]4522
照對本州今次科場所納家保狀,計一萬六千余人……然罷舍法之初,當時就試人數(shù)大率不過三四千人。今六十年間,累舉增加人數(shù)已逾五倍。[14]10
第一則資料所言簡州屬四川,禮部等言“元應舉”數(shù)量是乾道六年(1170)之前的,將貴平鎮(zhèn)劃撥隆州之后,淳熙四年(1177)應舉者仍然有“一千二百二”人,不到十年,應舉人數(shù)將近翻倍。第二則資料是趙汝愚淳熙十一年(1184)帥福建期間所奏,所言“六十年間”應舉“人數(shù)已逾五倍”,正是高宗、孝宗二朝之事??忌罅吭黾?,地方讀書、應舉蔚然成風,就需要建造新的貢院,以容納更多的考生?!叭∈恳煌?,而貢院實為進士取士之始。則其容略乎?”[15]各地又有財力負擔建設(shè)開支,于是,各地紛紛建造貢院,孝宗朝形成“爭立貢院”之盛況。
貢院是科舉考試的專門場所,唐宋時期亦以其指稱當年負責科舉考試的臨時行政機構(gòu)和班子。唐代科舉考試規(guī)模有限,鄉(xiāng)貢一級考試人數(shù)更少,故全國各地無須單獨建造貢院。見于現(xiàn)存唐代文獻者,唯京師有貢院。北宋時期沿襲唐朝,汴京建造貢院,以備省試之用。全國各地之發(fā)解試,大都臨時借用寺廟、學舍、驛站、官府舉行。隨著考生數(shù)量之增長,各地有了單獨建造貢院的需求,北宋末年,朝廷明令各地建造貢院。北宋貢院建造之文獻記載極少,偶爾見于地方志,說明此時地方貢院建筑并不多見。到南宋孝宗朝,各地貢院的文獻記載驟然增多。
貢院建造完畢,主持者往往自己或請人撰寫貢院記,這是保存最為完整的宋代貢院建造文獻。宋人所作貢院記今存31篇,全部是南宋的作品。最早的是李處權(quán)作于宋高宗紹興十七年(1147)的《衢州新建貢院記》,也是高宗朝之前唯一留存的貢院記。孝宗朝留存的則有八篇:趙公碩《新建試院記》,陳天麟《重修建康貢院記》,關(guān)耆孫《大貢院記》,鮑同《貢院記》,陸游《彭州貢院記》,韓元吉《婺州貢院記》,陳公亮《重建貢院記》,李燾《貢院記》。僅從貢院記陡然增加這一點來看,也能窺見孝宗朝各地“爭立貢院”之盛況。
貢院記從兩個方面反映了宋代科舉發(fā)展之歷史和現(xiàn)狀。
其一,各地科舉發(fā)展迅速,迫切需要建造貢院。舉三篇文獻為例:
臨川為郡,甲于江右。自宋朝以來,敦崇學校,教育人才,士風之盛,為一時最。其間躐巍科,登顯仕,前后相望,不可勝數(shù)。獨試院一事,尚為闕典。每科詔下,例以寺之寶應為郡試之所。士子云集,不下數(shù)千輩,隘迫不能容,悉以為苦。試罷,狼籍污觸,蕩然一空。所謂寺僧者,弊于歲久,亦不復加繕葺,遂使殿宇廊廡,日就頹毀。非唯怠于香火之供,而檀那因此皆為之解體。沿襲至今,不知其幾年矣[16]。
建業(yè)多士,異材輩出,曩有魁群儒、首異科而為名公卿者,項背相望也。故其后子弟益自勉,應三歲之詔者常數(shù)千百人。兵興,百事鹵莽,有司不暇治屋廬以待進士,始奪浮圖黃冠之居而寓焉。郡凡幾守,率置不問[17]。
夔一路十五郡,而合六都進士試于夔。初無貢院,以破寺寓之。寺破尚可也,而夔一城惟一寺,一歲而天申、會慶兩節(jié),郡臣子舍是可無以東向而祝堯也。豈可又以之為貢院,而三年一殘破之乎?夔則寓貢院于此,歷幾歲乎而不問也[15]。
三則資料分別敘說江南西路之臨川郡、江南東路之建康府、夔州路三地舊日發(fā)解試之窘迫境況,都是借當?shù)胤鹚绿娲曉?。不僅殘破,且無法容納日益增長的“不下數(shù)千輩”“常數(shù)千百人”之考生。鮑同概述當時各地貢院現(xiàn)狀云:“爾若貢闈,則藐不省,十有八九廢且亡之矣。近科詔下,乃卒然治故驛,辟僧院,因陋就寡,取具一時。而類皆湫隘頹闕,支撐補葺,不免草創(chuàng)疏略。既非所以待士,而奸弊復不禁,壞亂法制,熟視莫救?!盵18]地方貢院建造,迫在眉睫。
其二,當?shù)刎曉航ㄔ煺?、建造過程、規(guī)模。亦舉三則文獻:
郡侯陳君以名德之重鎮(zhèn)此邦……卜基于城之西北隅,面山川之秀,得天地中和,唯此地為勝。于是,儲糧鳩工,涓日之吉,取材于鄰郡,借力于游手,初無毫發(fā)擾于民,又無片瓦尺椽資于縣。不動聲氣,談笑而辦。曾未兩時,輪奐一新,朱碧照耀,逾二百間,雄偉壯麗,幾為諸路冠。[16]
史侯自天官貳卿出鎮(zhèn)之明年,諸生以是為請,而其故基為閭閻營舍者四十年矣。侯慨然念之,指地而易其居,捐金而償其遷筑之費,取羨余之木,為屋百有十楹。適它郡潦傷,民流移江上,侯因募之,使食其力,不足則助以廂卒。經(jīng)始于季夏,中休,竟事于中元。是歲,乾道四年也。面秦淮,接青溪,挹方山,氣象雄秀。[17]
歲庚寅,前侍御史王君伯庠來鎮(zhèn)夔……下令創(chuàng)新之……公私之須皆一歸于節(jié),專力治之,凡五閱月而成,為屋一百一十間,一毫不取于民。[15]
“郡國貢闈之興廢,可以觀政之善否……邦之大政,莫先于取士。”[18]所以,一定要標舉建造者姓名,是為其政績之重頭戲。宋人“其為太守,為監(jiān)司,必須建立書院,立諸賢之祠,或刊注《四書》,衍輯語錄,然后號為賢者。則可以釣名聲,致膴仕”[19]。此類與地方教育、科舉相關(guān)的事業(yè),與貢院建造同樣重要。夔州甚至因貢院建成而為王伯庠建生祠。陸游被邀為生祠作記,云:“知夔州濟南王公新作貢院成……六郡之士……乃相與筑祠于院之東堂,畫像惟肖?!盵20]
貢院建筑規(guī)模則可以反映孝宗朝當?shù)乜婆e事業(yè)之規(guī)模。鮑同更加詳細地記載貢院各廳室的職能,除考場之外,“考官則為之廳,為之堂,而又寢息有室,庖湢有處,靡不至當。至于諸司職守官吏,若簾之內(nèi),簾之外,次舍咸備,各有其序”[18]。成都為類省試場所,“每三歲取士詔下,合成都九邑士來應有司之試者,數(shù)逾五千,日增而未止”。故貢院建筑是孝宗年間現(xiàn)存記載中最為宏觀者:“凡為屋三百七十二楹。”[21]
孝宗朝各地建造的貢院,規(guī)模宏大,功能齊全,昭示了當時蓬勃發(fā)展的科舉事業(yè)。
各地與科舉相關(guān)的建筑設(shè)施還有“進士題名碑”,立碑之后往往請人作記。孝宗朝留存的題名記共5 篇:趙善玨《南雄州進士題名記》、葉秀實《仙居縣登科題名記》、樓鑰《溫州進士題名序》、謝諤《臨江軍進士題名記》、袁說友《紹興府進士題名記》。此類題記一般會回顧或鳥瞰當?shù)氐目婆e史,彌足珍貴。例舉如下:
南雄素號東廣佳郡,初實離曲江為之。在唐有張文獻公,國朝復有余襄公,文化薰染,穼久益盛。聞自天圣迄紹興初,保昌、始興登進士第者凡三十人,浸階通顯亦不下十數(shù)人。偶罹兵焚,余三十年寥寥罕繼焉者[22]。
仙居地隘民樸,其初學而仕者蓋少?;实v中,陳襄密學宰是邑,興學尚士,人始知勉。由賢書登名者比相望,其小試州縣者率皆有聲,而得志以顯者又以材業(yè)剛正名于時。里人矜耀之,家激以勸,每三歲大比之士,甲于丹丘屬邑[23]。
永嘉自晉為名郡,宋興六十余年,人物未有顯者。至天圣初,朱君士廉第進士,邦人榮之,以名其閭。自天圣至今歷一百四十有八年,舉其上第者凡三百三十有七人。夷考鄉(xiāng)薦之額,初止二人,中十有三,今益以五。他由大學、外臺以進。一舉所第,率過鄉(xiāng)薦書之數(shù),而魁南宮者四,冠大廷者再。
宋代廣南東路是非常偏遠落后的地區(qū),故南雄追述地方科舉史,只能舉出唐代的張九齡、北宋的余靖等寥寥數(shù)位。仁宗朝至高宗朝居然有三十人登進士第,確實值得立題名碑以記之。仙居(今屬浙江)地處丘陵山區(qū),所謂“地隘民樸”者。同樣是仁宗朝以來,科舉“登名者比相望”,“里人矜耀之”,為之立題名碑。永嘉(今浙江溫州)雖為歷史名郡,但地處東南一隅,文化教育遠遠落后于中原地區(qū),“宋興六十余年,人物未有顯者”。宋室南渡,高宗曾逃難至此,帶來當?shù)匚幕d。從仁宗朝開始統(tǒng)計,居然“舉其上第者凡三百三十有七人”。上述三篇題記,大致追述當?shù)乜婆e發(fā)展史。
貢院記重當時科舉建設(shè),題名記重地方科舉史,將貢院記與題名記對照閱讀,能夠簡單勾勒出一地科舉發(fā)展史。
孝宗在朝政方面努力有所作為,故試圖通過科舉考試選拔有真才實學的士人,成就一番事業(yè)。同時,抑制科場恩濫,盡量減少平庸者通過科舉登第。此長彼消,孝宗意圖由此改變科舉局面。然而,孝宗治國能力欠缺,多獨斷專行,科舉諸多舉措缺乏落實,或者雷聲大雨點小,最終流于空泛。所以,與高宗朝比較,孝宗朝維持多于改作。唯孝宗朝相對穩(wěn)定,較少戰(zhàn)亂侵擾,所以,科舉“硬件”建設(shè)頗多業(yè)績,值得特別肯定。
注釋:
①⑥諸葛憶兵:《宋代科舉制度與文學演變》,北方文藝出版社2020年版,第186—199、243頁。
②舉熙寧二榜為例:熙寧六年(1073),正奏名“余中已下三百四十八人”,特奏名“李仲熊已下四百七十五人?!蔽鯇幘拍辏?076),正奏名“徐鐸已下四百二十六人”,特奏名“楊燁已下四百四十七人”。(徐松等輯:《宋會要輯稿·選舉》七之二一、二二,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5冊第4366頁)
③紹興五年(1135),“成都路漕司就試者三千余人,解四百四十人;潼川路漕司就試者二千余人,解三百人”。符合“牒赴轉(zhuǎn)運司別試,七人而解試一人”之規(guī)定。紹興六年又規(guī)定:“自今諸州流寓舉人,每十五人解一名?!保ɡ钚膫髯?、辛更儒點校:《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0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年版,第4 冊第1732 頁)牒試錄取率在發(fā)解試中應該是最優(yōu)的。
④數(shù)據(jù)來源:張希清著《中國科舉制度通史·宋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882—886頁。
⑤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卷四六六七李燾《貢院記》,第210 冊第269 頁。又,北宋末年朝廷指令建造貢院,也見于此文記載:“政和二年,又從董正封建請,令諸州遍立貢院。”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⑦樓鑰撰、顧大朋點?!稑氰€集》卷五0《溫州進士題名序》,第3 冊第942 頁。按:原文“四十有八年”,前當脫落“一百”。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