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瀚麟,尹 燕
(渤海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紅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寶貴財富,它能夠充實和優(yōu)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把紅色教育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不僅能為大學生提供正確的價值觀導向,而且有利于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感,有效消解大學生文化認同危機,從而不斷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因此,紅色教育便成為高校思政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隨著思政課教學研究不斷深入,各高校在實際教學中越發(fā)重視紅色教育,并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以保證紅色教育行之有效。
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紅色教育仍存在著開設的重復性、滯后性和地方性,與社會服務相脫節(jié)等較為突出的問題,影響了思政課教學紅色教育的實效性。
紅色教育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開展主要是依托“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一方面,就課堂教學來說,目前,四門課程在涉及紅色教育的教學內容上存在著交叉現(xiàn)象,不少學校也沒有探索合理的備課制度,使得四門課交叉內容缺少恰當?shù)恼吓c分配,導致所運用的紅色資源在內容上重復。例如:2021年版本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簡稱“概論”)和“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簡稱“綱要”)中,“概論”的第八至十四章與“綱要”的第十章都是圍繞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展開的。當前,部分高校已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思政課必修課的情況下,展現(xiàn)新時代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的紅色資源必然會在“概論”“綱要”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門課中被反復提及。再如:“概論”的第三章“社會主義改造理論”和第四章“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與“綱要”的第八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都是圍繞新中國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這一時期的紅色歷史事件展開的。雖然兩本書在上述章節(jié)中教學目標不同,但在教學過程中,都會涉及相同的歷史事件及其背后紅色資源的講解和運用。從當前高校思政課的教學來看,課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導致在進行紅色教育時候,紅色資源的運用出現(xiàn)了重復,這種不斷地重復使學生對學習內容難以保持新鮮感,久而久之學生對紅色教育出現(xiàn)厭煩感,甚至對運用紅色資源產生負面情緒,造成紅色教育實效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不少學校對思政課的實踐教學也沒有形成統(tǒng)一規(guī)劃。思政課程融入紅色教育最有效的方式還是實踐教學,而目前各高校的實踐教學基本上是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各自依托當?shù)赜写硇缘募t色文化資源,組織學生集體或安排學生個體完成,這又往往造成紅色教育實踐教學的重復性。學生在幾門思政課的實踐課時反復來到學校所在地區(qū)有限的紅色教育基地實踐,在主觀意愿上已經存在抵觸情緒,這違背了紅色教育讓學生主動學習、內化紅色精神的初衷。這些重復性使學生在接受紅色教育的過程中產生厭煩、應付的心理,從而削弱了紅色教育的實效性。
對于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極其密切的思政課程來說,涉及的紅色知識在現(xiàn)實生活中都有紅色資源可以體現(xiàn),這為高校開展紅色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但高校思政課程的安排受所處地域、學生人身安全和課程課時等因素的限制,通常將實施紅色教育重點放在實踐教學中,組織學生參觀當?shù)氐募t色文化資源,加強對學生民族主義、愛國主義、革命傳統(tǒng)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這樣容易造成一種教育上的滯后性。因為,進行紅色教育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全面系統(tǒng)接觸紅色文化資源,引起思想上共鳴和心靈上共振,從而對課堂教學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與認識。但將紅色教育與課堂教學抽離到其后的課外實踐,便形成了教育時間上的割裂,由此削弱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理解與認識深化,影響了紅色教育的時效性。另外,受各種因素的限制,目前,高校紅色教育的開展多數(shù)是依托本地現(xiàn)有的紅色資源,很少有條件組織學生到其它地區(qū)接受紅色教育。尤其在疫情時起時伏,隨時都可能小規(guī)模爆發(fā)的“后疫情時代”,能否保證學生人身安全成為思政課開展紅色教育實踐的先決條件,更限制了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空間。高校在使用本地紅色資源時,一方面,其中大多數(shù)高校能利用地方性的紅色文化資源相對來說并不豐富,很難實現(xiàn)與課堂教學內容的對接;另一方面,地方性的紅色文化資源也未必是課堂教學內容的典型反映,又局限了紅色教育的實效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中指出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必須做到“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tǒng)一”“教育引導學生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來?!盵1]385所以,服務地方是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目的題中之義。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紅色教育,必須服務地方。但從大多數(shù)高校紅色教育的開展來看,這一目標的達成度并不理想。具體來說,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與地方紅色文化基地的長期合作機制建立的較少,導致高校與地方沒有一個長期的、規(guī)?;募t色人才培養(yǎng)計劃;二是服務地方的形式較為局限,仍保持著以政務服務和兼職鍛煉為主的志愿形式,面對時代的發(fā)展和學生素質的提高沒有及時作出調整,不能使思政課教學中的紅色教育和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相適應,造成學生與社會脫節(jié)。因此,紅色教育與地方的聯(lián)系亟待加強。
高校思政課教學紅色教育存在一些問題,使紅色教育的實效性與時效性都大打折扣,高校應著重從以下幾方面加強紅色教育的開展。
首先,通過跨教研室集體備課,恰當處理思政課理論教學內容上的交叉,將交叉的內容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課程設置的時間順序、課程設置目標和教學目標,科學合理地分配到四門課的教學中,對交叉內容的講解形成一主多輔的模式。通過這種對教學內容的協(xié)調處理,加強各教研室在教學上的溝通與聯(lián)系,在理論課程中有側重地分配紅色資源。這樣既實現(xiàn)了四門課程教學內容的連貫性,又避免了課堂紅色教育內容授課的重復性。
其次,通過推行跨教研室聯(lián)合實踐,實現(xiàn)紅色教育的全面系統(tǒng)展開。四個教研室挑選出幾個紅色教育主題,進行聯(lián)合實踐。采取四個教研室教師聯(lián)合實地授課講解的形式,由教師帶領學生參觀展館、重溫故址。充分利用本地區(qū)具有代表性的紅色資源,力求在聯(lián)合實踐中一次講全、講透、講實,“切實將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育人優(yōu)勢?!盵2]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紅色文化資源參觀的同時,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進行多角度的紅色教育,加強學生對紅色文化資源的認同。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數(shù)字化資源和虛擬技術在教學運用中愈發(fā)廣泛,紅色教育也應充分運用其中的優(yōu)質技術來打造紅色教育平臺。
首先,高校應建設“數(shù)字馬院”,加速數(shù)字化紅色資源庫建設,實現(xiàn)紅色教育開展的實時性。2019年,教育部印發(fā)了《普通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標準》(簡稱“標準”),提出了“依托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網絡集體備課平臺……推進優(yōu)質網絡教學資源建設”[3]等教學改革要求。為更好地落實“標準”的要求,各高校紛紛推行“數(shù)字馬院”建設。大力建設“數(shù)字馬院”可以解決思政課中紅色教育與理論教學相割裂的問題。各高校在“數(shù)字馬院”建設過程中,要著重加強線上紅色文化資源建設,建立全國紅色文化資源網絡群,讓線上紅色文化資源能夠直接連到課堂教學,“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逐步增大實證含量?!盵4]通過依托新媒體平臺建設“數(shù)字馬院”,為學生提供在校內觀摩最能反映教學重點內容的紅色資源的條件。地方高校馬院可以將本地區(qū)的紅色資源通過文字、圖片、實地教學的精品課程等形式,以“數(shù)字馬院”為載體,與其他高校溝通交流。這樣一來,在跨教研室備課的條件下,教師就可以在理論講授的同時,充分調用選取“數(shù)字馬院”平臺中其它高校的優(yōu)秀數(shù)字紅色資源到本校的思政課堂,避免紅色教育滯后的情況發(fā)生。
其次,有條件的高校建立VR虛擬仿真教室。目前,教育部已經開展了一批以VR技術為支撐的虛擬體驗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項目建設,一些高校也已經建成VR體驗中心。VR技術作為一項新科技,一是其本身就可以激起學生的體驗欲,二是在一些高校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作為一門必修課,VR技術可以全面展示新時代國家取得的偉大成果。同時,VR技術廣泛運用教育領域也是未來的大勢所趨,即使沒有足夠資源打造VR教室,也可以盡早建設本地區(qū)的VR紅色資源庫,為全國思政課教學助力。通過VR技術讓學生不出校門就能身臨其境感受全國各地的紅色文化資源,體驗人民在革命、戰(zhàn)爭、建設和改革實踐的所作所為,既擺脫了空間束縛,又足以震撼學生心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到的東西,不能停留在書本上,不能只裝在腦袋里,而應該落實到行動上。”[5]紅色教育的目的不僅讓學生理解與認同黨帶領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奮斗,更讓學生將紅色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樹立學生的高遠志向,鼓勵他們?yōu)榈胤浇ㄔO貢獻力量。
首先,用好社會大課堂,建立高校與紅色文化資源基地聯(lián)合培養(yǎng)方案,提高大學生紅色教育的實效性與服務地方目標的結合。高校與紅色文化資源基地本著資源共享、相互協(xié)作、互惠互利、共同發(fā)展的原則簽訂聯(lián)合培養(yǎng)方案。一方面,紅色文化資源基地為高校進行紅色教育提供便利條件,接收高校學生紅色教育社會實踐活動,并派專人為學生進行紅色資源的講解,輔助高校對學生接受紅色教育期間的考核鑒定,對高校選派的人員(義務講解員)進行培訓,以提高高校紅色教育的實效性;另一方面,高校在開展紅色教育中選拔優(yōu)秀學生作為紅色文化資源基地的編外人員,參加其培訓和義務講解活動,以及紅色文化資源的收集、整理與研究活動,幫助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開展社會服務,以引導大學生自覺走與實踐相結合的成才之路,使大學生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實現(xiàn)服務地方的目標。
其次,策劃面向中小學生的“網絡思政課”“云支教”等活動,拓展紅色教育的實踐形式,寓學于教。目前,高校對進行紅色教育的成果缺少一個評價反饋機制。而“云支教”作為單獨的社會實踐載體已經屢見不鮮,對學生實踐成果具有較強的評價能力,可以將其引入思政課紅色教學領域。通過利用高校學生原本用在紅色教育實踐課程的時間和課外作業(yè)時間,安排他們進行針對貧困地區(qū)中小學生“一對一”或“一對多”的線上紅色課程,將自己學到的紅色知識,聽到的紅色故事,看到的紅色展覽,以自己的語言傳遞給中小學生。一方面,可以支援貧困地區(qū)教育,實現(xiàn)服務地方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高校對區(qū)域性大中小一體化思政課建設進行實踐層面的嘗試,既提高自己的實踐機會,又符合各學段思政課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建構特點。
新時代要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和政治修養(yǎng),必須充分發(fā)揮紅色教育的作用,切實解決思政教學中紅色教育存在的問題,使紅色教育真正發(fā)揮引導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養(yǎng)成創(chuàng)新和艱苦奮斗精神,自覺傳承紅色基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