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
樂信CMO
營銷界最常見的手段就是感性VS理性,即時享樂VS延遲滿足,并希望通過定位來贏得用戶
高智商的人會高理性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Keith E. Stanovich教授在《超越智商》中說,智商和理性兩碼事,聰明人也會做蠢事,想要過上更好生活,達成人生目標,擁有高智商還不夠,還要擁有高理性。但人天生就既有感性一面,也有理性一面,所以才給溝通以訴諸感性的空間。
比如見面談星座,是很有意思的開啟話題方式。其實無數(shù)嚴肅科學研究文章數(shù)據(jù)和結論都表明,星座學說的預測和實際結果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相關性。但星座包含了一系列心理學方法,讓人們產(chǎn)生強大的信服:1.巴納姆效應(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tǒng)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當人們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廣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時,人們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并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2.自我實現(xiàn)預言(使自己的預期成真的預言)。3.認知證實偏差(當人確立了某一個信念或觀念時,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一種尋找支持這個信念的證據(jù)的傾向。人們很容易接受支持這個信念的信息,忽略否定這個信念的信息,貶低與他們看法相左的觀點)。4.幸存者偏差(未幸存者無法發(fā)聲,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于幸存者時,此資訊可能會與實際情況存在偏差)……
何止星座。許多利用了人心理漏洞的方法,讓人產(chǎn)生強大的信服,以至于回歸理性/理智成為障礙。
從理智再說到情緒,你會看到人有時是多么不靠譜。美國神經(jīng)科學家R.Douglas Fields在《超越理智:神經(jīng)科學揭示情緒為何失控》中說,人不僅易受心理影響,更易受情緒影響而最終面目全非:像溫文爾雅的教授掄起拳頭,慈愛的老人害死自己的孫子,酒吧里的陌生人因一句口角慘遭刀刺……
費爾茲研究的結論是,在人的大腦中,有9個“蠢蠢欲動”的失控因子,一旦被啟動就會不堪設想:生命/身體(生命和人身受到了嚴重威脅就不再害怕失去什么);侮辱(最為珍視的被踩在腳下);家庭(父母會為了保護孩子而不顧一切);環(huán)境(自己的小環(huán)境被破壞而采取暴力反擊);配偶(男人為了爭奪女人大打出手);社會秩序(監(jiān)禁、罰款等用強制性力量使人們遵守社會秩序的手段);資源(人們會采用暴力手段來防止被盜);部落(尊重每個群體國家的邊界才能和平往來);限制(排長隊時遇到有人插隊或路上開車時遇到加塞,都有可能觸發(fā)憤怒)。
人了解心理,也不一定走出心理;了解情緒,也不一定能走出情緒。認知如果落入“隧道”,就走不出心理學上的隧道視野效應——一個人若身處隧道,他看到的就只能是前后非常狹窄的視野。
很多時候,感性、情緒對我們行為的影響,遠遠超過我們愿意承認的范圍。諾獎得主丹尼爾· 卡尼曼教授在《思考,快與慢》中說,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常用的“系統(tǒng)1”反應快速、依賴直覺,幾乎不需要我們努力就能完成任務;而“系統(tǒng)2”則懶惰,工作起來需要我們集中注意力,但它也理性、精確。
營銷界最常見的手段就是感性VS理性,即時享樂VS延遲滿足,并希望通過定位來贏得用戶。前者陣營有游戲、鞋服、化妝品、文旅……共同的營銷策略是:想辦法通過感性營銷,讓你更加愿意即時享樂。像短視頻,直播帶貨,就容易把人拉入場景,感性下單。后者包括健身、培訓、書籍、金融產(chǎn)品、股票證券……共同的營銷策略是:想辦法通過營銷,讓你更加認可價值,亦或傾向延遲滿足。
訴諸感性or理性的一方,都清楚該讓你感性還是理性,各自使用不同的策略來影響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