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 鋒 李建彬 姜守全 李智謀 姚仁祥 方 杰 劉立新 管恩相
(湖南省賀家山原種場 湖南常德 415123)
湖南省是我國水稻生產面積和產量大省, 對國家的糧食安全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 國家糧食安全所面臨的壓力也日益增加,選育和推廣高產、多抗、 廣適應的雜交稻組合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 為選育米質優(yōu)、配合力強、各種農藝性狀和經濟性狀都優(yōu)良的父母本, 選配出適宜于湖南及周邊地區(qū)種植的中熟雜交晚稻組合, 進一步提高雜交晚稻的產量水平, 賀家山原種場以湖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育成的HD9802S 為母本,以自育成的R88 為父本組配育成兩系雜交稻新組合兩優(yōu)88。 2020 年3 月通過湖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湘審稻20200009)[1]。 通過在湖南省賀家山原種場連續(xù)2 年示范栽培,總結出了兩優(yōu)88 的高產栽培技術,為該品種的推廣應用提供技術參考。
湖南省作晚稻生育期114.8 d, 比對照品種岳優(yōu)9113 長2.4 d。 株高111.8 cm,每穗總粒數(shù)149.1 粒,實粒數(shù)125.5 粒,結實率84.4%,千粒重27.6 g。 熟期適宜,豐產性好,穩(wěn)定性好。 株型適中,生長勢強,植株整齊度整齊,葉姿平展,葉鞘綠色,稃尖稈黃色,無芒,半葉下禾,后期落色好。
經湖南省區(qū)域試驗統(tǒng)一抽樣,稻瘟病抗性2018-2019 年多點鑒定結果:葉瘟平均4.3 級,穗瘟發(fā)病率病級平均4.3 級,穗瘟損失指數(shù)病級平均4.3 級,稻瘟病綜合抗性指數(shù)平均4.9。 白葉枯病抗性平均5.0 級,稻曲病抗性平均4.5 級。 耐低溫能力中。
2019 年經農業(yè)農村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糙米率80.5%,精米率70.5,整精米率52.3,粒長7.3,長寬比3.6,堊白粒率32%,堊白度6.6,透明度1 級,堿消值3.3 級,膠稠度77 mm,直鏈淀粉含量14.5%。
在2018 年參加湖南省晚稻區(qū)試試驗,平均產量為10 404 kg/hm2, 比對照品種岳優(yōu)9113 增產7.1%;2019 年續(xù)試,平均產量為10 938 kg/hm2,比對照品種岳優(yōu)9113 增產8.3%, 達極顯著水平;2 年區(qū)域試驗平均產量為10 667 kg/hm2,比對照品種岳優(yōu)9113 增產7.7%。 2019 年參加湖南省晚稻品種生產試驗,平均產量為8 105 kg/hm2,比對照岳優(yōu)9113 增產3.5%。
2020 年在賀家山原種場作晚稻開始示范試種,其中在賀家山原種場樂興分場連片試種2 hm2,成熟時,收割機統(tǒng)一收割、晾曬,在生長中后期不利天氣影響的條件下,平均產量為8 100 kg/hm2;2021 年繼續(xù)在賀家山原種場的樂興、大洲等分場示范種植,普遍產量為10 500 kg/hm2左右,最高產量達11 200 kg/hm2。
秧田以背風向陽、水源方便、地勢平坦、土質松軟肥沃、稻蔸和雜草少、無病蟲害的田塊為宜。 按秧田與大田1∶(8~10)的比例備足秧田。 播種前秧田每畝施用腐熟的油菜枯餅肥100 kg 和復合肥(N、P2O5、K2O 比例為15∶15∶15)25 kg,施后耕整、平田,秧田做成廂寬1.80 m、溝寬0.25 m、溝深0.15 m 的秧廂,秧廂要在播種的前一天做好,播種時廂面保持平、軟、細,無積水、無高包、無雜草,表層有薄薄的泥漿,保持面泥里軟、不結塊、不陷種,利于透氣和滲水。
3.2.1 水田育秧適宜在湖南省稻瘟病輕發(fā)區(qū)作雙季晚稻推廣種植。 湘西北地區(qū)6 月下旬播種,7 月中旬移栽;湘中、湘南可適當遲播,稀播、勻播育秧,每畝大田用種量為1.5~2.0 kg(直播用種2.5~3.0 kg),做到秧田施足底肥,適時追肥,培育多蘗壯秧。 浸種前要將種子晾曬1~2 d,浸種時采用 “日浸夜露” 的方法。 用清水選種,除去空殼秕谷后,用40%的三氯異氰尿酸(強氯精)300 倍液浸種12 h 進行消毒處理,清水洗凈后,繼續(xù)浸泡至吸水達到飽和后進行催芽。在水稻惡苗病偏重發(fā)生而又使用三氯異氰尿酸防效不好的情況下,可以用25%咪鮮胺EC 進行播前浸種36 h,使用濃度為3 000 倍液。 浸種后可不必清洗而直接帶藥催芽。 25%咪鮮胺EC 對水稻惡苗病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且對水稻安全,出苗率高[2]。 由于晚稻播種季節(jié)氣溫較高,將種子催成 “粉嘴谷”(種谷剛剛露白)即可播種。 播種后及時排干廂面積水,以免水溫過高 “煮死” 芽谷。 秧苗1 葉1 心期用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120 g/畝,兌水60 kg/畝噴霧,促進秧苗早分蘗、分壯蘗;2 葉1 心后秧田保持淺水并施斷奶肥,撒施尿素4~5 kg/畝;移栽前3~5 d 施送嫁肥,撒施尿素3~4 kg/畝。 秧田雜草以人工拔除為主。 移栽前1 d噴施1 次防蟲農藥,重點防治稻薊馬、螟蟲、稻飛虱等蟲害,做到帶藥移栽。 移栽時秧苗分蘗率應在95%以上,單株秧苗帶蘗2 個以上,莖基部寬大,葉色濃綠,秧苗挺直,根系粗壯、白根多,秧齡期以不超過28 d 為宜[3]。
3.2.2 軟盤育秧(拋秧)按秧田與大田1∶40 的比例備足秧田。 秧田做成廂寬1.80 m、溝寬0.35 m、溝深0.20 m 的秧廂,廂面要整平。 播種時,先把軟盤擺在秧廂上,秧盤之間相互銜接靠攏,再在廂溝里取稀泥土放入軟盤里,使每個盤孔內的泥土略低于孔深。 把芽谷播在軟盤孔內,每孔播2 粒芽谷,最后用竹掃帚把芽谷輕拍入泥中即輕塌谷,盤面不積水。 1.5 葉時復水后追施2.5 kg/畝尿素作 “斷奶肥”,用有效成分15%的多效唑可濕性粉劑150 g/畝兌水75~100 kg/畝均勻噴施1 次。 平時盤面不顯白不灌水。
兩優(yōu)88 株型適中,生長勢強,穗大,分蘗力偏弱。 因此,合理密植,插足或拋足基本苗能顯著提高產量, 每畝栽2.0 萬~2.2 萬穴, 插植規(guī)格20.0 cm×16.7 cm, 每穴2~3 粒谷苗, 使每畝基本苗達12 萬~14 萬苗,插秧深度以0.5~1.0 cm 為宜。 拋秧時,先把大田水排干有利于秧苗扎根立苗。
施肥原則主要是施足基肥,早施分蘗肥,兼顧穗粒肥。 全生育期需純N 10~12 kg/畝,N、P2O5、K2O 比例為1∶0.8∶0.8。 以中等肥力的田塊為例,基肥在耕田平田時、插秧前3~5 d,施復合肥25~30 kg/畝,蘗肥在插秧后5~7 d,施復合肥10~15 kg/畝、尿素8~10 kg/畝,結合除草劑一起撒施,既可促進禾苗分蘗,又能防除田間雜草;曬田復水后,施氯化鉀6~8 kg/畝,看苗酌情補施氮肥。
大田水分管理以濕為主,干濕相間。 移栽時寸水活蔸扶苗;活蔸后及時露田生根促根,使根系下扎;返青后淺水促分蘗, 當分蘗數(shù)達到計劃蘗數(shù)的85%或田間每畝苗數(shù)達到25 萬左右時, 及時排水曬田,控制無效分蘗;拔節(jié)后適時復水,抽穗揚花期保持淺水層,灌漿期采用干濕交替養(yǎng)根健稈壯籽,以防稻株衰老;成熟期要防止斷水過早,一般收割前5~7 d 排干水[4]。 早稻稻草還田的大田要及時、多次露田,不要長期灌水,防止稻草在腐熟過程中產生有害氣體,對水稻根系造成危害。
3.6.1 化學除草大田平整完成后用60%丁草胺乳油150 mL/畝兌水50 kg/畝噴施進行芽前除草。 在插秧前保持田水不流失。 追施蘗肥時,用稻無草(芐嘧磺隆)可濕性粉劑30 g/畝,與肥料混合后一起施入大田。
3.6.2 病蟲害防治水稻生長過程中會發(fā)生很多病蟲害,對水稻影響最大、發(fā)生最普遍的蟲害是水稻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稻飛虱,病害方面主要是稻曲病、稻瘟病、紋枯病,即通常所說的 “三蟲三病”。 要根據(jù)當?shù)刂脖2块T的病蟲害測報及田間發(fā)生情況進行防治,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相結合,選擇合適藥劑進行防治。 要大力推廣專業(yè)化統(tǒng)防統(tǒng)治措施,在種植面積較大的地區(qū)大力發(fā)展飛防作業(yè),這樣既可以極大地提高作業(yè)效率,又能提高病蟲害防治效果。 秧田期主要防治稻薊馬、稻飛虱等;大田期防治二化螟、縱卷葉螟、稻飛虱、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病蟲害[5]。
當谷粒穎殼黃95%左右時,谷粒變硬,米粒呈透明狀,即可搶晴天收割,機械收割應最大限度減少稻谷損失率和破碎率。 及時曬干或烘干入庫,確保稻谷米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