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月鵬,王姍姍,劉 暢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哈爾濱 150040)
痤瘡是一種發(fā)生于顏面、胸背、臀部等處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中醫(yī)稱之為“肺風粉刺”“酒刺”“痤疿”等[1-2]。既往對于痤瘡的認知多集中于風、濕、熱、毒、瘀等[3-5],病機多為肺經風熱、肺胃熱盛、脾胃濕熱、沖任失調等,僅將臟腑與病邪孤立結合,臨床收效甚微。楊素清教授認為痰是痤瘡發(fā)生的核心病機,臟腑為痰所化生的源頭,并非脾肺二臟可生痰貯痰,心腎肝膽亦與痰息息相關。因此,楊素清教授臨床上從“臟腑之痰”來辨治痤瘡,療效理想。
中醫(yī)學認為“痰”是由于人體津液因氣化功能失常而逐漸積聚形成的一種病理產物,其較為稠濁者稱之為“痰”,其又可以作為一種新的致病因素導致其他的各類病證,所以痰既可以是一種結果,又可作為一種病因,變化復雜[6]。痰的闡述首見于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其中細分為“痰飲”“懸飲”“支飲”“溢飲”,并提出了“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一直沿用至今;依據于此,后世提出了“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7]。痰邪致病具有阻滯氣血運行,影響水液代謝,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廣泛、變化多端等諸多特點[8],其又可以兼雜多種邪氣合而為病,因此,后世有“久病多痰”“怪病多痰”“難證多痰”“百病皆因痰作祟”等論述[9]。
2.1 脾胃——生痰之源 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載“勞傷之人,脾胃虛弱,不能克消水漿,故為痰飲也。痰者,涎液結聚在于胸膈。”嗜食辛辣生冷,損傷脾陽,失于運化,脾虛濕生,久而成痰;痤瘡患者,失治誤治,過用寒涼,脾陽受損,痰濕內生;病久多虛,正虛邪湊,痰瘀互結。痰濁凝結肌膚,痤瘡乃生。因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發(fā)之源,且脾胃居于中焦,為人體運化之樞紐。若脾胃受損,則失于升降,脾不升反降則失于升清,胃不降反逆則濁氣上泛,蒸騰顏面,脾胃之痰侵襲上焦,則發(fā)為痤瘡。故無論新發(fā)、久患、輕病、重疾,固護脾胃應貫穿于痤瘡治療之中。由此可見,脾胃之痰以“痰濕”“虛寒痰”為主。
2.2 肺——貯痰之器 《素問》云:“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狈螢樗显矗梢孕l(fā)和肅降津液。若肺失宣肅,治節(jié)無權,津液失運,凝聚為痰;肺主衛(wèi)外,其衛(wèi)外不固,復感邪氣,六淫化火,煉液為痰;久病肺陰不足,虛熱煉津,化生痰邪。各種因素致使痰濁挾風上擾,痰熱瘀阻,則生痤瘡?!夺t(yī)宗金鑒》稱痤瘡為“肺風粉刺”,對痤瘡發(fā)生之肺臟、肺經與血、熱、風、痰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初步闡述[10]。肺之痰所致痤瘡尤以素體血熱、生機旺盛的青少年人群居多。由此可見,肺之痰可實可虛,但以實證多見,以“風痰”“實熱痰”為主。
2.3 腎——蘊痰之本 腎為蘊痰之本,痰動于腎[11]。張景岳《景岳全書》載:“五臟之病,雖俱能生痰,然無不由乎脾腎……腎主水,水泛亦為痰?!瘪T楚瞻《馮氏錦囊秘錄》曰:“雖然人但知痰之標在脾,而不知痰之本更在于腎。”腎為先天之本,陰陽水火之根,且為水之下源,在調節(jié)機體津液代謝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若腎陽不足,陽虛陰盛,火不制水,失于輸布,水泛上逆,痰飲上攻,而為痰??;若腎陰虧虛,陰虛陽亢,火必煉金,虛火灼津,而生痰濁;若肝腎不足,沖任失調,氣機不暢,痰濁亦可內生。如此腎之陰陽虧損,虛痰內生,此虛痰非腎水上泛為痰,即腎火沸騰為痰,上擾清竅,發(fā)為痤瘡。腎之痰所致的痤瘡尤以青春期后的中年女性為主,其亦與青春期后女性激素水平功能紊亂相關,所以通過調補肝腎,調理沖任,化痰散結,可達良效[12]。由此可見,腎之痰以虛證多見,為“虛痰”,其或為陰虛之“虛熱痰”,或為陽虛之“虛寒痰”。
2.4 心——醒痰之官 心為醒痰之官,痰易擾于心。心患為痰,心陽不振,不能溫煦血脈,運行失司,水液停聚,變生痰濁;心陰不足,心血虧虛,陰虛血少,血行遲緩,血少津枯,聚而成痰;心火亢極,心火克金,肺失輸布,凝結成痰;病程日久,心脈痹阻,痰瘀互結。因心性屬火,其氣上炎,蒸于面部,發(fā)為痤瘡。心生之痰,易蒙心竅,因此可采用振陽醒心,滋養(yǎng)心血,化痰消濁之法。由此可見,心之痰可有“虛寒痰”“實熱痰”和“痰瘀”。
2.5 肝膽——化痰之樞 肝為化痰之樞,痰多郁于肝膽。李用粹《證治匯補》曰:“內為驚怒憂思之擾……氣血濁敗,熏蒸津液,痰乃生焉?!迸瓰楦危@為膽,肝膽異常,則津液為痰[13],或情志不舒,肝氣郁結,郁而化火,灼津生痰;或肝失疏泄,氣機失常,肝木乘土,脾虛生痰;或膽道失常,肝膽失泄,不能助脾運化成痰;或膽氣不足,驚而氣亂,津液排泄障礙而為痰。肝膽失于疏泄,痰飲內生,泛于陽首,乃生痤瘡。在治療肝膽之痰方面,不應拘泥于痰,而先應治肝膽之樞紐,即治肝膽之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所以肝膽二氣的舒暢條達與否是津液凝結成痰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見,肝膽之痰多以“實熱痰”為主,亦可見“虛寒痰”。
3.1 脾胃之痰 多見于飲食不節(jié)傷及脾胃者;以鼻、鼻翼、口周部皮損為重;皮損多為皮疹色紅不鮮,皮膚油膩不爽,易反復發(fā)作;可有膿皰;伴食欲不振,口淡無味,神疲乏力,腹脹,腹瀉,脘腹脹痛,惡心,嘔吐等癥;舌體胖大邊緣有齒痕,苔膩,脈濡滑。治宜健脾利濕,化痰散結。偏于痰濕者,方選二陳湯或除濕胃苓湯加減;偏于虛寒者,方選五苓散或升陽除濕防風湯加減[14]。常用藥物有陳皮、茯苓、清半夏、白術、蒼術、防風等。脾胃之痰的治療不應看脾治脾、見胃療胃,而應貫穿于所有臟腑之痰治療始終。疾病初起,脾健助運,增加療效;疾病后程,固護脾胃,以防傷正。
3.2 肺之痰 多見于青少年、青壯年人群;皮損多以丘疹為主,顏色較紅,可伴少量膿皰,自覺癢痛;伴手足心熱,口渴喜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等癥;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滑。治宜清肺化痰。方選枇杷清肺飲或仙方活命飲合桑菊飲加減[15]。常用藥物有枇杷葉、桑白皮、苦杏仁、桔梗、半夏、浙貝母等?!胺螢槿A蓋”,居人體陽位,肺臟嬌嫩,外邪侵襲,肺先受之,所以疾病初起或輕癥時多以清肺熱法作為臨床常用治則,但熱與痰互結而生痤瘡,因此僅重視清熱而忽略痰凝,臨床治療往往事倍功半。
3.3 腎之痰 多見于青春期后人群,尤以中年女性為著;以下頜部、頦部為重;皮損可見暗紅斑、粉刺、丘疹,往往于女性月經前增多或加重、經后緩解。偏陰虛者,伴五心煩躁,失眠多夢,潮熱盜汗,形體消瘦,口干渴,舌紅少津,脈細數,治宜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方選知柏地黃丸加減,常用藥物有黃柏、茯苓、澤瀉等;偏陽虛者,伴面色黧黑,手足心涼,畏寒肢冷,小便清長,舌淡胖,苔白,脈沉弱而遲,治宜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方選腎氣丸或真武湯加減,常用藥物有茯苓、澤瀉、白術、桂枝等;偏沖任失調者,伴女性月經不調,小腹脹痛,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足跟痛等,治宜調理沖任,化痰散結,方選二仙湯合消瘰丸加減[16],常用藥物有仙茅、淫羊藿、黃柏、白術、薏苡仁、虎杖、浙貝母、生牡蠣等。腎之痰應以培本固元為根基,實乃本虛標實之證,唯有陰陽無虛,方可痰化、腫消、瘡除。
3.4 心之痰 多以額頭皮損為重;皮損可見紅色丘疹、粉刺、膿皰、囊腫、結節(jié)。偏于實證者,伴胸脘痞悶不舒,心胸煩熱,大便干結,舌尖紅,舌質有瘀點暗點,苔黃或膩,脈滑數或澀,治宜清熱化痰,寬胸散結,方選小陷胸湯合瀉心湯加減[17],若伴痰瘀互結之證,可加血府逐瘀湯或大黃蟄沖丸,常用藥物有半夏、瓜蔞、黃連、桔梗等;偏于虛證者,可見陰血虛或陽氣虛之證,舌淡,苔白,脈遲緩,陰虛者治宜養(yǎng)血活血,化痰軟堅,方選桃紅四物湯合海藻玉壺湯加減,陽虛者治宜溫通心陽,化痰散結,方選苓桂術甘湯加減[18-19]。心之為痰,病機復雜,除虛實交錯外,須心與脾腎各臟溝通,治則相聯(lián),方可化痰除飲。
3.5 肝膽之痰 多見于情志不遂患者,尤以女性居多;以面頰兩側為重;皮損可為炎性丘疹、膿皰、囊腫;伴心煩易怒,善太息,女性乳房脹滿不舒,脅肋或少腹脹悶,頭暈脹疼,面紅目赤,口苦咽干,大便干結,小便黃;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治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結。方選溫膽湯合逍遙散或柴胡疏肝散加減。常用藥物有半夏、竹茹、陳皮、枳實等。本證候以肝郁化火之實證居多,若出現(xiàn)肝郁乘脾之脾虛證候時可參考脾胃之痰進行辨治。在肝膽之痰治療方面需注重化痰,更應注意疏肝理氣,氣機暢通,樞道如常,痰隨氣化。
臟腑與人體經絡有密切的聯(lián)系,通過經絡的作用將臟腑及人體全身各部位相互連通,諸多具有化痰作用的經絡穴位可以直接或間接輔助痤瘡的治療。如脾胃之痰可用足太陰脾經的天溪、足陽明胃經的豐?。环沃悼捎檬痔幏谓浀奶珳Y、列缺;腎之痰可用足少陰腎經的神封;心之痰可用手太陽小腸經的支正;肝膽之痰可用足少陽膽經的足臨泣等?;蛘哌x擇相應臟腑的背俞穴,亦可達到化痰、祛瘀、消痤之功效。同時,基于“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理論,可以將其拓展為“病痰飲者,當以溫法和之”,對于虛寒痰所致的痤瘡,可采用艾灸之法進行治療,亦可達到溫化痰飲之效。此外,火針療法的以火灼痰,面膜療法的化痰軟堅等均可發(fā)揮痤瘡治療的除痰之用[20]。
張某,女,19 歲,學生,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2019 年5 月19 日初診?,F(xiàn)病史:患者額頭、口周及兩側面頰可見散在紅色丘疹、粉刺,局部伴少量膿皰,部分皮疹經擠壓后可出現(xiàn)白色粉渣樣物質;平素學習壓力較大,性情急躁易怒,胸悶不舒,頭暈昏蒙,偶有口干口苦,神疲乏力等癥;自覺癢痛感相兼;睡眠及飲食欠佳,月經正常,大便黏膩不爽,2 日1 行,小便黃;舌邊尖紅,邊緣有齒痕,苔薄黃,脈弦滑數。診斷:粉刺(痤瘡)。治則:瀉心肝火,健脾化痰。方藥組成:黃芩15 g,黃連15 g,梔子10 g,牡丹皮15 g,茯苓20 g,當歸10 g,白芍10 g,白術20 g,柴胡15 g,陳皮15 g,清半夏10 g,桔梗10 g,大黃5 g(后下),甘草10 g。7 劑,水煎服。同時給予火針治療1 次。2019 年5 月26 日二診,患者兩側面頰皮疹大部分消退,口周可見少量紅色丘疹及小膿皰,性情轉溫和,大便每日1 行,苔略膩。繼服上方加薏苡仁30 g,白扁豆15 g。14 劑,水煎服。同時給予火針治療1次。2019年6月9日三診,患者粉刺基本消退,膿皰全部消失,局部可見少量色沉,性情和緩,頭清神明,二便正常,偶感乏力,眠差。繼服上方減大黃,加山藥30 g。7 劑,水煎服。2019 年6 月16 日四診,經電話隨訪,患者粉刺基本痊愈,伴少量色沉,自覺頭目清爽,心胸寬暢,二便及睡眠正常。
按:根據本患主癥、兼次癥及結合痤瘡發(fā)病部位,其主因情志不遂,郁而化熱,心肝火旺所致,其中心火亢極,母病及子,脾失運化,又肝木乘脾,脾傷痰生,痰濁上泛,發(fā)為痤瘡。楊素清在治療中首先祛實邪,以瀉心火的《金匱要略》瀉心湯和瀉肝火的丹梔逍遙散為主,其中大黃既瀉火除煩,亦可通便化瘀,同時以逍遙散加牡丹皮、梔子,增加清解郁熱之功效,并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二陳湯以健脾除濕,化痰和中,加桔?;?,引藥上行,直達病所,心、肝、脾同治,將三臟之痰化而消之。后診中患者兩側面頰皮疹消退,以口周膿皰為主,可見心肝之火得減,但脾胃之損仍在,故以扶正健脾為主,除去大黃之寒涼之品,加入薏苡仁、白扁豆、山藥等健脾利濕之藥,使脾胃顧護,痰濁無生,方可粉刺無返,又氣血和暢,陽得入陰,夜則能寐。本病案根據病程的不同,采取了偏頗于不同臟腑的治痰之法,初起以瀉心肝之痰的瀉實法為主,后期則以健脾化痰的補虛法為要,證候由實轉虛,治法則先瀉實后補虛。楊素清在內治臟腑之痰的過程中,結合火針的灼痰化瘀之法進行治療,將痰的內外治法相互融合,收效倍增。通過此病案可以看出,從不同臟腑之痰辨治痤瘡在理論方面可有相應的成因、病機及證候,但臨床上往往多臟多腑之痰所導致的痤瘡并見,癥狀復雜,但治法萬變不離其宗,通過精細辨證,對證遣方用藥,臨床療效理想。
痤瘡為臨床上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隨著飲食結構的不合理化加重,青少年痤瘡的發(fā)病率、嚴重度均呈上升趨勢,青春期后痤瘡的罹患率顯著增高。飲食的辛、甜、油、膩均為助濕生痰之品,且痤瘡的粉渣為皮脂腺分泌的皮脂亦等同于中醫(yī)之痰邪。結合病因、病機、皮損表現(xiàn),楊素清將“痰”作為痤瘡辨治的核心,通過分析五臟六腑與痰的發(fā)生、轉化、關聯(lián),尋求直達病所的治則及方藥,從而更好地指導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