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芹
(濟南市國有北郊林場,山東濟南 250119)
白蠟蛀干害蟲是一種卵、稚蟲等時期都屬于隱生的生物,多數(shù)生活于白蠟的韌皮部和木質部,僅成蟲生活于白蠟樹的外體。蛀干害蟲的生活隱蔽、天敵少,因此物種數(shù)量較多,且維持在平穩(wěn)或增加的狀態(tài);害蟲生存條件平穩(wěn),預防難度系數(shù)大。白蠟以其較強的適應能力和抗旱性,被廣泛種植于沙土地和鹽堿地,對推動林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對白蠟蛀干害蟲的習性及危害進行詳細的分析,旨在提高白蠟蛀干害蟲的預防及治理水平。
1.1.1 性狀特點
白蠟吉丁蟲成蟲體較窄,成契形,長8.5~13.5 mm;全身呈現(xiàn)暗綠色,有金屬質感;頭頂部平扁,呈盾形;復眼腎形,呈古銅色;前胸部成正方形,略大于頭部,約與鞘翅前緣等寬;在鞘翅前緣處凸出成橫脊,表層尖,尾端圓鈍,邊緣有一小齒線突出;卵淡黃色,孵化前為黃褐色,形狀呈扁圓形。
稚蟲成熟時體長26~32 mm,乳白色,呈扁帶條狀;頭小,黑褐色,縮于前胸里,有時可見到;前胸突出較大,中、后胸相對狹小,中胸有氣孔;共有10 個腹節(jié),1~8 節(jié)每節(jié)各有一對氣孔,在尾部有一個深褐色的鋸齒形尾針;蛹體長10~14 mm,乳白色,觸角向后拓寬至翅尖部,腹端有多個節(jié),稍向腹側彎折。
1.1.2 繁殖規(guī)律
山東省濟南市白蠟吉丁蟲一年繁殖一次,幼蟲于植物韌皮部及周邊越冬;在4 月上中旬,越冬的蟲卵孵化后逐漸開始活動和取食,并逐漸為害果樹;于4月中旬蛹化,成蟲在5 月下旬至7 月中下旬先后羽化生卵。6 月中下旬幼蟲繼續(xù)啃食韌皮部和邊材。10 月下旬,隨著氣溫的下降,它們會進入坑道內過冬。
1.1.3 為害特點
白蠟吉丁蟲對大葉黃楊與白蠟樹的危害非常大,幼蟲咬食樹身,在韌皮部攝食,并形成“H”形蟲道,蟲道橫向彎曲切斷了樹的輸導組織。當蟲口相對密度較低時,只有有蟲道的莖皮會死去;蟲口相對密度較高時,蟲道會布滿整個樹體,導致整株樹枯死。
1.1.4 防治方法
在林業(yè)應對措施層面,要培養(yǎng)抗蟲的綠化植物,構建混交林,加強種植和水肥管理,適度提高種植密度,及時消除病蟲樹以解決病蟲源。在成蟲興盛期,用90%敵百蟲結晶、50%殺螟松乳油1 000 倍液或40%樂果乳油800 倍液,對有蟲的樹體進行噴灑,連續(xù)噴灑兩次,均能獲得較好的殺蟲效果。在6 月中下旬幼蟲孵化前期,可用50%磷胺乳油50 倍液、敵敵畏和煤油質量比1 ∶20 的緩和制劑,或用40%氧化樂果乳油100 倍液消滅皮下組織的蟲卵。在5 月成蟲出洞前,可用生石灰粉、硫磺粉和水按質量比1.0∶0.1∶4.0的比例制成樹干涂白劑,對樹干2 m 以下進行涂白,可減少蟲卵的附著數(shù)量,降低繁殖率。
1.2.1 性狀特點
天牛稚蟲呈淺黃色或乳白色,成蟲身體為長圓柱形,頭前端膨大成近圓形,因此別名圓頭鉆木蟲,上頜強有力,能在樹里開洞生活2 年以上,毀壞樹木[1]。天?;记?,向外鉆一個洞,在樹上化蛹,剛羽化的成蟲通過這個洞出去。天牛有3 對足,2 對羽翼。
天牛成蟲呈細長圓柱狀,與背部略平;觸角附著于額頭上的突起部被稱為觸角基瘤,具有使觸角隨意旋轉與向后覆蓋在蟲類軀體背部的能力。爪一般為單齒式或復齒式。除了鋸天牛類之外,天牛的中胸背板上一般都有發(fā)聲器。稚蟲頭厚而肥,為略扁平長方形,極少數(shù)長而細,頭頂部為長方形,通??s進胸部,背板顏色很深。
1.2.2 繁殖規(guī)律
天牛每2~3 年繁殖一次,幼蟲或成蟲在蟲道內過冬。第二年4—6 月成蟲羽化飛出蟲道,補充所需要的營養(yǎng)后陸續(xù)產(chǎn)卵。天牛卵多產(chǎn)在距地面1.5~2.0 m的樹干卵槽內,卵期約15 d。幼蟲在7 月孵化,此時卵槽凹痕濕冷嚴寒。初孵幼蟲在韌皮部生長一段時間后,攝食韌皮部,損傷樹根,使樹根豎向朝外開裂,暴露出線狀糞屑,直至秋末冬初,這類為害在第二年還將繼續(xù)出現(xiàn)。8 月幼蟲成熟化蛹,9—10 月成蟲在蛹室羽化,就地越冬,不出洞。
1.2.3 為害特點
天牛幼蟲蛀食樹干和樹枝,影響樹木生長發(fā)育,使樹木因病菌侵入而衰弱,易被風吹斷裂,嚴重情況下會整棵枯萎,木料生蟲,使用價值缺失。天牛主要為害胸徑在8 cm 以上的白蠟樹木,幼蟲鉆入樹干分杈處對樹木造成傷害。發(fā)病前期,樹木仍能正常存活,蛀蟲也不易被發(fā)覺。但當很多粗木絲從蟲洞排出來,堆結在蟲洞上,可在樹干根處或樹干支系處發(fā)現(xiàn)蟲洞。
1.2.4 防治方法
在幼蟲預防方面,需要對樹干和樹枝上的蟲洞進行處理。1)在樹干根處用藥,可以使用神農(nóng)丹或克百威顆粒藥物,每棵70~100 g,隨后填土澆灌;使用久效磷、敵敵畏或磷化鋅毒劑,塞住幼蟲洞,并用黏土或塑料薄膜塞住洞邊。成蟲具有體型大、整體目標顯著的特性,在驚嚇過度后會倒地假死,此時就可進行人力捕獲,并集中銷毀。
1.3.1 性狀特點
大粒橫溝象成蟲為橢圓形,體壁為灰黑色;下顎黑而光潔;雙眼略突出,眼邊緣有凹溝;喙彎折,刻紋聚集,中間有一條縱向脊線;觸角錘形;前胸背板和鞘翅密布粗刻點;前胸背板寬于長,前窄后寬[2];中間有一條較寬的縱向脊線,約拓寬至前胸的1/2;鞘翅寬于胸背板,鞘翅肩膀突出,上下鞘翅上有兩條顯著的縱脊,鞘翅后面向后歪斜1/3,逐漸收攏成三角形斜面;背板、腹板、鞘翅、足和腹腔鋪滿棕褐色絨毛,特別是在鞘翅后面1/3 處和胸足基底神經(jīng)節(jié)周邊;體長約10 mm。
稚蟲體長9~13 mm,軀體呈橢圓形,奶白色,側邊有很多皺褶,有稀少的黃色短毛;頭頂部為深褐色,上頜為黑褐色,下巴和嘴唇為黃褐色;頭上有一條倒“Y”形的蛻裂線;前胸有一對黃色硬皮板,胸腹腔擋板突起,胸足衰退,足痕上有數(shù)根黃毛。卵正圓形,奶白色;離蛹,奶白色,長8~9 mm,腹腔反面散生眾多小刺,腹腔尾端有一對向內變形的深褐色幾丁質鉤。
1.3.2 繁殖規(guī)律
該蟲在山東省濟南市一年繁殖兩代,幼蟲有越冬能力。越冬幼蟲在3 月上中旬開始為害,成蟲在4 月上中旬逐漸羽化,4 月中旬羽化高峰,第一代幼蟲在5月下旬至6 月中下旬達到高峰;7 月下旬至8 月中下旬第二次羽化,第二代幼蟲在8 月中旬初次發(fā)生。
1.3.3 為害特點
大粒橫溝象幼蟲主要通過蛀食植物的根莖造成不良影響。白蠟樹被害時,幼蟲逐漸在韌皮部內開始活動,首先幼蟲會在木栓層上取食,從樹根表層的針眼排出黃棕色的絲;然后伴隨著幼蟲的生長發(fā)育,慢慢進入深層次韌皮部,汁液常從管口外滲,樹根外皮色調變深,略凹痕;最后,幼蟲進到木質部后,通過打孔在木質部中產(chǎn)生多條坑道。白蠟被大粒橫溝象損傷時,木質部會出現(xiàn)氣孔,嚴重時會導致地下莖斷裂。
成蟲為害時,首先在枝干上咬一個圓洞取食,隨后把頭鉆進形成層取食,在枝干上留下很多針眼。成蟲較少能飛行,善于爬行;一般在天氣涼爽的時候出來活動,炎熱或雨天時通常藏在樹根間隙的舊蟲孔里一動不動,還有較強的假死能力。蟲卵產(chǎn)在樹干尖部裂開皮縫的木栓層中;成蟲會在其中咬一個洞,并在每一個洞里產(chǎn)一個卵。
1.3.4 防治方法
1)加強苗木基地的管理,發(fā)現(xiàn)大粒橫溝象立即滅蟲。工作人員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200 倍液、40%氧化樂果乳油50~100 倍液用于外運的白蠟樹和丁香小苗的防治,在噴灑時一定要全方位使用藥劑,待樹木檢疫合格后再進行外運。
2)藥物防御治療。白蠟樹上發(fā)現(xiàn)此蟲后,可以用50%辛硫磷100 倍液灌根,或先在根處和莖干找尋蟲源,塞乙磷鋁片,然后用藥泥塞住創(chuàng)口,或在發(fā)現(xiàn)蟲源后噴灑80%敵敵畏50 倍液,然后用塑料膜遮蓋蒸熏[3]。
白蠟蛀干害蟲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國家、中國、日本、朝鮮及俄羅斯。白蠟蛀干害蟲在我國大多分布在東北地區(qū),以及天津市、山東省、河北省、內蒙古等地。我國白蠟蛀干害蟲種類較多,且根據(jù)分布不同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征。部分地區(qū)由于養(yǎng)護管理不規(guī)范,導致白蠟蛀干害蟲多發(fā),對植被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對白蠟樹蛀干害蟲進行有效的防治,是我國白蠟樹種植中最重要且必不可缺的措施。我國白蠟蛀干害蟲種類多、分布廣泛、防治難度大。白蠟蛀干害蟲的防治在我國已經(jīng)有多年的研究,目前對白蠟蛀干害蟲進行綜合治理的方法主要有4 種。1)利用過氧化氫制取化學農(nóng)藥,開展大規(guī)模農(nóng)藥噴灑和藥物殺滅,對白蠟蛀干害蟲及其他近生生物進行化學滅殺。2)加強生物防治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應用,大力發(fā)展新型高效除蟲藥劑,減少甚至消滅害蟲,將其危害降至最低。3)從源頭上消除污染,減少或杜絕化肥和農(nóng)藥殘留物,凈化環(huán)境,減少害蟲感染現(xiàn)象的發(fā)生。近年來我國對白蠟樹害蟲的綜合整治力度逐漸加大,白蠟樹害蟲的綜合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需加大力度進行研究與推廣應用。
白蠟蛀干害蟲種類繁多,我國對蛀干害蟲的防治經(jīng)驗豐富,但是由于各種原因造成白蠟蛀干害蟲防治中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之處。在我國,白蠟樹害蟲的防治以傳統(tǒng)方法為主,即采用大量化學藥劑對其進行處理,雖然各種新型農(nóng)藥產(chǎn)品已投入使用,但都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例如,對農(nóng)藥殘留量沒有嚴格規(guī)定;化學藥劑處理后會在植物表面留下生物毒素,導致存在毒性較高的農(nóng)藥殘留物等。防治范圍不全面,白蠟蛀干害蟲的種類多,沒有開展大面積的徹底預防;沒有采取針對性措施,對白蠟蛀干害蟲的危害性認識不足;缺乏科學合理的生產(chǎn)管理體系及制度,導致防治效果不明顯,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對白蠟林仍存在很大危害。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了白蠟蛀干害蟲防治工作和經(jīng)濟效益的提高,為了更好地提高白蠟蛀干害蟲防治水平,必須要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
混交林是指以不同品種的植株,以不同的比例,按一定規(guī)律排列組成,其結構為單層或者多層[4]。混交林在我國已廣泛應用,其是防治大規(guī)模蟲害最簡單有效的方法之一,可有效防治白蠟蛀干害蟲。
加強森林管理是防治白蠟蛀干害蟲的有效措施,要嚴格按照國家規(guī)定的標準對林冠進行定期修整,將樹干上的雜物清理干凈,并對土壤進行消毒和管理。另外,夏季過度的光照也會使樹木受損,因此可以將白蠟下部樹干涂白,增強抗蟲抗病能力。
在進行化學防治時,應選擇合適有效的藥品進行殺蟲。針對害蟲若蟲,可以使用3%高滲苯氧威乳油、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除蟲脲懸浮劑等高效低毒殺蟲劑,在白蠟害蟲防治上均能起到良好的效果。防治時,應注意將蟲洞內害蟲的蟲卵及糞便清理干凈,同時進行消毒處理,在防治后用藥棉簽蘸50%敵敵畏堵塞住蟲洞。同時,也可以噴灑高效氯氰菊酯、敵敵畏等稀釋液,防蟲的成效也很明顯,并且這些藥劑的使用成本較低。在白蠟樹落葉到第二年萌芽前這段時間,要注意使用藥劑進行越冬蟲源的處理,可以選用的藥品有5%柴油乳劑等,有助于防治白蠟樹害蟲。
在進行白蠟蛀干害蟲防治時,要注意觀察和記錄害蟲高頻出現(xiàn)期和產(chǎn)卵期,并在相應月份注重防護,及時采取防治措施[5]。如每年6 月中旬,是天牛的羽化期,此時便可使用8%氯氰菊酯微膠囊劑——綠色威雷對其成蟲進行防治,將藥劑涂到樹干及枝葉和地面上。總之,要把握住白蠟蛀干害蟲的防治時機,防止因錯過最佳時期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蛀干害蟲對白蠟樹韌皮部的損害是肉眼可見的,發(fā)現(xiàn)后應立即尋找治療方法。蛀干害蟲隱蔽,同時天敵少,難以根除,面對這樣的狀況,應加強在此方面的科研投入,不斷創(chuàng)新措施進行白蠟樹的防護及對于白蠟蛀干害蟲的防治。本文通過分析典型的白蠟蛀干害蟲的生活習性和繁殖規(guī)律,結合我國白蠟樹防護現(xiàn)狀,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以應對白蠟蛀干害蟲的危害,為白蠟樹木創(chuàng)造優(yōu)良的生存條件,以推動森林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生態(tài)文明建設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