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上一堂“進得去,出得來”的語文課就要協(xié)調好“進”與“出”的關系,用“進”“出”平等代替重“學”輕“用”,用“進”“出”的綜合性代替學習的零碎性;教師要有“開放”的教學意識,用“發(fā)現”來開啟“進出”的大門,實現課堂的“自由對話”;教師的導是“進”與“出”的潤滑劑。
關鍵詞 “進得去” “出得來” 平等對話 教學方法
“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則是入書法;用得透脫,則是出書法。”這是南宋學者陳善關于“讀書”的看法。受此啟示,要引導學習者進入語文學習的最佳境界莫過于“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也就是讓學習者既能深入課文領悟知識,又能將知識靈活運用于課外。這正契合了新課標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求的“在語文學習中獲得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陳善的“讀書出入法”啟示我們:語文課,原本就是要上得“進得去,出得來”。
那么,怎樣才能將一堂語文課上得“進得去,出得來”呢?
1.用“進”“出”平等代替重“學”輕“用”
“進”就是深入文本,研習并掌握與文本相關的知識;“出”就是跳出文本,將從文本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情境中。協(xié)調好“進”與“出”的關系,首先就是要做到既能深入文本認真“學”,又能跳出文本靈活“用”。事實上,所謂“進”與“出”的過程就是學習者主動參與學習情境建構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不僅打通了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更將二者融為一體,實現了知識的自我內化。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學習之所以長期走不出少慢差費的境地,主要就在于傳統(tǒng)語文教學重“學”輕“用”,重“進”輕“出”。因此,語文教學只有做到“進”“出”平等,才能引導學習者在“學”與“用”的平衡中真正學好語文。
例如,文言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難題,學生常常提不起學習興趣。學生學習積極性匱乏的原因,歸根結底在于教學方法上出了問題,教師沒有協(xié)調好“進”“出”的關系。很多教師過于注重知識積累和文意梳理,而忽視了培養(yǎng)學生鑒賞作品思想內涵的能力。試想,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博大精深,其價值哪只是幾個字詞就能概括的?如果文言文教學能從“用”的角度,即從教會學生鑒賞文言作品的方法入手,以文言作品的思想魅力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鑒賞鋪平道路的字詞翻譯、句式、活用等知識點,自然就能在“學”與“用”中得到解決,一堂文言文課就能上得“活進活出”、趣味十足了。
2.用“進”“出”的綜合性代替學習的零碎性
在傳統(tǒng)教學中,很多教師總是擔心學生聽不懂、吃不消、想不透,總習慣將把一篇完整的文學作品“切”成無數板塊來進行教學。事實上,這種零碎性的學習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因此,語文教學應以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為主,大膽地舍小取大,進而“串零為整”,在“進”“出”結合中創(chuàng)設合理的教學情境。
如在教學《石鐘山記》時,我們可以先設計一個整體的研習任務情境:“同學們,今天我們要跟隨著蘇軾的腳步,像科學家一樣地去考察揭示石鐘山命名之謎團。請同學們梳理文意,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以下這份科學考察報告?!?/p>
當學生被“揭示石鐘山命名之謎團”激起學習的熱情之后,他們就會為了揭示真相而對文本進行細致的閱讀梳理,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掃清文言字詞句的翻譯障礙,從而找到他們心中最認可的答案。當學生完成了這份科學考察報告之后,《石鐘山記》這篇課文的“引導學習者積累并運用文言文知識,培養(yǎng)在實踐中質疑的科學精神”的教學目標就達到了。在這個綜合性的學習實踐活動中,學生既深入文本落實了文言知識,又跳出文本提高了整合歸納能力和思辨運用能力,這就是用“進”“出”的綜合性學習代替?zhèn)鹘y(tǒng)零碎性學習的優(yōu)勢。
“進得去,出得來”的語文課拒絕單向輸導式的教學課堂,提倡的是一種自主發(fā)現、開放、愉悅的課堂。在這一個層面上,我們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是一個平等地與他人展開交流與對話的探索性過程。換言之,要讓學生真正“學”到知識和“用”好知識,就要引導他們自己去發(fā)現、去體會,從而促進學生學習經驗的可持續(xù)增長。
然而,要提升學生的發(fā)現能力不能只憑借教師單向度的知識傳授,它必須具備以下兩個前提條件。
1.要實現課堂的“自由對話”
一堂語文課就是一場“自由對話”,它是發(fā)生在教師、學生、課文、課堂間的“自由對話”。學生的知識和能力便是在這種流動式的學習過程中產生并被掌握。而填鴨式的課堂教學可能會將鮮活的思想扼殺于搖籃中,自由對話的課堂蘊含了無數的燧石,它讓學生和教師在這里自由地撞擊出思想的火花。沒有了強迫的束縛,學生“學”的渴望和“用”的渴望在這里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自然而然地促成了學生對知識的自主發(fā)現,這堂語文課也就能夠上得“進得去,出得來”了。
如在教學《鴻門宴》時,創(chuàng)設一個“人物反轉二次藝術創(chuàng)作”的探究情境:“歷史讓兩個英雄生在了同一個亂世。一場鴻門宴決定了誰會是最終的帝王。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劉邦成了那個最終的帝王,而項羽只落得個烏江自刎的結局。如果歷史再給項羽軍團一次機會,讓你來主筆,你會認為項羽軍團中誰會是那個能‘?!D乾坤的關鍵人物?《鴻門宴》的故事又將如何演繹?接下來的《鴻門宴》學習我們將開展‘人物性格反轉二次創(chuàng)作’的探究活動,讓項羽軍團在《鴻門宴》中贏回來。”
當學生被“人物性格反轉二次創(chuàng)作”激起好奇心后,緊接著教師分發(fā)《鴻門宴》的探究性學習活動校本作業(yè)。
探究情境:
如果歷史再給項羽軍團一次機會,誰能“?!鞭D乾坤?
探究過程:
(1)翻盤前文本人物分析(性格特點+事例分析)
項羽軍團人物 VS 劉邦軍團人物
(2)選擇項羽軍團中的一位最具翻盤潛力的人物。
(3)設計一個最佳翻盤策略(寫出具體故事情節(jié))。
(4)寫一句“翻盤金句”(總結感悟)。
每個探究小組通過討論、查閱資料確定本組的“最具翻盤潛力人物”,每個成員都各自完成一份《鴻門宴》人物與情節(jié)探究性學習活動校本作業(yè),并在小組內進行交流,推選出一份本組最佳探究作業(yè)在展示課中進行班級交流分享。
在這個《鴻門宴》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引導學生在深入文本分析人物性格特點的基礎上,大膽地跳出文本,進行人物性格反轉的二次創(chuàng)作,設計最佳翻盤策略的探究活動。用“出入”法創(chuàng)設的學習情境目的在于構建一個“自由對話”的課堂,激發(fā)學生對人物性格深入、獨特的豐富想象力,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探究課活動氣氛,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自己完成對文學藝術形象的感知和創(chuàng)作,又將讀、看、評、說、寫等多種閱讀方法綜合地運用起來,訓練學生多角度、辯證地分析問題,并發(fā)表看法的思辨性閱讀和思辨性表達能力。每個探究小組發(fā)言后,允許其他小組對其設計策略進行質疑。這樣的“自由對話”培養(yǎng)了學生的質疑精神和個性解讀能力。整堂《鴻門宴》的人物形象探究課就上得“進得去,出得來”了。
2.要有“開放”的教學意識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就要允許學生有好奇心,允許學生提出不同意見,允許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去生成知識?,F代學習就是在探究的過程中自主構建知識,不斷發(fā)掘和生成新知識。因而,成功的語文課中常常不斷碰撞出智慧的思想火花,不斷出現超出教師備課所能及的意外。一名善于駕馭課堂的語文教師一定要隨時做好預設環(huán)節(jié)在實際課堂中被推翻的應變措施。教師如果只想把教學內容牢牢抓在手里,并把它濃縮在肚子里,“成竹在胸”,而沒有開放的、包容的心態(tài),那么他按部就班、一字不差上出來的語文課不屬于學生,因為這樣的課堂阻礙了學生的發(fā)現和探究,它不是真正能“進得去,出得來”的語文課。
如在教學《雷雨》時,為了引導學生通過周樸園的戲劇語言來準確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教師精心設計了幾個問題,卻出現了這樣一個教學情景。
筆者問道:“周樸園對魯侍萍身份的第一次發(fā)問:‘你——你——你貴姓?’你們認為應該以什么樣口氣來發(fā)問?請大家模擬周樸園的語氣將這一句話讀一下,看誰讀得更逼真、更好?”
頓時,同學們朗讀聲此起彼伏,一個個爭先恐后地朗讀這句話……正當筆者得意地想進一步引導學生往正確的方向去想時,突然有一個同學舉手說:“我認為周樸園不可能會說這樣的話,這是曹禺的一個筆誤。既然是筆誤,曹禺寫錯了,這個問題就沒有思考的意義和價值,我們何必花力氣去揣摩這句話的語氣呢?”
問題很犀利。底下噓聲一片。
這是筆者備課中沒有想到的一種回答。這位同學補充道:“《雷雨》的社會背景是半封建社會時期,周樸園作為一名大資本家,也是一名封建衛(wèi)道士,他的等級觀念應是根深蒂固的,對魯侍萍這樣的‘下人’他不可能會用‘貴姓’這樣的尊稱來詢問,這樣會有損他高貴的身份,所以曹禺寫錯了,是筆誤。”話音剛落,掌聲已是一片。
在此基礎上,筆者因勢利導:“這真是曹禺的一個筆誤嗎?大家認真想一想,假設這不是一個筆誤,那為什么曹禺要讓‘周樸園’說這樣一句違背他身份的話?”
同學們陷入了思考,又一同學提出:“我認為這是‘周樸園’的口誤,而不是曹禺的筆誤,‘周樸園’的這種口誤恰恰表現了他驚慌的心情,以致于慌不擇言?!?/p>
筆者與其他同學都報以熱烈的掌聲……
這究竟是周樸園的口誤,還是曹禺的筆誤,已不是這堂課最重要的討論結果,最重要的是在這堂開放的課堂里,教師沒有給學生的發(fā)散思維上枷鎖,而是允許學生大膽地展開與文本、教師、同學的“自由對話”。在沒有按預設進行的開放性課堂中,學生自己完成了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知識構建過程,收獲了學語文的成就感和愉悅感,一堂“進得去,出得來”的語文課就這樣產生了。
上一堂“進得去,出得來”的語文課,學生是主體,固然重要,但要讓學生在學語文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主體的作用,還需要教師恰如其分的引導。新課標提倡自主學習,但不是讓學生毫無方向地四處摸索,提倡知識學以致用,但不是讓學生毫無目的地運用知識。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每走一步都需要教師的指引,才能避開彎路。語文課堂是預設的,同時也是未知的,學生的學習潛質充滿著各種可能性,如何在語文課堂中將這些可能性挖掘出來,靠的是教師的正確的引導和推動。如果說一堂語文課就是一臺戲,要讓學生在這臺戲中展現出最耀眼的星光,關鍵靠的是這部電影的幕后導演——教師。所以,用“出入法”上語文課,教師正確、及時的引導猶如一劑潤滑劑,它提高了學生在“進”與“出”之間領悟知識和運用知識的效率。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激活課堂,就應做到以下五點。
一要深入挖掘教材,敏感地發(fā)現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創(chuàng)設激趣的學習情境;二要潛心備課,腹中有料,課堂上才能有理可講,樹立威信;三要給課堂留有余地,話不要講多,內容不能過滿,要留足時間鼓勵學生質疑,進行闡述、爭辯;四要忍住講答案,教給方法,讓學生自己解析,哪怕不完美;五是不要吝惜贊美,在與學生的平等對話中不斷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總之,語文教師不能成為平庸的教書匠,他應當和學生攜起手來,在“進”與“出”的辯證統(tǒng)一中,共同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情境,促進學生學習經驗的可持續(xù)增長。
[作者通聯(lián):福建廈門市湖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