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善良
(聊城市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山東 聊城 252000)
在農業(yè)種植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情況下,很多農業(yè)工作者都在研究如何優(yōu)化種植以及提高農作物產量的方法。套種栽培技術就是目前應用頻率較高的一種田間種植技術。該技術的特點是在一種農作物生長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時間,在植株行間再種植另外一種農作物,達到合理密植的目的,最大化發(fā)揮出土地的使用價值。
套種的兩種作物首先要遵循作物的生長規(guī)律,其次是不能相互影響生長。如何科學選擇合適的農作物品種,并充分體現套種栽培技術的應用價值[1],以玉米和大豆密植套種為例,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體現。
玉米、大豆密植套種模式是指利用玉米與大豆套播精量播種機開展播種種植作業(yè),有很強的先進性與時效性。結束播種作業(yè)環(huán)節(jié)后,有利于強化玉米和大豆間套種模式的種植成效。要求將玉米的行距控制在40 cm,設定株距為10 cm;大豆的行距需要控制在40 cm,設定株距為8 cm 左右,將玉米與大豆行距設計為60 cm。開展密植套種作業(yè)時,應該嚴格控制種植密度,通常應保證玉米為6.3 萬~7.2 萬株/hm2,大豆需要保證在18 萬~27 萬株/hm2。
在玉米和大豆密植套種栽培模式下,玉米及大豆的穴距縮小,所以讓帶狀復合種植玉米及大豆的密度與清種密度相近,提高了土地資源的利用率,有利于保證水分及肥料充足,強化植株間的通風性,有助于提高光合作用水平,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
同時,可以做到在玉米不減產的前提下提高大豆產量,進一步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的作物產量,使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得到全面發(fā)揮,為各地區(qū)農業(yè)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多經濟效益。
實行玉米和大豆套種栽培方案時,要先做好現場勘查工作,確定土壤環(huán)境、質量及種植面積,有序開展設計配置工作,確定套種栽培參數。一般土壤環(huán)境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2.1.1 肥沃地塊的種植方案
以魯西平原為例,在土壤含水量、營養(yǎng)程度較好的情況下,選擇種植玉米和大豆時,常見模式如下。
一是4 行大豆2 行玉米。帶寬290 cm,大豆行距40 cm、株距10 cm,播種量138000 粒/hm2;玉米行距40 cm、株距10 cm,播種量為69000 粒/hm2。大豆與玉米間距65 cm。
二是4 行大豆3 行玉米。帶寬350 cm,大豆行距40 cm、株距10 cm,播種量114000 粒/hm2;玉米行距50 cm、邊行株距12 cm、中間行株距15 cm,播種量為66000 粒/hm2。大豆與玉米間距65 cm。
三是6 行大豆3 行玉米。帶寬455 cm,大豆行距45 cm、株距10 cm,播種量132000 粒/hm2;玉米行距50 cm、邊行株距12 cm、中間行株距15 cm,播種量為51000 粒/hm2。大豆與玉米間距65 cm[2]。
2.1.2 干旱貧瘠地塊的方案
土壤含水量少、肥力低,自然條件較貧瘠的地塊,既要保證最大產量,又要改善土壤肥力。在種植時,單位面積土壤的作物種植量要適當降低,減少土地的種植壓力,常見模式如下。
一是4 行大豆2 行玉米,種植帶設為320 cm,大豆行距50 cm,株距15 cm,玉米行距60 cm,株距15 cm,大豆與玉米間距70 cm。
二是6 行大豆2 行玉米,種植帶設為480 cm,大豆行距50 cm 米、株距15 cm,玉米行距60 cm、邊行株距15 cm、中間行株距15 cm。大豆與玉米間距70 cm。
從玉米和大豆的混合栽種情況來看,大豆的增產潛力更高,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強,而且具有養(yǎng)地的效果。在科學控制栽種間距的基礎上,要適當多種一些大豆。在擬定大豆的田間配置計劃時,通常要種植至少4 行大豆,大豆與玉米之間的行距要控制在50~66 cm。這是因為間距過窄會影響田間通風效果,間距過寬會影響單位面積的農作物產出率。
2.2.1 提高產量
與傳統單一種植一種農作物的方式相比,套種栽培模式可以顯著提升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實現高產創(chuàng)收的目標,助力農業(yè)產業(yè)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分析農作物的品種選擇過程,將玉米和大豆種植在一起能有效改善田間土壤環(huán)境,降低病蟲害的發(fā)生概率。玉米自身具有授粉強的特點,對于促進植株生長有重要作用。另外,從植株長勢情況來看,玉米植株高、大豆植株低。在種植間距合理的情況下,高低錯落的特點使田間通風更好,陽光照射更充足,保證了植物的生長需求,提高了農作物產量。
2.2.2 用地與養(yǎng)地
過去,農作物種植較單一,再加上各種化學肥料破壞了土壤環(huán)境,使大部分土地鹽堿化,降低了農作物產量。密植混種結合農作物的栽培效果來看,大垅密植套種的好處有3 方面。一是提高了土地使用率,密植提高了單位面積土地的使用率,使土地發(fā)揮最大作用。二是改善土壤肥力,混種作物的根須對土壤有著不同的改善效果,使土地更肥沃。三是提高作物產量,混種植株高矮不一,有良好的通風和光照性,提高農作物產量。
2.2.3 經濟效益
合理密植的目的是提高單位面積的農作物產出率,與同等面積的地塊下單獨種植一種農作物的方式相比,混種密植節(jié)約了土地,作物的產量更高、質量更好,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作物的經濟效益。
要想全面發(fā)揮出新種植技術的應用優(yōu)勢,就必須規(guī)范工作流程,保證每項工作任務都具有規(guī)范化、合理化的特點[3]。
在種植地可以選擇的前提下,首選土壤肥沃、地形平坦開闊、通風好、日照足的地塊,適合密植植物的生長,降低人工整地難度,減輕后續(xù)灑水、施肥工作壓力,科學節(jié)約經濟成本。如果無法選擇土壤環(huán)境,應根據現場條件做好灌排水渠道的挖掘工作,及時起壟溝,為田間種植管理工作的穩(wěn)步開展奠定良好基礎。
選擇適合的種子非常重要,應根據當地自然氣候特點選擇合適的農作物品種,比如當地降水量多,應選擇抗?jié)衬芰姷姆N子;當地氣候干旱,應選擇抗旱能力強的種子,提高種子的成活率,提升農作物產量。
針對大豆而言,要保證大豆種子具有抗倒伏能力。玉米則要選擇株型緊湊,抗病害能力強的品種。應提前關注當地農業(yè)種植工作中常見的病蟲害類型,在科學選種的基礎上做好種子的處理工作。將種子放入清水中攪拌,剔除干癟的種子。用藥物拌種,消除種子上攜帶的細菌微生物,降低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發(fā)生病蟲害的概率。
整地應選擇適宜的季節(jié)。種植戶大多會首選在秋季開展田間整地工作,將土壤中農作物殘留的硬根去除,碎葉可以深翻到地里,腐爛后可以作為肥料,秋季翻地的好處是保持水分不流失,提高作物出芽率。有的地方降水量比較充足,可以采用春季翻地,在翻地時應觀察土壤質量,必要時可以采用取樣化驗的方式,判斷土壤中營養(yǎng)物質、微生物的含量。發(fā)現細菌時,最簡單的土壤殺菌方式是陽光晾曬土壤,曬土工作結束后要及時平整土壤。如果土壤肥力不夠,在整地階段還可以施加底肥。
根據南北方氣候的差異,各地開展玉米、大豆播種工作的時間不同。大多數地區(qū)都會選擇在4 月底或5 月初播種大豆,基于每年氣候條件不同,可以適當提前或者延后播種時間。很多種植戶會同時展開大豆和玉米的播種工作,讓兩種農作物同步生長。也有一部分種植戶會先種玉米,后種大豆。
在種植玉米時,如果品種為春玉米,則要在2 月或3 月種植。等到氣候適宜大豆種植時,再開展田間的大豆播種工作。
水肥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進入雨季時不再需要人工灌水,要做好田間排水工作。如果當地連續(xù)多日不降水且氣溫較高,為避免田間水分蒸發(fā)速度過快,要及時開展人工灑水工作,控制好水源使用量,滿足農作物吸水需求,同時節(jié)省水資源。
除此之外,在農作物生長中還要定期觀察農作物幼苗的長勢,根據長勢情況判斷是否缺失營養(yǎng)。有針對性地開展田間追肥工作。推薦選擇有機肥,應嚴格控制肥料的使用量和使用方法,避免肥料用量過多造成燒苗的情況。
采用玉米和大豆密植套種栽培技術時,還要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通常在植株遭遇病害或蟲害問題初期,影響范圍不大時可以選擇拔除病苗,為其他健康植株營造良好的生長空間環(huán)境。
以大豆為例,常見病害有立枯病、根腐病等;蟲害有卷葉螟、造橋蟲等。針對病害應使用藥物防治技術,在出現病害的位置上噴涂農藥,噴藥工作應避開雨季,并做好藥物的稀釋處理工作。針對蟲害可以使用生物防治技術,使用生物制劑或培養(yǎng)害蟲天敵,也可以選擇人工捕捉害蟲,保護種植地生態(tài)環(huán)境。另外,玉米生長過程中比較容易出現黑穗病,使用包衣劑提前做好預防病害工作。
農業(yè)機械化水平決定著農作物的種植管理質量、效率,在引進配套的機械化裝置時,應注意以下方面。
在農業(yè)種植工作中,為了減輕人工操作壓力,可以引進機械化設備進行翻土、播種、灑水等工作,需要科學選擇農機設備種類。一是根據現場作業(yè)面積和地形地勢情況,判斷是否可以采購大型作業(yè)設備。二是考慮設備的作業(yè)幅寬,要符合新時期玉米和大豆密植套種栽培方案的基本要求。三是選擇操作難度低、使用壽命長、便于維修和保養(yǎng)的設備。因為機械設備的采購成本較高,如果設備的利用率不高、作業(yè)難度大,無法助推農業(yè)機械化發(fā)展進程。另外,目前我國出臺了許多政策鼓勵和支持農業(yè)工作者使用機械設備??梢詢?yōu)先選擇購買有國家補貼的設備,或對已有農業(yè)機械進行簡單改裝,降低前期成本投入。
每種機械設備適用范圍不同,要先確定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側重點。比如,在整地階段可以使用配套的整地機,高效、快捷地完成深翻工作,能保證同一地塊范圍內翻動土壤的深度一致。在起壟溝時需要使用整形機,根據參數信息確定機械設備的運行參數,做好對壟溝間距的誤差管控工作。播種時可以使用專業(yè)大豆玉米一體播種機,分別有力氣式一體播種機、指(勺)式大豆玉米一體播種機、勺輪(內充種)式播種一體機。
力氣式一體播種機特點是大豆玉米株距小排種器轉速高,通過增壓排種盤吸孔個數降低排種器的轉速,作業(yè)速度達6~8 km/h,提高了種植速度,但是沒有清茬裝置,適宜規(guī)模較大、經濟條件好的農業(yè)大戶。指(勺)式大豆玉米一體播種機的特點是獨立單體播種、四連桿仿形機構,指勺夾式排種器、尖鏟開溝器鐵欞式鎮(zhèn)壓輪、帶防堵機構,播種性能較高,適合中等規(guī)模經濟條件較好的農戶。勺輪(內充種)式播種一體機的特點是變速箱調整株距、肥箱分隔,但這種機器容易出現缺苗斷壟現象,個別的機型有清茬裝置,適合中小規(guī)模農業(yè)生產。
以上機器的特點提高了種植速度,能滿足大豆玉米株距、行距、播深、鎮(zhèn)壓強度、施肥量等不同的需求。一體機采用了單體播種、分別控制原理,在機械設備的支持下,能控制好每個坑穴中的種子數量。但是,不能過分依靠機械設備,還要依靠人工對作業(yè)質量進行監(jiān)測,必要時應展開播種后的坑穴壓實工作,避免土壤透風,讓土壤均勻地覆蓋在種子上。當發(fā)現機械播種時有遺漏的坑穴,要及時配合人工播種的方式,以實現精細化種植管理目標[4]。
此外,安裝噴灌裝置還可以自動灑水,能精準控制灌水量和灌水速度。等到玉米和大豆成熟之后,使用收割機收獲農作物,有條件的農業(yè)企業(yè)可安排工作人員使用烘干機晾曬玉米和大豆。
開展機械化作業(yè)前,應對設備進行試運行操作,排查設備潛在的安全隱患。在需要操作機械設備時,應保證人員持證上崗,嚴禁無證作業(yè),防止發(fā)生事故。另外,設備采購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種植戶出于對節(jié)約成本的考慮,沒有采購專用設備。針對這個問題,當地政府可以選擇合適地點建立試點,讓種植戶看到機械化作業(yè)的優(yōu)勢,主動學習設備操作技巧,并積極采購或租賃設備,為提高種植管理水平奠定良好基礎。
肥沃土壤和貧瘠土壤選擇的農作物種植間距不同、玉米和大豆的種植比例也不同。一般在貧瘠土壤中要多種植大豆,少種植玉米。還要做好選地工作,并結合氣候環(huán)境合理選種。同時,開展整地處理工作,深翻土壤,可消滅土壤當中的部分有害細菌,還能清理上一輪種植遺留的植株根莖。應做好播種工作和水肥管理任務,調查當地常見的病蟲害類型,科學落實防治管理任務[5]。在具體操作機械設備完成田間種植管理工作時,要選擇合適的設備類型,保證種植戶具備設備操作能力,以此達到農作物增產目的,提高農業(yè)經濟效益,實現用地與養(yǎng)地相結合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