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憑借小說《且聽風吟》登上日本文壇,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迄今已逾40年,發(fā)表了大量文學作品。按照時間劃分,其創(chuàng)作生涯可分為兩個階段:前期創(chuàng)作為“超然期”,展現出逃避現實的態(tài)度;后期創(chuàng)作轉為“介入期”,2000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集《神的孩子全跳舞》就是他“介入期”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以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為背景,以第三人稱的講述方式塑造了一系列豐滿的人物形象,展現了震后日本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態(tài)和心靈震動,呈現了人們面對困境的生命思考,體現了作者對生的關注和社會責任感,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本文從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出發(fā),探討作品中所展現的當代人的精神危機及解決方法,解讀村上春樹在作品中體現的社會責任意識。
一、創(chuàng)作背景及內容簡介
1995年對于日本而言是灰色的一年,泡沫經濟破滅后社會蕭條,1月17日,日本兵庫縣的神戶市、淡路島以及神戶至大阪間發(fā)生7.2級大地震,30萬人無家可歸,房屋倒塌,交通癱瘓,據《每日新聞》形容,“狀況簡直同剛剛戰(zhàn)敗時無異”。村上春樹生于京都,在神戶長大,神戶可以說是他的第二故鄉(xiāng)。地震發(fā)生之時他在美國,但他依然心系地震發(fā)生地神戶。同年3月20日,日本新興宗教團體奧姆真理教教徒在地鐵內發(fā)動沙林毒氣襲擊,導致13人死亡,超過5000人受傷。這兩起事件使得村上春樹開始有了憂患意識和深層的思考,此后,他一改以往的個人主義風格,開始將視野投向社會歷史與現實,思考人們精神空虛幻滅的問題。
2000年,村上春樹出版了短篇小說集《神的孩子全跳舞》,這是一部地震題材的短篇小說集,由六篇短篇小說構成,以第三篇小說《神的孩子全跳舞》命名。六篇短篇小說題材類似,但又各自獨立,講述了發(fā)生在阪神大地震一個月后的故事。小說中的主人公都遠離地震發(fā)生地,并未親身經歷震災,書中也并無對震時慘烈場面的描寫,而是通過描寫震后日本民眾的日常生活,挖掘出人們內心的空虛與幻滅之感,揭示人們的精神危機并積極探索擺脫危機的途徑。整部作品體現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具有很深的現實意義,給讀者帶來諸多思考和啟示。
二、地震所引發(fā)的“精神之震”
20世紀70年代,受石油危機等國際環(huán)境影響,日本經濟增速放緩,公害問題日益嚴重,社會矛盾加劇,引發(fā)了整個日本社會的精神危機。尤其是1995年阪神大地震及地鐵沙林事件使得日本民眾被迫直面內心,尋求精神救贖,反思生命價值。
《神的孩子全跳舞》前半部分著重展現了由震災帶來的精神危機。首篇小說《UFO飛落釧路》寫的是主人公小村的太太一直守在電視機前關注地震狀況,甚至不吃不喝,連丈夫下班回家都不理睬,“沉默的石墻把她團團圍住”。5天后,小村再回家時,太太已經離家出走了,只留下一張字條,上面寫著“再不想回這里了”,并簡明解釋了離家原因,“你身上沒有任何足以給我的東西”“和你一起生活,就好像同一團空氣在一起”??諝馐橇钊藳]有實感之物,太太的描述顯然表達了對夫妻二人生活現狀的不滿。小村和妻子生活在東京,過著平淡而毫無激情的日子,妻子早已厭倦了逼仄的都市生活,這種空虛感日積月累,一直無處宣泄,而這場大地震使得城市坍塌,大樓灰飛煙滅,處處皆是廢墟,人們無能為力。雖未處于地震發(fā)生地,但是電視機播報的震災地土崩瓦解的畫面,誘發(fā)妻子開始反思自己的婚姻生活,她注意到和丈夫極度缺乏精神交流,因而選擇離開并不再回來。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像小村這樣的家庭大概不在少數,而這次地震更是引起了蟄伏于人心已久的“精神之震”。在這種空虛、麻木的精神危機之下,小村太太選擇逃離,這一決定或為現代人重新審視以往空虛生活、尋求新生活方式提供一種新的選擇。本篇小說作為全書開篇,展示了當代人精神危機的具體表現,并初步探索解決辦法——逃離困頓的當下。或許這并非最佳辦法,但至少表明以往個人主義創(chuàng)作風格的村上春樹開始著眼于社會問題并著手解決社會問題,這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本書的同名作《神的孩子全跳舞》則從更深層次探討了精神危機的產生并表現出與小村妻子的逃離截然不同的處理態(tài)度:直面。小說主人公善也的母親很漂亮,甚至善也都對她產生過邪念。一個晚上,善也追隨一個酷似自己生父的男子來到棒球場跳起舞來,邊舞動邊思考,驀然想到大地深處有“運載欲望的暗流”。此處作者似乎有意將地震的起因歸結為善也的邪念,即災難源于人性之惡。本篇開始探討人類的精神困境的來源,并暗示了解決方法——心之善。深受善也信任的長者田端向善也坦白了曾對其母親懷有的邪念,二人真誠的交流使彼此都心地坦然。作者也借此指出心靈交流的重要性:“我們的心不是石頭,石頭也遲早會粉身碎骨,面目全非,但心不會崩毀。對于那種無形的東西,無論善還是惡,我們完全可以相互傳達?!憋@然,心的交流是人們獲得救贖的一個重要途徑,心的良善或成為人們擺脫困境走向新生的方式。
當意識到地震所誘發(fā)的精神危機時,小村太太選擇逃離,善也則開始思考,黑暗中善也的舞蹈也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其不甘于現實的抗爭態(tài)度。這也啟示讀者,面對危機,與其徒然彷徨、逃離困頓,不如直面內心,鼓起勇氣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卸下心靈重負,以內心的良善和真誠的交流尋求精神解脫。
三、危機所觸發(fā)的責任意識
作品前半部分由地震自然而然引出人的精神危機,思考其來源并試圖尋找解脫的方法;后半部分較前半部分色調明朗,作家賦予了主人公更強的社會責任意識,展現出擺脫精神危機的強烈意愿與積極再生的姿態(tài)。
比如,在小說《青蛙君救東京》中,作家流露出直面危機、無畏抗爭的價值取向。本篇小說主要內容為一名普通的銀行職員片桐受到“青蛙君”的請求,助其戰(zhàn)勝“蚯蚓君”,阻止了地震的發(fā)生。這篇作品構思巧妙、主題明確,獲得日本學者的很高評價。東京大學教授沼野充義稱贊這是一篇“將村上春樹特有的輕快的童話筆調、文學情趣和駭人聽聞的幻想巧妙熔于一爐的杰作”。
分析主人公片桐的形象不難看出,相較于前幾篇小說中主人公消極逃避的姿態(tài),片桐的做法是值得稱頌的:他能夠戰(zhàn)勝恐懼勇敢地與邪惡勢力戰(zhàn)斗,終于獲得勝利。但其實,片桐一開始自認平庸并拒絕“青蛙君”拯救東京的提議,他眼中的自己是個“平庸之人”,笨嘴笨舌,怕見生人,過著一塌糊涂的人生。他也對戰(zhàn)斗充滿畏懼,書中用了“戰(zhàn)戰(zhàn)兢兢”“一籌莫展”等詞來描述初識“青蛙君”的片桐。此時的片桐可以讓人聯想到諸多面對災難無所適從的普通人,他們自我懷疑,迷惘不前,是社會中可有可無的近乎“透明”的存在。
但是最終,也是這場危機觸發(fā)了片桐內心深處的責任意識,使得片桐戰(zhàn)勝膽怯的自己,選擇與“青蛙君”并肩戰(zhàn)斗,用自己帶來的腳踏發(fā)電機傾注了最大限度的光明,幫助“青蛙君”戰(zhàn)勝了處于黑暗一方的“蚯蚓君”,使東京免遭滅頂之災。此時片桐與“青蛙君”代表的是平庸而心懷大愛的普通人,他們在災難面前展現出敢于犧牲的精神和無畏向前的戰(zhàn)斗姿態(tài)。片桐形象的轉變,似乎也是作者在暗示“普通人可以‘不普通’”的道理,當社會危機發(fā)生之時,普通人也應有強烈的責任擔當,也可以為社會做貢獻。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首次出現了“真誠”“勇氣”“光明”等字眼,一改前幾篇小說的沉悶暗淡色調,展現出積極昂揚的姿態(tài)。文中“青蛙君”有這樣一段獨白:“戰(zhàn)斗肯定異常激烈,不能活著回來都有可能。但我不躲不逃。如尼采所說,最高的善之悟性,即心不存畏懼?!庇纱丝梢?,作者對于為了人類共同利益而無畏戰(zhàn)斗的行為持贊許態(tài)度,也表明作者對于普通人與命運抗衡這一精神的鼓勵,體現了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在最后一篇小說《蜂蜜餅》中,作家也充分展現了社會責任意識與愛的意識,而責任與愛產生的契機依然是地震與人的“精神之震”。主人公淳平是一位作家,與小女孩兒沙羅的父親高槻、母親小夜子是大學好友,淳平喜歡小夜子卻從未告白,最終被高槻捷足先登,可惜兩年后二人就離婚了。地震發(fā)生后,沙羅經常夜里夢到自己被一個叫“地震人”的叔叔裝進小箱子里而大哭不止,因而淳平經常來陪伴沙羅。淳平一直猶豫是否要向小夜子求婚,在看到小女孩飽受噩夢之苦后,終于鼓起勇氣下定決心守護小夜子和沙羅母女二人。
小說結尾告白了作家淳平的內心世界:“要寫和以往不同的小說,淳平心想。天光破曉,一片光明,在那光明中緊緊地擁抱心愛的人們——就寫這樣的小說,寫任何人都在夢中苦苦期待的小說?!薄安还軐Ψ绞钦l,都不能允許他把她們投入莫名其妙的箱子——哪怕天空劈頭塌落,大地應聲炸裂……”讀者不難將此處聯想到同為作家的村上春樹的內心告白,從最初的逃避疏離,轉變?yōu)楣淖阌職庵泵娆F實,為身邊的人們承擔起責任。作為“介入期”的一部重要代表作的結尾,作者借淳平之口表達自己的創(chuàng)作責任意識,展現了關于責任與愛的強烈的主觀意圖。
正如學者尚一鷗、孟慶樞所言:“當無聊、空虛的生存現實受到地震的觸動而爆發(fā)時,感受危機,揭示危機,戰(zhàn)勝危機由是成為作家關注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重大主題?!碑斎祟惿鐣萑胛C之時,直面危機、解決危機迫在眉睫。逃離終究不是長久之策,知識分子在危機中所承擔的角色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作家有義務、有責任引領人們關注內心現實,擺脫精神痛苦,尋求內心的解脫與救贖。作家村上春樹借助作品中的主人公來倡導人們用愛擺脫精神危機,構建美好人性。
四、結語
《神的孩子全跳舞》承載了作家對于人生意義和社會責任的集中思考。作者書寫了幾位主人公面對災難先后經歷的空虛幻滅的精神危機,他們尋求心靈救贖,勇敢戰(zhàn)斗,追尋光明與愛,最終以愛使心靈重生,以嶄新的姿態(tài)面對人生與社會的篇章。小村、小村的太太、善也、田端、片桐和淳平,他們都是蕓蕓眾生中的普通個體,因為地震,每個人的生活軌跡都或多或少有所改變,他們或掙扎,或思考,或勇敢戰(zhàn)斗,或付出愛,身上都背負著掙脫困頓危機的責任。全書的主題在最后一篇小說的結尾處得到了升華,作品以一條上揚的曲線指引人們從苦悶抑郁的現實中走向光亮,擁抱心靈的自由。整部作品構思奇巧,意蘊深刻,飽含作家的人文關懷。由逃避到介入,作家村上春樹也開始思考自己應盡的義務,社會責任意識得到增強,這也意味著其創(chuàng)作歷程中的自我發(fā)展和完善。
(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
作者簡介:宋琦(1998—),女,遼寧大連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日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