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曲《采茶撲蝶》是劉福安先生根據民族歌舞《采茶燈》改編而成的,具有非常鮮明的民族藝術氣息,展現了采茶女在勞作過程中遇到蝴蝶嬉戲的場景。劉福安先生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吸收了民族歌舞的精髓,并使用現代作曲技法進行了藝術創(chuàng)作,鋼琴曲《采茶撲蝶》展現了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成為當時中國音樂的佳作之一,也給后來鋼琴曲的民族化創(chuàng)作提供了新思路。下面針對鋼琴曲《采茶撲蝶》進行深入剖析,明確鋼琴曲《采茶撲蝶》的藝術風格與民族元素特征。
一、鋼琴曲《采茶撲蝶》的藝術風格
(一)曲式結構比較嚴謹
鋼琴曲《采茶撲蝶》來源于民族歌舞《采茶燈》,歌舞主要分為正采、倒采、撲蝶等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舞蹈動作有所差異。劉福安先生進行鋼琴藝術創(chuàng)作的時候,結合這三個舞蹈的主題進行了匯編,使用了傳統三段體模式,整個鋼琴作品的曲式結構比較嚴謹。在第一部分,劉福安先生用鋼琴模仿民族樂器的音色,形成了極具民族音樂特色的節(jié)奏旋律,將其作為開場樂段,營造和諧自然的環(huán)境氛圍,使得聽眾快速進入樂曲環(huán)境中。第二部分的旋律發(fā)生了轉變,從前一部分的歡快變?yōu)槭婢?,通過相對清歡的音樂帶領聽眾回顧場景的細節(jié)部分,使得聽眾可以細細品味場景元素。至于第三部分,劉福安先生設計為第一部分的再現,通過轉變節(jié)拍使得音樂旋律走向高潮。觀察這三部分的音樂曲式結構可以發(fā)現,整個樂曲是比較簡單的,曲式結構非常標準,方便演奏者掌握樂曲的內容。特別是樂曲第200—204小節(jié),使用了四部和聲,將整個樂曲推向高潮,并且在曲子結尾的時候使用了速度較快的琶音,使得這首鋼琴曲有了顯著特色。除此之外,整個鋼琴曲使用c小調,在采用快板的同時使用了反復再現的手法,引入較多民族華彩,使得整部作品具有了旋律輕快等特點,極具情感感染力。
(二)旋律極具特色
鋼琴曲《采茶撲蝶》的旋律由小三度和大二度組成,在具體演奏的時候還會穿插四度音程。在具體設計旋律的時候,劉福安先生有規(guī)律地重復設計音樂材料,使得整個樂曲具有顯著的民族特征。整部樂曲從羽音開始,后續(xù)旋律則圍繞調式骨干音發(fā)展,旋律方面非常流暢。在鋼琴曲《采茶撲蝶》中,劉福安先生做了兩個獨特設計,使得旋律具有較強的特色。第一,重復使用之前用過的音樂材料。這種旋律設計方式在鋼琴曲中是非常常見的,主要是對某些小節(jié)或樂句的重復,并通過這種重復得到旋律,進行旋律的開發(fā)。在鋼琴曲《采茶撲蝶》的樂譜中可以通過反復記號,清晰明確地感知到創(chuàng)作者使用了重復的技法。第二,樂曲的轉折位置使用了垛句手法。這是曲藝唱詞的一種句法,一詞一句都由若干句子組成,顯著拓寬了曲子的整體結構,也能夠強調樂曲的主題。描繪采茶女追逐蝴蝶的時候就使用了這種旋律創(chuàng)作手法重復句型,生動展現了采茶女追逐蝴蝶的細節(jié),聽眾可以在心中還原這個場景,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三)豐富的音樂美學特質
鋼琴曲《采茶撲蝶》的音樂美學特征主要有三個。第一,勤勞勇敢與自強不息的民族性格之美。美的存在并不是依賴人才出現的,它具有客觀存在性。民族性格之美是長久歷史沉淀而形成的美,通過音樂展現出來以后,使得音樂作品有了較為豐富的審美內涵,顯著提高了音樂作品的價值。劉福安先生改編福建民間舞蹈《采茶燈》的初衷就是對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在改編鋼琴曲時,劉福安先生借鑒了舞蹈原作正采、倒采、撲蝶三段的藝術表達形式,使得整首作品的曲式更加規(guī)整、結構更加嚴謹。第二,活潑典雅和清新明亮的音樂風格之美。鋼琴曲《采茶撲蝶》使用靜態(tài)音符展現了采茶女采茶勞作的過程和采茶女與蝴蝶嬉戲的場景。例如,第43小節(jié)的一個斷奏就烘托出了采茶姑娘與蝴蝶嬉戲的活潑氛圍。在調式上,作品連續(xù)使用變奏手法,生動描繪了山間人蝶相互嬉鬧的真實意境。第三,樂觀向上與淳樸和諧的音樂精神之美。結合我國傳統美學思想可以知道,音樂藝術之美的關鍵就在于各音樂要素的和諧統一,最終形成以“和”為美的音樂精神。鋼琴曲《采茶撲蝶》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也緊扣這一點,使得整部樂曲具有了以“和”為美的音樂特色。福建地區(qū)的采茶山歌普遍具有旋律簡潔、朗朗上口的特點,作品的旋律也體現了這一民族特色,采用五度音作為整體節(jié)奏,多次用簡潔的和弦伴奏,并結合了福建采茶民歌的加花變奏,讓整個曲目節(jié)奏明快、流暢統一。
(四)極強的畫面感
劉福安先生創(chuàng)作《采茶撲蝶》的時候合理編排了藝術元素,使得整部樂曲具有了非常強的畫面感。樂曲開頭的4個小節(jié)完美呈現了福建地區(qū)的民族音樂,描繪了茶農辛勤勞作的場景,隨著樂曲旋律的變化,逐步營造了采茶姑娘和蝴蝶嬉戲玩耍的場景,聽眾可以暫時忘記生活與工作中的煩惱,沉浸在樂曲當中。鋼琴曲《采茶撲蝶》的素材來源于福建龍巖區(qū)的客家文化,在營造采茶勞作場景的同時渲染了這些文化元素,使得聽眾可以獲得心靈上的觸動和精神上的享受,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聽眾在感受鋼琴曲《采茶撲蝶》的時候,腦海中會出現這樣的場景:年老的采茶奶奶帶領年輕的采茶姑娘,穿梭在廣袤的茶園中采茶勞作,采茶姑娘在勞作之余追趕蝴蝶并與蝴蝶一起嬉戲。通過這個畫面,觀眾可以較好感知客家人載歌載舞、怡然自得的美好生活,鋼琴曲具有更強的韻味。
二、鋼琴曲《采茶撲蝶》的民族元素特點
(一)保留了民族音樂素材
鋼琴曲《采茶撲蝶》保留了大量民族音樂素材,使得整部樂曲極具民族氣息。樂曲的主題和旋律都可以體現勤勞向上的民族精神。特別是在樂曲剛開始的時候,使用鋼琴樂器模仿傳統民族打擊樂,可以快速將聽眾帶入民族傳統節(jié)日氛圍中。樂曲的其他段落也使用了一些民族音樂素材,對于我國民族音樂的現代化發(fā)展有較強的推動作用,可以較好彰顯傳統音樂文化的藝術魅力。例如,B段的82—129小節(jié),就保留了《采茶燈》中民族五聲C羽調式變調到D羽調式,并加入踏板,進行了連續(xù)四次變奏,使得這段曲調的律動性與原有客家特色歌舞文化的節(jié)奏特點高度契合。總體來看,劉福安先生對民族歌舞《采茶燈》進行藝術化改編以后,保留了原創(chuàng)民族音樂風格,使得改編后的鋼琴曲依然具有較強的民族音樂特色,給我國其他鋼琴藝術家進行民族音樂作品改編提供了參考與借鑒。
(二)直接模仿了民族樂器
民族歌舞《采茶燈》有大量民族音樂文化元素,劉福安先生將其改編為鋼琴曲時保留了這些元素,并使用鋼琴來模仿民族樂器,使得鋼琴曲有了較強的民族氣息。比如,在開始的時候,劉福安先生用鋼琴模仿嗩吶、大鑼等樂器的聲效,并將其作為整首音樂的引子部分,使得聽眾可以直接感受到采茶的氛圍,了解客家茶文化。鋼琴曲《采茶撲蝶》的其他段落也出現了模仿民族樂器的聲效,使得整部樂曲具有中國特色,較好展現了民族質樸的情感。
(三)凸顯了民族調式特色
《采茶撲蝶》在曲調方面運用了客家茶歌文化的橫向旋律結構,將民族旋律結構與傳統的民樂五聲調式結合起來,形成了極具民族風格的曲調風格。另外,作品靈活使用小和弦、大和弦、加花變奏等表現手法,再與福建西部山區(qū)民族音樂融合,突出了茶文化歌舞明快活潑的氛圍。作品整體呈現為單三段體,分別對應了《采茶燈》中的正采、倒采、撲蝶三個場景,三個曲調緊密銜接在一起,在橫向旋律結構的加持下,像講故事一樣為觀眾呈現了采茶姑娘辛勤勞作的熱鬧場景。不僅提高了作品的整體敘事性,同時凸顯了福建客家茶文化的特色。
(四)傳統茶文化的有效融入
從表面來看,茶文化與音樂文化之間存在隔閡,屬于兩個不同的文化體系,很少有音樂家能夠將二者交融在一起。但劉福安先生本身就對茶道有較為深厚的了解,在改編鋼琴曲的時候也可以較好提取茶文化的特點,使得鋼琴曲《采茶撲蝶》實現了高雅藝術與通俗文化的有機結合、物質生活與精神追求的交融統一、古典與現代的綜合體現。茶文化是一種禮儀的體現,帶有鮮明的精神文化特點,承載著社會民眾的生活內容,有顯著的煙火氣息。劉福安先生也正是抓住了茶文化的這一特點,采用鋼琴這一曲調優(yōu)美的音樂藝術,既體現了鋼琴這種高雅藝術在民族音樂中的有效融入,也集中展示了我國民眾對茶文化的特殊感情和基于茶文化的精神追求。
三、鋼琴曲《采茶撲蝶》的民族演奏方式
(一)注意各個樂段的演奏要點
鋼琴曲《采茶撲蝶》分為A段、B段和A’段,演奏的時候需要演奏者結合不同樂段的特點采取針對性較強的演奏方法。A段音樂使用了C羽調式,整體來源于正采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適當改編。在第1—28小節(jié)的演奏中,演奏者應該突出民族打擊樂器聲音的模仿,營造勞動人民在茶園中辛勤勞動的場景。在旋律把控方面,則應該提高律動性,整體呈現為連貫順暢與朗朗上口,提高鋼琴演奏的畫面感,快速將觀眾代入音樂場景中。在第29—52小節(jié)的演奏中,演奏者需要靈活使用變奏技巧,營造歡快的節(jié)日氛圍。這一樂段的音調高了一個八度,整體情感更加強烈。在第53—81小節(jié)的演奏中,樂曲情感不斷遞進,演奏者需要關注和弦的規(guī)整,保證情感元素的穩(wěn)定性。B段音樂從原來的C羽調式轉變?yōu)镈羽調式,同時加入了踏板。在第82—129小節(jié)的演奏中,演奏者需要靈活使用踏板,使用多次變奏手法。A’段音樂為再現段,進一步烘托了樂曲情感。在第130—198小節(jié)的演奏中,演奏者需要注意樂曲主題的展現,并重視琶音的演奏效果。關注各個樂段的演奏特點以后,演奏者就能夠全方位展現鋼琴曲《采茶撲蝶》的內在情感,提高演奏的流暢性與層次性,最終取得演奏的成功。
(二)靈活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
鋼琴曲《采茶撲蝶》的創(chuàng)作年代相對來說比較久遠,傳達的民族文化跟當今時代也有了一定的距離感。因此,在彈奏鋼琴曲《采茶撲蝶》的時候,彈奏者應該充分了解鋼琴曲《采茶撲蝶》蘊含的民族文化,有層次地賞析鋼琴曲《采茶撲蝶》。開始演奏之前,演奏者需要對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民族特色、曲調風格等進行全面賞析,了解茶歌與樂器外在形式所要營造的音樂氛圍。接著,演奏者要結合自己對鋼琴曲《采茶撲蝶》的情感認知,進行鋼琴演奏的二次創(chuàng)作。演奏者結合自己的真實感受,將賞析體驗通過二次創(chuàng)作更加專業(yè)、充分地表達出來,既能夠使得自身作品的演奏風格具有個人特色,也使得作品旋律更加立體豐滿,更能調動聽眾的情緒。
四、結語
鋼琴曲《采茶撲蝶》是一首基于民族歌舞的改編作品,在改編過程中保留了較多民族元素,整個作品極具民族特色,達到了中國傳統音樂藝術與西方音樂藝術的和諧統一,具有較高的音樂價值。這部鋼琴曲目是我國民族音樂文化與西方古典音樂文化相融合的范例,為我國鋼琴家進行民俗音樂的創(chuàng)新編排指明了方向,也為我國鋼琴音樂事業(yè)的本土化教育發(fā)展提供了重要范例。
(河南女子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