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七年》是詩人張二冬繼《借山而居》之后的作品。一本寫終南山山居的小書,文字真實而風趣,圖片干凈而樸素,思想獨立而深刻,文風結合了汪曾祺和蔣勛,素樸真摯,又飽含對生活、生命、存在和當下的觀照和深度思考,有著濃郁的佛禪意蘊。
《山居七年》中有兩篇寫人散文寫的都是“永琴”,一個沒有時間、數(shù)字和長短等概念的老太太,一輩子沒有手機、沒照過鏡子,甚至都不知道自己長什么樣子,她是作者的隔壁鄰居??此崎e散的筆調,寫的也都是左鄰右舍、雞毛蒜皮的小事,但在佛禪意識和文學精神的相互作用中,張二冬塑造了一個別樣的農村婦女形象。她的人性美為生命撐開了巨大的彈性,自然對于永琴的形象刻畫也有作者獨特的藝術審美尺度。永琴的人性美和形象魅力突出了“仁”“善”“愛”之人性,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卻意味深長的人物形象,是對我國女性尤其是傳統(tǒng)農村婦女形象的一個豐富和補充。同時,作品主題也是意義雋永且有著濃厚的佛禪思想,甚至可以說體現(xiàn)了《山居七年》的主題意旨。
對人類之愛的追求,對人性情感的表現(xiàn),對進取精神和犧牲精神的贊頌,對人與大自然和諧優(yōu)美關系的吟誦,對寬容、寧靜、淡泊心態(tài)的神往,對人類神圣使命的執(zhí)著及對懺悔意識的苦戀,這些都是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共同關注的主題和境界,在張二冬筆下的“永琴”身上,讀者可以看到佛禪意識與藝術精神的融合。通過“永琴”,讀者看到了張二冬對于自我的觀照和存在等命題的終極關懷,寫人的背后是記錄自己的思考,是對困擾著人們的當下和個體生命狀態(tài)的一種叩問。宗教文化追求的是一種對人生終極意義的解釋和對人類精神生活的終極關注,從這個意義上講,《山居七年》是值得深度思索和解讀的,“永琴”這個人物形象也是值得細細體悟的。
一、無相布施的善:“鄉(xiāng)里鄉(xiāng)黨的,能幫就幫”
佛教中,無相布施就是說做了好事,但并不會為了求得好的果報而行善?!督饎偨洝吩疲骸安蛔∩际蛔÷曄阄队|法布施?!睙o相布施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并不容易。
張二冬筆下的永琴很固執(zhí),不愛衛(wèi)生,然而她又是那樣勤快,且天生熱心腸,特別樂于助人。“誰家有事,永琴都會去幫忙,鍘草喂牛、割麥子、剝玉米,幫著一塊兒干。有時候還會給廟里尼姑送野菜,給山下兒子送核桃,村里紅事白事的,都能看到她忙活打雜?!薄拔以鴰状蝿褡杷?,別人家的活,不要去忙活,你天天幫別人,你收糧食時,也沒見有誰幫你。但永琴不聽,一到農忙季,依舊出現(xiàn)在各家地里,起早貪黑。”永琴有很多天經地義的認知,比如下雪了就一定要掃雪,下雨了就一定記得及時把外面的衣服收進來免得被淋濕,土地該翻了就要去翻等,她做這些并不是因為那都是屬于她的東西、她的事情,永琴的心里是沒有“我”這一執(zhí)念的,她的善也是真的善,是忘我的大愛。還有,永琴同情弱者無私幫助茹茹出逃,被自己兒子欺負卻依然任勞任怨地幫兒子干活,明知自己的柴火不多還要熱心去給別人送柴……永琴的“固執(zhí)”就是如此,“出于那種俠義、本能的善,就像她根植于土地的、互相幫襯的集體勞作習慣——很多人的慷慨都隨著時間變化泯滅了,只有她還固執(zhí)地認為天經地義,不可逆轉”。永琴沒有物欲和占有欲,別人給她的任何好東西她都能送人,即便是她最愛吃的肉,也經常拿給別人吃。
她的大愛和善還體現(xiàn)在很多地方,比如對小動物的愛可以說到了無微不至、相依為命的境界。作者有次抓了知了給永琴讓她喂貓,永琴不能接受,“好好的,是個命嘛”,然后假裝手一滑,就把知了放了。這些瑣碎的日常點滴讓讀者看到了一個內心溫潤、有愛,真摯如孩童的老太太。永琴的慈悲喜舍,愛生護生,珍愛生命,懂得感恩,無怨無恨,無私奉獻等品質不正暗合了佛家“不貪不嗔、五戒十善”的真義嗎?
對于永琴這種“傻”和“愚”,作者忍不住感嘆:“這個來自桃花源的遺民,像一根針,矗立在新時代的舊山村。”讀到此,或許我們會恍然大悟為何作者給這篇散文題名“遺風遺民”。永琴真的是愚嗎?沒有時間觀念、沒有大小區(qū)分、無畏無懼的永琴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世人都笑她癡、笑她傻,其實論擁有的快樂和活的自在,我們都不如她。萬物皆有情,源于一雙含情的眼睛。正是因為張二冬有一顆溫柔善良的心,有豁達的心胸,有高度的眼光,所以他之于永琴的思考表明了他時時刻刻在對自身和內心進行內省和觀照。
無相布施是一種自行化他、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舍能舍的慈悲精神。正如《金剛經》所說:“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正所謂無欲則剛,剛而忘我,忘我者仁愛至極,永琴雖是一農村老太太,但在物質極端貧乏的生活境遇下還能保有真淳溫厚善良之心之舉,這不正是佛家修行所提倡的慈悲和大愛嗎?這也彰顯了作者潛心創(chuàng)作,賦文學藝術以重大命題的良苦用心。
二、根植于本能的仁:寬容與心靈救贖
《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七:“云何忍辱?謂由三種行相應知:一、不忿怒;二、不報怨;三、不懷惡?!比诵悦朗侵溉吮菊?、向善的行為所產生的美感。永琴一個字不識,不懂什么大道理,但她的善和仁義是出于本能的真摯,“不積郁,不記仇,遇到什么不開心的,轉頭就忘光了,就像小孩子一樣”,永琴就是這樣簡單、純凈、厚道、樸實。
村里人看到永琴一個寡婦孤苦伶仃,不但不同情,還經常欺負她,作者看她可憐,經常接濟她。但永琴從不覺得自己可憐,她的世界觀里沒有可憐的概念,別人欺負她,她轉頭就忘了。村里要是誰家開工蓋房子耕地,永琴絕對是第一個沖在前頭,干活比誰都賣力。但即使永琴古道熱腸地幫忙,主人家不光沒有一句感謝,還拿“連長”這個極具嘲諷意味的外號來調侃她(文中認為這個綽號和她的熱心腸有關),而永琴總是不計較、不嗔怒。永琴一個人孤單地住在山上,她的兒子媳婦不孝順,為了對老太太進行“懲罰”,寒冬里讓她去挖又實又硬的地,而挖地僅僅就是為了挖地。作者看到這荒唐至極的懲罰覺得悲憤但又無力,只能奪下永琴的鋤頭,藏進屋里。
在敘寫永琴的仁義和善的同時,作者展示了人性的惡及國民劣根性。比如村里有個人,大家都很討厭他,但又要敬著他,就是因為怕他心眼小且會記仇,“因此沒有了安全感,這才是最討厭的”。盡管村里人都很清楚永琴家的事和她的處境,“但從來沒有人愿意管,而且還會把永琴的經歷當作滑稽的事諞閑傳”。從這里仿佛看到了祥林嫂的悲辛、孔乙己的無奈和心酸,看到潛藏在古老中國國民心底的劣根性依然頑固地存在著,于是作者發(fā)出感慨:“這讓人悲觀,根植于鄉(xiāng)土的宗族倫理、道德秩序,在某些地方,其中良性的一面消失了,最壞的卻都保留了下來?!?/p>
或許永琴的“愚”是源于她自小所處的極其狹隘單一的環(huán)境,但筆者認為,更大程度上是永琴先天的淳厚讓她規(guī)避了很多所謂社會化經驗對個體人的影響,所以才造就了如此獨一無二的永琴,造就了她一生如此固執(zhí)的仁義和善良。莎士比亞說:“寬容就像天上的細雨滋潤著大地。它賜福于寬容的人,也賜福于被寬容的人?!薄皩捜菔蔷融H者的美德,被寬容是被救贖者洗心革面的良機。在救贖與被救贖的過程中,人性的光芒會將更多灰暗的心靈照亮?!庇狼賹τ谄圬撍娜瞬捎脤捜?、寬恕及救贖的方法,其實也是引導了作者在佛禪意識的文學觀照下內省,思考人性。
三、活在當下的愛:重在純真與感恩
童真也是一個佛教專業(yè)用語,《一切經音義》卷五:“童真,是沙彌別名?!笨鬃釉凇墩撜Z》中寫:“一言以蔽之,思無邪。”老子理解的童真則是:“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很多修身悟學之人追求“重返童真”,渴望成為有智慧兼有真我的人,這的確是個頗難抵達的境界。人們稱文殊菩薩為“文殊童子”,除了文殊菩薩?;頌橥酉?,其實也是因這稱呼包含著人們對其“本真至純、和樂清凈”的崇敬。童真是一種純潔又不造作的本真狀態(tài),它屬于自在、真誠的靈魂。這種本真狀態(tài)不僅存在于孩童身上,在成人身上也可能存在。
在某種程度上,永琴是最接近孩童的人,她心智單純,喜怒哀樂都溢于言表。很小的事情都可以讓她很開心,說個謊都能從她眼神里看出來。文中作者也寫了永琴的一些“缺點”和孩童般的性情,如永琴的熱情總是不打招呼就來串門或送吃物來,不管你如何拒絕,她總是執(zhí)拗得要送到才肯罷休,對于永琴認為的“委屈”她總是想哭就哭,從不在意他人。永琴的掃雪、幫作者收衣服、永琴式的“小心機”……這些描寫真實動人,讀者看到的是一個如孩童般透明的老太太,讓你在哭笑不得的時候又總會開懷而笑。永琴活得通透而自由,知恩報恩、不積郁、不記恨,不為遙不可及的未來而發(fā)愁。
佛教禪宗有一句知名的禪語叫“活在當下”。從某種角度來說,有點類似于“用孩童的視角與當下相處”——沒有過去拖住腳步,亦沒有未來拉扯目光,全都集中在這一刻?!督饎偨洝吩疲骸斑^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庇谑牵恳惶毂愣际切碌囊惶?,所遇到的人和事便可當成第一次接觸,生命因此有了一種強烈的、初生的張力。真正的“道”也許可以從永琴身上看到,她的溫飽有度,沒有多少貪嗔癡的困擾,活在當下,純樸自然,大概是最接近“道”的境界了吧。
張二冬的筆調素樸如潺潺的自然流淌的溪水,但文字背后是真摯的溫情和對人性、存在等命題的深思和反觀。比如作者會不時給永琴些零花錢,想著給她送些米面油和木柴,“收音機事件”、送她不銹鋼燒水壺、會為她受到的委屈而憤憤不平……表面上保持距離和適當冷漠,其實還是一直暗中關注和照顧這個可愛又孤單辛勞的老太。“只見昏黃的燈光下,永琴坐在炕頭小板凳上,手托著下巴,眼睛看著墻,保持雕塑的姿勢,一動不動、一言不發(fā)地坐著。秋末的山里,夜色如漆,這個孤獨的老太太就在這間沒有任何聲音的小黑屋里,坐在小板凳上,手托著下巴坐著,等困意,等天亮?!薄斑@兩年,永琴問我要止疼藥的次數(shù)越來越多了,她只知道總是這兒疼那兒疼,但不知道自己其實已經老了?!弊掷镄虚g流露出作者對永琴的善意和關懷,對自我內在世界的反觀及對人性和存在等許多命題的深思,作品背后的佛禪意識和所產生的獨特美感撞擊著讀者的心靈,激發(fā)了更多的人文情懷。
四、結語
永琴給予讀者的啟示的確很多,許多人覺得永琴可憐,認為她的日子苦、辛酸。莊子說“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很多時候,人們對自己的生活和生存的當下都沒有清醒的認識,又有何資格評價別人的生活呢?藝術的存在,主要因為觀者有著發(fā)現(xiàn)藝術的眼睛。其實生命意義的存在,也在于一顆能感悟的心靈。在張二冬的眼里,永琴的生活竟也是一種禪意,簡單、隨性。“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里,沒人有資格可憐一個無畏時間、無憂無慮、什么都可以送、可以放聲大哭捶地大笑……不記得自己年齡、不知道自己長相的老太太,她才是最高維度的存在?!币苑鸲U意識和高度去看,張二冬認為盡管自己看很多人都是帶著悲憫的心,但看永琴時卻是坦然的,或許是因為他覺得永琴給予自己菩薩般的喚醒和感召吧。
(徐州工程學院人文學院)
作者簡介:張巖(1978—),女,江蘇徐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