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一直貫穿于我國的教育當中,是每個人學習和成長道路上的重要學習內容。面對時代發(fā)展帶來的教育挑戰(zhàn),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更新教學理念,采取多種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獲得在語文學習中的原動力。
小學語文教育作為學生語文學習的起點,教師一定要從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出發(fā),既要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又要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的動力,以往注重課堂知識傳授的教學模式會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失去學習主動權。基于此,本文將從培養(yǎng)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意義展開出發(fā),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從中尋找到能夠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意義
(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對于小學語文教育而言,教學目標主要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同時還包括幫助學生在未來生活和工作中的其他重要能力,讓學生能夠成長為一個能力強、道德高尚的人。教師要將教學的重難點放在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上,而這也是學生在任何領域進行發(fā)展和提高的必備能力,學生只有掌握了自主學習能力,才能真正學會學習,以后脫離學校依舊能夠不斷地發(fā)展自我、提升綜合素質。
(二)活躍課堂氣氛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環(huán)境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影響因素,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家長希望自己孩子能夠到學習資源更多的學校中學習,而對于每個學生的具體學習環(huán)境就是班級的課堂學習氛圍,語文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去打造學習效率高效的課堂環(huán)境。在小學語文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可以幫助學生在課堂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從而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進而拉近師生關系,也充分凸顯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從而實現(xiàn)良性循環(huán),營造了平等交流的學習氛圍。此外,在語文課堂中,由學生分組熱烈討論得出的結果更容易讓學生在學習中有參與感,從而對學習的知識也留有更深刻的印象,課堂上的學習效率也便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加強課堂互動,增進師生關系
在小學學習階段,小學生是更感性的,學生對一門課的學習興趣往往取決于其對這門課程的授課老師的好感程度,因此,增進師生關系是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的重要渠道。小學生和授課教師接觸最多的時候是在語文課堂上,因此教師應當把握課堂機會,多和學生互動交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增進師生關系。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重視教學提問以及教學評價,這兩方面的課堂活動既能夠將學生與教師溝通的主題限定在教學內容上,又能夠提供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的機會,教師可以在評價時給予學生積極的鼓勵和肯定,從而幫助學生增強學習語文的自信心。總之,在語文課堂上師生互動的機會應當由教師積極創(chuàng)造和把握,也就是要為師生關系打下良好的感情基礎,從而讓教師的形象在學生心目中是親切的、可信任的,提高學生與老師溝通交流的意愿,形成培養(yǎng)學生自信和自主學習的良性循環(huán)。
(二)建立起合理的評價模式
在課堂教學中,一個好的教學模式應該不僅僅是教師的教學,恰當?shù)慕虒W評價會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一方面通過教師的教學評價學生可以了解自己的不足,更好地了解所學知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另一方面,通過教師的認可學生可以提高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習信心,進而提高學習效率,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在語文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課堂節(jié)奏,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加強與學生之間有效的互動交流,通過積極正面的教學評價串聯(lián)起教學環(huán)節(jié),并幫助學生提高自信心,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中。合理的評價模式一定是建立在對學生的全面了解之上的,因此教師要讓教學評價盡可能地突出學生的閃光點。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可以提高語文學習的自信心,更積極地參與語文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培養(yǎng)學習探究意識,培養(yǎng)熱愛學習的好習慣。教師的評價語言必須發(fā)自內心,對學生的表揚必須真誠、善良,對學生而言才有真正的說服力和信服力。此外,在關注學業(yè)成績的同時也要關注個人發(fā)展的其他方面,努力發(fā)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因此,評價指標的設置不僅要考慮學生所學的知識,還要對學生的學習、合作和行為進行綜合評價,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高麗緒.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1(2):252-253.
[2]黃蕓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J].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3(7):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