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常的教育教學中,對學生的美育不能放松,有些學生審美意識不強、缺乏審美能力,這種現(xiàn)象不利于學生的成長。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美育資源非常豐富,為審美教育資源的開發(fā)提供了方便。語文課標也要求語文教學要加強美育,促使學生做有品位的人,過有品位的生活。我試著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讓學生在美的氛圍和環(huán)境中受到陶冶,從而強化學生對美的感受。
一、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感受形象逼真的美
孔子從他的“仁”學出發(fā),解釋了美與善的關系,認為外在形式的美可以給人感官愉悅,但只有與善統(tǒng)一起來才具有真正的價值。所以,美育重在行動和內(nèi)化。小學課文蘊含著豐富的美育資源,當審美對象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fā)現(xiàn)美、感悟美。
(一)營造美的氛圍,調(diào)動學生的審美欲望
在教學《觀潮》一文時,我出示形象逼真的觀潮圖:江面寬闊、潮水翻騰、浩浩蕩蕩、游人喜悅、孩子嬉鬧……猶如一幅畫卷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同時配以雄渾的潮水聲,使學生置身其中,讓學生感受錢塘江大潮磅礴的氣勢,體會自然美。
(二)依據(jù)課文的需要,擴充拓展資料
學習《豐碑》一文時,軍需處長的感人事跡深深地打動了我,但由于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學生對“豐碑”理解不深,對軍需處長的人格魅力及高大形象缺乏深刻認識。在此處拓展相應的背景資料,通過真實的史料,指導學生思考文本。我搜集了一些紅軍長征途中的影片片段播放給學生觀看。紅軍在長征途中缺衣少食、饑寒交迫,在這種艱苦的環(huán)境中,軍需處長依然先人后己、關心戰(zhàn)士,讓學生借助補充資料感悟軍需處長的高大無私。
二、觸發(fā)學生想象力,體驗形象生動的美
學習美學不僅是為了獲得美學的知識,而且也是為了創(chuàng)造美好的人生。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在課文閱讀中加強誦讀、想象、聯(lián)想,使學生心領神會。把作者的感情語言轉化為學生的情感體驗,把作者心目中的美傳遞給學生。
(一)以朗讀為重點,放飛學生的想象
教學《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時,漁夫捕到了一條金魚,本來是一件高興的事情,然而漁夫的妻子總不滿足,向金魚提出一個個不合理的要求,享受人間繁華,可最后又回到了原來的貧窮狀態(tài)。我引導學生依據(jù)這個故事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和事,放飛想象體會漁夫的善良與謙卑;想象老太婆的貪婪與奢華。在學生心目中褒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fā)感悟什么是美,以此提高學生對美的認知。
(二)運用簡筆畫,感受詩詞的意境美
在教學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我引導學生從詞的意境、韻律方面入手,把詞中的事物畫成簡筆畫:干枯的萬年藤條、滄桑的樹木、窄窄的小橋、彎曲的流水、炊煙點點的人家、涼颼颼的西風、疲憊不堪的瘦馬、殘照大地的斜陽。這首詞的意境無比凄涼,一個天涯倦客孤獨地行走在古道上,這情景觸動旅人的無限傷感。
三、借助問題引導,發(fā)現(xiàn)深層次的人性美
朗讀是學生內(nèi)在的行動,具有自主性,教師不能以講解分析來代替學生的自主學習閱讀的時間。我常常以文章的特點為出發(fā)點,鼓勵學生提問題,以瀏覽、默讀、速讀等多種形式的讀為主,加上問題引導展開教學。比如在教學《窮人》一文第二課時,我設計了大量的問題,以遞進的方式引導學生交流討論。第一個問題: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你都明白了什么?還有不懂的問題,請?zhí)岢鰜?。我設置這個問題的意圖是讓學生通過上節(jié)課學習對窮人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認識,明白課文中的窮人指的是桑娜和漁夫。這些問題為下面學習窮人精神富有做了伏筆。第二個問題:窮人桑娜一家非常窮嗎?從哪些內(nèi)容可以看出窮人精神富有?我的設計意圖是以這個問題為重點,把窮人桑娜的家庭擺設、心理變化與桑娜和漁夫對話摘出來進行品讀,來品析窮人的精神富有,他們勤勞,有同情、善良的心,還樂于助人。第三個問題:桑娜的心理活動凸顯了哪些信息?這個問題是從課文出發(fā)而又高出課文,是一個能夠總結全文的問題。讓學生抓住窮人人性深處的閃光點,感受他們高尚的人格魅力。
總之,審美是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將美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美,激發(fā)學生想象美。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是教師的責任,讓美像雨露一樣,滋養(yǎng)學生的童年生活。
參考文獻:
彭富春.美學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