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一經提出,人們對小學數學課堂的關注點就發(fā)生了改變。
當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人們對學生體驗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在授課過程中嘗試與生活實際相聯系,使其在生活化情境中提升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由此可見,有效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對學生的學習與進步非常重要,那么應如何創(chuàng)設出有效的教學情境,則成為廣大小學數學教師共同探討的焦點。
一、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念,進行細心引導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中心,并且在課堂中與學生進行積極交流,了解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狀態(tài)以及內心想法。使學生在課堂中充分信任教師,并隨著教師的教學節(jié)奏,進行高效的數學學習,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促使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究,學生只有充分地認可教師,才能隨著教師的節(jié)奏進行學習,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無私且耐心地引導學生進行小學數學的學習,讓學生進行自主思考,促使學生在課堂中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并在解題過程中發(fā)現數學規(guī)律,為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創(chuàng)設故事化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對新奇、好玩的事物更感興趣,尤其是低年級學生。所以教學素材的選擇、呈現都應考慮到學生的生活實際,體現出一定的趣味性,使其感覺到數學學習是一件充滿趣味性的事情,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喜歡數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但小學階段的學生性格尚未成熟,且年齡較小,在課堂中時常注意力不集中。因此,教師要進行耐心地引導,拓展學生的思維意識,使學生在故事教學情境中進行思考。創(chuàng)設故事化的教學情境,通過一幅幅畫面反映出問題,并以這些問題為原型編出簡短的小故事,為學生營造一種身臨其境之感,不僅可以增加課堂趣味性,還能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例如,在認識“0”的課程中,筆者創(chuàng)設了童話故事的情境:畫面呈現了小貓一家,爸爸、媽媽和姐姐都釣到了一些魚,只有貓妹妹沒有釣到,透過貓妹妹氣憤的表情,“0”已經呼之欲出了。學生通過交流認識到貓妹妹一條魚都沒有釣到可以用“0”表示。
三、創(chuàng)設活動化情境,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不論是數學知識內容還是數學思想與方法,都要落實到實際生活中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單純依賴教師講授是很難達到理想效果的。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時,要摒棄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主體,利用有效的課堂教學情境來引導學生的思路,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活動化教學情境與教師和同學交流學習心得,并提高自身的學習質量。因此,應創(chuàng)設一些活動化情境,使學生置身于活動化情境中,通過腦想、眼看、耳聽、手做以及口說學習知識,提升能力,這樣做才是尊重學生主體性學習地位的表現,幫助學生從動作思維過渡為形象思維。例如,在“認識物體”的教學中,筆者根據班級里學生的年齡特征,組織其動手實踐,合作一同搭積木,通過搭積木的游戲感知到積木有不同形狀,然后引導學生對積木進行分類,并觀察不同形狀的積木,延伸到生活中的不同物體,從中抽象出圓柱、長方體以及正方體等直觀圖形,并初步認識不同形狀,最后讓他們摸一摸,深入感知不同物體的特征,再在小組內部描述不同物體的特點,加深學生對物體形狀的印象。通過此類數學活動,學生從觀察分類到形成表象,整個過程自然流暢,對不同形狀的物體產生了比較深刻的感知。
四、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學會運用數學
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不僅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理解,還能使其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培養(yǎng)其觀察力、創(chuàng)造力。例如,在“認識人民幣”的教學中,筆者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3個同學去超市購物,筆者根據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模擬購物場景,如買一個筆記本(單價1元)時,學生會感受到1元就是10角,再組織學生進行“數10角”活動,從中抽象出10角=1元。通過這樣生活化的情境創(chuàng)設,學生不僅熟悉了人民幣,還學會了簡單計算人民幣的方法。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可以為學生以后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為后續(xù)學習的順利實施提供前提。合理創(chuàng)設數學情境,可以使課堂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更近,使其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加強學生對數學的感知,輕輕松松地學到新知識。
參考文獻:
[1]孟蕾.芻議小組合作學習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天津教育,2021(27):21-22.
[2]蘆引泉.寓教于樂,寓學于樂:小學數學有效課堂的構建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25):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