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曉華
(張掖市職業(yè)技術教育中心,甘肅 張掖)
隨著新課改的頒布和推行,各地區(qū)的教育單位開始重新審視目前的教育形勢,要求在職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懂得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教育,學習時代先進的教學理念,運用先進的教學工具,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全新的教學模式下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中職學校,作為社會人才的主要輸入機構,其肩負著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使命。語文學科作為中職學校的主要學科之一,其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就業(yè)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有著重要意義。而寫作作為語文學科的重要板塊,能夠體現出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能力。為此,在開展中職語文教學時,語文教師要懂得利用時代技術,積極運用信息技術來拓寬教學方式,通過線上教學的方式,以微寫作的方式來展開教學,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語文水平,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主要目的就是鞏固學生的語文水平,這本身就有利于學生未來生活、工作、學習的發(fā)展。在微寫作中,其話題的材料大部分都是來源于實際生活,能夠通過生活素材反映出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具體問題的能力。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自由地表達自身的想法,使其寫出來的文章更具個性,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例如,2017年浙江中考作文“超市里鹽的種類太多,老人不知如何選擇”、2020年衢州中考作文“在蕭山務工的河南男子向瓜瀝鎮(zhèn)政府捐贈13萬元,鎮(zhèn)政府了解情況后退回12萬元,該不該退回引發(fā)熱議”、2015年背景高考作文“針對亂涂亂貼、違禁吸煙等不文明現象,擬一條勸說短信”等[1]。這些考試的作文題目逐漸微作文化,而這種微作文非常明確寫作方向,讓學生能夠清楚地了解到寫作的任務。
相較于以往的作文要求而言,微作文最明顯的特點就是篇幅短,一般都是控制在150~200字,這種短篇幅的要求緩解了學生對作文寫作的恐懼和畏難心理,不必為了湊篇幅而瞎編內容,使作文的語言更加簡潔、清晰。此外,短篇幅的微作文,任務明確、內容集中、結構緊湊,能夠讓學生快速地抓住寫作要點,從而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寫作靈感,幫助學生樹立寫作信心[2]。
除了篇幅短小以外,微作文還具有見微知著、積微成著、窺一斑而知全豹的特點[3]。從表面上來看,微作文的篇幅確實很短,和以往的大作文相比,顯得較微小,但是其文中的思維表現力以及文字組織能力和表現能力更加精練,往往能一針見血地透析出事物的本質,這種言語的表現,更加能夠凸顯出學生的個性,使其更加鮮明。同時,由于微作文的篇幅簡短,學生能夠采用的寫作方式更加豐富,能夠通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文體、不同的表現方式來呈現出事物的本質,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不論在哪個階段,思維永遠是學生寫作最重要的基礎[4]。然而,由于我國的教育長期處于應試教育中,導致學生的學習思維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較深,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學生都較注重培養(yǎng)自身的語言訓練,往往會忽略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無法發(fā)揮出自身的創(chuàng)新思維,使自身的思維模式逐漸固化,沒有自己的思維個性。因此,在寫作過程中,學生往往無法立足于自身的思維、自身的情感需求來創(chuàng)作文章,僅僅只是按照教師教導的方式,根據教師提供的模板,“依葫蘆畫瓢”地進行寫作。這種方式寫出來的文章,大多數千篇一律,不具備個性和特點,沒有創(chuàng)新。這種傳統(tǒng)、古板、一勞永逸的教學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受到了極大的束縛,阻礙了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信息技術的普及,教育教學的方式逐漸信息化。在目前的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微作文走進語文教學,讓學生能夠有效地掌握微作文的寫作技巧,積極地應用微寫作,就必須指導學生正確的使用方式。然而,在實際的中職語文微作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式過于單一化,大多數中職語文教師僅僅只是在傳統(tǒng)教學的基礎上,挑選一些重點的段落或者句子,在授課過程中,讓學生按照展示的段落和句子的方式來仿寫,這種仿寫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十分接近微作文的形式,但是,讓學生接觸到的知識面非常狹窄。同時,不利于學生對全文的脈絡和中心思想進行理解,久而久之,不僅無法提升學生的語文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還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而逐漸降低對寫作的興趣和熱情[5]。
思維是寫作的重中之重,沒有思路就無從下手。在現階段的中職語文學習過程中,大多數學生在寫作時,往往都是提筆就寫,并沒有對文章的整體進行思考,導致其在寫到一半時無話可說,或者脫離主旨。為此,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首先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微寫作思維,讓學生能夠在寫作過程中始終圍繞主題展開,從而提升寫作能力。以《沁園春·長沙》為例,在詩中有這樣一句:“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其中的一個“看”字,統(tǒng)領七句,將橘子洲頭色彩絢麗的秋之景色展現得淋漓盡致,既有楓林如火的真實寫照,又有作者似火的革命情懷。綜觀整篇文章,其中的景象、描寫不僅緊扣主旨,更是將生機勃勃、多姿多彩的湘江寒秋圖描繪得繪聲繪色,同時,一句“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引人深思,揭示文章的主旨。語文教師在講解時,可以讓學生以該文章為參照,運用景物元素來展示自身的情感,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此外,由于該文章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息,能夠進一步催化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情感的推動下即興創(chuàng)作,充分發(fā)散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6]。
和以往的大作文一樣,微作文的學習過程同樣注重素材的積累。為此,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懂得引導學生積累優(yōu)秀的寫作素材,豐富學生自身的知識儲備,讓學生在豐富的素材積累下,文思泉涌、言之有物。積累素材的方式,教師可以通過不同題材的微寫作方式引導學生去閱讀題材的資料,使閱讀和寫作能夠充分融合,真正做到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寫作中鞏固閱讀記憶。
在以往的中職語文教學中,基本上都是由教師對學生的作文進行評價,指出其中優(yōu)秀和不足的地方。這種評價方式,一來受到人數的制約,學生人數越多,教師的評價速度越慢,無法第一時間指明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問題;二來受到師生關系的影響,一些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和學生的關系較疏遠,導致學生在接受教師評價時,會有一定的害怕心理,無法真正地理解教師的評價。為此,開展互評機制,讓學生和學生之間進行評價,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還能夠讓學生發(fā)現他人的長處,真正做到取長補短,共同進步[7]。
在中職語文線上教學中,微寫作的開展不僅是一次寫作方式的創(chuàng)新,更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利用互聯網平臺,最大化發(fā)揮其作用,使現代中職語文教學更加滿足學生的需求、更加適應當前的教育、更加符合社會的發(fā)展。為此,在開展微寫作教學時,中職語文教師必須注重寫作內容的創(chuàng)新,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題材、不同的文體等方面拓展寫作內容。同時,創(chuàng)新微寫作的教學方式,以全新的寫作任務來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例如,中職語文教師可以在布置寫作主題前,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了解目前網絡流行的話題,根據了解的這些內容,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發(fā)揮其主體作用,如教師可以詢問,“最近在網絡直播中,各種各樣的網紅層出不窮,他們以不同的內容來吸引網民的眼球,讓網民為他們點贊、為他們刷流量等。那么,我想問一下,如果你們可以開展一場直播,那么你們想開展什么主題的直播內容呢?”如此一來,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還會讓寫作的內容更加開放,在寫作時,教師要對作文的范圍進行一些限制,避免學生的寫作方向超出課程安排的范疇,更好地提升學生寫作能力。
綜上所述,在中職語文微寫作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必須把握教學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思維,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積累寫作素材的習慣,從而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文思泉涌,言之有物,樹立寫作信心,進而促進學生微寫作水平的提升,推動自身語文核心素質的綜合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