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孟軻
孟子見齊宣王,曰:“為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木。工師得大木,則王喜,以為能勝其任也。匠人斫①而小之,則王怒,以為不勝其任矣。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如?今有璞玉于此,雖萬鎰,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國家,則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以異于教玉人雕琢玉哉?”(《梁惠王下》)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对姟吩疲骸侍熘搓幱辏瑥乇松M?,綢繆牖戶。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今國家閑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对姟吩疲骸姥耘涿郧蠖喔??!短住吩唬骸熳髂?,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②?!酥^也。”(《公孫丑上》)
(原文據(jù)中華書局1983年版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注釋】
①斫(zhuó):砍削。
②活:《禮記·緇衣》引作“逭”,此“活”字當是“逭”之借字,逭,逃避。
【譯文】
孟子謁見齊宣王,說道:“建筑一所大房子,那一定要派工師去尋找大的木料。工師得到了大木料,大王就高興,認為他能夠勝任這項工作。木工把那木料削砍小了,大王就會發(fā)怒,認為他不能勝任這項工作。有些人從小學習一門專業(yè),長大了便想運用實行??墒谴笸鯀s對他說:‘把你所學的暫且放下,聽從我的話吧!’這又怎么行呢?假定大王有一塊未經(jīng)雕琢的玉石,雖然它價值很高,也一定要請玉匠來雕琢它。可是一說到治理國家,您卻說:‘把你所學的暫且放下,聽從我的話吧!’這跟您要讓玉匠按照您的辦法雕琢玉石,又有什么兩樣呢?”(《梁惠王下》)
孟子說:“為政者如果實行仁政,國家就會有榮耀;為政者如果行不仁之政,國家就會遭受屈辱。如今這些人,非常厭惡屈辱,但仍然自處于不仁之地,這正好比一方面厭惡潮濕,一方面又自處于低洼之地一樣。假若真的厭惡屈辱,最好是以德為貴而尊敬士人,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當?shù)墓傥唬胁拍艿娜藫我欢ǖ穆殑?wù);國家無內(nèi)憂外患,趁這個時候修明政治法典,縱使強大的鄰國也一定會畏懼它了?!对娊?jīng)》上說:‘趁著雨沒下下來云沒聚集起來,從桑樹根上剝些皮,把門窗修理好。下面的人們,誰敢把我欺負?’孔子說:‘做這首詩的人懂得很多道理呀!能夠治理好他的國家,誰敢侮辱他?’如今國家沒有內(nèi)憂外患,為政者追求享樂,怠惰游玩,這等于自己尋求禍害。禍害或者幸福沒有不是自己找來的?!对娊?jīng)·大雅·文王》又說:‘我們永遠要與天命相配,自己去尋求更多的幸福。’《尚書·太甲》也說:‘天降的災害還可以躲避,自作的罪孽,逃也逃不了?!沁@個意思。”(《公孫丑上》)
【簡析】
《孟子》全書共有5章7處直接談?wù)摗皣摇?,其中以這兩章最為充分地體現(xiàn)了孟子尊德貴士、任賢使能的治國精神。前一章以蓋房子一定要選擇好木匠、雕琢玉石一定要選擇好玉匠這兩個生動形象的比喻,來說明治理國家也一定要依靠學有專長的人,絕不能讓他放棄自己的專長。后一章強調(diào)國家一定要實行仁政,以德為貴,尊敬士人,賢人在位、能人在職,才能獲得榮耀、免受屈辱,尤其是在國家沒有內(nèi)憂外患時就要不斷完善制度與法律,而不能追求享樂。相比之下,前一章委婉含蓄,旨在觸類旁通、發(fā)人深省,在游說方式上孟子采取了諷諫的藝術(shù),希望可以很容易地讓國君接受。后一章則簡明直白,旨在通過強烈對比、嚴厲警誡,在游說方式上孟子采取了威逼利誘的手段,希望國君深感別無選擇、毫無退路,所以最后孟子特別引用了《詩經(jīng)》“自求多?!迸c《尚書·太甲》“自作孽,不可活”這兩句箴言,來棒喝豁醒以齊宣王為代表的自私自利的戰(zhàn)國諸侯。這兩章所展現(xiàn)的游說藝術(shù),都是《孟子》一書常用的言說方式,但后者更加深切地體現(xiàn)出了身處殺伐亂世的孟子的憂慮心理,也更加典型地代表了孟子的治國思想。